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议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哲学思维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10年4月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第12卷第2期 Journal of the Yinchuan MunicipM Party College of C.P.C 浅议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哲学思维 陈学凤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 思想。科学发展观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 识和实践统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科学发 展观全面发展的观点,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了人与 自然对立统一的观点;“五个统筹”的要求,正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57(2010)02—0014—0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学发展观,就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主义原理,对科学发展观加以理解和认识。 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看 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 1.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 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 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 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 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 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 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 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从 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 “九五”以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耗一度下 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 降,但近两年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回潮的势头。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 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 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 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 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 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 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 2.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 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 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收稿日期:201cI-_02—19 作者简介:陈学)21,(1975一),女,江苏建湖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 14 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 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 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 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指针。由此可 见,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观点。 二、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来看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 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 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 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3.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 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 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 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 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 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 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 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 非典疫情的突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要总 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的要求来做。另外,过去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 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 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我 们提出要实现两个战略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 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九五”到“十五” 期问,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从最近两年的发展情况看,良好 的局面又出现了一定的恶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 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 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 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 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都需要 大量资金投入。过去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 候,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供给,满足人们 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其他方面很难顾及到。经 过3O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 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 水平,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 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在认识过程中,实践是首 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 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发展观 是我们党对多年来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概括,是我 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 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 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 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 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 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 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 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 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 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 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 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 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 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 就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出发点、着眼点、 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13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着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 步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 殊困难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础上,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马克思主义把 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 想,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 三、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来看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 的发展,即科学展观中提出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的观点,坚持了“两点论”与“重 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 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 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 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两点论”要求我 们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科学发展观从过去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 展,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全面的发展 15 观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强调促进发展、加 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 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 快发展,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 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 入;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推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关注经济 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 和环境指标。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 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 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 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 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 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 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 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 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 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破坏自然,无异于人类的自我毁 灭。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展,把发展作为人类与 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把社会发展的目的性和规律性 统一起来,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 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 观,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辩 证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 远利益的关系,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 础之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 展,就是坚持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点。 四、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来看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是“五个统筹”,即统 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 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1.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 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 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 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 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 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 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 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 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 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 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 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 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 16 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 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 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 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 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 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 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 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 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 题。2003年非典疫情的蔓延,集中暴露出这个方面的 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 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 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 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 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 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之~,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 计。因此,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处理好经 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当今世界是开放 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 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阻碍自 己的发展。别的不说,单是信息就不灵。因此,在新的 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 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 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 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 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 代化建设。要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 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 优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始终把扩大内需作 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要处理好 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这一科学发展观是 对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发展 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 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个飞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要注重引 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敢于扩大开放,又 要善于保护自己,在扩大开放中注意维护我国企业利 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 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 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 题、处理问题。因此“五个统筹”的要求,正是坚持了唯 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发展观,是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3】胡锦涛:《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讲话》, http://news.xinhuat.corn,2004年3月10日. 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 [4】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 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4版. 夸 毒kr 譬宣 j 业夸 —9 } § ,夸 宣 ,业宣 r宣k-jk 夸t・ 妊 kr kr r业 kr I 夸 kr ・ 夸妊r窜 j r,奎拓 夸.壬・ r业夸k・ 夸kr (上接第10页)行善止恶等积极因素,共同营造素质 齐提升、文明大合唱的可喜局面。让我们迅速行动起 来,团结一心,奋勇突破,为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向全 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冲刺,夺取“两个最适宜”城市建 设的新成果而努力奋斗! (本文为自治区党委常委、中共银川市委书记崔 波同志在2010年2月26日召开的银川市市民素质 提升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原载银川新闻网,本刊发表 时略有删节,题目为本刊编者所加。)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