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传媒2013年第11期 传媒大讲坛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 主持人:雷小毅 (今传媒杂志社社长助理) 主持人语:在当今传播技术不断革新、传播手段日趋现代化的新媒体时代,传播形态、 传播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依靠传统管理理念和传播方式的主流媒体遇到了极 大的挑战。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被分流,其权威性、主导性以及影响力正在削弱。面临严峻形势, 主流媒体必须采取措施提升公信力,强化舆论引导责任,并且不断和新媒体融合,扩大舆论引 导能力,让主流媒体的传播信息更“接地气”,才能重建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本期“传媒大讲坛” 特约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 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题组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新闻学学科带头人丁柏铨教授撰文 论主流媒 体在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丁教授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提出主流媒体应当紧扣受众的心理 认同来维护话语权,对当今社会主流媒体维护话语权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电视节目女 性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的势能分析 ,该文是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委员会课题(10111738)、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09C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文章引用“势能”的概念,分析女性主持 人在电视节目中的优势,传递女性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对节目所带来的影响。 论主流媒体在舆论格局中的话镰权 丁柏铨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1102) 摘要:主流媒体通常是指在新闻事业中占有主流地位并表达主流话语的官方媒体,也应包括虽然并不占有官方认定的主流 位置、并不采用主流话语进行表达,然而实际影响特别大的其他媒体。话语权是特定机构及个人通过披露信息或发表意见影响他 人的权力。最近若干年来,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问题,是一个让人不能不担忧的问题。主流媒体 宜紧扣受众的心理认同,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维护自己的话语权:第一,认清社会舆论格局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第二,在披露权 威信息方面不迟滞;第三,经常发表人人心中所有而口中、笔下所无的意见;第四,从战略的高度认真改进文风。 关键词:舆论格局;主流媒体;话语权;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2013)11—0008—03 一、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 并不采用主流话语进行表达,然而实际影响特别大的其他媒 体。最近若干年来,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格 局中的话语权问题,是一个让人不能不担忧的问题。 状况令人堪忧 主流媒体是一个不易定义和不易说得很准确的概念。笔 话语权是特定机构及个人通过披露信息或发表意见影响 者认为,此概念通常是指在新闻事业中占有主流地位并表达 他人的权力。这种权力虽然不同于官员所拥有的公权,但在 主流话语的官媒,即党报、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政府网 支配或试图支配特定对象方面有着某些共同点。话语权涉及 站等;当然,也应包括虽然并不占有官方认定的主流位置、 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为有无(特定机构或个人是否拥有披露 收稿日期:2013-10—14 作者简介:丁柏铨,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研究。 8 今传媒2013年第11期 传媒大讲坛 信息和发表意见并广为传播的畅通渠道)。二为大小(是否拥 达自己意见的主要渠道;移动互联网则使公众几乎人人手握 有话语主导权和话语有多大影响力)。对于媒体来说,话语权 自媒体,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接收信息、披露信息和发表意 的有无和大小,归根结底关涉到受众的心理认同的问题。 见。社会舆论格局因之而发生了巨变。巨变之一:许多网民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兴盛,主流媒体原有的主流地位 几乎可以不通过传统媒体而及时迅速地接收新闻信息,受众 受到了挑战。有些主流媒体甚至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现实 接触传统媒体包括主流媒体,人数、时间均呈骤降之势。