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卷 2011年第1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01.3O No.1,2011 文章编号:1006—2920(2011)0l一01l6一o3 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探析 张红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农村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农村体育发 展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充分利用固有的优势,积极发展体育,对新农村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健康意识;身体素质 作者简介:张红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郑州450044)。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特征及对策分析”(092400450105)。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 化日益加深,在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中,党和国家越来越重 视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农村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系。许多农村建立了文化体育活动室,依托农村村级组织综 合服务室,结合各自的特点组织群众健身活动,方便了群众 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健康的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体育活动越来越喜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 爱,他们意识到单纯的劳动与体育是完全不同的,从体育活 动中可以获得健康和更多乐趣。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具有几 个方面的优势。 (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在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国农村人 口基数大,分布较分散,人口的身体素质条件与城镇人口相 比存在较大差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开发农 村体育运动项目,对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构建农村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的体育健身工程具有重要意 义。因此,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深入探讨体育在农村的 发展,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规划,不断丰富新农村建设的 内涵和意义,真正把提高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作为新农村建 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农村,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达到或超过小康 水平的人15比例在不断上升,消费能力逐渐增强。经济的发 展为人们从事体育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们有能力选择更多 的方式,通过对余暇时间的有效利用来提高健康水平、丰富 文化生活、改善生活习惯、满足个体需求。 许多农民不再满 足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开始更多地讲究生活享受,重视 生活质量,品味生活文化。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是农 村体育开展的经济基础。 、农村体育运动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项农村体育活动 蓬勃开展。从体育的参与方式中我们可以发现,体育具有空 间性、体验性、创造性、娱乐性等特点。农村体育作为群众体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城市体育而言又表现出体育项目 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体育活动组织的松 散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复杂性和季节性以及鲜活的时代性等 (二)农民拥有较多的余暇时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更新的速度较 快,广大农村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迅速增加,许多地区农业生 特征。了解农村体育的这些特点,对体育T作者关于发展农 村体育的探讨和研究十分重要。 二、农村开展体育运动的优势 产基本上实现全程的配套作业,大大节省了农业劳动力。农 民不再单纯使用手工劳动,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这样就为 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余暇时间。另外,农村劳动具有季节 性,也就是说,除了农忙时节,空闲时间较多,农民除了日常 近些年来,农村体育的发展在管理方式上进行了新的探 索,按照统筹兼顾、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模式,对农村体育 运动进行指导。农民体育协会的T作积极性逐步提高,农村 体育活动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特点日益突m。文化体育 站的建立健全,进一步完善了县级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体 .的农作物管理外,时间相对比较充足。在余暇时间上,农村 区别于城镇的另外一个地方在于:农村是相对比较集中的群 居生活,人们联系和交往频繁,邻里之间关系融洽,在夜晚也 是从事体育活动比较好的余暇时间。因此,从余暇时间上来 1 16・ 看,农村比城市更具有开展体育活动的优势。 (三)农民对健康的需求日趋强烈 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二)农民健康意识相对较差 我国经历了世界上时间最长的封建社会,目前在一些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条 件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农村地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小康。但 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健康知识,农民的饮食、生活规律、卫生 状况不尽合理。近些年来,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农 村地区,封建思想依然存在,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滋 生泛滥,低俗文化乘虚而入。通过到农村体验生活,我们发 现,部分农民由于愚昧、无知和文化生活的空虚而经常参与 打麻将等赌博活动,这在农村相当普遍。与城市相比,农村 村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农民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越来越迫 切。他们更希望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来增进健康,提高生 活质量。而通过参与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可以使农民体验体 育运动的乐趣,增进农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促进农民心理 文盲、半文盲比重较大,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健康意识 较为缺乏,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就更少,给农村开展体育运 动带来了许多困难。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健康意识 的培养有赖于农村文化的净化,这样才能建立民风淳朴、稳 素质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素质,从体育锻 炼中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1] (四)农村邻里之间关系比较紧密 随着人们对多元价值认识的加深,农民群众对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的认识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通过广播电视、文化 知识方面的学习,经常在一起讨论健康知识、参与体育活动, 营造出一个和谐、健康的新农村建设的氛围。许多农民有着 早睡早起的生活起居习惯,在农闲季节,他们喜欢早上聚集 在一起,聊天或跑步。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大多具有相当 紧密的邻里关系,相互之间比较了解,甚至有共同的爱好和 生活习惯,而且他们具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在这种比较融洽 的邻里关系中,更容易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五)农村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阳光、空气和水是维持人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自然条件, 人们也喜欢把利用阳光、空气和水作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的最佳手段。广大农区和林区主要分布成点状聚 落、线状聚落及块状聚落,大都依山傍水或坐落于农田和森 林之中,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空气质量较好,较适合进行 体育锻炼,比如钓鱼、风筝、气功、爬山、游泳、打牌等。目前 农业也进行了重新定位,打造了一批绿色农业园、农业区,可 以提供观光、采果、农作体验等,享受乡间情趣。这些做法不 仅使农民增加了收益,而且也为农村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条 件。未来农村将是城市居民向往的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的 好地方。 