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学术交流主持:赵彩云 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再认识 杨康裕欣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立了自己独特的 异化理论,并给我们构设出了共产主义的蓝图。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人类在倍受精 神危机困扰的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试图寻找在当前既定的生产力状况下,与异化的根源和 结果做斗争的手段。 [关键词】:异化劳动;人类解放;自然;全向度 中图分类号:C9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KN字07—003(201 0)03—058—03 Reread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84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of Karl Marx Yang kang-yuxin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00,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ideas on predecessors,Marx created his unique theory of alienation in his early wor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84,and gave US the blueprint ofcommunism.From the=,sle of Marxist theory of alien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of spirit crisis people suffered,which human being is fac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and thereby tries to find out means to fight against the cause and consequence of alienat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given productivity. Key word:Alienated labor;Human liberation;Nature;A11 dimensions 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3)指人的精神的混乱、失去理性的状态。Ir1] 马克思早在参加青年黑格尔活动期间,就继承 异化~词最初的意思是脱离、疏远、后来演化 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在他的博士论文中, 为转化、差异、精神错乱等。现在哲学教科书上,一 他就开始把自我意识看成是人的本质,然后用异化 般都把异化的含义概括为三种:(1)指人与人之间 的观点来批判宗教。 关系上的疏远和分离;(2)指财产的转让和出卖; 【收稿日期1 2009--06—01 【作者简介】杨康裕欣,女,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 学术交流主持:赵彩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 稿》)正式提出“异化”这一概念,在《手稿》中马克思 首先论述到,“当前的经济事实”是:“工人生产的财 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确认了自己的本质力 量。人的劳动本来应该是自由、自愿的,人在劳动中 得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可是现在劳动成了一种被 迫的、不幸的活动。劳动者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人, 而只是被动的机器零件,在劳动中,劳动者的自主 72人仓Jilt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Jot的商品。物 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 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 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比例生产的。”[21由此, 马克思得出结论,“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 性、创造性已完全丧失。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一种 “外在的劳动”,是谋生的手段。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类本质”这一概念是费尔巴哈提出来的,他把 产的X,-J-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 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 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 化。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 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 异化、外化。”【3J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对国民经济学 的批判,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经济事实出发,提出 异化劳动的概念。 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2.1异化劳动的根源 马克思考察了人类的形成历史,把劳动确定为 “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并把分工和私有制看成是 异化产生的根源,人类在形成之初为了生存,必须 改造和利用身边的自然,但单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 的,所以人类必须团结起来,进行分工,这种分工刚 开始是自发的分工,而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慢慢的, 这种自发的分工就变成强制性的,而这种不合理的 分工就形成了异化劳动,同时正是不合理的强制性 的分工和异化劳动使私有制得以形成和巩固;同 时,私有制又使不合理的分工以及异化劳动进一步 强化。在私有制逐步形成以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 是相互作用,而从互为因果这个意义上说,私有制 也是异化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原因。【4J 2.2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 杨康裕欣重读《1∞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本来就是同自然是联系在一起 的,他的劳动对象本应该与他联系在一起。可是在 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劳动者不但得不到他自己的劳 动产品,反而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换取这些劳动 产品,被这些他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所奴役。 (2)劳动者与劳动相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这只是一种结果, 而问题的根本在于劳动活动本身。 