这 状况不容乐观。而原先不掌握话语被广为传播的现实可能性 是对主流媒体受众的再次分流。在现在的许多受众中,不看 的公众,则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具备了相对自由地 报、不看电视者大有人在。巨变之二: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 披露信息和发表意见并被广泛传播的现实条件;与之形成鲜 联网,网民能够十分方便和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想要表达的 明对照的是,主流媒体原有的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则受到了 意见,成为拥有话语权的名副其实的舆论主体。巨变之三: 一定程度的颠覆。 二、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格局中话语权的 演变脉络 在社会舆论格局中,主流媒体话语权的演变情况引人注 目。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中,主流媒体在 社会舆论格局中拥有无可动摇的话语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媒体中以主流媒体居多。它们依靠政府拨款生存,无筹措经 费、激烈竞争之虞。并不占有主流地位的媒体,数量有限, 且在拥有的话语权方面也不是主流媒体的对手。加之在较长 时间中,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生活中舆论不一律的空 间比较小。因此,至改革开放之前,话语权对于主流媒体而 言,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主流媒体 多次遭遇到了巨大冲击,话语权逐渐成为使之纠结、显得沉 重的一大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地晚报纷纷 创刊并渐成汹涌澎湃之势。它们以可读性强、软新闻多的显 著特点,吸引了主流媒体的相当一部分受众。而始于1995年 的都市报热,则再次分流了主流媒体的受众。此时,已经确 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媒体之间的竞争逐渐成为常态。 都市报以贴近市民生活的鲜明特色,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同, 成为主流媒体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此后,在改革深化和市场 不断得到培育的过程中,传媒市场逐渐形成。主流媒体愈来 愈深切地感受到市场及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 主流媒体受众的被分流,直接影响了其市场份额和占有 率,使之在发行量和影响力方面显出颓势。其进一步的结果 是: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被削弱。用现在的 眼光看,主流媒体上述话语权变异状况,是发生在今天我们 常说的传统媒体范围之中的。不仅同质媒体之问存在着激烈 的竞争,而且异质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前所未有地激烈。电视 媒介以其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占主流地位的不同介质的媒 体中显现出其竞争优势。当然,这是主流媒体内部的竞争, 并不涉及话语权的流失问题。新闻传媒之间的竞争,这只是 考察社会舆论格局中主流媒体话语权演变的一条线索。另一 条线索是:新媒体的崛起和蓬勃发展,使主流媒体话语权进 一步成为颇为严峻、相当沉重的话题。 一般认为,1997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元年,2010年则是中 国微博的元年。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演变为现今 的移动互联网。为数不少的网民在移动状态中接收信息和表 达意见,这业已成为常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 拥有互联网用户仅为62万,拨号上网的计算机25万台,直 接上网的计算机4.9万台;2003年上半年,拥有网民5190万; 至2013年6月30日,已拥有网民5.91亿,手机网民4.64亿。 最新数据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接收新闻信息和表 公众拥有了通过网络设置议题、议程的实际可能性和主动权。 过去的惯有程序是:政府设置有关议题议程,媒体随之设置 相应议题议程,公众跟进。现在的情况常常是相反的:公众 首设议题议程,媒体随后跟进,政府随之作出相应反应。而 且,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舆论倒逼”现象。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主流媒体的受众群体逐渐缩 小,主流媒体的市场份额呈明显下降趋势。就话语权而言, 主流媒体由原有的一言九鼎到话语权逐步减少,以至其中的 一部分逐渐被边缘化。主流媒体话语权,已成为一个亟待研 究并应予以高度关注的话题。 三、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格局中话语权流 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在社会舆论格局中,主流媒体话语权流失的主 要表现有: 1.主流媒体的覆盖率偏低。