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二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

2022-11-0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高二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

一、《沁园春-长沙》

1、关于‚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3、重点知识: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

答:正确的词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B. ‚湘江秋色图‛如何描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答: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不同角度远望—近看—仰观—俯视;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奇,‚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4、背诵本词《沁园春长沙》。★ 二、《劝学》

1、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25~前238),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晚年,他积极从事教学和著述,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他推崇孔子,崇尚仁义礼乐,却又主张‚性恶论‛而与孟子一派分道扬镳。其‚性恶论‛更成为法家思想的基石,所以,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法家人物。荀子的文章,已演变成专题政论文,格局严整,说理精细,逻辑周密,尤其善于使用比喻,使文章既严饬整肃,又生动形象。《荀子》的专题论文是议论文格局成熟的标志。 2、文言文知识: A.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是名词用作动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 B.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C.固定用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D.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隔绝 以为妙绝 《口技》 --------- 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 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 --------断绝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 -------------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有余、略多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

太后》 ----------------qiǎng,勉强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 强盛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假装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农历十五日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听见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

河北》 -----------------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用鼻子嗅 3、背诵古文《劝学》。★ 三、《师说》

1、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2、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

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3、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4、语言积累。 A.师

(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①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 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② 作‚从师‛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 ‚师道‛,偏正关系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B.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 ‚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 表示宾语前

置 ----------------------------------------句读之不知

④ 音节助词,无意义 ---------六

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③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C.其

(1)作代词,有三种情况: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

道(他)

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 反问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难道) 5、背诵古文《师说》。★ 四、《获得教养的途径》

1、注意音形义:狭隘 跋涉 闲

暇 慰藉 麻痹 望洋兴叹 戕害(伤害) 给予 符箓 真知灼见 出类拔萃 炽热 彷徨 按部就班 倘若 余

暇 何妨 推陈出新 一概而论 桑梓(故乡) 甄别

四、《想北平》

1、作者介绍:老舍 (1899~1966)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

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2、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3、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 ‚写什么‛ (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动中有静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 ‚怎样写‛

a.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 <—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

京的玉李

b.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 ‚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

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4)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五、《赤壁赋》

1、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2、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3、课文正音。 属(zhǔ)客 窈窕(yǎo tiǎo) 斗(dǒu) 冯(píng)虚御风 棹(zHào) 和(hâ)歌 愀(qiǎo)然 扁(piān)舟 无尽藏(zàng) 相藉(jiâ)

4、内容结构。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

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

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5、词语知识。 (一)重点字词 ①一词多义

(1)如 A 纵一苇之所

如 (往) B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好象)

C 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 (比得上) D 如期完成 (按照)

(2)属 A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通‚嘱‛,劝酒)

B 属予作文以记

之 (通‚嘱‛,嘱咐)

C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 (隶属)

D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

成眷属 (亲属)

E 举匏樽以相

属 (通‚嘱‛,劝酒)

F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类)

(3)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 (享有)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4)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

忽 (去,消失)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5)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

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译为‚连……都……‛)

(6)苟 A 苟非吾之所

有 (假如) B 欲苟顺私情 (假如)

(7)虽 A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8)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

来)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

稳固)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②通假字

(1)举酒属客 (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 (3)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4)山川相缪 (通‚缭‛) (二)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2)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三)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

八、《最后的常春藤叶》

1、简介作者: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与契诃夫(俄)、莫泊桑(法)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作品突出的特

点是以幽默的笔调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又因为他多写下层社会人们的辛酸,故‚含泪的微笑‛(寓庄于谐)就成为其作品的风格。 2、文本研读: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

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4)、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

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

灵美。

(5)、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6)、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

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7)、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

烁着人性的光辉。(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

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 3、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九、《六国论》

1、字词: 赂(lù) 率 (shuài,全都,一概)暴(pù,暴露) 厥 (juã,他

的) 洎 (jì,及、到) 为(wãi,治理)国者无使为(wâi,被)积威之所劫

2、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

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3、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A)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B)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4、课文分析:

A.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一节,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否定句式否定了反面,再用肯定句式肯定正面,使论点更加突出。论点的提出就作了初步论证,富于论证性。接下去申述理由,对‚赂秦而力亏‛,予以强调。第二节,承接上一节理论上的论述,转而从‚不赂者‛方面,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议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重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能独完‛。最后在本段结尾再一次下断语:‚弊在赂秦也‛,与前面相呼应。

B.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节,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概述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具体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

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第四节,以齐、赵、燕三国的事实为例,深化并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作者把赂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和秦交好的,如齐;一种是反抗秦国的,如燕、赵。先以齐为例,指出它‚与嬴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再以不赂反而抗秦的燕赵为例,把它们的‚用兵之效‛与用武而不终相对比,说明它们的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它们处于‚革灭殆尽之际‛,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以致‚战败而亡‛。这样就把灭亡的罪责归到赂者的身上。燕赵之亡,固然由于自身策略错误所导致的,但是根本的因素,在于外部大环境的恶化。最后用了假设推理,设想齐人不附于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燕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秦与六国谁胜谁负,谁存谁亡,恐怕都是一个未知数。

C.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第五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

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第六节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在一起作类比。昔日,六国虽势‚弱于秦‛,但倘不赂秦,而犹有‚胜之之势‛;今日北宋强于辽与西夏,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自然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把针砭时弊的话说得很委婉,其实赂敌求和早已成为北宋的国策了。

D.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

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5、特殊句式:

(1).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2). 洎牧以谗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 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4).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定语后置 6、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

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7、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 (2).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 全 都

(3). 思厥先祖父。 他们 (4). 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 (5). 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

(6). 始速祸焉。 招致

(7). 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 (8).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9).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1).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8、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量 (2). 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5).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 (6).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

(7).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 凭、凭借

十、《念奴娇·赤壁怀古》

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

将周瑜的丰

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

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3、研读课文

(1). 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

---------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

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

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9)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

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十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2、品味鉴赏:

A、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B、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 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 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3、《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两首词的异同。

A、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B、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

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

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

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十二、《荷塘月色》

1、作者介绍:朱自清(19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定居扬州。1917年(19岁)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声震诗坛。1925年(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朱自清是一位诚恳谦虚、温厚朴素、严谨认真的学者,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的气概‛。 2、重点词句解析: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是...文眼。)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对‚自由空间‛的渴望) .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寂寞心境的外化) ..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

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暗示作者精神极度苦闷的一段文字。‚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反衬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极不自由。这‚自由‛是哲学意义的自由:为物质生活所累,精神生活的苦闷,都可归入哲学意义上的不自由。家庭矛盾的激化,生活的贫穷,加上社会环境带来的许多烦恼,使作者活得很累,那种精神苦闷和人生感伤只有在这宁静的月色下得到抚慰,而这种抚慰又是暂时的,只好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坐着乘凉/背着手踱着:(以外表的平静..衬托内心的不宁静。)

3.分析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心情的词句: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人.....生的多少忧伤,多少无奈,多少孤独,多少寂寞,多少喟叹,尽在此言中呀!通过这一句,那种淡淡的忧伤感孤独感忽然加重了,.........那‚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忧伤情结终于....

化为‚一吐为快‛的宣泄。)

4.分析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心情的词句: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出静。从美好的憧憬中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的传神之笔,充满了人生的感叹和无奈。)

5.《采莲赋》和《西洲曲》与表现主题的关系如何?

明确:作者惦记江南,想起采莲,因为江南才具有更多的采莲盛景。那热闹的季节,那过人头的莲花,那唱着艳歌采莲的少男少女,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涟漪,勾起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活力的憧憬,那孤........寂苦闷的心灵在美好的憧憬中得到了慰藉和...寄托。这一部分旨在赞美爱情,歌颂青春! ..

