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5期 2002年5月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Vd 27.N。5 May.2002 ・专论・ 方剂的复杂性与中药新药开发 衷敬柏 ,王(1.中国中I ̄.z4-究院西苑医院,北京阶 ,王永芡 100700) 100091;2.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用存在整体安现(非加和,性。 加人W【_()以后,在众多国际性制药公司面前,我国的 制药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由于多数西药制药企业与国 际太企业相比规模小、资金不足、新药开发能力低,希望中成 药能走向国际,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据应有的地位 然而以两 药开发模式研究与开发中药新药,已经遇到极大困难 为使 中药新药安全、高效、质量可控 携带与服 方便, 仅需要 拄术、设备的创新,更需要理念与思想的创新 本文拟对方 实验研究也证实了方荆整体突现性 在桂枝汤全方、药 对与单眯药物对低、高温实验动物模型的体温的影响研究中 发现,桂枝、芍药、炙甘草对体温呈现不同程度的双向嘲节 生姜单向升温,太枣有一定单向解热作用一对高温动物.桂 枝分别配芍药、生姜、甘草,可拮抗或陴低其解热作用,芍药 配伍甘草、大枣后解热作用亦有所 降;对低温动物模型.桂 枝配生姜、甘草后,于}温作用下降,而芍药酉 草、太枣后,也 使升温作用下降.桂枝配芍药只有升温作用、而芍药配H草 只有解热作用 。桂枝汤全方既可使低温动物模型的体温 升高,又可使发热动物模型的体温’F陴,呈现对不同生理病 理状态的双向调节作用5。 1 3方剂行为的影响因素 组成方剂的药物的产地 采集加工的差异既是导致药物 行为与疗效差异的基础,也是导致方剂行为与疗效差异的内 剂的复杂性及其中药新约开发有关问题做 探讨 1关 :方剂复杂性 方剂的复杂胜取决于组成方剂的药物(饮片)的成分(组 分J的复杂性及各成分(组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眭,也取决于 方剂与人体相互关系的复杂性,方剂作用不仅在于方剂组成 本身.而且与证候有关 1 l方剂组成的复杂性 方剂由药物(饮片)组成,每味药物(饮片)的成分有数十 种甚至上百种,其间往往存在相互拮抗 相互协同等复杂关 系,因而药物成分(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药物成分 的复杂性决定了方剂组成的复杂性。药物通过配伍形成方 部因素,方剂的药味加减与剂量配比的变化是导致方剂行为 与疗效变化的外部因素 但是力剂的复杂性,使它髓在一定 范围内对抗加减变化而保持方剂行为与疗效的基本稳定(自 稳定),药材的道地性差别并不改变方剂行为的特征,只弓f起 量变而 引起质变:加减变化又使方剂中的药物或组分重 剂.霸臣佐使为方剂配伍的结构框架 单味药物组成的方剂 所占比例极小,太多数为复方。药味众多的复杂方剂的君臣 佐使药可由方剂、药队、药对担当,而方剂、药队或药对本身 也存在君臣佐使的等级关系,可见方剂的结构、方剂中各药 物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如黄连与吴萸的不同比例配比变化 新组合(自组织)并导致方剂的某些行为特征变化,从而使中 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发挥作用。 1 4方剂行为与机体环境 影响煎煮过程中黄莲素的溶出¨,JI【芎与丹参配伍后,可明 显减少…芎嗪的吸收、分布与生物利用度 。 1 2方剂行为的复杂性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人体是方剂这一复杂体系的大环境, 方剂的行为或疗效不仅取决于方剂本身,还与机体的状况有 关,研究证实中药或复方的双相调节作用就与此有关。中医 方剂在,k体内的作用过程为方剂行为.药物在人体内的 作用过徉为药物行为,方剂(药物)对患病的人的干预结果则 为方州c药物)的疗效.方剂 整体干预人体发挥临床治疗作 用. 0物行为体现为疗剂的行为,方荆行为与药物行为 fr』合 而蛮离 、 加气_睐 伍等载是疗药离台的实 组成^剖 的齐曲丰牙行为皇蔓 主2之和不等于方剂行为武疗救.即约物通 过 ff 、 照“]使 备争其刊 、办能使药各失其性” ,方剂作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 【q I544U8 临床妊娠胎精病并血瘀证者用活血化瘀类方药,不仅不会造 成坠胎,还有保胎作用.