三、农村发展体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整体生活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出 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从而持续稳定增长农民的收 人。目前,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消费不断增长, 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经济的总量 还远远落后于城镇。就现阶段来看,农村经济基础长期薄弱 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仍然较 低。从城乡居民收人水平比较就可以看到明显的差距。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 255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0 495元的31%;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5 153元,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75元的 30%。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近五年来,农村居民 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虽然稍有缩小,但仍然偏大。农村 经济基础薄弱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农村体 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新农村。 (三)农村体育设施和专业人才较少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广大农村中并不缺少体育人才,许 多农民在缺乏完好场地设施的情况下,仍然热爱并积极参与 体育活动。比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都是农村喜欢的运动 项目,农民中不缺乏技术好、身体条件好的队员,但是从运动 专项技术来看,由于缺少专业指导,许多农民运动员动作不 规范、对规则不是十分了解。从现有的体育设施状况来看, 农村只是拥有一些大型、比较固定、成本相对较低的体育设 施,如篮球架、乒乓球台等,这些设施多数是通过自己加工而 成,且缺乏Et常的维护,损毁严重。因此,农村多数人参与体 育活动的方式是跑步,因为其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另外 一个影响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体育人口中 接受过正规体育锻炼教育和指导的人很少,对这些项目的一 些基本知识、技能了解甚少。 四、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 (一)农村体育应有区域性和代表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 意见》中提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 要。”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也是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素质的高低从一定 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文明的发展、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速 度、决定着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近些年来,农民已经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心 健康,体育活动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健康文明的一种生活方 式,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环 境下,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 倡导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新的科学的生活 方式。我国农村分布广泛,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性大,因 此,在广泛开展农村体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发展的 条件和优势,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坚持统一要求和区别对待 的原则。 (二)农村体育应具有多样性 我国地广物博,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成 了多元的文化理念,这些文化理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姿 百态,内容广博。体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在各个不同地区,体育项目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在一定程度 ・1 1 7・ 上反映了该地区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及 心理等。中同历史朝代的变更,长期的生活、生产劳动、征 战,宗教习俗及民族自我保护意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勇 敢、顽强和不靥不挠的民族性格,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缤 纷多样的体育项目。独特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地域主体化、 广泛性分布,具备 j-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人文地理资源 与民族体育资源的良好配置结构。应发扬农村传统体育的 多样性,以展示地方风采为特色,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农村体育应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发展农村体育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结合 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民生活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乡土”化 体育运动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各地群众的喜爱。如今很多地 方实施的体育下乡、体育入村活动,如果没有找准与当地文 化的契合点,或是只“播种”不“培育”,其效果是极其有限 的。 农村村落分布相对分散,使农村传统体育表现出不同 的特点,而农村群众生活的相对集中,又使农村传统体育与 其生活、习俗密不可分,从而表现出不同地域农村传统体育 的差异性。农村体育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农民的兴趣,结合农 村生产生活的特点,选择乡土特色的项目,给每个农民提供 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因此,农村体育要深入发展,必须做 好“农”字文章,树立特色观念,不断研究乡情、分析乡情,推 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 一体,植根于百姓、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健身 项目。。 (四)应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带头人的作用 农村体育骨干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组织、指导群众开 展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及其他志愿者。要 注意发现和培养农村体育积极分子,以他们为骨十,充分发 挥其带头作用,使其成为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带头人,组织 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1去。农村中退休的民办教师 也是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引导力量。此外,还有那些在 ・l18・ 外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素质一 般而言会普遍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他们既可以、也 理应是发展农村体育的中坚力量。随着农村农业规模化的 发展,这些劳动力势必会回流,因此也要充分利用他们参与 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总结先进经验,从而带动农村体育的发 展。发挥好农村体育带头人的作用,农民就会积极响应,大 力支持,对今后在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增长迅 速,特别是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 提高,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发展农村体 育,对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引 导农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区域性 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积极开展农村体育 工作,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为和 谐社会的全面、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林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J].体育学 刊,2009(3). [2] 张晨蔚.大众体育锻炼运动项目综述[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3). [3] 丁海勇,冉强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WWW.gov.cn/gzdt/2010— 02/25/content_l54124. [5] 胡庆山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 北省大洲村为个案[J].体育科学,2007(10). [6] 赵胜国,邰崇禧等.构建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会支持 系统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责任编辑刘瑞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