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现钞+硬币。 货币不仅仅是现金。
可开支票的存款(支票存款),信用卡账户余额等也可是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
是衡量劳动和财富,并进行交易的尺度;
货币体现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规则,是社会权力的代表。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1、 价值尺度:价格
表现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 原因:开始的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商品都是社会劳动的凝结,具有相同的质,而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
当以一定量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时,就成为商品的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即给商品贴上一个价码标签,而可以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所以,几乎没有价值的纸币成为我们现在使用的货币。 2、 流通手段:货币量
货币出现前,商品交换采取物物直接交换形式。
W—W 货币产生以后, (W-G),然后 (G-W)。货币充当交换活动的媒介物。
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商品交换的品种、数量和地域范围,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可能产生买和卖的脱节——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3、 贮藏手段:财富
最初把多余的产品换成货币。谁占有了货币,谁就可以购得一切所需的物品,这时的货币贮藏表现为社会权力贮藏。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的职能。 作用(金属货币):自发地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时,物价下跌,需求减少,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自动退出流通而形成贮藏。
当市场货币量不足时,物价提高,货币又会从贮藏进入流通,使流通过程中的货币量与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量相适应,从而使贮藏成为蓄水池,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4、 支付手段:货币的单方面转移
部分商品生产者产生赊销商品的需要。到约定日期清偿债务时,货币便具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日益普遍,如用于支付地租、
租金、工资,缴纳赋税等等。
货币作为独立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时执行的职能。 作用:可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经济危机————信用危机。 债务链,三角债。 5、 世界货币:世界范围的交换媒介
指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
(2)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
(3)支付手段,用以偿付国际债务、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产性支付等,以平衡国际间的收支差额;
(4)社会财富代表,用以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金块、银块的形式。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主要由那些在国际上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硬通货来充当世界货币。
第三节 货币的形式
(根据货币材料的演变)
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和物品。
具备的性质: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1、 实物货币: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和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充当货币
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
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贝、蚌珠、皮革、齿角、米粟、布帛、农具等都曾作为
实物货币被使用过。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2、 金属货币:以金属如铜、铁、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
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 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金属货币就已成为货币的主
要形式。
金银作为货币的优越性:
1)标准化, 2)易分割, 3)易携带, 4)易保存, 5)稀缺性。
3、 纸币:流通中的纸制货币符号
纸币是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习惯上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纸币产生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最早的纸币是代用货币,可兑换成金属货币。
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成为不足值的铸币。
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以像足值铸币一样充当流通手段,从而使
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制成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 统治者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特点,降低铸币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贱金属取代原来铸币,
进而利用国家政权发行并强制流通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铸币,强制流通使纸
币作为货币象征或符号得到了社会公认。 纸币的特点:
1)更易携带保管, 2)印刷成本低于铸造,
3)可避免自然磨损和人为破坏。
4、 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形式:商业票据、
银行券、存款货币(可转帐并签支票款)
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
信用货币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信用货币完全建立在人们的信用之上,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之上。 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与金属货币也无必然联系,人们接收仅仅是因为他们预期他人也会接受它。
缺点:
黄金可开采量是一个完全的外生变量,政府和中央银行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来控 制。
各国放弃金本位制以来,开始发行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也就在名义 上成为中央银行的债务和持有人的债权,尽管这种债权是不能兑现的。 政府掌握了发行货币的权利,就可能滥用这份权利,于是常常导致通货膨胀。 5、 电子货币:电子资金转账系统 ,网上银行,信用卡
货币形式演变的动因:交易费用的节约 电子货币:(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
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计算机系统中,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
电子货币特点: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 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 现阶段通常以银行卡(磁卡、智能卡)为媒体.
