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

2021-07-1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 朱彦振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阶段、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意识形 态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等四个问题研究状况的探讨与分析,获得以下观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 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概念;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有虚假性、 无意识性和阶级性;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批判。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批判 胡主席深刻指出,经济工作搞不好,中国要出 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中国同样要出大问 题。深入细致地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 基本情况,对于我们增强意识形态的辨识力,做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 意义。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形态 概念的内涵、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历史发展 理论的范畴。笔者认为,马克思在1845年之前, 虽然没有创立马克思主义,但提出了不少意识形 态思想,青年时期可以作为其意识形态理论发展 的一个阶段;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理论应是马 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马克思 本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恩格斯做出了重 大贡献,忽略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理论就会造 阶段、基本观点、基本特征和本质等内容。长期以 来,学界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试图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简单的评述。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阶段 目前,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 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对立,这是不符合马克思 主义思想发展史的。 笔者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 应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早期著作到 1844年)为青年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在吸 收和批判各种思想以及参与政治社会实践的基础 阶段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可以 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等重要思想,从而为马克 划为三个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拉伦、俞 吾金、周宏以及张秀琴等人,而郑永廷等学者则认 为马克思的意识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准备了思想前提。第 二阶段(1845年一1856年)为意识形态理论创建 阶段。在这一时期,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 综上所述,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点:一 是马克思在1845年之前的意-N形态思想能否构 成其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一个阶段;二是恩格斯 晚年的意-N形态理论是否应纳入马克思意识形态 青年黑格尔派、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理论批判,通过一系列的政 治实践活动,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在此基 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第三阶段 10 (1857年一1870年)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阶段。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 进行了科学分析,另一方面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中最基础的部分——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使意识形态理论得到了深化。第四阶段(1871 年一1895年)为意识形态理论得到完整论述的阶 段。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 新见解:意识形态的滞后性问题;共产主义社会初 级阶段中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合理形态上的辩 证法是突破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而晚年恩格斯 则指出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意识”,意识 形态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掩盖自己与经济基础的 联系,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会对社会存在产 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 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目前学术 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 否定性概念。这一观点在当今西方占主流地 位。①谢力格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等同于虚假 意识,并断言,马克思认为“所有的观念都是虚假 的”。②雷蒙・高斯认为,“虚假意识”中的“虚假”有 三种含义:认知性的、功能性的和生成性的。所谓 认知性的意识形态是指虽然观念本身是错误的、 不真实的,但恰恰因为错误和不真实才承担和完 成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功能性的意识形态是指观 念本身即使是真实的,但用来维护一种压迫性的 权力,而观念的支持者还没有意识到;生成性的意 识形态是指观念本身 ̄-:IIE虚假,但它可能产生于 连观念的支持者都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动机。③ 拉伦认为,尽管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论述 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并且有时是模棱两可的,但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却有一个显著的连贯性和一致 性,意识形态概念批判的和否定的含义始终被坚 持着。④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持这一观点。俞吾金 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可以定义为:在阶 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 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 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 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 亭海2009.4 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⑨在概念的性 质上,他认为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否 定性的概念,可以说是抓住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 概念的根本倾向。周宏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 是一个贬义性概念,⑨“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是 意识形态最为基本的规定。(z)季广茂认为,在马克 思那里,意识形态始终是一个贬义词,意识形态即 虚假意识,这种“虚假”包括认知上的虚假性和利 益上的虚伪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 中性的描述性概念。麦克卡尼认为,所有关于否 定意识形态概念的宣称在马克思的思想中都是没 有任何基础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在认识论 上是中立的,意识形态只是一个客观现象。 杨生 平认为,只有从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出 发,只有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才 能真正地把握住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和实 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指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 想家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建立的,包括一定 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社会学说 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一 定的政治制度以维护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 它是该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 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⑩周民锋认为,马克思 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意识形态之 全体”,就其内涵而言,它涵盖人类的全部精神生 活,反映并反作用于以社会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社 会物质生活,并参与现实的社会运动。