康德曾经指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马克思也 持相同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本质力量 的再现,在劳动的过程,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认识到 人的“类本质”归结成“理智、意志、心”。[51 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写《手稿》时,并没有和费尔 巴哈进行严格的决裂,他同样用了“类”的概念,但 是并不是照搬费尔巴哈的思想,马克思则认为人的 “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就如 同异化劳动的第二个方面所阐述的那样,劳动是人 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依据,而异化劳动把这种“自由 的有意识的活动”贬低成一种手段,也就是把人的 类生活变成了用来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 (4)人同人相异化 劳动者生产了劳动产品却不能占有它,而这些 劳动产品被另一群人所占有,这就必然导致人与他 人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同时因为劳动产品的占有 量,也可以说是资本的占有量,人们分为了不同了 等级和阶层等。人同人相异化是劳动者同劳动产 品、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和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 化的直接结果。 3异化劳动的超越 3.1与异化劳动的根源作斗争 在前面我们已经阐述过了,私有制作为异化的 根源,是我们不断斗争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作 为一种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 实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自身的解放。而这种解 放,正是要克服人自身的异化,达到人性本身的回 归。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理论,二者是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可分离的。很多人都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解 放,其实不然,就其真正意义上来说,共产主义是一 种人类解放,如果我们将共产主义视为一种政治解 放,那我们追求的单单是一种政治上的自由,是一 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度,而共产主义 也只能被我们教条的用来形容五种社会制度的最 高发展阶段。这样,就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愿,嘲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 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 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 自身,而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 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得范围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学术交流主持:赵彩云 杨康裕欣重读((1∞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内生成的。”可以看出,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导师的 马克思,给广大的无产阶级所指导的是一条,克服 且丰富多元的自由王国。而全向度的发展就是人与 世界在这一更高维度相遇时进发的问题,它的解答 也需从追问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上着手。马斯络曾 经说过:“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美的幸福之中,摆脱 人自身的异化,达到人类自身解放的道路。虽然这 条道路会很漫长,但是我们仍会持之以恒的为之奋 斗。 3.2与异化劳动的现实结果作斗争 在当前既定的生产力的状况下,对于异化的根 源,我们似乎表现的很无力,因为生产力作为一个 客观性的存在,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将它提高到一定 的高度,从而我们可以一下子进入共产主义,实现 人类自身的解放。所以,与当前的异化劳动的结果 作斗争,是一种看来更可行的方法。笔者认为,我们 可以从以下对策采取行动。 (1)向大自然请教生命的意义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不应该仅仅 是一个充斥着理性观念和科学机械的世界,它更应 该并最终应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而作为世界中 渺小的我们,也不应该是一种劳动的机器,或者说 是一种物质价值的创造物,而应该成为自己的主 人,成为他物的目的。为了实现诗情画意的生活环 境,为了摆正我们自己的位子,我们必须懂得与大 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为了挣脱物欲时代对我 们本身的奴役,我们必须学会向大自然请教生命的 意义。马克思就曾在他的《手稿》中明确提出“人同 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一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情、愿望、活动、爱__总 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正像那些在形式上直接 作为社会的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 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 有。”人类诞生于自然,也应归复于自然,人与自然 本就是一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曾经 提出“自然的解放”的理论,他说:“自然的解放就是 要恢复自然中活生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与生活相 异的、消耗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的美的特性,这些美的 特性表示着自由的新的特性。” 其实在回归自然的 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感受到了一种美感,更重要 的是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是自然的一部分的 时候,在大自然的真实面目下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 力,来认识自己的本质,来暂时的摆脱机器x,/人的 奴役。二十世纪以来,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能够得 到那么迅速的发展,其中的一个原因,即是人们渐 渐的发现,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心世界 得到了解放,或者说是在长久的奴役的过程中得到 了暂时性的解脱,然后才可以以全新的面貌来重新 面对工作和生活。 (2)向全向度发展,容身于不同的文化中 当人类从一个不断分化、限制、固定的必然王 国走出,进入的理应是一个在更高基础上全面复归 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 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 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 经与世界紧紧相融为一体。