一项2011年在上海进行的调 查显示:从覆盖率看——《人民日报》在上海市民中的覆盖 率只有3.2%,远远落后于覆盖率排名第一的《新民晚报》(其 覆盖率为21.2%);不同年龄段群体覆盖率的统计中,19岁年 龄段覆盖率为0。而《解放日报》的覆盖率为8.4%,在19 岁年龄段的覆盖率同样为0。而从学历层次看——文化程度 越高,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越低。面对一则新闻,在“接收一 质疑一求证一相信/不相信”的过程中,高学历人群会更注重 求证【l】。以上材料的发人深省之处有二:(1)关于覆盖率。 主流媒体中党报的覆盖率明显低于晚报都市报;在19岁年龄 段的受调查者人群中,《人民日报》为“零覆盖”。从某种意义 上可以说,主流媒体的覆盖率标志着它可能影响的范围。调 查结果提示人们:党报的覆盖率指标着实令人堪忧。媒体覆 盖不到的人群,很难成为它们有效影响的人群,媒体话语将 无法对之发生作用。(2)受众随着学历程度的提高,对主流 媒体的信任度有所下降。也就是说,主流媒体即便发声,其 话语对学历程度高的受众的影响程度也是打了折扣的。 2.一部分主流媒体在权威信息发布方面缺席或迟滞。在 当今社会,媒体在社会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并不取决于媒 体的级别和名份,也不是与生俱来和可以一劳永逸的;而往 往取决于是否能坚持及时发布真实、权威的信息。实践证明: 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主流媒体,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 往往处于等待通稿的状态之中,因而在权威信息发布方面经 常缺席或迟滞,它们由此而不可能握有社会舆论格局中的话 语权和话语主导权。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突发性的重 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众所关注的敏感事件发生后,公众 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渴望知情,而一部分知情者或目击者会 通过自媒体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发表意见,更多人则会通过 9 今传媒2013年第11期 传媒大讲坛 跟帖的方式附和已有的意见和发表新的意见,一时之问甚至 会呈沸沸扬扬之势。此时,受到严格管理的主流媒体,如果 不能及早地发布权威信息,或始终未就公众关注的事件发布 相关信息,就会失去话语权和话语主导权。久而久之,就会 四、亟待探讨的重大问题:主流媒体怎样 才能不负众望地扩大话语权 在当今社会舆论格局中,主流媒体怎样才能不负众望地 在社会舆论格局中被边缘化。可见,主流媒体及时发布真实、 扩大话语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宜 权威的信息才是“硬道理”。 紧扣受众的心理认同,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3.一些主流媒体该发表意见时却“失声”。披露信息是媒体 1.认清社会舆论格局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主流媒体的负 “发声”的一种方式,但媒体“发声”并非仅指披露信息。此处 责人和工作人员,需要认真考察社会舆论格局的已有变化, 所说的“失声”,固然是指在披露信息方面“失声”,更是指在 发现变化之所在,在此基础上研究积极的应对之策;而不是 发表意见方面“失声”。在自媒体时代,“众声喧哗”、舆情复 对变化浑然不觉,或把握不住变化之所在,或面对变化 ——杂是社会舆论格局的显著特点。对于突发性事件和某些社会 束手无策,或确定的是无效之策甚至错误之策。作为中共上 现象,人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这是常见现象。在网络世 界中,既有体现正能量的意见(包括相当一部分意见领袖的 意见),也有网络操盘手、网络水军和一部分网络大v的体 现负面能量的意见(他们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发表与事实、 与真理相左的意见)。社会舆论格局的复杂性由此凸显。在这 样的舆论格局中,三缄其口、默不作声的媒体不可能拥有话 语权,虽发声但话语不正确或话语没有说服力,同样不可能 拥有话语权。特定主体话语权的获得和维持,必须以其意见 的合乎真理和合乎实际为前提。 4部分主流媒体话语的公信力不足。相当一部分主流媒 体常有这样的通病:把新闻完全等同于或在相当程度上等同 于宣传;而在宣传中,通常是报喜不报忧,触及公众感受到 的有着切肤之痛的问题较少,或者虽然有所触及然而与公众 的实际感觉相去甚远。公众中的不少人觉得主流媒体上的报 道和评论不可信,并形成了刻板印象。童兵教授曾经说过:“有 时片面地以宣传价值代替新闻价值,有时以新闻人物的地位 和影响力误判新闻价值。这种情况下,发表的新闻也不会引 起受众兴趣。久而久之,媒介和官方舆论场的公信力自然打 了折扣。[21”加之为数不少的主流媒体的文风较差,套话、虚 话、假话、大话较多,招人反感。主流媒体的不良文风对其 公信力,产生的不是加分而是减分的效果。 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格局中话语权的流失,既有客观原 因,又有主观原因。出于客观原因的话语权流失,主要涉及 市场经济的因素(包括传媒市场上媒体竞争的因素)以及传 播高科技的因素(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 使每个人都拥有了相应的话语权)。对此,笔者已在前文有所 论及,故不赘述。当然,客观原因中还应包括社会阶层结构 的变化,致使各社会阶层的话语权状况本身所发生的变化。 经济上富有的阶层,在社会舆论格局中拥有的与话语权有关 的资源更多,诉求的欲望也颇为强烈。