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管理》 对课堂 “讨论”的 八 =思考 =) ◆山东鱼台县实验小学 方旭 者发现:一个时期以来,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 只要是公开课、评选课等,必然少不了讨论这一环 节,不讨论不成课已蔚然成风。然而,在平时上课, 却很难见学生讨论,教师根本不屑于让学生讨论。有鉴于此, 应该对讨论这一学习方法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和应用 作些调查与思考。 一、为什么公开课就要让学生讨论 原因很简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体现“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教师们领会 了多少,尚不能妄加评论,但我们相信每个教师都知道“自主、 合作、探究”这六个字。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最好体现就是讨 论。你看:几个人一组一齐学习研讨,不就是合作了吗?教室里 一片喧哗声,显示出课堂气氛是多么热烈。至于讨论出了什么 并不重要,那是学生的问题,甚至很多的讨论是预设答案的。 反正教师是按新课标去做了,到评课时也就堵住了评课老师 的嘴。这也许是上公开课老师乐此不疲的个中原因,实际上是 一种功利思想在作祟。 二、为什么平时不让学生讨论 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法驾轻就熟,而 真正设计一场讨论却费时费力,讨论问题的设置和讨论进程 的把握,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其次,讨论的成效颇难预料。由 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不善于整合不同意见或者根本 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因此,平时授课多数还是教师直接指 名回答,省得讨论浪费时间,有时干脆把该谈论的问题也省去 了,惟恐打乱了老师的预案,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如何正确组织学生讨论 1.讨论小组的建立。对组内的学生进行搭配。国外的合作 小组多采用“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 式,在每个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为互相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5月l5日 又在各小组之问形成了大致的平衡,为各 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但我们 现在的讨论随机性很强,往往就是前后桌 四个人成为一个讨论小组,至于这四个人 的知识水平、能力、个性、组织才能如何, 都没有经过组合,所以只进行了形式的合 作。要真正把讨论落到实处,必须进行异 质搭配,平衡各组的力量,变换学生的座 位,不同的话题座位应该不同,不同的课 程坐法应该不同,以求讨论能均衡、正常 地进行。 2.论题的设计。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文 本,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充分考虑学生的 12,理接受能力,做到难易适度,所提出的 问题应有讨论的价值,就是对于来自学生 中的问题,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进行筛选, 不能什么问题都拿来进行讨论。学生的学 习毕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否则, 热闹了一阵子之后,学生一无所获。当然, 必须指出的是,课堂讨论并不是学科学习 的惟一方法或者说最佳方法。 3.时间的把握。首先,讨论前必须给 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问。展开讨论时,必须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在独立思考 的时候,可能产生了很多问题,这时就产 生了与别人交流的愿望,急于想知道自己 的思考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更想知道 别人是怎么想的,这样之后进行讨论,才 会产生真正的效果,也可能在生生交往中 生成新的问题。其次,必须给学生足够的 讨论时间。要想让讨论取得实效,就要舍 得给时间,好多课的讨论都不能做到这一 点,有的课讨论刚进行就因为怕学生一发 不可收,匆匆止住;有的课虽然讨论了一 些时间,但学生对问题刚有些认识,兴致 正酣,还没有形成结论,教师就宣布讨论 结束,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针对 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 安排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甚至辩 论。简言之,有对话,有甄别,有取舍,讨论 才有收获。 ...责任编辑:陈国庆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