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道高考试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3-01-1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 。案例俸真 导 ……一一 ,,一 1道高考试题带给我们的詹泰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石雪丰 轰轰烈烈的2008年高考早已经结束。这注定是不平 Na:0 不能和CO 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因为金属钠的还原性 凡的一年,连高考试题都透着不平凡。纵观历届高考, 比碳的还原性弱。这样学生无法推知这种物质是什么,所 高考试题难易有别,但大方向却是一致的,以教材为载 以无法下笔书写化学方程式,这就是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限 体,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这些试题都能用通 制,如果考生能够变通一下,或者是大胆一些,在无法推 法解决,可是今年的28题却着实让考生感到困惑,各界 知具体物质的情况下,用“M”代替这种金属元素来书写 评论更是褒贬不一。不论好坏,我认为这道题体现了化 化学方程式,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学科学习的特点,这正是我们教学时经常说的相似性 回过头来想一想实验题目的考察,一般实验题都是有 与递变性的具体运用。 目的、原理、过程,题目所涉及到的问题也是围绕着这三 真题回放: 个方面。实验过程一定是为达到实验目的而设计,解决实 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 验问题就需要实验原理,所以我们解答实验题目一定要应 验。将MZ和足量碳粉充分混合,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 用反应原理,紧抓实验目的,一步步分析,就会很顺利的 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 解决问题,所以,本题的实验目的有两个:第一,推断元 素Z是什么;第二,考查实验基本操作。 一澄清石灰球 实际上分析这道题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如何解答实验 题目,只需要把它看成是一类物质而没有必要再费周折一 定要推出哪种物质从而节省一些时间。如果对这道题有争 议的话,那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道题: 实验开始时缓缓通人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 例1:已知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RH ,请写出 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 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同时,b瓶的溶液中出现白色混浊。待反应完全后,停 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 析:学生们都可以写出正确答案:HRO1或H RO ,可 的熔融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并不需要指明“用R表示该元素”,也 (1)元素z是 ; 根本没人想去推出R到底是氮、磷还是别的什么元素,都 (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 知道R代表的是第VA族满足题干的所有元素。 么? 例2:(2006 ̄t京理综12)R、w、X、Y、Z为原子序 一; 数依次递增的同一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m、n均为正整数) A.若R(OH)n为强碱,则w(OH)n+1也为强碱 (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 B.若HnXOm为强酸,则Y是活波非金属元素 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C.若Y的最低化合价为一2,则z的最高化合价为+6 D.若x的最高化合价为+5,则五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解题思路: 析:这道题也不需要把各字母代表元素推断出来,而 这是一道实验题,其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黄色粉末 且在不同的选项里同一字母代表的元素有可变性,依据同 状化合物的组成。却又有推断题的成份。如果在第三问 周期元素的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不难选出正确选项为 改成“(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 (金属元素用M表示)”,这将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 这两道例题与2008年高考第28题又有何差异呢?它很 目,只是差了一个注解,却使考生陷入了困境:根据题 符合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因为我们在教学时并不是把所 中所给信息,考生按照传统解题方法,努力思考这种黄 有元素对应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教给学生,只是以每族中的 色粉末状的化合物是什么?