而在某些特殊事件中, 一部分弱势群体则借助于自媒体争取到了话语权,并成为一 段时间内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如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中的钟 家姐妹钟如翠、钟如九就是这样。出于主观原因的话语权流 失,则主要是指主流媒体自身主观不努力或虽努力但不得当, 以致话语权旁落。主观不努力是指:主流媒体明明存在改革 的必要性和空间,但由于媒体负责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 而不作为。例如,以为主流媒体只能是上级领导要求办成咋 样就办成咋样,否则就会官位难保,于是就不愿锐意改革创 新。又如,甘于自设思想藩篱,不敢对现状进行变革;然而 实际上,主流媒体的变革图新常常受到直接领导的首肯。虽 努力但不得当是指:有改革图变的内在要求,但缺乏科学和 理性的指导,对相应规律知之甚少,所采取的方法不当。 10 海市委的负责人和一方的主政者,韩正曾经对主流媒体的新 闻工作者说过:“公信力产生影响力,影响力决定引导力。面 对新技术新媒体快速发展态势,传播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 主流媒体要增强紧迫感,在转型发展上取得进展,在新形势 下进一步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好人民群众的心声, 加强舆论监督工作。[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韩正清醒地意识 到由新技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传播格局的深刻变 化;主流媒体的对策当是顺势而变,力求在转型发展上取得 相应进展。转型发展,既包括理念的转变,又包括传媒产品 生产方式的改进,还包括媒体本身的转型。 2.在披露权威信息方面不迟滞。披露权威信息是主流媒 体的强项之一和立足之本。主流媒体及时披露真实、权威的 信息方才可能获得并保住话语权。举凡公众有对权威信息的 强烈需求时,主流媒体就应努力予以满足,以此赢得公众的 心理认同。有研究者指出:“在时效和容量上,传统媒体拼不 过新媒体;而在权威和深度上,新媒体短时间内也无法与传 统媒体相抗衡。因此,传统媒体必须有更敏锐的嗅觉,判别 哪些资讯更具价值,在‘深度’和‘精度’上做文章,从而深入挖 掘出对全局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有指导借鉴意义的报 道。【4J,’虽说主流媒体中的绝大多数在时效性方面无法与自媒 体匹敌(自媒体的使用者发布信息无需层层把关),但即使如 此,主流媒体在发布信息方面仍然不宜过于迟缓。具有深度 和体现精度的文章无疑要做,但及时而真实的信息的发布工 作丝毫不可懈怠。在失实信息或虚假信息到处传播、已经先 行占领受众心灵空间的情况下,具有深度和体现精度的文章 恐怕难以进入受众的心智。因此,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权 威性的简要信息的发布在前,以事实真相示人,使谣言和不 实传闻止于信息公开;具有深度的释疑解惑性的报道紧随其 后,以此说明事情的原委和谣言何以不可信。 3.经常发表人人心中所有而口中、笔下所无的意见。笔 者认为,能够很好地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仗义执言为公众 代言的媒体,往往能获得受众实心实意的心理认同。这类媒 体有担当、敢于负责,有眼光、明察秋毫,有锋芒,文字犀 利。它们所刊播的意见,让人感到酣畅淋漓、所言极是、不 能不服。有论者这样评价《人民日报》近年来的评论:“有矛 盾才有关注,有关注才有影响,有影响才有话语权。2011年 《人民日报》的评论以人性的温度、观点的深度、时评的速 度,关注冲突中的公民权利,关切变革中的个体命运,捍卫 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诸如《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打破房价“屡调屡涨”怪圈》、《建好保障房也是政治责任》 等一系列文章,理性剖析社会思潮, (下转第l5页) 今传媒2013年第11期 传媒大讲坛 观点。作为公共新闻工具的共识会议模式对立法决策产生了 代表与专家、官员形成理性对话,促成解决方案形成。主持 重大影响 该模式先从感兴趣并提出加入申请的民众个人挑 人应在节目中穿针引线,引导话题步步深入,推动各方积极 选人员组建成民众专门小组,会议发起人先向民众征询意见 对话,最终促成公共问题的解决,不能让问政节目只成为主 以确定议题,议题确定后,专门小组会为主会议准备一段时 持人“个人秀”。 间,包括增加小组成员对相关问题的知识、规划相关议题的 3.发挥媒介间议程设置作用,营造公民文化氛围。社会 问题等,以提升其议程设置能力。允许小组成员参与挑选专 转型最终取决于人的转型。现代化转型亟需我国从非公民社 家,在选择专家方面会尽量邀请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多样化 会向公民社会转向,对此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介间 专家。主会议一般持续四天,内容包括民众专门小组与专家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影响媒介议程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其他媒介 互动、小组了解并整合专家意见、形成有关解决方案的一致 的内容,即某些媒介最先报道相关薪闻后,其他媒介跟进报 声明,最后在记者会上宣读声明并提交与会官员【4】。中西方 道,产生共鸣。