“网上银行”
通常泛指以Internet为基础提供各式各样金融服务的银行。 银行业务项目主要包括:个人银行、对公业务(企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多种付款方式、国际业务、信贷及特色服务等功能。商务服务包括:投资理财、资本市场、政府服务等功能。信息发布包括:国际市场外汇行情、对公利率、储蓄利率、汇率、国际金融信息、证券行情、银行信息等功能。
功能主要是信用卡、个人银行、对公业务等客户与银行间关系较密切的部分。
现代社会中的支付方式
1、现金支付:(普通)对大量小额的交易。 缺点:现金容易被偷窃,携带运送不方便。 2、支票(见票即付的债务凭证):是个人或单位在其支票帐户上的存款余额,而非支票本身
缺点:支票处理需要费用,有时滞。
3、信用卡:传统信用卡先消费后付款,是消费信贷。 借记卡是一种转账卡,不提供信用。但具有一定透支额 3、信用卡:传统信用卡先消费后付款,是消费信贷。 借记卡是一种转账卡,不提供信用。但具有一定透支额
第四节 货币制度
一、 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1、本位货币,又称主币,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辅币只具有有限的法偿能力,它是小额的起补充作用的货币。
2、货币单位:本位货币的最小单位为基本货币单位,如美元,英镑,法朗 3、货币制造或发行制度 金属货币的铸造方式: (1)自由铸造:任何公民都有权利把法律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铸币厂铸成货币,或把货币熔化成金属,即把铸币和金属自由转化。
(2)垄断铸造:铸币权由国家垄断。此时有不足值货币,即名义价值 >实际价值。
纸币的发行准备制度的方式:
(1)以黄金或外汇作准备的发行 (2)无准备发行
我国的货币制度:
1.我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流通货币。
3.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于中国人民银行。 4.人民币的发行保证是国家拥有的商品物资,黄金外汇储备主要是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4、货币的对外关系:能否自由兑换,汇率如何确定等。我国目前经常项目下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
货币制度的形式
银单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标准币材中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文艺复兴)
金银复本位制:金币和银币都为本位货币 (16C——18C)
1)平行本位:即金银币平等,同时都是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自由地输出入国境,金银币的交易比率由市场决定,国家没有法律规定。
问题:由于任一商品都拥有两个价格,且这两个价格比例不断随金银比价波动,造成价格混乱,给交易带来了很多麻烦。
(2)双本位:金银币价格比例由法律强制固定下来。
问题:格雷欣(英国财务大臣)提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3)跛行本位:金币和银币都为本位货币,且保持固定比价,但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可自由铸造,且银币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实际上已沦为辅币。是向金
本位的一种过渡形式。 优缺点:
优点:币材充足,可以满足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且金币和银币之间具有互补性。 缺点:破坏了货币的统一性,排他性的特点,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劣币驱逐良币律Gresham's Law----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money
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金银铸币同时流通时,人们会将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储藏或熔化成条块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把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投入流通,从而造成劣币充斥市场而良币敛迹的现象。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标准币材1816年英国最先宣布,在1821年正式开始,黄金时代为1821——1914年,1880年普遍确立。 金本位制的三种形式
金币本位:纯粹金币本位:
自由铸造; 自由兑换; 自由输出入国境
金块本位:金币不再流通,黄金和纸币不再自由兑换,要达到一定的限额才能兑换。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和法国实行过这种金本位。这些国家黄金储备不够,不足以支持自由兑换。
金汇兑本位:不铸造金币,市场上也不流通金币,本币不可兑换为黄金,但本币可以以固定汇率兑换成某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的国家的货币,并在该国兑换黄金。
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弱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金汇兑本位
二次大战中,美国利用战争迅速发展了自己,经济实力很快增强,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战后,美国利用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急需一个相对稳定的和统一的世界货币体系,依仗其掌握的全世界黄金储备量三分之一强的实力,于1944年7月在美国新布罕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即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会上迫使44个与会国接受了以美元为中心、黄金为后盾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
是以美元的金块本位制和其它国家货币的金汇兑本位制相结合的虚金本位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两个挂钩\":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美国1934年规定的35美元折合1盎司的黄金官价,美国对各国的政府或中央银行负有随时用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也有协同美国维护市场黄金官价的责任;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必须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即\"固定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五十年代美国的侵朝战争和国内的两次经济危机,使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其黄金储备下降;同时,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开始恢复,从而使美元的霸权地位开始削弱。 六十年代爆发了两次美元危机(1960年和1968年),美国的黄金储备急剧下降,造成在伦敦黄金市场上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金价急剧上涨,美国已无力再维
持35美元1盎司的黄金官价了。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个以美元为中心、以黄金为后盾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彻底瓦解:
1971年8月15日,美国的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所谓的“新经济政策”,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两个挂钩”,而前一个挂钩是后一个挂钩的基础。1973年3月后,各国放弃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第二个挂钩也结束,从而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纸币本位
人民币制度:纸币,元,我国目前经常项目下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
第四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
M0 =流通中现金
M1=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又称活期存款,可转账存款,包括转账信用卡的存款)——狭义货币。基本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支付能力,能对商品市场造成直接压力。
M2 =M1+储蓄存款+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外币存款+短期信用工具
——广义货币。储蓄存款不可开支票,不能作为支付手段,但可随时提取,所以构成潜在购买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