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把根留住

2020-03-07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把根留住

作者:沈广华

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7年第5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和《党的生活》已结缘32 年,而《党的生活》则已复刊40 周年。日前,现任总编辑李小平同志打来电话,让我为复刊40 周年写点儿东西,于是,唤醒了我遥远的记忆。

离开《党的生活》工作岗位14 年了,回首往事,酸甜苦辣,风雨辉煌,历历在目……

我和《党的生活》结缘于1985年。

当时,我刚从哈尔滨市香坊区委宣传部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一天,《党的生活》组织建设室编辑樊学东同志找到我,约我写一篇有关党员管理和教育方面的文章。尽管此前我在《哈尔滨日报》和《黑龙江日报》等媒体上发表过一些“豆腐块”,但还从来没有在杂志上发表过像样的文字,不免有些忐忑。学东同志建议我结合实际拟题,注重启示意义,写出真情实感。在他的鼓励下,我沉下心来思考,几经打磨,总算交了“作业”。两个月后,《党的生活》发表了我的文章,整整一个版面,我激动了好几天。

从此,我进一步认识了这本杂志,并陆续为刊物投稿。此后十几年间,我在《党的生活》《党员电化教育》上发表几十篇文章,累计逾十万字。

在省委组织部工作十几年后,也许是领导考虑我所从事的业务工作与杂志社工作的某些相近性,2002年10月,我由省委组织部电教处处长调任《党的生活》《党员电化教育》杂志社社长、常务副总编辑。从此,我对这两本刊物也开始了由关注到融入的转变。

我主持杂志社全面工作不久,就遇到全国性的报刊治理整顿。因为按照中央的政策要求,省委只能保留一本机关刊物。省委报刊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原由省委主办、省委组织部主管的《党的生活》《党员电化教育》整体移交给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对于《党的生活》这个去向,很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一本自出生就姓“党”的刊物,如果失去省委主办、省委组织部主管这个最大的政治资源,还能维持多久?也曾有同志提出,《党的生活》是否可以借机转型为社会性期刊,另起炉灶?

为了对刊物未来做出更现实、更科学的论证,报刊整顿工作期间,我到省内多地进行了专题调研。我接触到的组工干部和党员群众纷纷表示,几十年来,《党的生活》已经成为指导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成为许多党员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其他媒体不可代替的作用,应当继续办下去,并为如何办好《党的生活》出谋划策。

经过基层调研和反复讨论,我和班子成员及社里大多数同志都认为,《党的生活》自复刊以来,作为在全国党刊界发行量名列前三甲的党建读物,已经形成了难得的品牌优势,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而且,从加强党的建设的走向看,继续办《党的生活》一定比办社会性刊物具有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我们决定,虽然主管主办单位变了,但《党的生活》还需要坚持“三个不变”——刊物名称不变、办刊宗旨不变、读者对象不变。要根据全省报刊整顿后呈现的新格局,在办刊定位、栏目设置、办刊追求上做出科学调整,把《党的生活》继续办好。

令我感动的是,时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刘海生同志明确表示:《党的生活》是深受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喜爱的杂志,无论主管主办单位发生怎样的变化,全省组织系统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杂志社办好刊物。

在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在各地组工干部及热心读者的鼓励下,《党的生活》没有更旗易帜,而是迎着风雨继续前行。令我欣慰的是,在那个何去何从的纠结过程中,我们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令我感慨的是,《党的生活》在薪火相传的过程中不但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我省期刊界和全国党刊界更加引人注目。

40 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衷心祝愿《党的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越办越好,走向更加辉煌的下一个40 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