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浪如海 肖复兴
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 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 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 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瓦,低矮着,沉默着, 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 白云之下。难怪贝聿铭先生那时来北京,特别愿意到景山顶上看北京城这些灰色 的鱼鳞瓦顶,他对此情有独钟。
同样作为建筑师,张开济之子张永和先生,对于这些由鱼鳞瓦所呈现的灰色, 拥有着和贝聿铭先生同样由衷的情感。 这位从小在奶子胡同里长大的建筑师, 对 这样的鱼鳞瓦再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 从 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装点这波浪的是院 中洋溢着的绿色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
他说的真好,特别是他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真的是太好了。是 的,只有北京房屋上面那些瓦,才能呈现一片瓦浪如海。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 辉煌的金色,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 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而这样的 力量,是在灰色的层层瓦浪的衬托下,才呈现,才拥有的。
在我的童年,即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 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 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想贝聿铭先生看见 这样的情景,一定会觉得这才是老北京,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色彩和 力量吧?
想想,真的很有意思,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 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 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 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 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
对于那时候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 京
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那时我们这样的小孩子, 淘气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这是那时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 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 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另一片瓦的上面, 中间并没有什么 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 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浸长的日子过去之后,大院里有的老房漏雨,房顶的鱼鳞瓦换成波浪状的石 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平整的坡顶,说实在的,都赶不上鱼鳞瓦。不仅 质量不如,一下大雨接着漏,也不如鱼鳞瓦好看。少了鱼鳞瓦的房顶,就如同人 的头顶斑秃一般,即使戴上颜色鲜艳的断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头条,看见那里已经 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 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 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 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 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在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和游 戏带给我们的欢乐呢?还曾经有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 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 稀疏零落,枯黄 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
其实,这种狗尾巴草,童年时就曾经见过,它们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 风吹日晒,瓦缝之间一点点可怜的泥土早就风干, 变得很硬,不知道狗尾巴草是 怎么扎下根的,一年又一年,总是长在那里,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强而 持久。
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 重新铺设青砖, 四合院重新改造, 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新露台。 顺着山墙新搭 建的梯子, 爬到房顶, 却被楼房遮挡得看不到远处了。 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 鱼
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 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 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 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 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 是不一样的, 因 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 曳着枯黄的颜色, 和鱼鳞瓦的灰色, 吟唱着二重唱。 我忽然想起余光中先生写过 的一首题为《狗尾草》的小诗:
最后呢,谁也不比狗尾草更高, 除非名字上升,向星象看齐, 去参加里尔克或李白。
此外,一切都留在草下。 在我的眼前,在那一片灰色的鱼鳞瓦前,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应该改成这样: 此外,一切都留在瓦浪下。
(选自《人民日报》 2018 年 6 月,有删改)
(注释)里尔克( 1879-1926),奥地利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人。 9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首段把鱼鳞瓦比作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既开篇点题,又生动形象地展 现了老北京四合院房顶瓦的独特之处。
B •文中之所以说“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说得“太好了”,就是因为此句蕴 含了张永和对鱼鳞瓦由衷的喜爱之情。
C•作者选取四合院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以及往昔儿童们的游戏等片段, 但都围着房瓦展开,都是鱼鳞瓦下的生活展现。
D. 文章将鱼鳞瓦与某些老房子换下的石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平整的 坡顶进行对比,突出了鱼鳞瓦的美观、结实等特点。
E. 文末改“一切都留在草下”为“一切都留在瓦浪下”,这既突出了狗尾草, 又兼顾到鱼鳞瓦,显得文脉贯通,章法严谨。 96.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97.文章三次提到瓦缝狗尾草,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98.从全文来看,文章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进行简析。 【答案】 95.BE
96.这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手法,把鱼鳞瓦顶与故宫里的那些色彩炫
目、高高在上的碧瓦琉璃相比,并将灰瓦喻为沉默的秤砣、铁锚,形象地突出了 鱼鳞瓦的低调质朴、厚重沉稳的特点。
97. ①童年时的瓦缝狗尾草虽风干变硬, 总是长在那里,突出的是生命力强大而 持久;②十几年前看到的屋顶狗尾草苍老沧桑,暗示儿时快乐生活难再的苍凉感; ③去年看到与鱼鳞瓦相伴而生的狗尾草枯黄颓势, 但仍高居屋顶、 俯视一切, 蕴 含着作者的赞颂之情。
98. ①文章写过去壮观的灰色如海的鱼鳞瓦景象, 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②对 往昔四合院里快乐生活的描绘, 则表达了深深的怀念; ③“老房顶被改造成新露 台、被楼房遮挡”等语句,含有对四合院文化被新的物质文明冲淡的感伤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