6.背诵课文4-6段★

十三、《祝福》

1、背景介绍: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发表于3月15日的《东方杂志》。后收收入小说集《彷徨》。民国初年政府颁布‚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以后,复古主义者在报刊上公开鼓吹‚节烈‛。

‚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当时被迫牺牲于‚节烈‛的妇女很多。1918年8月,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对压迫妇女的封建节烈观念进行了猛烈抨击。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了怎样》《论雷锋塔的倒掉》和《寡妇主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是以小说的形式进行批判的。 2、人物介绍:

A.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是一个‚拼命干的人‛,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对于野蛮绑架,她有过‚出格‛的反抗;她也不是一个死守‚节烈‛的女人,与贺老六结婚后,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如同鲁迅所说,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的劳动妇女的悲剧!

B.‚我‛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有正义感,憎恶封建礼教,憎恶愚昧、麻木的人们,又表现了对社会丑恶的无可奈何和玩世不恭。‚我‛的思想性格具有双重性。

C. 四叔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思想

僵化,反对变法,维护帝制。

3、环境描写分析: (1)展示背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到处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在旧历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2)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3)同时,作者以‚祝福‛为题(家家祝福,祥林嫂却寂然死去),包含着‚反讽‛的意味。(4)以乐景写哀(反衬法),一倍增其哀。

十四、林黛玉进贾府

十五、《指南录后序》

1、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他的那些表现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2、解题:《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

部诗集,共四卷。指南: 向着南方。录: 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写在作品正文前面的文章,‚后序‛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自序‛。 3、文言基础知识: A.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立即)

吕师孟构恶(â)于前(构恶:做坏事)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â)(恶:困难)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指被拘留)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

层见错出(见,通‚现‛)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

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词多义

[间]A名词jiān得间奔真卅(机会)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令人持璧归,间至赵

矣(从小路《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退却《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

[数] 数(shǔ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

此数(shù几)者用兵三患也 范增数(shuî屡次)目项王 蒙冲冲舰乃以千数(shǔ计算) 今夫弈之为数(shù技术),小

数也

[分] 予分(fân按理)当引决

五谷不分(fēn区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fēn长度单

位)有奇

衣食所安,……必以分(fēn

分给)人

自分(fân料想)已死久矣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如]A动词: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十六、《五人墓碑记》

1.字词: 湮yān 赀zī 少shāo同‚稍‛ 牖yǒu 矫jiǎo 暴pù 谥shì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î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ã(同何) 缳huán(绳索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2.断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

之/声义

去今之/墓/而葬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3、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4、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5.背诵课文★

十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2)学会写内容提要;(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2、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2010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课课练《传统文

化与文化传统》

阅读指令 友情提示 你的答案 一、阅读全文1.作者观点:正反说明未来需前三段,把握要过去(传统) 内容要点。 2.说明‚过去‛(传统)的概念。 3.说明‚传统‛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区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系:文化反映传统,传统决定文化。

二、阅读‚传统文化‛, 问题思考: 1.传统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2.传统文化的两大特性是什么? 3.一种传统文化一般可能有哪些结果? 4.对待传统文化,后人总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为哪三点? 三、‚文化传统‛解读 1.据第2段文意,提取要 必要性:两者差别巨大却常被混用。 本部分1.【文化实体和文化共4意识,或者文化遗产。】 段,分2.【时代性和民族性。】 别从3.【①与时俱进,演‚传统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文化‛②抱残守缺,化为明日的概黄花;③播迁他邦,重念、特振雄风;④昙花一现,性、 结未老而先亡 。】 果、后4.【分析批判。明辨人的态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度4方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面阐释余风遗响。】 ‚传统文化‛。 本部分共6段,分别从1.【一种在民族的历代生活产生的,在民族的反复实践中成长的,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

