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名的质疑
年幼时经过金狮巷,由东向西,再右转至卫前街,还有一座金狮桥,就认为这里有金狮的存在,否则叫什么金狮巷呢?我怀着一种好奇心理,去问过巷内的阿爹、好婆,但他们也不知道“金狮”是怎么一回事。后来,读到王謇著《宋平江城坊考》,书中写有一段案语:“狮,疑当作‘师’。金师巷,疑与黄师巷同一体裁。古‘狮’做‘师’。则‘狮’、‘师’同字,而易于沿误也。”某次,我陪友人到狮子林去游览,偶见砖雕门额上刻着“师子林”三字,咦,“狮”怎么写成了“师”?联想到“金狮巷”,就坚信“狮”、“师”同字了。由此想到金狮巷内可能住过一位金老师,学问渊博,很有名声,故称“金师巷”,同时写作“金狮巷”。何况在我们苏州城内,以姓氏名巷的还多着呢!
金狮巷,位于第三横河之南,巷北侧的民居为前巷后河,是名副其实的枕河人家。旧时,河内船只往返,橹声欸乃,夜来静听橹声入睡,好如催眠曲,这也是一种享受。这虽是不起眼的一条小巷,可是,自宋代至明清时期,却住过多名进士、一名状元和举人,而且极有文才,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为苏州的文化作出了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条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小巷。
宋代进士边知白
巷内住的第一位进士,就是宋代的边知白,字公式,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进士。他的曾祖边珣,从原籍河南陈留到苏州来做官,几年住下来,他认为苏州地方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风物清嘉,民风淳厚,就不想回老家而定居苏州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当时的新苏州人。而边氏的后代,自然就成为老苏州了。边知白考中进士以后,一直在京城里做官,曾任过户部郎中、将作监、吏部侍郎、直学士院等。他在为官期间,能循规道矩,清虚寡欲,号为“吉人”。绍兴年间辞官回乡,居住于金狮巷。边知白虽是朝廷命官,却学佛信佛,非常虔诚。他少年时游览庐山,住在山寺内,天天烧香念佛,如同和尚一般。某个晚上,梦中有人对他说:“君本江南僧,终当寻盟去”。回到苏州后,六十五岁过世,朝廷还赠予猷阁侍制,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肯定。
康熙进士何焯
巷内住进的第二位进士,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何焯(1662--1722)。何焯,字屺瞻,号茶仙、润千,学者称“义门先生”,长洲(今苏州)人。他学识非常渊博,长于考订、评校之书,名重一时。他的居处称“赍研斋”,取这个室名还有一段故事呢!他喜欢藏书,要想造三地间书房,在翻掘地基时,获得一块明代画家文侍诏所用的圆砚,仔细一看,砚底下刻有八分书:“赍尔敬游,翰墨之用,华阳居士”十二字。相传,这是陶贞的十砚中之第九。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因而,将自己书房取名为“赍研斋”,并写信告诉诸位好友,分享这一喜悦。
何焯是一位有才华的人,他学问广博,在苏州小有名气,但尚未做官。康熙皇帝南巡到苏州,由江苏巡抚李光地推荐,康熙一听是个人才,就御赐他为举人,又赐进士;并叫他进京,选庶吉士,专门侍读八皇子。以后又授编修、直武英殿修书。何焯还是位藏书家,家有藏书数万卷,并精心校刊,“凡经、传、子、史、文集、杂记、小学,多参稽互证,以得指归,于真伪是非,密疏隐显,工拙源流,皆各有题识,如别黑白。”他校订的《三国志》、《两汉书》,十分精确,连皇帝都知道。他在校书上的藏印有“何焯之印”、“太学生何”、“义门藏书”、“香案小史
何焯书”等。
乾隆状元石韫玉
巷内住的一位是乾隆年间的状元石韫玉。他的居室,就是何焯的赍研斋,后归他所有,并更名为“花韵庵”。石韫玉(1756--1837),字执如,号琢堂。祖籍丹阳,后迁居吴县(今苏州)。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后历官起居注,入直上书房,曾任重庆知府、山东按察使等职。他不仅官声显赫,学术上也有声誉。他辞官以后,曾主讲杭州、苏州紫阳书院等20多年,为苏州的文化事业出谋献策,作出贡献。他与吴廷琛等倡导修建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并亲自撰写像赞,为苏州留下了一笔文化遗产。石韫玉也是个藏书家和目录学家,家中藏书甚丰。为此,专门筑有凌波阁,藏书四万卷,并自撰《凌波阁藏书目录》。他对藏书与藏金有自己的观点,认为:藏金给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用,反而会害极子孙;藏书给子孙,子孙也未必能读,其他人也可读么,不会没有用的。石韫玉还是位方志学家,主修《苏州府志》160卷,内容丰富,新刊《旧序》一卷置于卷末,增设金石,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后人称该书为“善志”。
石韫玉六十岁时,写有一篇《城南老屋记》,描写金狮巷老屋情景,甚为详细。他家有后花园,池塘北面有五棵柳树,故亦名“五柳园”。园内建筑有“花间草堂”、“微波榭”、“晚香楼”、“卧云精舍”等。石韫玉晚号独学老人,室名独学庐。他认为:独者,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地也。惟已有独知,故人虽不知而不惧遯世而无闷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创新的见解。
道光进士俞樾
巷内住的第三位进士是道光年间的俞樾。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他原籍是浙江德清,考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河南学政。他与曾国藩、李鸿章有师友之情,交往甚密。休官以后,寄寓苏州,他住哪里呢?就是原石韫玉的故居。俞樾是闻名全国的经学大师,曾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上海求志书院,杭州诂经精舍,收授门徒数百人。在他的弟子中,有不少很有作为,章炳麟(太炎)便是其中之一。俞樾的治学范围很广,除经学、史学、方志外,在文学、戏曲、楹联、佛学、园艺、杂耍等方面,都有涉猎,且卓有成就。在书法上也擅长篆、隶二体,负有盛名。著有《诸子评议》、《曲园杂纂》、《俞楼杂志》等,均收在《春在堂全书》,近五百卷,装订160本,积高六尺许,真是著作等身了。后来,俞樾在马医科购得清代大学士潘世恩旧宅部分,建成曲园宅第,才离开此处。
严讷、王昙也居于巷内
从方志的记载来看,金狮巷内除了上述进士、状元之外,清代,还有一位进士和一位举人居住于此。进士严讷,字敏卿,号养斋,常熟人。他于嘉靖二十年(1541)考中进士。后迁居严衙前,严衙前就因他居住而得名。还有一位是秀水举人王昙,原住东、西支家巷之间,因他极有文才,受苏州太守任晓的赏识,赠他一处住宅,即是金狮巷。这二人居于金狮巷何处?史书上并无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了。
苏州的小巷是幽静的,宅第是进深的。旧时,金狮巷内多深宅大院,非常适宜文人读书。苏州又是个文化城市,在苏州府学的影响下,读书风气很盛,因而,一条小巷居住这么多进士、状元、举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