于是就按题中信息一步步推 一到两种元素为代表讲授它对应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 理: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一定是CO,,那么元素 再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我们就可以由此及彼推出其它物 z定是0,黄色的粉末状氧化物,中学阶段学到的是 质所具有的性质,表述时我们也经常用同一通式表示多种 Na 0:,而它又不符合题目要求“化学式为MZ”,而且 物质,2008年考生的困惑就出于完成习题时的一种题型习 去一诨鼎捕免・教师教育I 95 200 8年1 2月 总第1 36期l 勘谭衽 免 E 《 R翳{{ }L 觚髓ESEA骠(2H 选氯 |t 孽器 穆 碲 翥| 铺 区 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 杜际更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二章 《化学平衡》中给出了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我们把可 就充人2 oolt Pcl 等价,本身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我 们改变的条件是“增加1 tool Pcl ”,而不是“增加1 mol 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 Pcl 达到平衡后的平衡混合物”! 做化学平衡的移动『1 o由于没有明确判断化学平衡移动 观点二:不能把物质百分含量的变化作为平衡移动的 方向的标准,从而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 方向的标志。如:在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 和认识,对有些问题存在疑惑或争议。例如: 氨的反应N,+3H,#2NH 达到平衡,再充入i3 mol H,平 某温度下,在一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衡向右移动,达新平衡后NH 的百分含量增大吗?很明 mol PC1 ,发生反应PC1 (g) Pcl (g)+c1 (g),反应达 显,不一定,这取决于NH3的增大量与气体总量的增加量 到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充入1 otol Pcl ,问此时平衡移动 的相对大小;若n远大于原平衡混合气的总物质的量时, 的方向? NH 的百分含量一定减小了。 本题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习题,经常会有如下不同 观点三:也犯了将平衡移动方向和反应物的转化率混 观点: 为一谈的错误。认为转化率提高平衡就向右移动,反之向 (1)平衡向左移动了。理由:再向容器中加入1 左移动,本身就是错误的。举例说明:一定温度下,存一 otol Pcl ,和开始加人2 otol Pcl 达到平衡时的效果一 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otol H,和1 lllO]I2(g),达到平 样。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成比例的增大反应物的 衡后,充入1 tool H 则平衡向右移动,再充入1 tool I2(g)平衡 量,相当于加压过程(图示中乙容器充了2 otol Pcl ,等 又向右移动,但根据转化率的关系,因为首次平衡和最终 价于丙容器充人2 otol Pcl 达到平衡后,将活塞从B推至 平衡态的转化率相等,就会得出两次右移等于平衡不移动 A处),所以加压平衡向左进行。 的谬论。 ........——...............一 A B 圈 l 匝 j亚 观点四:该观点是正确的。改变完条件后,反应向哪 个方向进行平衡就向哪个方向移动。化学平衡的移动是旧 甲 乙 内 的平衡被破坏,建立新平衡的过程,旧的平衡被破坏的原 (2)平衡向左移动。理由:达到新平衡时,加入 因是v(正)=v(逆)的条件被打破,从而产生了平衡的移动: 的PC15未转化的更多了,容器中PC1 的百分含量比原来 若v(iE)’>v(逆)’则平衡右移,若v(正)’<v(逆) 则平衡 容器中的高,所以,平衡向左移动了。 左移。 (3)反应向右进行,平衡向左移动。理由:增大 另外结合大学教材,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依据是:反 反应物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此时逆反应速率不 应商(Q)与标准平衡常数(Ke)的相对大小的变化,平 变,所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但是由于,新加人 衡时Q=Ko,改变条件使Q<KG,平衡被破坏,反应向 的PC1 的转化率比原来容器中的低,所以,平衡向左移 正向(或逆向)进行,之后重新建立平衡,我们说平衡右 动了。 移(左移)[2】。由于,高中教材中不再涉及化学平衡常数 (4)反应向右进行,平衡向右移动。理由:增大 的概念,所以,无法从浓度商和平衡常数的角度给出平衡 反应物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此时逆反应速率不 移动的判断标准。但是,我们必须保证知识的科学性,所 变,所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改变完条件后反应 以不妨让学生从速率角度建立正确的移动方向的判断标 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了,所以化学平衡向右移动了。 准:改变条件后,若v(iE) >v(逆)’则平衡右移,若v 针对以上种种说法,下面进行逐一澄清与分析: (正)’<v(逆)’则平衡左移。从而远离“化学平衡移动移动 观点一:把平衡后再充入1mol Pcl 的过程,同开始 方向”的误区。 惯,这类题我们似乎默许的是选择、简答和计算题型, 题型习惯带给我们的困惑,灵活运用所学,以不变的学 而实验题和推断题里就得踏踏实实的干,这样岂不是否 科特点应对万变的高考试题,我们始终坚信:高考试题 定了我们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所以,克服定势思维和 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