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ofHUBEICorrespondenceUniversityVol.23.NO.4Aug.2010浅谈老子“道”的哲学及其本体论意义
王俊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峨眉614202)
[摘要]“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思辨特征,而这一理
论建树的奠基者即是老子。本文首先论述了“道”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即“道”是“先天地生”,为宇宙万物生命的本源,二即“道”无法用语言、言说来表达。然后对“道”的本体论做了简单的探讨,最后得出老子“道”的哲学及其本体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本体论;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4-0047-02
[本刊网址]http: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4.023//www.hbxb.net一、引言
老子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如果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史学家、思想家,那么,老子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的“道”哲学的出现,使春秋时代的学术理论界面貌为之一新,打破了殷周以来哲学就是政治的樊笼,使哲学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次明显地带上了理性思辨的性质。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讲的是一种常识道理”,而老子的哲学却是一种真正的哲学。黑格尔的话虽然偏激,却不无道理。与孔子相比,老子哲学更具有形而上学特征,更称得上真正的哲学。可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的奠定,应该说与老子有更大的关系。
二、“道”的哲学
“道”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常见,最普遍,最重要和最难以理解的概念之一。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就是这么一种原始混沌的东西,它在天地产生以前就产生了,它独立存在而不发生变化,循环运行而永远不停息,它产生万物,是万物的根本。这种原始混沌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阴阳未剖的混沌之气,用成中英先生的话说,它可以“视为对宇宙原始之气的描写”,也即《老子》所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混成状态。这种混沌状态,不能理解为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它是一种无限生成的东西,既生出天地万物,为宇宙万物之行,又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由宇宙万物的生命变化显示出来。它和宇宙万物的关系,只是一个生命本原和生命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而非西方二元论哲学那种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其次,“道”是自然的,没有意志、目的的。由于“道”只是在本末、源流、始终意义上先于天地万物,成为宇宙万物的生命本
上对“道”进行了或唯物或唯心的种种解释。而最早赋予“道”原,在“道”与宇宙万物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以完整的和深刻的哲学意义的是老子。关于老子“道”的诸方所以“道”又自然而然存在,它虽生成万物,却并不有意识、有目面,历来有许多的争论。对“道”不进行深入的了解,不仅不能弄懂老子哲学,而且也不能真正懂得整个中国哲学之独特的含意和奥妙所在。
的地主宰万物。同时,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这一关系到“道”的根本性质理解的命题。“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则唯以自己为法,更别无所法”,即自然生成,反对任何外力强加,反对任何
老子并不是最先使用,更不是唯一使用“道”这个字的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宰。所以老子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以前,早就有了对于道的说明。在老子以后,更有许多的命题。“道”是自然生成的,故常无为,“道”又生成一切,故又对道的议论。然而只有老子,才赋予“道”这个字以一种新的更为深刻的意义,使之所指更加集中和明确,从而第一次系统地把道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最高本体范畴和核心而提出来。道在老子那里已不再是具体的,而是已经过了理论思维的抽象,具有了哲学本体的意义。
“道”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不可以直接简单地理解和回答的问题。从老子对于“道”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它有两层最基本的涵义:
无不为。“无为”,当然不是说无所作为,而是说这种“为”应顺从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在顺从自然本性的基础上达到有为。
再次,“道”是一种永恒存在。“道”不是静止,它处于永恒的自我运动的状态中。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就处于这“大”、“逝”、“远”、“反(返)”的永恒运动中,它“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构成宇宙万物的生命。
(二)“道”无法用语言、言说来表达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万物生命的本原,从本末源流关系,
(一)“道”“先天地生”,为宇宙万物生命的本原而不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实体、真假认识关系追溯
首先,“道”“先天地生”,具有原始混沌性,老子说“有物混“道”的存在,这实际上把“道”变成了一个只有通过直观体验而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非认识才能达到的对象。所以老子的“道”,亦不能用知性和
作者简介:王俊(1982—),女,四川简阳人,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
47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第23卷第4期
逻辑的语言来硬性规定、阐释。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古人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等等,即是如此。老子言“道”,以非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这种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批判和在语言意义上对“道”的描述规定,在哲学史上是有巨大意义的。雅斯贝斯说,老子的“每一句话都是离题,谁若拘泥他必须超越语句和对象,即是说,进入不可言说的领域。”,又说,老子语言是“一次伟大的间接传达”。应该承认,这位来自西方的著名思想家对老子“道”的哲学精神是有很深刻的感悟的,雅氏的话实际上也说明,老子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语言传达方式。这种语言传达方式正典型地体现着东方文化的智慧和传统。
三、“道”与本体论
“道”这个词在老子以前就已经广泛的使用了,它的主要意义是指“道路”或“道理”等。老子提出了全新的本体论依据,即提出了关于世界本原的命题。认为“道”比“天”更根本,“天”出于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作为“道”的本体论,老子还把“道”从某一“具体之道”到“哲学之道”加以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把“恒常之道”与具体“可言之道”区分开来,从而使“道”具有了形而上的性格。这种非言的恒常之“道”,是一个超越了相对的绝对主体,它不同于《左传》、《国语》、《论语》所说的先王之
道、君子之道、人生之道等等。因为这些“道”都是“可言之道”,都是属于“人间之道”。就“恒常之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论来说,是存在的本体;作为世界生存论来说,便是本原。老子这
这种关于“道”的本体论的说法,较之“五行论”或“元素说”更显出其深刻性。就逻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道”而言,它与宇宙生成论既相联系,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它将本体对这一本体不可能有任何的规定性,而只是一个纯粹空无的思维起始状态。“道”即纯存在,是一个不可分析的纯粹存在或纯无。它强调了普遍规律的先在性,而将普遍规律看做是最高的实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的道论,本质上是一种人学本体论或价值形而上学,其立足点乃是一种人生价值论而非一种知识论或理论的立场。与此相应,其达道之方,亦非一种单纯的理论认知,而是以一种身心修炼的工夫历程所达致辞的圆满人生智慧去契悟道体。老子所谓“为道日损”,讲的正是这种功夫。由这种“损道”所达成的“无”的智慧,与西方哲学那种强调理论体系的建构和逻辑分析的“爱智”之学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哲学自康德以来,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依止于知识论无法确立形而上学,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却又由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而趋向于价值论上的相对主义。职是之故,老子的道论及其确立形而上学的方法,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语言功能的否定批判为基础,主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高妙的思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哲学的自觉。
这些话的表面意义,就只能把握对象。为了内在地成为真理,性的第一存在的“道”看做是不可用语言来加以限制的,所以。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9.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8.[3]蔡贤浩.形式逻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杜杰.老子“道”论的本体论哲学内涵辨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5]方刚,喻燕静.简论老子“道”的哲学本体论意义[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鲁伊吉・博格里奥罗.形而上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7]毛宣国,老子哲学的美学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5)[8]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赵彦春.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