点,请为‚文化传统‛下一个定义。 2.‚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 3.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因素? 4.‚文化传统‛ 的惰性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的积极意义又有哪些? 5.‚文化传统‛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两方面?这种变化具‚文化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无传统‛形却无所不在的民族的落脚精神。】 点、特2.【民族精神。无形性、 作却无所不在。】 用、形3.【共同生活、共同成因素语言、共同心态。】 和过4.【它制约着人们的程、发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展变化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等5个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方面来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阐释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文化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传统‛。 (灵魂归宿)。】【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使民族生存,社会稳定,国家巩固。】 5.【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

有什么特点? 6.某一具有自身文化传统的民族当面对外来文化时,往往经历哪些过程? 四、‚财富和本部分包袱‛解读,共6问题思考: 段,分1.‚财富和别从包袱‛ 分别‚财指什么? 富‛和2.概括说明‚包第4段中两袱‛两种对待传统个角度的人错误态说明 度。 ‚传3.第4段‚能统‛的理解这一点两重属和做到这一性,从点‛ 一句中而说明两个‚这一今人应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缓慢性、渐进性】 6.【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最终咀嚼、消化和吸收学习所取、交流所得】 1.【财富:一个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包袱:传统中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造成原地踏步局面,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的本性。】 2.【把传统当作包袱,完全抛弃; 把传统当作财富,全盘接受。】 3.【不同。前者: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后者: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

点‛所指是否如何正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相同?请具体确对待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说明。 传统。 于千里之外。】 4.这部分作4.【告诫人们应当怎者反复说明样正确对待传统。】 传统既是财5.【对比、举例、比富又是包袱,喻】【比喻,深入浅出,其目的是什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形么? 象】 5.这部分共运用到了哪些说理方法?其中第5段的说理方法是什么?有何好处?

十八、拿来主义

2010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课课练《拿来主

义》

一、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 ,选自《 》,

写于 年,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及有些人全盘西化的主张,革命阵营内拒绝借鉴、盲目排外的错误态度而写的,文中提出既要 ,又

要 ,加以 ,以期改造民族的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 2,‚拿来主义‛的内涵是:对文化遗产要 。

二、揣摩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味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

(大师、发扬国光:反语手法。捧、挂:漫............画笔法。生动形象地讽刺了送去主义者媚外...

求荣,打肿脸充胖子的可耻行径。)

②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手法,讽刺..国民党政府奉行送去主义政策,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愈演愈烈,越来越不像话了。) ③只有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讽刺送去主义者拿糟粕当精华,到处炫耀,不以为耻,反

以为荣的丑态。)

三、重点段落阅读训练 (一)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1.第一段的‚我们‛是指谁?(我们中国人)

2.‚礼尚往来‛原意是什么?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文化交流应当是平等双向的,互补互利的。) 3.对帝国主义别有用心的‚抛给‛,为什

么要‚说得冠冕些‛称之为‚送来‛?(①讽刺帝国主义打着冠冕堂皇的‚送来‛幌子,实质是对中国的侵略②与‚送去‛相照应,揭示这种‚送来‛貌似公平友善,其实质完全不同:一个屈膝媚外‚送去‛,一个是居心叵测地‚抛给‛)

4.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大意,并说明其主要的论证方法。(论述实行‚送去主义‛将给民族国家造成严重后果或: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实质以及将导致亡国灭种的恶果。类比论证法)

5.第三段中‚抛来‛与‚抛给‛有何区别?()

6.揣摩加点字词的意味: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运用反语手法,辛辣地嘲讽..

