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杀的预防与危机干预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自杀的预防与危机干预

自杀干预又称自杀预防,可分两方面,一是就自杀者细微的和早期的征兆进行大众的和专门性的教育,二是在自杀事件发生后,向自杀未遂的幸存者提供一系列的有关咨询和服务。

心理危机与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当人们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是,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所出现的心理失衡。据专家介绍,确定有心理危机须具备下列3个条件:出现较大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出现一些不适应感觉,但尚未达到精神病程度,不符合任何精神病诊断;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应付困境。危机干预是指采取某些措施来干预或改善危机情景,以防止伤害处于危机情境中的个人及其周围的人们。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不同的心理危机,青年人一般会遇到恋爱和学业等方面的危机,中年人一般会遇到职务升降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危机,而老年人则会出现以精神和身体疾病为主的危机。

能不能克服心理危机,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进行“人格塑造”,帮助发生危机者恢复自信,改善心理缺陷,发挥个人潜能。心理学家解释说,危机有危险和机遇两种含义,如果它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家庭,并使人产生自杀或精神崩溃的可能,这种危机是危险的,但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性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付技巧,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

自杀原因与预防

自杀率是一个国家人群心理卫生状况的重要参照指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每3秒就有一人企图自杀。12/10万就是高自杀率的国家,而中国目前的自杀率是23/10 万。在中国,据推算每年约有28.7 万人自杀死亡 、至少有200 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是第5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自杀是生命的自我毁灭,无论对社会、家庭,还是对于个人,其危害都是巨大的。因此加强对自杀的预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自杀者从产生自杀意念到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和时间过程,他们往往处于既想自杀,又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态使自杀行为不可能马上付诸实施。据统计,从产生自杀意念到行为实施,历时半年以上者达81.3%。这就为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提供了可能。

一、自杀的原因

导致自杀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自杀原因亦有不同。主要可以从环境、刺激事件、和主体三个方面去分析。自杀行为是这三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

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动荡、剧变、充满危机、价值观混乱、冷漠、专制、过于严厉等,都是容易产生自杀行为的危机环境。 我国现在正处于世纪转换的交汇点上,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整个社会,科学技术获得空前发展,文化多元共存,社会进入一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转型意味着变化,意味着仿徨,也意味着混乱。这可能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因而产生心理困扰乃至出现自杀行为。

(二)刺激事件

自杀往往是有诱因的,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或一些刺激事件。有些自杀行为看上去没有明显诱因,像空虚型自杀和厌倦型自杀,其实还是存在刺激事件的。一系列微弱的刺激事件通过积累,也可能成为强有力的诱因,导致自杀。引起自杀的主要刺激事件包括:严重人际冲突、严重的挫折、受到他人威胁或羞辱、失恋、亲人亡故、严重疾病等。研究表明,中国的自杀者死前一年最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40%为经济问题、38%为严重的躯体疾病、35%为婚姻冲突。

(三)主体因素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刺激事件,导致的行为却可能截然不同。因为主体因素不同,这是最关键、最具决定意义的。环境、刺激事件都只是自杀的外因,真正起所用的还是主体自身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偏差。认知是影响自杀的重要因素,极端的认知也容易导致极端的行为。

2、情绪障碍。自杀者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杀企图。而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克应用心理测量法去研究了384例自杀未遂者,认为绝望是比抑郁更直接的促成因素。

3、挫折容忍力差。大多数自杀者是因为遭受挫折和失败。一个挫折容忍力差的人,毫无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一个小小的挫折就足以引起他们强烈的不良情绪反应,甚至使他们放弃生命。

4、个性偏差。自杀者往往伴有孤僻内向、心胸狭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等不良个性

品质。

二、自杀的预防

预防自杀应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也需要每个人能珍爱生命,贡献爱心。从外因的角度考虑,要想有效地预防自杀,需要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相对稳定、需要家庭的稳定与和谐、需要改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等等。而当外因无法改变的时候,找准内因,进行个人预防才是预防自杀最关键的办法。由于绝大多数自杀者是神志清醒的,所以有可能进行个人预防;而且从最终的意义上说,自杀是个人的决定和个人的行为,因此也很有必要进行个人预防。那么,个人预防从那些方面入手呢?

