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说说《台阶》的教学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说说《台阶》的教学

作者:余映潮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2年第05期

阅读一篇文章,特别是阅读小小说之类的文章,要很好地感受文思,感受文意,感受文情。

“感受文思”指的是感受文章的顺序、思路、情节或结构,感受文章在怎样一步一步地写下去,这个过程能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带进文章之中,让我们体味文章的结构特点,揣摩文章的行文思路,欣赏文章的语言层次,这是一件很有深度的事儿。

在《台阶》的教学中,在教师钻研课文的过程中,基本上很少从“文思”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体味,从而少了一些发现,少了一些品读教材的乐趣。

下面我们试着从“感受文思”的角度,对《台阶》进行一下品析。

1. 概括故事,感受文思。《台阶》写的是勤劳的故事,写的是要赢得尊重而进行毕生奋斗的故事。体壮如牛、吃苦耐劳的父亲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时常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日夜盼望着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于是下定决心,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他的心愿得以实现,心中的喜悦无法形容。但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身体却垮了,人也衰老了。全文以“台阶”为线索,写出了父亲奋斗的过程和人的变化。

2. 分析层次,感受文思。《台阶》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写有三级台阶的“我们家”,这个部分是略写,向读者展示了家门口的台阶,展示了父亲、母亲和我。一是写父亲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漫长奋斗,这个部分是详写,细腻地写出了父亲的艰苦与顽强。在详写的部分中,“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引出了父亲大半辈子辛劳的准备过程,“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引出了“造屋的那些日子”,“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引出了新屋造起之后父亲的变化。全文以时间为序,表现了父亲由壮实到“老了”的艰苦生活历程。

3. 观察结构,感受文思。《台阶》全文,可以主要从“详略”与“穿插”两个角度去观察其谋篇布局的技巧。特别是“穿插”,既起着美化文章结构、变化文章节奏的作用,又起着表现事件与人物的作用。如第4自然段就是一次穿插,写“我”小的时候在台阶上的蹦跳。第13自然段也是一次穿插,用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父亲看人家高高的台阶时的专注的目光。第19段中也有一次穿插,着意地描写了父亲早起踏黄泥时的像飘上了一层细雨的头发。这些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需要我们结合小说的内容认真地进行品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品评人物,感受文思。《台阶》的主要人物是“父亲”。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是一个终年劳作的人,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是一个有生活目标的人,是一个认真做事的人,是一个不怕千辛万苦的人,是一个为建新屋而兴奋的人,是一个尽一切力量为自己的新屋而劳作的人,是一个好强的人,是一个终于在新屋建造中伤了身体的人,是一个在新屋建造过程中逐渐老去的人。小说从“儿子”的视角——从小时候看到长大了——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父亲,表现着父亲的自尊与勤劳,表现着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表达出一种为父亲的老去而心酸的情感。

5. 揣摩手法,感受文思。《台阶》于平实之中见真情,表达手法丰富细腻。如,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写出了当年父亲的一把好力气,而造新屋时的父亲却撬石板闪了腰;文章先写了父亲的个子高,后来又写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这些都是“对比”。又如,文中写“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撬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这是“伏笔”,后面果然又写到“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这就是“照应”。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前后有不少地方可以“应接”起来。如文章前后都写到“青石板”,都写到父亲“坐台阶”,都写到父亲的大脚板,都写到父亲的破草鞋,都写到父亲的磕烟灰,这些都细腻生动地表现着父亲的性格。

6. 品析语序,感受文思。《台阶》的语言生动朴实,浅显动人,不少的段落非常讲究“语序”。如写“我”跳台阶的那一段——“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又如写父亲照看新台阶的那几句——“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这些语句不仅文思清晰,而且给人诗意的美感。 下面说说《台阶》的教学设想:

《台阶》的教学,最容易上成一般的记叙文教学的阅读课。所以,教学设计的初始,就应该明确地关注: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小说阅读的教学课。根据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的特点,把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放在训练学生品读与表达能力上面。在简洁导入与背景介绍的基础上,大体安排三次品读能力训练活动:

品读能力训练活动之一:概括能力训练。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既能够把握文意,又能够受到概括能力的训练。

从小说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文意概括,要求在概括中突现小说的人物与基本情节,活动方式是“写作”。每个同学都要动笔,写百字左右的课文概括文字。此次活动的时间大约13分钟,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组织学生发言与教师进行小结的时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意概括的内容可以这样表述:小说《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了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塑造了一个在为家庭而奋斗的过程中渐渐老去的父亲形象,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也可以这样表述:《台阶》中的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他日夜盼望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吃苦耐劳的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新屋落成了,他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当然,还可以有更加简练的或更加生动的表述。

品读能力训练活动之二:阐释能力训练。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父亲的勤劳节俭、任劳任怨、地位卑微但却显得伟大的农民形象,并让学生受到阐释能力的训练。 要求同学们从评析人物的角度,根据课文内容,从某一个方面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活动方式是“阐释”。 此次活动的时间在12分钟以内,可以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静心读书的活动,也可组织小组学习互相研讨的活动。学生的发言,要求表达有情感,说得有层次。如下面的说法:

父亲是一个有力量的人,他从年轻起就进行着艰辛的奋斗。“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父亲是一个极具农民本色的永远在辛勤劳作的人。“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他的那双脚是洗不干净的,要过年时才在家里用板刷刷洗一次。 父亲是一个没有地位但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的人。“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是一个极其辛劳的人。“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父亲是一个连在冬天农闲时都不休息的人。“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是一个为了盖新屋而起早贪黑的人。“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这次的活动,教师要进行简洁、生动、富有情感的小结。要指出:父亲是一个文学形象,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不怕千辛万苦,能够拼命硬干,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是一个能够赢得我们尊重的父亲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品读能力训练活动之三:品析能力训练。这一次的活动,是在前两次基本着眼于文意把握和人物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课文内容的选点品读活动。活动的时间大约18分钟。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品词论句的基本能力。

选点品读的内容:课文的第9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这一部分,用生动的笔墨抒写了父亲为盖新屋所进行的十分辛劳、十分漫长的准备过程。

教师出示5个欣赏话题,请同学们自选话题对课文内容进行欣赏:欣赏这一部分的结构之美,欣赏这一部分的选材之美,欣赏这一部分的手法之美,欣赏这一部分的语言之美,欣赏这一部分的情感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并对此次品读活动作出简短的学习小结。

作者简介: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教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