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从审美角度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王栋栋 (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泗洪223900) 摘 要:本文探索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营造审美氛围,创 背景音乐,如《十面埋伏》等,在激昂的音乐中深沉地诉说秦末 设审美意境,抓住审美引导,鼓励学生审美交流,帮助学生打好 战乱、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当一双双黑色的大眼睛凝神望着 审美基础。 你,眸光跟随你的讲述,或悲伤或热烈时,再来学习课文,我 关键词:审美角度文言文教学质量提高方法 想,孩子们是乐意的,至少他们的思维不会再“调皮”地“溜 号”。只有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诸多写作背景,才有助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 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才能更好地体味文 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 章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 二 打好审美基础 创造的能力。”发挥文言文作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 《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提倡学生自 一、营造审美氛围 主学习文言文 古代汉语已经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有 应该说,文言文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因为它 了较大的差异.如果不去多诵读的话,学生甚至连正音、断句 还涉及诸如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受古代的时代背景、人 尚且无法一脚迈过,更遑论理解和赏析呢?可见诵读是学习的 文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及性格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写成的文 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绝不能匆匆带过。所谓“拳不离 章.想要充分赏析,又怎么能不考虑这些问题呢?只有创设一 手。曲不离口”。课堂上要开展多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是古代 个适合的情境,转换时空,让学生产生“代人”的情感,才能真 文学学习的必由之路。正如朱自清所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 正触动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如果只讲单纯地课文,割 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 裂了文章与这些因素的联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苍白的、 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 没有生命力的.又怎么能期望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更利于学 呢?例如在学习文言文《鸿门宴》时,大可选用一些金戈铁马的 生在诵读中体味文学作品的美感,积淀深厚的语文素养,提高 至于贫困线确定的具体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 在中国社会,财富一直是衡量人的价值、社会地位的重要 其中,被学术界广为认可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反贫实践中 依据。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当下,财富甚至是权衡人的价值 进行了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有:Rowntree首创的市场菜篮法、 和社会地位的核心指标。当财富成为度量人的价值和社会地 Orshansky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法、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提出的国 位最重要的指标时.直接表现为财物匮乏的贫困,自然而然地 际贫困标准法、Townsend提出的生活形态法等。 被赋予消极的社会文化意义。自古以来,“家财万贯”一直被视 3.贫困的成因 为人生价值实现和成功的标志,而贫困、贫穷却常常被作为人 贫困的形成是人、自然环境、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人自 生失败的代名词。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俗语中.还 身的能力差异、自然环境的优劣、社会制度的变更、价值观念 是在当下铺天盖地、无孔不人的大众传媒中,贫困通常都被赋 的嬗变,都可能导致某一类人或某一地域的人陷入贫困 譬 予消极的社会文化意义。传媒中的穷人经常以消极的刻板印 如,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设计,是导致城乡差异和 象出现,“面黄肌瘦、衣履不整、言语粗俗、行为乖张”是大众传 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这已是学界的共识。在众多的导致贫困 媒中典型的穷人形象。 的因素中,笔者以为,在政府权力不断扩张的现代社会,政府 贫困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下被赋予消极的评价意义,其直 的制度设计是导致贫困(不包含国家贫困)的根本性原因。无 接结果是贫困人员与现实的社区生活圈的疏离,难以获取身 论是个体贫困还是区域贫困,都可以追寻到制度设计的不尽 边的社区资源。“笑贫不笑娼”的价值取向、“门当户对”的婚嫁 合理这一根源。就我国社会而言,早些年以“效率优先、兼顾公 要求让多数人对穷人“敬而远之”,“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 平”为原则的制度设计,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 山有远亲”更是对穷人被疏离的辛酸处境的血泪写照。 发展,但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区域贫困 4.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指基于社会中的主流价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 值观对贫困人员(穷人)的价值评判,通俗地说,就是指贫困在 [2]奥本海默.贫困真相,伦敦:儿童贫困关注小组,1993, 人们心中意味着什么。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一直是 83. 贫困研究的“盲区”,迄今未见专门的探讨。笔者认为,在普通 [3]唐钧.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社会学研究. 大众的相互贫困观中,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直接制约 1997,2:60—71. 着人们对待贫困人员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贫困人员与非 [4]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国社会科 贫困人员的社会互动方式,它直接影响贫困人员对区域性的 学,1993,3:86—98. 社区资源的获取,是揭示贫困影响贫困人员成长与发展的关 [5]Alcock,P.Understanding Poverty.London:The Macmillan 键。从既有的贫困研究看,研究者对贫困成因的系统、深人的 Press Ltd,1993.P104—106. 理性思考与分析,着力回答的是“何以陷入贫困”这一问题, [6][7]莫泰基.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香港:中华书局, 对“穷人为何难以摆脱贫困”却没有予以正面的回应,因而. 1993,24—30. 难以有效地诠释贫困是如何影响、制约贫困人员的成长与发 [8]Townsend,P.Th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New 展的 York:HarvesterWheat sheaf,1993:99—132. 