(一)树立远大志向,提高认识水平

一个志向远大、认识水平高的人,往往对人生有清醒的认识,能理智地分析挫折、调控情绪。站的高、看得远,自然也就不会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被一是的困难所吓倒。即使有悲观绝望的时候,甚至有自杀的念头的时候也往往能够自我控制。

(二)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教育

自杀往往是一个人面临挫折而心理失调的结果。心理素质差是导致自杀的直接的内因。因此,个体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掌握一些调控心理的方法和技巧并加以应用。特别要注意培养容忍力和情绪调控力, 一方面,从理论上掌握挫折的各种应付方式和情绪的各种调控技术;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甚至可以主动地给自己创造一些挫折环境,培养自己的容忍力。

(三)寻求社会支持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下,那些得到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承受力更好,身心更为健康。因此,个体要想有效地预防自杀,应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扩大交往,多交朋友,与朋友坦诚相待;处理好同学、同事、领导、邻居个方面的关系,建立宽松、愉快的人际环境等等。当遇到重大挫折和心理压力时,应积极寻求这些社会支持,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走出困境。

(四)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专业机构其实也是社会支持的一部分,专业机构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当一个人遇到巨大的心理压力的时候,还可以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能够充分倾听并理解来访者的烦恼,严守他们的秘密,由于咨询人员掌握了科学的理论方法,所以这种帮助往往更加有效。

自杀前的预兆

1、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诉说或者在日记、绘画中表现出来;

2、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不安,或无故哭泣;

3、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

4、回避与人接触,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别人;

5、行为明显改变,对生活麻木且冷漠的人,自杀前突然变了一个人,敏感又热情;

6、无故送东西、送礼物给亲人或同学,无来由地向他人道谢或致歉;

7、上课或工作无故缺席,迟到早退,心不在焉。

绝望的故事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那么什么是最大的生存恐惧呢?很简单,就是绝望。

美国的《生物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过心理学家克拉特的一个心理学试验例子,这个试验起源于一起死亡事件的法律诉讼。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有几个大学生搞了一次恶作剧:在一天深夜,他们在一位朋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他突然装进了一条袋子。几个人谁也没有说话,抬起这个袋子来到一个火车站,他们选择了一条早已废弃的铁道,将这位可怜的朋友横放上去,然后几个人蹲在一旁看笑话。这时,不远的火车站里传来火车出站的“轰轰”声,大地在颤抖着。只见横放在铁路上的那位开始挣扎起来,他当然不知道他躺的这条铁道已经废弃,开来的火车只会从他身旁的铁道通过,随着火车越来越近,几位恶作剧的旁观者发现,当火车离人尚有近百米时,那我可怜的被捉弄者静止不动了。

隆隆的机车带着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向前驶去。然而等机车过后,当恶作剧者来到他们朋友身边时却发现自己闯下了大祸——他们的朋友已经死了。

在接下来的尸体解剖中,法医没有发现任何内部器官损坏的迹象。那么这个人是怎么死的?是他杀,还是自杀?法律应该如何来定罪呢?这个案子一时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

心理学家用小白鼠做了一系列心理试验,最后得出结论:所有的动物在生命彻底绝望

的前提下都会强行终止自己的生命,这就叫“意念自杀”。当放在铁路上的人听到火车隆隆渐近,身下的铁轨发出颤动时挣扎着要逃离危险,但他是被装在袋子里死死捆着的,他知道是无法逃脱了。为了免受被火车分尸之苦,早在火车离他尚有近百米时,他就自己终止了生命。所以,他是自杀而死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