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 J1总第231期 浅析中国经济失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姚兴航 不 失 一、我国经济失衡的概况 差距。2005年广东、江苏一L海、山东、浙江、福建、辽宁七省市贸易 额占全国比重的87.11%,而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贸易额占比 不到6%。 全球经济失衡是闰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5年初提出的一个 新的课题,是指已经在全球连续多年存在的现象,即美冈赤字迅速 增长,相应地积累了巨大的债务,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其 他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欧佩克成员国等持有大量贸易盈余,相应地 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我国经济失衡的原因 导致我内外经济失衡的原冈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我国的储蓄率太高,内需不足。 我国的消费占GDP的比例在逐年降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近些年我国教育、医疗、住房i座大山严重限制制约了居民的消费 能力。另外,我冈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最近几年,我围 GDP以超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 20%的速度增长,2003至2009年我国政府的财政收人从2万亿 元快速突破6,8万亿元,但工资l GDP的比例则一直在下降。设 法提高整体人群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是提升整个消费能力 的良药 我同是… 个典型的经济失衡国家。我同对内经济结构极小协 测,出口和投资所一 GDP份额过大,消费却一直萎靡不振。向我同 对外贸易在近儿年保持长期增K的顺茇,外 储备规模不断增大 近儿年来,我罔 内储蓄大于 内投资,流动性相对过剩,且 外贸顺差逐年扩大,外汇储备扶摇直上。截至到2009年底.我 的 外汇储备已达2-4万亿美元。我同出口顺差规模过大大大增加了 同内经济运行风险,也面临贸易摩擦等越来越多的矛盾 个人认为我同经济结构的失衡可以大概表现为以下两个方 面: 其次,我国土地、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对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成 首尤,我同内外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我 经济过度依赖投资 本也比较低。这就使很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 比较大的制造业工厂逐渐转移到我国。 另外,由于我国制度上的不完善,我同对企业生产所造成的 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还很欠缺,从而使很多外资公司也会把污染 较大和对环境破坏较大的工厂建造任中国这种污染成本较低的同 家。 和出口,内需严重不足 .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 中圈连续几年投资_ GDP比重保持住4O%一50%的水平,I这 样火的投资比例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对于如此大的产能.我同的消 费却一直萎靡不振,我『干{生产的大量商品都依靠出口售到同外。所 以我阁才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 其次,我目进出rI产品及服务的结构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区域 分布也存在着失衡观象。 我国出口的产品巾有大量“曲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和资 源性) :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密 集型 :品出口饭少,但进口较多,进 口的产品结构极不合理。 由于各地政府过于注重其经济效益和扩大就业的功能,而埘 其对资源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重视不够,以及我国环保 法规不健全,导致一些国际分工巾污染严重的加上制造环节和产 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低廉的污染成本加在~起,必然会使 我国成为大量制造两高一资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基地。 j、我国经济失衡的不良影响 首先,大量的外汇占款会引发通货膨胀.加大人民币升值压 力,热钱流人炒高股市房市,威胁中国金融安全。同时,美兀的贬值 也使我国外汇储备直接遭受损失。 我国2006年的贸易顺差已经高达1774.7亿美元.2008年我 贸易顺差达2900亿美元,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少至 业转移到我国,既严重消耗和污染自然环境资源,也对劳动者的健 康构成严重威胁。 1900亿美元。近几年的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使我国人民币发行 增长量l;=Ir=能高达20%芹右(近儿年GDP在10%左右) 如此多的人 民币流入市场,物价必然会上涨。 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必然增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对人 民币升值的预期,义进一步加快r热钱的流入。这是一个自我强化 另外,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实力太弱,并且贸易逆差不断增大 我 除旅游和少数商业服务等行业外,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 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 我国进出r【贸易失衡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区域分布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尔部和中两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较大的 的过程,而大量热钱的涌入会推高我国的股市和房市.以及大宗品 的价格,从而加剧通货膨胀。 豳lI 经济与法 当然,外汇储备过大最直接的损失是,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 率自05年以来一直不断贬值,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购买力的缩 水。 其次,贸易顺差过大会增加我国与其它罔家的贸易摩擦。 的产品会在国内市场销售,能够用于出151的产品就会减少。 通过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中两部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降 低交易成本.并使得更多的企业愿意到西部投资,这将有助于减少 中两部和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 近几年来.