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议论文阅读

2023-11-1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议论文阅读

一、教学概论

1、教学内容的地位:

议论文是中考阅读的一个学习重点,占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三分之一,既是三大文体的传统内容,也是考查学生创新、思辨、认识等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议论文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阅读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安排:

大纲以及中考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为此,要真正读懂议论文,解答好议论文的问题,就有必要对议论文知识有个充足的认识和把握。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复习,突出重点;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单项训练,整体综合。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课内学会方法,运用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

3、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②能力目标:学会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教学重点:

①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②学会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3)教学难点:由课内到课外知识的迁移能力。

4、教学设想:

(1)本课内容多,容量大,宜采用多媒体教学。

(2)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的方法;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弄清论证的方式、论证的结构和论证的语言;第三课时为综合训练

二、教学方法

1、启发问答法;2、整理归纳法;3、讨论交流法;4、强化训练法。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议论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启发问答,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整理归纳,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建立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把握各个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当学生讨论出现偏差时,教师就做好应对策略,加强学法指导。在弄清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后,加强训练,可进行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通过训练,拓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课外阅读水平。

第一步:导入文章。

让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种文体,都要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要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但是不同文体有它不同的特点,阅读时要了解文体特点,掌握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

那么,阅读议论文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从总体上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

议论文的知识点:

(1)把握文章的论点

(2)弄清文章运用的论据

(3)搞清文章的论证方法

(4)弄清文章的结构

(5)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6)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学生明确了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后,告诉学生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三个要点,即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议论文有什么特点?有哪三要素?

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论点和论据有什么要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什么是论证?有哪几种常用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鲜明、正确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第三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分析议论文。

学生了解掌握了文体知识,接下来就该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分析议论文。

我按这节课学习的三个要点,分三个环节,分别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首先,是如何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把握文章的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按照以往的经验,不少学生对论点和论题混淆不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也区分不清楚。针对这一点,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阅读议论文时怎样找准论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要找准议论文的论点,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虑:

1、分清论点和论题。

① 论点:观点、主张。如反对自由主义。

② 论题:论述的问题。如论自由主义。

2、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①标题,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②开头,例《谈骨气》、《怀疑与学问》

③文中,例《想和做》、《发问的精神》

④结尾,例《哨子》、《论求知》

3、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1)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例: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目的)

分论点二: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态度)

分论点三: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意志)

4、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5、通过论据反推论点。

提示: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在这五方面,重点向学生讲清两个问题:①论点和论题的区分;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区别。讲清上面的问题后,让学生练习相关选文。

其次,是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议论文的论据。

在此环节,主要向学生讲清两个问题:

(1)分析事实论据时应注意些什么?

①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

② 事例必须有典型意义,有代表性;

③ 事实必须与论点有着本质联系。

启发引导学生: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必须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章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学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概述。

(2)分析道理论据时应注意什么?

①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

②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不能断章取义;

③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从平时学生学习的情况看,学生对于应如何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较差,所以复习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下面让学生做一个“根据论点补充论据”的练习。

训练题:①以《谈骨气》为例,让学生补充分别能证明孟子三句话观点的事例。

②《怀疑与学问》中,“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文中只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请大家再举出一个大哲学家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③《发问的精神》一文从“古今中外”列举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四个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四个例子只有古、中、外,没有今人的事例,你能为课文补充一个今人好问的例子吗?

第三,是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论证方法。 启发学生,怎样辨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1、基本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方法: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在此环节,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四种常用的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在平时训练中,学生对论证方法的作用掌握不是很好,要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第四步:课堂小结,学生质疑。提醒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或不懂的可随便提问。

第五步:课堂专项练习。

三、解题方法具体指导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然后,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假如做议论文的阅读题,答出“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一类的说明方法来,就不够规范。那么,做议论文阅读题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①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淡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③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

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④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⑤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⑥注意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⑦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四、阅读能力的培养

1、区分观点、材料的能力。

议论文作者常常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主张和看法,也要摆出证明、支撑自己主张和看法的材料。要求“区分观点与材料”,就是要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样的中心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这项要求的关键词是“区分”,即区分论点、论据,不要把论据误认为论点,也不要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应该说

这是阅读议论文的起码要求。

2、发现材料之间的联系。

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举的事实、数据、图表等,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新课标》要求“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是“发现”。因此,紧扣文章的论点,结合自己的理解,正确评述材料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议论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3、自主思考、判断的能力。

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全面,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理由是否正当、充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近年中考试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4、组织表述语言的能力。

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内部语言,还要转化成外部语言,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卷面文字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压缩语句。先把要说的意思都说出来或写下来,再看哪些字、词可有可无,删去也不影响意思,要尽量删去。多做这类练习,才能使表述语言干净、利落。

※ 训练题 ※

一、谈吃苦

(1)吃苦,是一种资本。

(2)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被击倒的拳手,他躺在沙发上喘着粗气,

浑身伤痕累累,嘴角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那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着腰将沉重的纤绳勒进隆起的胸肌……

