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村落建筑美学研究——以婺源县篁岭村为例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传播与版权 西而 面 i iij 2017年第6期总第49期 传统村落建筑美学研究 以婺源县篁岭村为例 周其蓁 【摘要】我国传统村落建筑关学具有理性之关、浪漫之关、和谐之关三大基本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建筑 的杰出代表,篁岭村古建筑在建筑形态、空间、色彩、材质等要素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形式 美、简单虚实关、综合意境美的美学特征。针对篁岭村传统村落建筑存在的问题,可从继承传统、立足当代、着 眼未来三个方面促进篁岭村建筑美的创新,实现篁岭村建筑现代弘扬,促进建筑生态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传统村落;建筑美学;篁岭村 【作者】周其蓁,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散落于祖 造建筑的美感,是通过精湛发达的建筑技术达到的,由 国大地的传统村落成为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此形式美和功能美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从规划布局上 分。深入发掘传统村落建筑的美学要素、特征及价值, 来看,中国传统的建筑无论是城市的规划还是宫殿、民 对于现代建筑规划设计和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婺源 宅的规划都体现出了浓厚的伦理理性色彩。在规划上对 县篁岭村的传统村落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研究价 不同空间有着明确的分布,并且各空间严格有序地进行 值,无论是在整体布局还是空间结构造型上,都有着巧 组合,在理性之美的照耀下大放异彩。房梁屋瓦、雕刻 妙的构思和灵活的节奏,建筑的装饰艺术上也有着深厚 装饰、色彩搭配等都有严格的装饰理性规定。这都是伦 的文化底蕴。当前学界对篁岭村特别是村落建筑美学研 理、理性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是建筑美学在建筑哲 究尚少,因此,加强婺源县篁岭村的研究对完善中国传 学L的升华。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中,“中轴对称” 统村落美学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的建筑美尤为突出特点,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特点之一。 2.浪漫之关。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是我国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的概念与特征 (一)建筑美学的概念 的精髓之一,是追求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根据。 老予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 建筑美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是建立在建 为“天”与“人”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各个建筑之 筑学和美学基础上的。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从审 间的有机构成,通过对比、并列、承接、重复等艺术的 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的实用性、地区性、总效性和公共 表现形式体现出了具有节奏韵律的美学感受。中国的建筑 性…。建筑美学包括规则的序列和不规则的序列的十大 还非常注重“寄.f青于景、寓意于物”的艺术手段,通过搭 法则,规则序列包括统一、均衡、比例、韵律,不规则 配亭台楼阁、山川I鸟兽等来营造浪漫含蓄的意境美。 的序列包括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由此构成了较:全 面的内容体系。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建筑美 3.和谐之美。“和”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代表 着中国美学中的“整体意识’’。建筑之间相互联系,起 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以及建筑美与山 到了恰到好处的整体意识。和谐美还体现在丰富的建筑 水园林的关系成了研究的重点。 色彩体系上。色彩是一种感性的直接而又强烈表达艺术 (二)建筑美学的特征 的语言,给人的情绪产生主动形式的吸引力,如欢快 我国的建筑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经过数千 的、沉静的、热烈的情绪倾向。总之,建筑的色彩文化 年的发展与沉淀,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凝聚了 丰富了建筑的生命力与美学品质,给建筑带来独具匠心 民族精魂的物化形态。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的中 的美学感受 。 国建筑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各民族的建筑都有自己的 传统和特色,综合我国建筑美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 1.理性之美。