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位管理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19年第4卷第51期Vol.4, No.51, 2019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117

体位管理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王婉洪,黄小玲,王巧洪,陈梦云,黄琼珊(揭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揭阳 522000)【摘要】目的 探讨体位管理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培训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法,选取需置管的372例新生患儿,分为2组,各18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操作,由护士直接操作置管,观察组由护士在接受体位管理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培训后置管。对比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异位率、置管失败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PICC导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异位率、置管失败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置管前运用体位管理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培训护士,有利于提高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率及并发症率。

【关键词】新生儿;PICC;体位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51.117.02

PICC是NICU临床中对危重症患儿治疗最安全、便捷的输液方式,可避免静脉输注过程反复穿刺,减少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1-2]。但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特点造成PICC穿刺风险较大,一次性成功穿刺率较低,要求护士有高超的操作技能。 体位管理在PICC置管过程中能有效控制异位穿刺,而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设计与教学内容相辅的生动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为直观内容,引导学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的追求和探索,帮助学员加深对教材的理解[3]。我科自2018年3月起在置管过程运用体位管理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现报道如下。

柔,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主操作者嘱助手将患儿头转向穿刺肢体,下颌抵肩,尽量缩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夹角,使导管不易进入颈内静脉。若从大隐静脉穿刺时导管送至股静脉时应将患儿穿刺下肢往轴正中线平行靠拢,并嘱助手轻压患儿脐周,以避免腹壁压力过大发生导管异位及送管困难。置管成功后予固定,并通知床边 X 线拍片师进行定位,确认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经上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为最安全。(4)置管后注意事项 置管护士填写置管护理单及维护单,并与责任护士进行交接班,告知其置管部位,长度及外露,如出现局部发红、按压穿刺肢体时患儿哭闹不安、手臂肿胀等情况及时告知主管医生及静疗护士;为防止导管滑脱,应加强交接班环节质量,每周固定专职护士进行PICC规范化维护,贴膜固定平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把2017年6~2019年2月置PICC管的372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把2017年6月~2018年2月置PICC管的186例为对照组,胎龄26+5~41+6周,中位胎龄(32.86±0.58)周,体重740~4200 g,平均1814 g,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置PICC管的186例患儿为干预组,胎龄为25+1~41+6周,中位胎龄(32.32±0.26)周,体重750~5500 g,平均体重1746 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PICC置管操作完成效果比较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异位率及失败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2 研究方法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操作,置管由在组护士直接操作。1.2.2 观察组

(1)成立PICC规范化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由主治医师、3名具有PICC穿刺资格护士、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的护士组成。观察组置管时,先对在组护士进行体位管理结合情景模拟培训;置管后,两组进行相同护理;比较两组置管完成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2)情景模拟教学法培训流程:①理论知识培训:新生儿PICC置管流程及各静脉的解剖位置;②操作培训:体表置管长度的测量体位、置管前消毒体位及不同置管部位的体位摆放,所有操作培训均在模拟场景下进行操作。科内护理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置管中体位管理的模拟演练。(3)体位管理 三人组成一个操作团队,包括主操作者,辅助操作者及助手,按操作流程(评估与测量→准备物品→消毒→穿刺置管→固定→定位),上腔静脉置管测量体位:患儿平卧,穿刺上肢外展90°,以穿刺点为起点,沿血管走向计算其到右胸锁关节内缘距离,并依据足月儿加1 cm、早产儿加0.5 cm对数据进行修正。下腔静脉置管测量体位为:患儿平卧,穿刺侧下肢外展,使大腿与腹股沟垂直,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脐,再由脐至剑突的长度。常规消毒、铺巾,消毒上肢,头偏向对侧肢体,尽量暴露消毒范围,选择静脉穿刺送管,辅助操作者送管动作轻

表1 两组PICC置管操作完成效果比较

组别

对照组(置管数为182)观察组(置管数为186)

一次性成功率94.09%98.92%

异位率3.76%1.08%

穿刺失败率2.15%0%

x2=7.00,P=0.03

2.2 两组置管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

项目(有/无)静脉炎穿刺侧肢体肿胀穿刺点出血其它

对照组(n=182)3/1797/1754/1780/182

观察组(n=186)0/1861/1856/1800/186

x23.0914.7350.368/

P值0.0790.0300.544/

3 讨 论

3.1 有利于护士快速进入助手角色情景模拟培训弥补传统教学法“遇到问题再指导”的不足,解决培训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模拟演练结束后的参与式反馈