2012 ̄第60期考试周刊 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 谈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刘 华 (东海县培仁学校,江苏东海222300)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这是由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决定的 然 而,就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认识语 言,掌握操作语言的一般技能。但是专讲语言规律是不能代替 语文教育的,尤其是母语,因此,这种语文教学只是浅层次的. 这种语文教学为语言而语言,为训练而训练.为运用而运用. 与人们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进行社会交际没有什么直接的联 系。这种语文教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课 堂语文的制约,因而总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效率也因此而受到 很大的影响 语文教学要真正地走出困境 必须以语文工具性为出发 点和最终归宿,把语文教学置于整个社会生活中。不要认为学 生只是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恰恰相反,学生学语文、用 审美能力。 三、创设审美意境 我们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模拟情景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 前,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生活,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滕王阁 语文的大量机会倒不是在语文课内,而是在语文课外、语文课 上,只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学好语文,怎样用语文的某些法则、 原理,主要作用在于“知”,真正让这种“知”转化为“能”,就要 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应用这些法则、原理于实践。语文教学不仅 要重视语言学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言语交际中对语文创造 性应用能力的培养,变教“应式语文”为教“生活语文”.使学生 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到生活中“历练”,在“历练”中再 学习,在“历练”中求提高。“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语文能 力形成的土壤。离开了生活,语文课堂教学是无论如何也完成 不了提高语文能力这一任务的。现在,一些语文水平较好的学 生,在被问及之所以语文好的经验时,无不归结于“课外看书” 四个字。 生活语文站在一个较高的视点上来审视语文教学。作为 种特殊的工具,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 一序》中大量描摹景色的四六句,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想 象画面?“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穷岛屿之萦 回,列冈峦之体势……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借声、借色,将文字转 换为多种感官效果,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 开动感官尽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学生,为学生创造审美条 件,创设审美意境,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完成情感与态度的教学 目标。 四、抓住审美引导 想,给人美的享受。另有传记、小说等文.细品来,更是令人拍 案叫绝。还拿《觳之战》为例,在战国大乱的气氛下,在秦晋之 间纠葛多年的情况下,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其 实更有味道。蹇叔的“非所闻也……无乃不可乎?”(我没有听 说过这样的事.这,恐怕不可以吧?)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见解很 有自信.另一方面又担心触怒穆公而小心翼翼;在秦军出师之 时。拉着孟明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拉的是盂 明的袖子,话是说给穆公听,结果惹来了穆公的大怒,实在是 忍不住,终于放下君主的身份,派人去骂了蹇叔一通:“尔何 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你知道什么?你要是活到七十岁 就死.你坟上的树都有双手合抱这么粗了!)这样的气急败坏 让我们读来忍俊不禁。捧腹之余,忍不住要说作者一句:亏你 想得出。 3.在诵读中拓展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而诵读又是 审美从来都不是“喂”出来的。正如《新课标》要求的那样,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固然是学生的阵营,而老师 也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1.在分析中把握形象美 中国古代文学塑造了许多鲜活在目的形象,正是这些性 格迥异的人物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骨肉。比如《觳之战》一 文,就塑造了诸多形象,如蹇叔、穆公、原轸及弦高等形象。但 这些形象绝不是单薄片面的,也不是区区一个“好”或“坏”可 以概括的。蹇叔的老谋深算里是不是透着那么点老臣子的滑 头呢?穆公的刚愎自用里总算还带着点君主的大度;原轸的刚 直不阿、“不顾而唾”似乎告诉我们他还是个粗鲁的人,而弦高 我们除了看到他的忠心爱国外,也要看到他的机敏大胆。在成 人的世界里,已经没有单纯的“真善美”或“假丑恶”了,有的是 这样一些饱满的、毁誉半参的人,这才是真实。多么亲切,学生 们看到这样一些有血有肉、鲜活的如同就在身边的人物形象, 焉能不发出会心一笑呢?在这一笑之下,美感深深烙印在思想 中,水到渠成。 2.在情境中体味语言美 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相较,区别颇大。大部分学生 认同古诗词、骈文、散文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感,认为这些题 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说课前的反复诵读是为打好 审美基础的话,那么课中及课后的审美则是为了获取审美的 情感体验。对文章富有感情的诵读,对关键词语的重读或轻读 都有利于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 五、鼓励审美交流 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 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 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 思想。学习是共同学习,体悟是各自体悟。在教学中,我经常会 组织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并鼓励他们将发言内容记录整理下 来.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加深认知。在课后,我又鼓励他们在 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即时地将自己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形成 读书笔记或随笔,在笔记本中展开稚嫩而又大胆的翅膀,恣意 飞翔,并定期组织笔记交换,互写评语,交换心得,从中挑选好 的随笔整理出班级报纸,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加强思想沟通与 交流。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堂生动而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应是一个充满诗情画 意的美感世界。我们应当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教 育,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 一材的作品语言清丽隽永,体式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 的确。这些作品用字精炼,绮丽多姿,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 28 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