了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的幻想与可笑的自诩。)

7.第二段文字将尼采与国民党反动派作类比,批判‚送去主义‛的疯狂行为,试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 表现 实质 后果 尼采 ① ② ③ 国民④ ⑤ ⑥

党反动派 8.在原文中给划线句子划分复句层次关系。 (二)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筋,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

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写出下列词语的比喻义:①大宅子②孱头③昏蛋④废物⑤鱼翅⑥鸦片⑦烟枪和烟灯、姨太太(①文化遗产②③④⑤文化遗产中的精华⑥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共存的部分⑦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2.联系上下文解释‚我们要运用脑筋,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具体含义。(对待文

化遗产,我们要独立思考,分清精华与糟粕,掌握主动权,自己来挑选)

3.三、四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有何好处?(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这样‛指代什么?(承上启下,由破而立。像孱头一样徘徊不敢走进门,像昏蛋一样放一把火烧光,像废物一样全盘吸收。)

5.分别概括三、四段的大意。(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与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6.第二段中\"送来\"的东西可以概括为:① 侵略② 侵略(经济。文化)

7.用简要的语句分别概括第三段中‚孱头‛‚昏蛋‛‚废物‛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昏蛋‛:盲目排斥,全盘否定。‚废物‛:崇洋媚外,全盘吸收/西化)

8.划分下列各句的复句层次关系(切分到第二层)。

①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

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②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③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9.实行‚拿来主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0.实行‚拿来主义‛有何重要意义?(建设新人与新文艺)

11.‚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应当恰如其分地利用精华,使之有利于大众化,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

12. 最后一段中‚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一句中与加点词相关的内容是什..么? (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

片送到药房里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十九、《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â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â 城楼

③quâ 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通‚缺‛⑤juã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4、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

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5、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6、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7、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8、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二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十一《鸿门宴》

1、 课文中的难读字: 飨(xiǎng) 说(shuì)美姬(jī) 鲰(zōu)生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âng) 彘(zhì)肩不胜(shēng) 刀俎(zǔ) 2、 古今异义: ‚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固‛,本来。 3、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要项伯‛,‚要‛,通‚邀‛

‚毋内诸侯‛,‚内‛通‚纳‛ ‚不

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4、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调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5、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

二十二、我有一个梦想 二十三《雷雨(节选)》

1、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

的抵触、磨擦和撞击。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2、 主题思想是什么?分析:《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3、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

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 9 3 4 年出版的

《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 9 4 2 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4、 人物形象分析:

(1) 、周朴园 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 劳动妇女 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

(3)、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 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 ,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

二十四、《登高》

1、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

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 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

情操,便跃然纸上。)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二十五、《琵琶行并序》 1、 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 背诵全诗。★ 二十六、《虞美人》

1、‚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

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2、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3、李煜后期的词作语言清新,采用了白描手法写情。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很强,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4、背诵全诗。★ 二十七、《雨霖铃》 1.简介柳永

柳永(约有980~约定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却屡试不中,仕途很是坎坷。初试落榜曾

填了一首《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实这只是一时的抒怀之作,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却对此词一直耿耿于怀。后柳永再次应试,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时宋仁宗却特意将他黜落,并说‚且去填词‛。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 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抓住细节描写、意象的叠加,还有虚实结合、白描等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伤离别的主题。

4、 背诵全诗。★

二十八 《物种起源》绪论

2010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课课练《物种起

源》绪论

(一)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 ① 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作了一些札记。....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的 ② 始终没有 ③ 。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 ④ 地下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将近结束;但是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岁月,并且我的体力渐感不支,所以不得不先将这个摘要付印。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他

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1.作者研究物种起源的原因是什么?(①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作者很深刻的印象②为了想在物种起源的研究方面得到一些结果) 2.选出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词语( ) A.收集 探讨 间断 轻易 B.收集 探索 终止 轻率 C.搜集 探讨 间断 轻率 D.搜集 探索 终止 轻易 3.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大意。(简介研究物种起源的原因、《物种起源》的成书经过及自己的研究态度。)

4.作者写第一段话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自己对物种起源问题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慎重而有根据的。) 5.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什么问题?....‚正确的结论的纲要‛指什么?(关于生物........