课题名称:体位管理在降低新生儿PICC异位率的研究 编号:揭市卫【2017】67号(下转122页)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122

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51期Vol.4, No.51, 2019

现,精准化贫血护理具有明显优势,分析原因可能为,精准化贫血护理干预时,能够对患者提供可行性高的意见,同时能够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4]。接受精准化贫血护理的护理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其原因可能为,精准化贫血护理时基于患者临床疾病提出的护理方案,能够更好的聚焦,通过多种手段联合干预,进而使病情得到有效缓解。

综上,年龄、TNM分期、分化程度、肠梗阻、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是结肠癌患者癌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结肠癌癌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制定精准化贫血护理方案,有效的实施护理方案干预,对癌性贫血改善效果有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 露,陈 英,崔金锐,等.直肠癌术式患者决策辅助方案的制订

及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3):338-34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中华医学

会肿瘤学会分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5,9(6):506-523.

[3] 余忠贞,刘 美,黄露露.多学科诊疗模式下结直肠癌术后造瘘口护

理临床教学实践[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4):199-201.[4] 王月春,马 波.结肠癌患者并发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234-1236.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101页)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P

非常满意15(60.0)10(40.0)

满意9(36.0)8(32.0)

不满意1(4.0)7(28.0)

总满意率24(96.0)18(72.0)<0.05

防和处理等,多种护理措施的联合应用在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同

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肺癌化疗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化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 讨 论

化疗是延长肺癌患者生命的一种方法,而患者采用化疗治疗时多会产生恶心呕吐、疲乏、过敏、头发脱落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而传统护理措施虽有一定效果,但不尽人意,因此临床上需采用综合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果[4]。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消化道反应、神经毒副反应、静脉炎、骨髓抑制及口腔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是由于该护理措施从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分别进行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中心静脉置管,饮食护理,重点对患者化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

参考文献

[1] 刘亚青.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分

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7):137-138.

[2] 包永华,朱晓英.自我管理干预对化疗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癌因性

疲乏的影响[J].全程护理,2018(19):2371-2374.

[3] 沈佳琴,邵秋月,叶英俊,等.恩度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不可切

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全程医学,2017,15(10):1805-1807.

[4] 郭万锋.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

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7(23):4376-4377.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117页)

使受训护士通过回忆模拟演练的全过程,以事件发生的时间轴为主线进行讨论和沟通,引导护士进行反思性评判分析,主动发现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4]。深刻认识问题后通过反复练习纠正,提高受训护士在配合PICC置管工作中的预见性。

行体位调整,按照正确的体位管理方法,以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新生患儿的痛苦[7]。

综上,在进行新生患儿PICC置管时,对操作护士进行体位管理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培训,有利于护士快速进入角色,灵活运用体位管理,从而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减轻患儿的穿刺痛苦。

3.2 有利于提高新生儿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早产新生儿需外界为其提供营养物质,而PICC为患儿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易于护理的深静脉置管途径,是有效抢救危重新生儿不可缺少的技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以及造成的血管壁损伤,减少静脉炎的发生[5-6]。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优于对照组,而异位率、穿刺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却低于对照组。在体位管理过程中置管体表长度测量时体位摆放,体表外置管长度测量的准确性使导管尖端更易到达理想位置;在消毒上肢时,将头部转向对侧,尽量暴露消毒部位,据不同置管部位,进行不同体位摆放,使护士更易操作。

参考文献

[1] 胡 静,袁 莉,刘梦斯.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方法探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01):71-2.

[2] 贾爱玲,贾翠玲,杜美春.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方法[J].中国

实用医药,2016,11(18):266-7.

[3] 黄敏清,黄蝶卿,方 奕,et al.改良PICC置管体位预防导管异位的

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21):2228-30.

[4] 何莎莎,张先红.情景教学在实习护生新生儿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

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02):124-5.

[5] 刘灵灵,陈 颖.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

究,2015,29(18):2179-82.

[6] 吴旭红.新生儿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2017,17(02):166-71.

[7] 张小芳.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及临床护理研究[J].当

代医学,2017,23(15):170-2.

3.3 有利于减少导管异位率导管末端是否在上下腔静脉内是衡量PICC 在位与异位的标志。导管异位发生可直接影响PICC导管使用时间,增加其他并发症,如感染、肢体肿胀、疼痛。对在组护士进行正确的体位管理培训,使其在置管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更有利于找准置管部位,降低置管导管异位率。要求操作者及助手要熟悉和了解静脉的解剖结构及走向,并做好配合,在送管过程中要及时进

本文编辑:吴 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