此”有故无损”即是机体状态与力剂 行为相关的例证 2关于中药新药开发相关问题 根据复杂系统的特点与新药开发的目标,中药新药开发 可分为方 j遴选与临眯疗效评价、处方腹造与制剂研究、物 质基础研究与质量控制、安全性与等效性评价、方剂的作用 原理五个环节.最后形成新药获得管理部r】批准上市一 2 1方剂遴选与疗效临床评价 j家 点蟮础研究发腱地划资J琦项}j 有效方剂是中药新药开发的源头.方剂疗效的系统、科 学考察为中药新药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虽然中医方 剂的疗效已为几千年临床所证实,有大量的人体试验为依 ・[通讯作者] f也 :(010)662875599.6053 32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5期 中国中药杂志 27 N0 5 2002年5月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Mav.2002 据,但尚待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其疗效。在方剂遴选阶段还要 分c组分)或色谱图上小峰或微小峰所代表的成分(组分)的 解决方证有限化与疗效客观再评价问题。 意义一 2 1 1方剂适应证 有限化 与方剂加减 2 3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控制 新药适应证宦是有限的.明确而有限的适应证 既有利 中药新药的质最控制要以物质基础研究为前提方剂 于避免治疗目的以外的作用发生.集中方药力量以提高疗 物质基础研究需从方剂的整体出发,通过现有的色谱与质谱 敢,也能减少方剂中药物的种类.便于质量控制一适应证的 等技术 引进信号叠加、滤波、数字减影t T)SA)等信息处理的 有限化本质是要使方证更加明确。方剂加减后各药将发生 思路 运用人工智能(AI)等技术 研究由不同产地、不同采集 重新整合 更好地针对目标明确的有限适应证,提高临床疗 H寸间、但按照传统应用有效的加_丁方法制备的药物(力剂)的 效,对方剂进行必要的加减是实现有限适应证 增强方汪针 整体物质色谱围与质谱图特征 以此构成标准 谱,对为适 对眭,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 应工业化生产需要进行的工艺变化进行色谱图与质谱图的 由于方剂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 加减变化在一定的限度 比较 确定制剂工艺的合理性.=选取特征峰进行化学分离与 内时方剂行为能保持相对稳定,超过该限度将形成新方,因 鉴定, 此为标识 结合图谱进行质量控制 可以剔除下扰信 此方剂的加减应按照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充分利用专 息,最大限度的保留有用信息.缩小研究范围.既对制剂进行 家的丰富临床经验及历史文献有关知识,以中医药理论为依 改造,也为质量控制提供指标。在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时,既 据 并借助IT技术进行运算处理,找出最佳加减方案.获得 要关注主要峰的面积与保留时间等指标.也要考虑到微小峰 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的饮片配方。 的保留时间、峰面积等指标: 2 1 2方剂有限适应证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价 2.4安全性与等效性临床评价 传统方剂或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科学验证临床疗效是关 作为从方剂出发研制的中药新药.制剂改造后,其成分 键环节,临床有效、适应证明确的方剂才有可能成功开发出 (组分)必然和母方有所区别,在制剂质量达到稳定可控,动 符合时代需要的中药新药。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在临床环境 物急、慢性毒理实验证实其安全性后,还需要回到临床进・ 中对待开发方剂的临床疗效进行科学、规范、客观的评价,作 步考察成分(组分)差异所导致新药有效性、安全胜的变化. 为后续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导向,方剂的临床研究也是评价方 并通过临床安全性评价与等效性评价研究.考察新药的开发 剂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价值。新药至少应与母方等效或优于母方疗效并且安全. .