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建筑就一直讲究 二、篁岭村建筑美学特征分析 (一)篁岭村概况 婺源县篁岭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东北部, 实用主义,这与风格迥异的西方建筑有着截然不同的建 是距今有近五百多年历史的徽州传统村落,村落里至今 筑风格。利用材料、结构、形式和逻辑等理性的技术创 保存着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村落四面环L 一处于 126一 媒介与文化研究 MEIJIE YU WEHHU^YAHJIU 三省交界的位置,属丘陵地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 和探索自然的原始和生态效应。观察篁岭村传统村落的 斜,建筑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高低错落搭建。风景如画的 建筑材料不难发现,建筑基本采用天然材料,在立体结 篁岭村,早前却频繁遭受地址灾害的迫害,为了摆脱地 构中一般使用木楼板、木柱和木檀等。建筑的基本素材 质灾害点的称号,改善居民的生存条件,篁岭经历了一 石、木、砖、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起到了维护和 次“蜕变”,座座新盖起的新居迁移到岭脚,“生活在岭 装饰景观的美化作用,而且这些材料都是容易加工成型 头,劳作在平地”不利于生存的方式慢慢画上了句号 。 经生长l2o0年之久,形成有规模的古树群落,加上万亩 的材料。就地取材,来源于自然并回馈与自然,建设自 村落里有着众多枝繁叶茂的珍稀古树,时间久远有的已 然空间中充满人文气息的世界。 (三)篁岭村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 层层叠叠夺人心魂的梯田密布,形成甚是壮观的景色。 村落不仅自然景色秀丽,而且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包括古建筑艺术中最精华的部分“徽三雕”;著 称于世的朝廷贡品龙尾砚;还有以“锦绣之冠”著称的 苏绣,村落有着与苏绣研究中心一起合作成立的绣缘 堂。篁岭还拥有十分丰富的民俗资源,比如晒秋、打麻 糍等。景色秀美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篁岭村被住房城乡 建设部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基于此,我们对婺源 县篁岭村进行建筑美学的特征分析 。 (二)篁岭村建筑美学构成的基本要素 1.形态要素多样与统一。篁岭村的建筑白墙黑瓦、 小桥流水、建筑的排列在整体上呈现出了强烈的节奏 感,通过色彩和形象的配搭使建筑得到统一。受到地形 高低起伏的影响,建筑拥有了丰富的变化,这种参差不 齐的形态让整体更加错落有致。综上所述篁岭村建筑具 有形式美的两个要素:一方面是变化多姿、颜色丰富: 另一方面是统一和谐。在整体统一中体现出多样性与变 化性;在变化中不失和谐与秩序,表现出一定的和谐美 与秩序美。 2.空间要素整体与主次。篁岭村的村落秩序井然、 层次丰富。一方面,是通过建筑空间感体现出来的,无 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状建筑,在相互链接中达到空间要 素平衡。另一方面,体现在空间组织上,建筑力求主次 分明。传统村落建筑的整体布局会根据地形地势以及风 水学知识,形成与居民和谐的整体布局,让人能够融入 环境之中,给人一种自然的安全感。 3.色彩要素简单与丰富。简单的黑、白、灰组成了 篁岭,,-j-建筑的基本色彩基调,这种极具地域性色彩就是 篁岭村建筑的代表色。淡雅的颜色不管是与初春黄澄澄 的油菜花,还是夏天翠山绿水等都能有完美的结合,简 单又多彩,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在岁月 的洗礼下白色的墙体上留下风吹雨打的斑驳纹理,这种 斑驳并不会削弱古建筑的美,反而丰富了古建筑的历史 的韵味和色彩的厚重感,形成深浅的色调对比、虚与实 的视觉感受,增添了色彩的层次,就像婺源县篁岭村民 栩栩如生的生活态度写真 j。 4.材质要素自然与原生。篁岭村的建筑大部分置于 大自然的青山旁和溪流处,依靠着大自然,使建成的建 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其建造的材料上会就近取 材,并十分注重装饰美化景观,最终目标是更好地发现 1.空间形式美。篁岭村传统村落里山墙正中间展现 出的“一线天”给人们幽深静美的空间感受,这就是传 统村落建筑特有的“深街窄巷”的特征。形成这种特色 的原因是巷道的宽度仅为建筑的五分之一左右,加之人 口稠密、空间有限,建筑密度高。这种有限的街巷宽度 也成了篁岭村古建筑的特点。“深街窄巷”巷道两侧微 微翘起的马头墙,交错纵横、此起彼落,形成富有韵味 的两条天际线,由此山墙正中间形成的“一线天”景色 给予人们更加幽深静美的空间感受。 2.简单虚实美。门厅、天井、厅堂是篁岭村建筑三 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看似平常的格式,其实是体现闭合 之势的关键点。这种开放与封闭、明亮与幽暗、室内外 空间不断交替变换的格局,形成传统村落建筑中的又~ 美学要素虚实空间的形式美。除了民居建筑门厅、天 井、厅堂格局体现出的虚实形式美,传统村落的区域也 显现出了虚实形式美。前文所说的人口稠密让徽州传统 村落又拥有了一个明显的区域特征,成群状、成片的居 民区域与周围的环境对比构成了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的 肌理感,是“实”:传统村落中的溪流池塘、居村休闲 场所、祭祀等空地、田野、园林小桥等形成“虚”。这 种虚实结构形式增添了篁岭村古建筑的奇特美 。 3.综合意境美。意境指的是情景、神形、意想之间 形象的高度统一,是人们主观审美情趣与客观自然景物 中美融合的结果。温婉自如、清幽静远是篁岭村传统村 落呈现出的意境美。意境美是由内在的审美因素产生 的,是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元素。区域文化和社会文 化与篁岭徽州传统村落的意境美是分不开的。