他们感到自己是真正属 于这个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o ̄x,1 此,海德格尔曾做出精辟论断,他说人与1tt:界连在 一起,就像蜗牛与它的壳,世界是人的一部分,世界 是人的状态。正如无法想象没有壳的蜗牛是一副怎 样的模样,我们也无法描绘出遗失了世界的人是怎 样一副狼狈像。处于这种境遇中的人类,将自己更 好的融于这个世界,融于这个多彩的文化中,在各 种文化的熏陶下,对自己和这个外在于自己的世界 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也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 (3)实现劳动形式的转变 首先,由单一型劳动转变成多样型劳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被固定在一个社会工 作岗位上,只能在一定的尺度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或者说根本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像纺纱工人 那样重复在一个地点上,做着重复的动作。人们已 经慢慢的成为了大机器的一部分,这种单调的、机 器的和乏味的劳动,必然使人们变成某种片面的和 畸形的人,从而使人丧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所 以,我们要将这种单调的和单一的劳动形式转变成 创造型的劳动。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提 高,这种转变趋势也在慢慢的表现出来。一方面,社 会应该为人们提供着越来越丰富的劳动形式,让人 们渐渐的从根本上摆脱那些单一的劳动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劳动本身的内涵,使其更 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使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 享受到劳动的乐趣,从而让人们在劳动中感受到自 己的本质力量。 其次,由程序型劳动转变成创造型劳动。 创造本身就源于人最深层次的需要,人们在创 造中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力 量,在创造的过程中,人们还可以充实和拓展自己,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显然,在劳动 的创造中,人们所感到不再是智力的乏味和体力的 辛苦,而是一种创造的乐趣和心灵 的满足感。而程 序型劳动却恰恰相反,这是一种被迫的、机械的重 复的劳动,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仅仅体会到的 只有痛苦和折磨。所以创造型的劳动,更能让人们 体会到劳动的真正意义。那么在现存的社会中我们 更应该积极的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才能,积极的给个 (下转第69页) 学术交流主持:赵彩云 切可人。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这种办馆形式可能 用户的需要为其指引方向。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是 更贴近普通民众,而省市级图书馆或者高校图书馆 多余的,因为每个馆员都可以做到解答用户简单的 可能并不适用于这种形式。姑且不论这种做法的是 有关自己图书馆的问题。可是,只有那句“我能为您 否适当,仅就这种使用户受到强烈吸引的办馆理念 做点什么”才是图书馆把被动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 来说,这种做法是其他馆值得借鉴的。每个馆可以 才是体现用户至上理念的关键一步。 按照自身用户群的特点来吸引用户,如学校图书馆 可以设置的活泼可爱,高校图书馆可以设置的青春 [参考文献] 张扬,专业图书馆设置的严谨而有专业特色,不一 [1]程焕文,王蕾.竹帛斋图书馆学论剑一一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 而足。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设置要有整体性,大到馆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藏资源小到一桌一椅馆员服装,全面而又要注意细 [2]林海青“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值得商榷Ⅱ】.图书.情报.知 节。 识,2007(1):20—21,37. 2.4图书馆亟需一位导航员,当用户一进馆就 [3]白君礼,金养娥.图书馆应谨慎提“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卟 热情的上前询问:“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然后根据 图书.情报.知识,2007(1):15-19. (上接第60页) 才是一种生命的乐趣和享受。 人或者是集体提供创造的平台,不断提升劳动的创 4结语 造性。 最后,由任务型劳动转变成休闲型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向我们提出了一个 从传统观念来看,人类从事劳动就是为了完成 很尖锐的问题,劳动是人类幸福的来源,但在当今 一样任务。完成任务后可以得到一份报酬,而人们 的社会中,在异化劳动还没有根本消除之前,我们 劳动也就是为了得到这个所谓的报酬。在这种心态 如何重新捡拾回这种幸福感呢?这仍然是我们需要 下的劳动是很有功利性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动物 不断探索的问题。 的生产n.-J-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时全面的;动物只是 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 【参考文献】 体需要的支配下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不受这种 f1】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教程【M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l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需要支配n.-j-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显然,在这里,这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l■E京:人民出版社,2000. 种“真正的生产”就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 [41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6 是摆脱了功利性和任务性的生产活动。而休闲型劳 【5】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口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动则不同,所谓的休闲型劳动就是在劳动中,人们 f61杨适人的解放一重读马克思fM】减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已经得到一种放松,这种休闲并不是一种劳动过的 I71马尔库塞厦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休闲,而是一种劳动的休闲趋势。在这种休闲型劳 [8】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动下工作,人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放松,这时的劳动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豳蜀毳墅蘩 蓑箜李 璐 璐 李 立 威 于 细 微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