就其外延 而言,它指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类意识的各种 形态;二是“意识形态之部分”,即以思想体系的形 式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在形式逻辑的层面上, 前者包含后者。@这种观点的最主要论据是马克 思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 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 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 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 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 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 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种看法具 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当马克思恩格斯不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 加限制地使用“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家”的术语 时,大多都是贬义用法。第二,恩格斯在致梅林的 信中,更是明确地指认意识形态为“虚假的意 识”。⑩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内 涵在其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 根据具体语境来区分不同含义。汤普森认为,可 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 的内涵:第一,作为论战概念,意识形态是一种理 论学说和活动,它错误地认为观念是自主的和有 效的,它不了解社会历史生活的真正情况和特点; 第二,作为副现象概念,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 系,它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以幻想的形式 代表阶级关系;第三,作为潜在概念,意识形态是 一个代表体系,它通过使人们着眼于过去而不是 将来,或者着眼于掩盖阶级关系和脱离对社会变 革的集体追求,用以维持现存的阶级统治关系。 郑永廷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主要有 三种:第一,意识形态是人们制造出来且又受其支 配的种种“虚假观念”,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 的历史唯心主义;第二,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如 资产阶级)为维护本阶级利益而编造的“关于自身 的幻想”,是与无产阶级意识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第三,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一定阶 级社会结构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耸立”于上的 “观念的上层建筑”。@张志丹认为,在马克思的著 作中,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既指虚假的否定意义上 的概念,又指中性的肯定意义上的概念。⑩姚大志 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含义是否定的, 但也包含中性的意思。⑥宋惠昌也认为,马克思、 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否定性与中性始终同 时存在,他们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即反映 了意识形态内部的有意识因素与无意识因素的并 存,并且这种意识形态中的无意识,实质上是一种 政治无意识,这就使意识形态具有了特殊作用。@ 第四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 存在论概念,而不是一个知识论概念。郁建兴认 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 识来获致真理认识,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的 社会认识理论,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 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 他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所谓意识形态 12 是指这样一些社会意识的理论形式,它们在社会 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即经济基础上产生出 来,并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它们通过否定或掩 蔽现实的社会矛盾,来实现和维护社会关系的再 生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集中体 现。⑩ 综上所述,当代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 的概括和理解是不一致的,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 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为马克思虽然偶尔也以 描述性的口吻谈论意识形态,但从其思想的整个 背景来看,始终是把意识形态当成否定性概念来 使用的。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 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理解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关键。目前学术界主要有 五种观点:俞吾金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 本特征有五个方面:第一,实践性;第二,总体性; 第三,阶级性;第四,掩蔽性;第五,相对独立性。④ 周宏认为,有两个方面:第一,虚假性。这种虚假 性具体地表现为意识形态的伪真理性、意识形态 的伪人民性和意识形态的伪永恒性。 第二,综合 性。④张秀琴认为,实践性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的关键线索。@第五种观点认为,阶级性是马克思 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郑永廷认为,意识形态是 特定阶级的“自觉意识”和特定社会的观念上层建 筑,它产生于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 之上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 益。@童世骏认为,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存在, 必然具有“阶级性”这一本质特征,其核心问题是 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认识。④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探讨与分析,笔者认为,马 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虚假性。虚假性指统治阶级及其意识 形态家由于受到阶级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而自 觉或不自觉地用一种神秘的、扭曲的方式反映现 实世界。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现实社会关系 的颠倒,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 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 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 睾海2009.4 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 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 质是意识形态批判。具体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 进行了阐述。 中产生的一样。”④马克思、恩格斯就是要找到意 识形态的“颠倒性”、“虚幻性”和“欺骗性”的现实 原因。他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 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描 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 发展。甚至于人们头脑中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 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 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 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 形态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④ 第二,无意识性。无意识性是指促使意识形 态家构造意识形态的真正动力是他们所意识不到 的,而这种动力恰恰是经济利益,因而,意识形态 同经济的联系就被割断了。