方剂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中应注意:①病证结合, 增加 等效眭与安全性临床评价时需注意:①人体是有机的整 适应证的确定性,如以某方治疗气虚证,可能会无所适从,如 体,方剂治疗疾病是以整体对人体系统进行干预,只考察部 果对其方证做出限制,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肺气虚征,则方 分器官系统的指标变化作为方剂(新药)疗效评价的指标,往 便于临床病例选择,客观评价疗效;②选用验证力度强的临 往难以反映方剂的整体疗效,因此等效性评价需要能反映整 床试验方案,遵循随机、盲法、对照临床三原则,并符合伦理 体疗效的指标如证候指标、事件终点指标等;②重点研究 输 要求;③评价指标应客观可靠,既有整体指标、又有局部指 人参量”(试验新药)与“输出参量 (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2 标,选择恰当的事件或终点指标,能更好地反映方剂的疗效. 个关键环节,在不打开黑箱的前提下研究中药新药的临床疗 切忌盲目求新求奇;④采用与传统相似或相同的给药途径与 效;③重视临床研究的医理设计.使试验方案与研究所选的 剂型 观察指标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能从整体反映新药与母方的 2 2处方改造与制剂研究 等效性关系, 及新药的安全性;④注重临床研究的统计学 为保持母方的应有疗效,减少服用量,改变粗大黑的形 设计,保证有足够的样本,并严格按照( P的原则进行 象,开发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中药,要精心进行成分(组 2 5中药新药的作用原理研究 分)取舍,使经过成分(组分)调整的新药仍能保持母方的整 经过临床等效性试验与安全性再评价后,如果设证明星 体行为f疗效)相对稳定甚至有所提高.同时又达到喊小剂 安全、等(有)效或高效,则可进行一定的药教学研究, 阐述 量、改善外观、减毒的目的;此外为提高方剂针对特定方证的 其作用机理 既提高中药新药技术含量.也可促进中药新药 临床疗效,应综合考虑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有针对性 走向世界 但是对中药药效学实验研究不能套用西药开发 地对成分(组分)做出调整,使方剂中成分(组分)通过重新整 研究的技术标准.而是要结合当前现实技术条件与中药新药 合.某些方面的作用得到加强,而其他方面则弱化 如在精 临床研究结果进行 制血府逐瘀胶囊与血府逐瘀原方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 进行药效学实验性研究中需注意:① 临床研究结果作 研究中发现,精制方优于原方6,但在治疗其他血瘀证方面 为选取实验性药效学研究观察指标的线索 通过合理的匿理 的疗效可能不如原方 保留成分应与传统加工(如水煎剂、 设计.选择适当的指标来研究新药药教学;②重视收集药物 丸剂)制剂的成分群为进行比较,不能以原植物中成分(组 进人机f奉后全过程中相关系统、器官与组织有关指标参数的 分)含量的大小作为成分主次的唯一决定依据,重视微量成 变化,既要考察药效,叉要研究毒性,实质也就是全面研究方 ・32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5期 2002年5月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ra 27.No 5 May,2002 剂行为;③重点抓住“输^”与“输出”参量,在不打开黑箱的 前提下.确定方剂的药理作用,尽可能建立方剂成分(组分) 与效应的联系;④按先整体模型、后器官组织模型顺序进行 床研究在新药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充分考虑方剂的复杂性. 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减少药物成分(组 分)取舍与调整的盲目性,有利于在制剂过程中客观科学地 保留必要成分(组分).又改善新药的外观;重视临床评价.使 中药新药的疗效更为可靠,减少盲目开发;重视药物安全性 评价,新药的安全较有保证,并避免不良反应的滞后发现; 人体临床研究结果为药效学实验研究指标体系的线索.使新 药作用机理研究中观察指标的选择更趋于合理。 总之,以复杂性科学指导中药新药开发,是与中医药学 重视整体的学科要求相适应.可 克服当前 西药开发模式 来研制中药新药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开发出疗效可靠、安 实验研究;给药方式应与临床用药相似,进行细胞、分子水平 的药效学研究时,所用成分(组分)应是在整体用药时可到达 细胞与分子部位.否则药效研究成果就难以科学阐释机理, 井推论到临床,指导用药: 3关于中药新药开发模式 中药新药应达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携带方便,作用 【适应证)明确.