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物种起源》一书) 6.作者从开始研究直到书写完,共历时多少

年?(22年)在原文上给第二段首句划分复句的层次关系。 7.文中加点的‚当时‛能否删去?为何?(不..能。‚当时‛相对于‚现在‛而言,准确而严密,既说明当时达到的认识水平,又说明现在又有所发展,若删去则不合事实。) 8.第一段哪些语句表明作者的研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耐心收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作札记并加以充实、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9.概括第二段大意。(说明自己提早发表《物种起源》一书的原因。)

10.作者提早发表《物种起源》一书的原因有哪两点?(①自己的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岁月,自己的体力渐感不支②华莱斯先生的研究结论,几乎和自己完全相同,必须抢在他之前发表。) (二)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有许多论述,我没能指明它的来历和参考资料,但是我希望读者相信我的正确。同时,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略举少数事实,作为说明,希望读者不要嫌其过简。我极其盼望,并且感到有这样的需要,.....

将来能把我所根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文献,详尽地刊印出来。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到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1.概括本段大意。(说明《物种起源》一书的摘要性质。)

2.文中加点的‚这样的需要‛中的‚这样‛.......和‚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中的‚这里‛....分别指什么?(将来能把我所根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文献,详尽地刊印出来。《物种起源》一书中) 3.据达尔文看,任何科研工作如何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广泛搜集材料,而且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 4.划分最后一句的复句层次关系。

(三)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

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①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②又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本段的中心句亦即作者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是哪一句?这观点是如何推断出来的?(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推断依据: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

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 2.在原文上划分画曲线的两个复句的层次关系。 3.本段首句是一个长句子,包含了以下哪几项的要点?

A)研究物种起源的背景。B)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C)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D)对物种起源的推断。E)对错误学说的批判。F)对物种起源的不同认识。答: 4.文中加点的‚某一狭隘的意义‛指什么?.......(引起物种变异的外部原因) 5.作者列举啄木鸟和槲寄生两例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一般博物学家仅仅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物种变异的原因,这是不合理的。或:把物种变异仅仅归因于外部环境是不合理的) 6.在研究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方面,达尔文和一般博物学家的着眼点有何不同?(一般博物学家仅仅着眼于外部环境,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物种变异的原因。达则既关注外部环境,更着眼于物种自身的遗传与变异。) 7.为什么达尔文对自己得出的结论认为‚难以满意‛?(因为它还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

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8.在研究生物变异的原因和方法上,达尔文所反对的观点是什么?(外部环境是唯一可能引起物种变异的原因)

(四)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

着手;果然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①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②然后,我们将讨论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③根据上述理由,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④同样的,或者更其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⑤因为要使这个问题讨论得恰当,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⑥但是很不幸,我在这里所讲的,不得不很简略⑦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1.将打乱了顺序的第二段重新正确排序。答: 2.作者研究家养动物与栽培植物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为找到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3.‚这个困难问题‛指什么?(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 4.概括本段大意。(说明自己研究物种变异原因的着手点及意义) 5.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中获得了哪两点认识?(①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②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五)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虽然许多事实

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1.概括本段文字大意。(说明《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观点。) 2.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达尔文的两个进化论观点?(①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②自然选择作用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3.作者以为,关于物种起源,还有许多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本段文字从哪两个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①现在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②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知道的更少)

4.分析‚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这个句子的表达作用?(双重否定句,既加强了

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的认识;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有力地批驳了‚物种不变‛论)

二十九、《陈情表》

1、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三十、《逍遥游(节选)》

1、‚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

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十一、《桥边的老人》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

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

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

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三十二、《娜塔莎》

(一)、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

(二)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1.娜塔莎的性格特点。

明确:她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但又有点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 2. 在她身上的这些特点中,哪些是可爱的,哪些则不是太好,需要改进?