马克思说:“他们没有 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真正的意 识形态并非简单的欺骗,意识形态家真诚地相信 其理论是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即他们在主 观上并非认假为真,而是信假为真。由于所处阶 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认识不到其理论 客观上维护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在这种意义 上,可以说意识形态是一种阶级无意识。 第三,阶级性。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的精 神现象,是以社会分裂出对立阶级为前提的,由于 这些阶级在社会中地位不同,其阶级意识也是不 平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 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 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 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 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 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 属于这个阶级的。”④马克思还指出,随着精神劳 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出现在统治阶级内部,统治 阶级中就有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而出 现的,他们把编造统治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 谋生的主要源泉。后来,马克思又进一步明确地 把这一部分人称为“意识形态阶层”。这就说明, 意识形态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 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 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 第一,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则和方法。周宏认 为,批判精神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精神, 在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中,存在着两种批判:一是对 “正本”的批判,即对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批判; 一种是对“副本”的批判,即对作为现实社会生产 和生活反映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而对“副本”的批 判是建立在对“正本”的科学批判基础之上的。把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 理论统一起来进行考察,方能把握马克思意识形 态批判理论的真谛。④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方 法主要有两个:一是阶级分析方法,在对意识形态 的阶级分析中,应该坚持具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 则;@二是辩证思维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和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 方法。⑦ 第二,意识形态批判的向度和问题域。张秀 琴认为,批判的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的关键,掌握了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就可以说掌握 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但是,马克思的意识 形态批判并不是把批判本身当作目的的纯粹思辨 的游戏,而是以发现新世界为目的的革命批判,是 超越批判对象的具有实践取向的批判。在理论 上,可以将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思 想从以下四个向度来考察:哲学批判、经济学批 判、资本主义政治社会批判以及全面批判。@李菊 霞认为,批判是马克思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认识 现实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态度,是马克思意识形 态理论的基本特色。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在理 论上是全面而深刻的,通过哲学批判揭示意识形 态和虚假意识的问题,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阐述 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政治批判论述了 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真实关系,通过文化批判 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全面批判。 第三,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 关系。俞吾金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唯 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这一一理论本质上是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一方面,意识形态批判是唯 物史观理论形成的先导;另一方面,唯物史观的基 本理论又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和前提。撇开意 识形态批判理论,唯物史观就可能退化为一种实 13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 证知识,亦即丧失批判维度的学院化的知识。@ 综上所述,可以获得三点认识:第一,马克思 的意识形态批判包括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政治 批判和文化批判,批判精神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 论的基本精神。第二,意识形态批判与唯物史观 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 判理论能够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的认识,使唯物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6 页。 ⑩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36 —48页。 ⑩①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4一l6、l6—18、22页。 ⑩张志丹:《否定性与中性之二维——马克思基本精神视域中 史观保持其批判、革命的本质,始终具有蓬勃的生 命活力。第三,实践批判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 意识形态批判只有立足于现实,才是真正有生命 的。聊 ①⑩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 念新论稿》,《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②④⑨牛菲:《批判精神下否定的意识形态概念——评乔治・拉 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哲学动态》20o8年第5 期。 ③⑩宋剑:《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及其研究进路》,《南京政治 学院学报》20o9年第2期。 ⑤①⑤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l、 6o一61、129、129—137、11页。 ⑥⑦②④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 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70、225、82、135—140、225 —226页。 ⑧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 3O页。 ⑩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 同志商榷》,《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 ⑩周民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 《学术研究))2oo8年第6期。 14 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解读》,《社会科学研究))2oo6年第4 期。 ⑥姚大志:《现代意识形态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20页。 ⑨周宏:《论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虚假性》,《江海学刊》 2O04年第2期。 ⑧④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5年,第49、73—74页。 ④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④⑤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72、73、98页。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0—9l页。 ⑨周宏:《试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中的阶级分析方法》,《南京 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⑤周宏:《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南京社会 科学))2003年第4期。 @李菊霞:《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维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朱彦振,博士研究生,南京政治学 院理论一系讲师。南京,210003 (责任编辑:吴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