我陶外贸顺差规模过大不仅使我周与主要贸易伙 伴之间的贸易摩擦愈发加剧,而且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 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我 近儿年承受r大量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诉 讼。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刺激内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刺激内需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国老百姓 的防御性储蓄过多,原因就是对未来医疗、养老、失业等问题的担 忧。完善这 保障制度,老百姓才会放心地消费,储蓄率才会有所 第_二,经济结构的失衡增大了国内经济运行风险。 下降 我同经济过度依赖出fj,承担了很大的市场风险,一旦主要 建议政府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对富人阶层征收遗产继承槐、物 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不景气,就会减少进口需求,从而影响我国经 济。比如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出 口的减缓,使沿海一些地区的制造工厂纷纷破产,大量劳动力失 业。 第四,出口产品结构的失衡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 坏。 由于我国出口的大量产品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 并以此种产品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在追求GDP高增长的导向 下,全国各地“两高一资”项目的纷纷上马,对我国生态的破坏以及 环境的污染也愈发严重 ’ 四、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首先,扩大进口.扩大政府的国际采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同对--一些战略性资源产品的进口依赖程 度也将持续提高,我们应该抓住任何资源产品价格回落的机会,增 加战略物资的进151,用于战略储备。 黄金一直是世界金融史上的硬通货,要维持我国大量外汇储 备的购买力,在美元持续疲软的形势下,我们应把我们外汇储备的 ~部分换成黄金,以保持这些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增加我国的黄金 储备,以便日后的国际采购。 同时,由于石油、矿产等都是不可冉生资源,他们的价格长期 来看也一定会继续上涨,我罔义一直是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消费 大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已有的巨额外汇储备,拿出一部分购 买石油、矿产等资源类产品,甚至直接收购国外的矿III、油田或与 其相关的企业。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大对 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采购.尽可 能地购买和掌握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制造业技术,尽快淘 汰一批高耗能的制造业工艺,尽快推进我同的经济结构的转型 第二,完善关税及税收制度,增加企业污染成本。 通过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两高一资”商品以及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大我国产业经济转型的压力。同时进一步降 低部分先进技术设备和能源、原材料产品的进口关税,以降低进口 成本。 同时应该制订相关政策,增加污染成本,例如确定和完善“污 染税”制度。甚至需要改变当前我同政府考核官员的制度,按照“绿 色GDP”数值来评价各地官员的政绩。在体制l卜最大程度地遏制 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第三,增加公共产品投资。 从调整内外部失衡的角度来说,增加同内的公共支出有助于 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增加闰内的公共支出会刺激内需,因此更多 业税等新税种,把税收所得用于提供贫困居民的社会保障。当然这 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第五,加快服务业的开放和改革。 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的服务行业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饕汀 意加快外资及民营资本的注入,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提升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国内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金融、 交通和银行等行业,不仅要引进外资,更要合理利用外资。 第六,加快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 我国要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 可兑换进程,加快实现同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步伐。 从治理内外部失衡的目标来看,有管理的货币升值会对经济 过热和通货嘭胀起缓冲作用。有管理的人民币升值既能使我国经 济更少地依赖外部需求,更多地依赖国内需求,也对解决对我国贸 易盈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的失衡在近几年已经变得愈发严重,要 纠 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不仅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深入的调整, 且需要拿面调整发展战略,改革现有的各种制度。 参考文献: 『11尹翔硕.贸易结构更为重要——一中国外贸依存度及进出口 贸易的不平衡与不对称fJ].国际贸易,2004,(3) [2]裴长洪.寻求新的突破——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对外贸易 lJ1.国际贸易,2005,(4) 【3]陈锡康.中国1995年对外贸易投入占用产出表及其应用 [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90. f4】中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及其调整战略,裴长洪、盛逖. 【5]王勇.中美经贸关系[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f6】张燕生.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 】.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2006年版 【7】刘新民.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及未来走势Ij1.经济前 沿.2005(10). [8]赵瑾.精算实际外贸依存度『J].国际贸易.2005(3). [9】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顺差[J].世界经 济研究,2007(21 【lO】陈继勇刘威.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及其对宏 观经济的影响 .武汉金融2006f4) (责任编辑:杨爱梅) Ⅲ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