机理大致清楚。中药新药来源于方剂.方剂 具有复杂系统的复杂性、整体性、非加和性、自稳定、自组织 等特征,因此方剂作为研究对象是非线性的,源于方剂的中 药新药研究. 应吸收复杂性科学一非线性科学研究成果. 改变西药开发模式中不适合于中药撕药开发的思维方式.从 全可控、符合时代潮流及防病治病需要的中药新药。迪特里 希・德尔纳在《失败的逻辑》 里反复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 都是相互关联的.用筒单的因果关系、线性思维的方法解决 复杂系统的问题会导致灾难胜的后果。 中药新药的开发若 整体出发,以临床为基础,将其他领域中复杂体系研究的成 功经验与方法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的开发,从而提升中药新 能运用复杂系统思维及方法.或许可以避免困追求简单清楚 而导致的不利结果,开发出适应临床治疗的新药 药开发的水平.提高新药临床疗效与科技含量。 以西药开发模式进行中药新药开发.强调动物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l王糟铭,张群增,朱腻云,等黄连配伍吴茱蓖对时黄连中主要 化学成卦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4,l9(2):1l5 .的先导性作用,单体化台物与复杂体系的区别常易被忽略, 并过分倚重动物实验药理学研究成果,从而影响到对新药母 方的先期临床疗效评价,及新药与母方临床疗效差异的比 2 黄熙,立爱东,藏益民,等川荨伍用丹参煎剂对川荨嗪药物 较,新药开发有一定的盲目性,也不能克服实验动物模型疗 效与临床疗效存在的差异,导致新药动物实验有效、临床疗 效有限的两难局面;此外,新药成分的取舍缺乏有力的科学 依据,导致可能必要药物成分(组分)的丢失;不以人体临床 试验结果为线索的药效与作用机理研究.也有一定的盲目 性.有可能导致新药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与机理被忽略。 整体观、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精华,我们认为中药 新药开发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手,以有效方剂为 出发点.突出安全有效、稳定可控这一目标,重视安全性与疗 效的临床评价.动物实验与临床人体研究相互补充,突出临 动力学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台l杂志,1994,14(5):288 [3]髂太椿.医学源流论,见《中华医持集成》第20册北京:中医古 籍出版社.1997 13 [4]陈红.周爱香.郭淑英,等桂枝汤方中药对对体温双向调的 作用研究.中国实驻方剂学杂志.1999,5(1):12 :5 富抚育.周噩香,姚样珍,等桂枝汤对体温及肠蠕动双向调节 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0.5f2):34 [6]王伟.马晓昌,汪晓芳,普精制血府逐瘫胶囊治疗冠心病心 毁痛临床疗效观察中医杂志,2000,41(8):471 [7 J迪特里希-德尔纳失败的逻辑王志刚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 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刘睨] 中药二类新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王智民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的推进,以厦在新药研究 100700) 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审评、生产等有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 对于二类新药的研制上,越来越多的盎业和研究单位重视二 和开发中对国际规范的认识、认可和接受,使我国近年来中 [收稿日期]2002.04 03 [通讯作者] 电话:f 01 O)840141 28 [- ̄-mail:zhlmin wang( ̄ l63'¨、【 娄新药的研究和开发。目前(截止到2002年4月)已批准生 产的二娄新药原料和制剂约22个,进行临床研究的约20 个:固此,针对二类新药研究过程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笔 者的见解,供同行争鸣。 ・3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