篁岭村传 统村落的审美性是在徽文化、地域文化和程朱理学等文 化的综合作用影响下产生的,表现出了独特的篁岭徽州 文化特征。篁岭村的布局是因地势而建,与自然环境和 谐统一。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到外无一不体现出篁岭村 的地方特色,因而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意境美。传统村落 中各个景物之间没有凸显张扬的美,而是井然有序的与 周围环境和谐并存,形成意境美中的“中和之美”。 。 三、篁岭村建筑美学优化策略 地质灾害频发的篁岭村2O世纪30年代屡遭战火,古 建筑受到了战争和地质灾害的双重破坏。由于镇政府缺 乏资金的支持,古建筑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和修缮,众 多明清徽派古建筑荒废。现今的篁岭村受到开发,村民 一127— 传播与版权 西而 i i石 2017年第6期总第49期 搬迁下山,对古村危房道路进行加固加宽,并且着重对 应自然,并因地制宜,发挥自然环境的功能,把对自然 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全县境内没有得到保护和修缮的明 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让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 清徽派古建筑也进行了异地搬迁。在对古建筑修缮和重 处。在篁岭村新农村的建筑建设当中,应该放眼未来, 建的过程中,要继续延续古建筑的传统,并在继承传统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造经久耐用的建筑,并减少 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创新,由此提出以下几点 破防自然资源。立足当代、放眼未来,建造出与生态完 优化策略: 美结合的建筑 。 (一)继承传统,促进篁岭村建筑美的创新 婺源县篁岭村通过搬迁安置地质灾害点和新农村 四、结语 篁岭村传统村落建筑的美学研究对继承中国的传 的建设,发展起了新模式下的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产业 致力于为村民提供可以致富的平台。在大力发展乡村旅 游文化产业的同时,要致力于保护和修理遭受大自然破 坏的古建筑,并且合理的规划好古建筑与新农村建设之 间的矛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 项重要内容。因此,想要实现篁岭村建筑美的创新,必 需植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当代建筑元素与 人们的生活习惯,将篁岭村的建筑美学元素与现代美学 融合。对于篁岭村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修理和创新, 不仅是弘扬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使 命。古建筑重放光辉,能够为美化篁岭村风貌和发展乡 村旅游文化产业提供可能。 (二)立足当代,实现篁岭村建筑现代弘扬 现如今世界建筑文化呈现出同一化的趋势,中国的 城市呈现出了如出一辙的城市姿态,钢筋、水泥、混凝 土,高楼、大厦、立交桥让我们生活在雷同的世界中。 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建筑遭到了破坏和人们的遗忘。在篁 岭村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对篁岭村建筑美的正确认 识,对篁岭村的特色美加以发掘和发扬,并进行全面、 深入的科学研究和独特的创造。加强建筑的技术和实用 性能,强调建筑的逻辑和整体性能,注重实用和发挥当 代的建筑材料并注意结构性能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 求,借鉴我国传统建筑的理性美学原理。 (三)着眼未来.促进建筑生态的完美融合 篁岭人喜爱自然、崇尚自然的观念,使得篁岭村 的古建筑与自然巧妙地产生出极致的美。自然是万物之 源,在篁岭村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应该尊重自然、顺 一128一 统文化,丰富宝贵的古建筑艺术宝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 义。篁岭村深街窄巷的石板路、雪白的墙壁青灰的瓦、 清澈见底的小溪,古建筑体现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 及它的整体性和主次要关系,都表现出了浓郁的传统村 落建筑美学色彩。因此,对婺源县篁岭村进行研究,不 仅仅可以丰富其内在价值,更能为今天的建筑提供更多 的借鉴。『本文系2016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一般项目 “婺源篁岭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项目编号: YG2016143)】 【参考文献】 【1】郭宇.建筑设计美学中的文化构成 .科技创新与应 用,2012(12):192. 【2】陈兰林.建筑美学的兼容性Uj.卷宗,2013(10): 254-254. 【3】郭筱蓓.古村落生产性景观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 大学,2012. 【4】胡敏娴.微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空间研究【D】.北京:北 京林业大学,2007. [51裴,m-at.篁岭开发是古村生命的延续【N】.中国旅游 报,2015—07—08(C04). 【6】申拮.中国古代建筑造@-g术的美学特征Ⅱ】.潍坊教育 学院学报,2008(1):56—57,66. 【7】许存福.徽州古村落的形态美学研究【D】.合肥:合肥 工业大学,2013. 【8】曾蓉茜.中国传统建筑工程的美学考量【D卜长沙:长 沙理工大学,2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