(3)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4)没有经历挨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种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或者伸手乞讨的可悲和可怕。终日打着饱嗝的人,除了需要一两根牙签剔牙齿,爱心和同情对他们都是多余的东西。

(5)你没有受过寒流睥抽打,你的血液里,你的骨髓中就不可能孕育出抗争的细胞。你必然十分脆弱,容易发抖,容易胆寒,周身缺少足够的热流和火焰,靠什么温暖爱人冻僵的脸庞和手指。

(6)没有尝试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凉语,看不到冷脸,过多的奉承让你长出发育不全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下,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7)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这个道理,近期报上刊载的两篇文章可以佐证。

(8)《中国青年报》驻京记者在盛夏深情地写下一篇报道:《“火炉南京”:栖身墙下啥滋味》,文中描述了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在蚊虫的叮咬和暑热的炽烤中,夜宿墙下、桥下、树下的艰辛,而农民却说:“日子过得比家好。”

(9)《新民晚报》报道上海一上年仅18岁的姑娘陈琳琳,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也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7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一直泡在蜜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神经兮兮,这般脆弱。

(10)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面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保存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11)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过于娇嫩了。我们怕风怕雨,怕冷怕热,怕打怕骂,怕受刺激……真可怜啊!

(12)我曾在下班路上看到,有个弹棉花的乡下人家,一个瘦弱的婴儿在母亲背上睡了,两根布拴住他的身体,他的小头额像被吹倒的麦穗儿在母亲背上晃呀晃呀,我真替他捏了一把汗。可没几天竟见他下地跑呀跑呀,一双眼睛很亮很亮,证明他有极强的生命力。

(13)吃苦,全让人的生命力更加强健。

(14)还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以后你就会知道这种养分的价值无穷。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证明中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依次是:

(1) ;

(2) ;

(3) 。

2、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和 。

3、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试简要说明运用对比的段落及内容。

例(1)第四段饥饿的人与打着饱嗝的人对比。

(2) ;

(3) ;

(4) 。

4、第(8)段事例所要证明的观点是: ;

第(9)段事例所要证明的观点是: 。

二、谈读书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很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弗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刻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平生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所以他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乐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指打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及至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的吗?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绩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经比不上三五岁小孩子们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迟钝一些,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磨,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要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有喜欢打。假如我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自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作者朱光潜)

1、 文章含蓄地批评了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哪种不良倾向?

答: 。

2、下面哪一项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

A、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在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B、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C、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地落伍后退。

D、中学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要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3、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的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中一种。

答:

4、“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请你另外写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答: 。

三、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诚邀他去当以色列总统。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若能当上犹太国的总统,在一般人看来,自上荣幸之至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经商。第一次他从事打印机的投资,因受人欺骗,赔进了19万美元;第二次办出版公司,因为是外行不懂经营,又赔了近10万美元。不仅自己多年用心血的稿费赔了个精光,还欠了一屁股债。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本

事,却有文学上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终于,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建立了辉煌的业绩。

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是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你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使你的人生贬值。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是非常艰难甚至可怕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因此对一技之长保持兴趣相当重要,即使它不怎么高雅入流,但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选择职业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需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重要的是,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最能使你的品格和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把自己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经营出有声有色的人生。

1、文章第一、二段用两个 论据,旨在引出本文的论点 。

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中的两种。

(1) 。(2) 。

3、补全下列句子,作为本文的补充论据。

(1)如果让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去写小说, 。

(2)假如让篮球运动员姚明去跳芭蕾, 。

4、如果用文章第二段的事例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行不行?为什么?

答: 。

5、 说出你所知道的爱因斯坦的最重要的一项科学贡献和马克•吐温的一部作品名。

答:(1)爱因斯坦: 。

(2)马克•吐温: 。

四、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但这种设计设计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实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其实这些人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玉,有点瑕疵才是真的。”

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遐迩闻名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有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痺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枝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缺的身体。”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罗斯福曾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信奉巫医、酗酒成癖的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但他们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轻时的不良嗜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

③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努力追

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或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倘若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绰约多姿。”

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去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草的芬芒,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因它又是一个完善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走去……

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1、从文中看,人们往往“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文中席勒的童话说明了怎样的道理?作者引用席勒的童话有什么作用?