电视问政可与报纸问政、广播问政、网络问 国情的差异,决定了我国电视问政节目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政携手同行,营造公民文化氛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 共识会议模式给我国电视问政所提供的启示是观念意义远大 联动要走差异化路径,不同类型媒介在特定时间段就同一公 于操作意义,其观念精髓便在于促成民众广泛的深度参与。 共问题交错传播, 优势互补,形成特色。纸媒重在提供公共 事实上,民主来自于话语过程本身,话语民主是一种“程序主 问题的背景材料与深度报道,电视媒体重于对公共问题的形 义的民主”【3】。因此问政节目的议题设置可把自上而下与白下 象呈现,努力建构面对面人际传播交流语境,网络等新媒体 而上的路线结合,尤其重视后者,由媒体通过各种方式进行 发挥开放性、互动性特长,在民众的广泛参与及深度参与方 民调、访谈,而后建立公共议程,而当公共议程确定之后, 面形成着力点。当下问题不是没有媒介间议程设置,而是媒 可由媒体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民调,形成公共意见,并把公共 介间议程设置的目的并不在于激发民众对公共问题本身的关 意见引入问政节目的讨论之中。在节目开始前一段时间可让 注,而更多表现为推广问政节目。事实上,媒体联动的目的 市民代表深入了解有关问题的背景资料,甚至在节目设置上 更在于营造问政氛围,形成舆论共振,激发民众对公共问题 促成民众主动收集背景材料的兴趣,毕竟置公共问题于背景 的关注热情,提升其理性思考能力,推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材料之中是达到理性思考深度的重要途径。在扩大民众参与 度方面仅仅借鉴西方共识会议模式是不够的,融合新媒体因 三、总结 素,扩大民众参与度显得非常必要。节目可促成官方微博与 电视问政节目的开办需要政府部门与电视媒体的勇气与 电视内容互参,相互融合。不仅节目内容及时在微博上进行 智慧,也有赖于民众公民精神的培育。面对一些地方台开办 直播,主持人也可定时把微博上民众的提问、评论带入节目 此类节目的亦步亦趋,需要明确的是,盲目跟风并不等于与 讨论。 时俱进。推动公民文化的发展,促成政府、媒介、民众的良 2.重视主持人作用,引导民众理性思考。主持人在电视 性互动,才是电视问政积极作用于社会的根本之道。 问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问题探讨的层层推进、民众参与度 的调动、民众与专家的互动,都与主持人对话题的深度理解 参考文献: 及其访谈水平密不可分。主持人对话题探讨不能只停留在追 【1】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1998. 问整改期限层面浅尝辄止,而应使话题背景历史化,把话题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置于历史发展、社会转型进程中加以考察,对话题内涵作条 [3]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分缕析的多维思考。主持人在节目现场要不断设问,层层深 [4】(美)坦尼・哈斯.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M】 E京:华夏出 入直指问题症结,引导嘉宾探讨公共问题治本之道,让市民 版社,2010. (上接第1o页)正视国计民生的难点痛点,凝聚社会各界共识, 受到受众的诟病和抵制,被受众拒于接受视野之外,即使由 充分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5J,’对此论述,笔者深表赞 官方授予的地位最高,又何来话语权?对于主流媒体而言, 同。近期《人民日报》的一些评论包括微评论,常能抓住公 众关切的问题发声,发有棱有角之辞,说出了公众埋在心底 文风端正,受众喜闻乐见,则话语权存;文风不良乃至恶劣, 想说而未说的话,或者是想说而不知道该怎么说的话,或者 受众避之犹恐不及,则话语权失。主流媒体就应当站到这样 是没有想到说但由《人民日报》说出后深以为然的话。例如, 的战略高度上,来认真考虑改进文风的问题,并在这一方面 2013年8月,针对瓜农邓正加死亡一事,《人民日报》微评 采取切实有效的果敢行动。 论《摆平不是稳定》如是说:“一会儿发一会删,一会JLDH V 综上所述,主流媒体宜多管齐下,为扩大自己的话语权 一会儿去v。瓜农邓正加死因尚未公布,女儿微博反反复复 更引来猜疑,人们只感扑朔迷离、迷雾重重。暗箱操控只会 而进行切实努力。 使事态复杂,猜疑猜测只会继续磨损公信。摆平不是稳定, 参考文献: 平息不意味信服。真相只有一个,不回避,不遮掩,才能赢 【1】江明科.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公信力【J].青年记者,201 l(9). 回信任。”《人民日报》的相当一部分评论包括微评论,获得 [2]童兵.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J】.人民论坛,2012(13). 了公众的发自内心的好评,话语权的获得和维系也就成了顺 【3]韩正.主流媒体必须转型发展[EB/OL].http://www.dfdaily.comJht 理成章的事情。可见,主流媒体要想牢牢掌握话语权,就应 m]/21/2013/1/20/932880.shtm1. 当仁不让地充当意见领袖。这对于主流媒体话语权而言,不 [4]齐淮东,廉卫东.新舆论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应对与作为【J】.青 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年记者,2012(21). 4.从战略的高度认真改进文风。改文风,已经被提到了 [5]刘鹏飞,邱海理.话语权多元化时代主流媒体的把握明.新闻爱好 相当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该当的。文风不良乃至恶劣的媒体, 者,2012(2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