明确: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是可爱的;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则需要改进。

3. 介绍‚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可见,托尔斯泰并没有因为娜塔莎是小说的主角,就把她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相反,她的身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展现出复杂又独特的个性特点。在小说中,这种具有复杂个性的非类型人物,我们称为‚圆形人物‛,与之相对的是‚扁平人物‛,就是那种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的类型人物,也被称为漫画人物,是那种性格特点单一,某方面特性特别突出的人物。

两者相比,圆形人物具有更丰富的内

涵,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这样的人物往往更能体现生活本真的面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矛盾的。举例:《乱世佳人》斯佳丽、瑞特、阿希礼,《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红楼梦》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扁平人物因为性格单一,相对来说,缺乏变化,比较单薄。但他们并非没有价值。一般来说,在讽刺小说里较多见,对于某方面性格的放大,可以增强戏剧效果,起到讽刺作用。举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等。

4.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般的长篇小说这两种人物往往是缺一不可。举例:

《水浒传》宋江、李逵、林冲-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

《红楼梦》王熙凤-焦大、刘姥姥、傻大姐

作用:衬托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品主题。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

用。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三十三、《清兵卫与葫芦》

(一)、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祖父是相马藩府的家臣。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18岁从学于宗教家内村槛三,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有志于文学创作。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学科,中途辍学。与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共同创办传阅杂志《望野》。创作短篇小说《某晨》、《到网走去》,向《帝国文学》投稿被退回。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

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二)作者、背景、环境

1、作家有何作品?代表作是什么?主要思想是什么?

2、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师点拨: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这一流派的作家不满当时文坛的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风气,主张尊重自由的个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情节

1、全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可以分几部分?可以用那几个字概括他与葫芦的事件?

3、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何关系?

(师点拨: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以葫芦为线索,主要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可以用痴迷葫芦、发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来概括与葫芦有关的几个事件。开头的放弃葫芦到结尾的放弃葫芦,转

而学习绘画了,是一种照应关系。) (四)人物

1、本文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2、根据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分析人物地性格特点。 3、次要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师点拨:小说的主人公是清兵卫,本文通过大量的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从开始的痴迷葫芦,执拗、坚持己见,不愿屈服,到教员没收葫芦后的惊愕、害怕和手足无措,再到父亲砸坏葫芦的惨淡与绝望,他不敢,也不想坚持自己的爱好了。清兵卫的独特的审美个性被扼杀了。)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写清兵卫痴迷葫芦,错把老头子的秃头当葫芦的细节,令人忍俊不禁。) (五)主题

1、为什么要以清兵卫与葫芦为题? 2、本文主题是什么?

3、本文与《风筝》比较阅读在内容和主题上有何异同点。

(师点拨:小说以现实主义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三十四、《牲畜林》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 .. .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 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 其余的, 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 ‚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 似乎拥有自净能力, 经过一番小风浪, 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 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2、结构分析

‚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

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他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 母牛‚花大姐‛, 也是朱阿的

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 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小说结构的要点是‚牲畜林‛, 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3、《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 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牲畜林》 , 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 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 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内。首先, 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 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 牲畜( 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 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

其次,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 便不寒而栗, 同样, 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 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 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 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三十五、《山羊兹拉特》

1、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经历了一场暴风雪之灾,在患难中共同救助得以保全性命。故事朴实,不加任何修饰,但读后却令人震撼。人的本性,动物的善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和谐共处、患难与共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里只有真挚的情,只有融洽的爱,而不再有动物与人的区别。这就是作者通过这

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信息。

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情节,简单明了,即以暴风雪为山羊不卖的转机,暴风雪好象是天意的安排,特意来阻止这次对动物不义的举动。从而保全了一个即将老去但仍有感情的可爱的生命,于是患难中的相互救助与依赖,再次演示了人与动物的温情,虽然人有过无奈杀生的念头,但人性善良处处可见。虽然山羊不通人语,但仍能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2、如何评价阿隆和兹拉特?

阿隆,聪明、能干、临危不惧、有爱

兹拉特,温驯、信任人、善解人意、

善良

三十六、《论语》选读背诵部分

*

01《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

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

*

04《知其不可而为之》背诵部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8•5)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

*

05《仁者爱人》背诵部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

*

11《诲人不倦》背诵部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

13《沂水春风》背诵部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