3、请你为本文第②自然段横线处补写一个理论认据,使文章论证更充分,上下文衔接更顺畅。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5、人,不可能没有缺陷。读了本文后,你一定有所反思。你发现自己的缺陷了吗?你认为这种缺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为诊治这种缺陷开一个“处方”。

名称:

形成原因:

弥补办法:

【考点透析】

1、考查知识点:本题从提取信息/补充论据/概括观点/实际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查。

2、解题过程:本着“读文、读题、读文”的原则,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次浏览,锁定范围。第1题的答案就在文中的第④段;第2题,要求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第3题,补充理论论据要紧扣本文论点,引用名言警句或古诗文名句

准确且能证明作者的观点,补充的理论论据前面有“正如”等词语,能与上文衔接顺畅;第4题,概括本文的观点,即论点。必须是能够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一句话;第5题,为开放性试题,“名称”“形成原因”“弥补办法”三者需综合考虑,语言表述要准确、通顺。

【参考答案】

1、一方面源自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或源自急于实现终极目标所产生的焦虑感),另一方面源自和别人进行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或源自采用不正确的比较方式而产生的自卑感)2、说明了人生有点缺陷不一定是坏事;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是不完美的,过分追求人生的完美是不现实的观点3、提示:开放性答案4、人生是不完美和有待修正的,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5、提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根据语言表述的准确、通顺程度给分。

五、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

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B.贫困潦倒或有先天缺陷者,凭借自己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C.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

D.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2、第③段中的事例论证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四个事例进行论证?

3、第④段中“其中的漏洞”是指什么?

4、第⑦段中的“草地”比喻 ,“瘦马”比喻 。

5、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请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利用”或“弥补”原有条件的。

【考点透析】

1、考查的知识点:本试题考查的是把握中心论点/论证方法的作用/提取相关信息/修辞方法/实际运用等。

2、解题过程:第1题,选择中心论点,论点的位置一般是标题、第一段、文末等,因此,这一题首先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判断;第2、3题,答案是隐藏在文中,第③段最后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这一段要论证的观点。第④、⑤两段衔接紧密,第⑤段的内容所指正是“其中的漏洞”;第4题,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本体并不难;第5题,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回答,注意要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A2、(1)论证了“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观点(2)四个事例分别从古今中外全面进行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1)外部条件过于优越,

人不一定就会成材,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2)自身先天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4、外部条件,或成长的环境;没有成材的人,或平庸的人。5、例:我从小体质不好,体育成绩很差,但我不气不馁,寻找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如今的我身强体健,在体育中考时三项成绩均获得了满分

六、留点空白

刘书全

①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

②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恕,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是能为他人留下设想的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允许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但是,一切都将过去,惟有真理永存,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③人是感情动物,有喜也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会使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你烦恼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人就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绝对不能灰心,

低头,停止不酋:当生活把你逼进狭窄的小路,留点空白,留点光亮给心境,就会变小路为宽广大道。

④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若是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就会无怨无忧,知足常乐。其实,一个人只有工作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会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世人,粗茶淡饭具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就不必眼馋他人常吃山珍海味;自己有自行车骑,又能锻炼身体,就不必眼馋他人有小汽车接送……人世间的事物纷繁,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有名人就有凡人,何必要与他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会获得一份甜蜜的果实,且俭朴的生活,会更贴近生活的本质,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至于迷失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为此,何不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求得安宁,活得开心、快乐一点呢?

⑤人生一世,对有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给人给已留更

多的空白和余地,留更多的灵气,才会快乐、幸福度过一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标题“留点空白”的含义是 。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坦坦君子:

戚戚小人:

3、仿照第③段中的相关句式,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当你痛苦时, , ;

当你烦恼时, , ;

4、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加以阐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认为“人生一世”,哪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请作简要分析。

答:

6、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语句,请自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答:

7、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打造和谐社会”等活动同样具有启发作用。

B.第②段提到了人与人在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处世哲学意思相近。

C.第④段中提到的“光怪陆离的表面”是指一个人一旦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就会整天沉湎于花天酒地、碌碌无为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

D.全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说理辩证,蕴含哲理,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染力较强。

【考点透析】

1、考查的知识点:理解标题含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仿写句子/实际运用/整体阅读能力等。

2、解题过程:第1题,要求能从对他人和对自己两个方面作答,意思对即可;第2题,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第3题,仿句练习,把握好句式、内容,有创新才会打动人;第4、7题,是考查整体阅读能力,要抓住中心论点,提取文中相关的信息,合理组织;第5、6题,是实际运用题,第5题要求能结合文章中心,从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态度作适当分析,第6题找出一处优美的语句,并对该语句从思想或语言等方面作赏析即可。

【参考答案】

1、每个人都要有爱心,对别人的感受体验要看得重一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每个人都要有平常心,对自己的名利得失要看得淡一些,多一点自律和苛求。2、坦坦君子:指襟怀坦白、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戚戚小人:指心胸狭窄、报复心理很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3、意思对即可。如: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4、①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人与人在交往中应为他

人、给自己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快乐度日;②第二、三段分别从为他人、给自己留点空白的角度,道理上加以论述;③第四段从为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的角度,联系现实生活,列举实例,加以论述;④第五段总结全文,指出要“给人给己留更多的空白和余地”,才会“快乐、幸福度过一生”。5、本题不设统一答案。答案提示:人生一世,对有些事情,譬如像个人的功名利禄、恩怨得失就不必刻意面对,过分追求。同样道理,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一些偏见或看法也不需要费心和介意,因为凡事只要心地坦荡、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能够笑面人生,快乐幸福。6、本题不设统一答案7、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