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2021-11-0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邴原泣学

邴原①少孤 , 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②恻(cè):心中悲伤。③苟: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邴原少孤 孤:失去父亲 B. 一则羡其不孤 羡:羡慕

C. 二则羡其得学 其:代词,自己 D. 师恻然曰 然:……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C

(2)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3)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解析】【分析】⑴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有误, 其:代词, 他们,那些有父母的孩子。

⑵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苟:如果。徒:白白地。资:学费。句意是: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归纳道理启发。

要点: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故答案为:⑴C

⑵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

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选自《明史·列传》)

(1)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克 宽 十 岁 时 父 授 以 双 峰 问 答 之 书 辄 有 悟。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相同的两项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公亦以此自矜 C. 徐以杓酌油沥之 D. 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A,C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他)拿来《四书》,自己断句,日夜吟诵学习,其专心勤奋(的程度)不同于别的儿童。

(4)吕蒙的学习方法是粗略地阅读,是略读。汪克宽的学习方法是认真研读,是精读。,示例一:我的启示是:汪克宽精读的方法对我们学习会很有效。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果一味选择“粗略阅读”,诚然知识面广了,但缺少了有选择的深入钻研。只会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而抓不住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只有勤奋研读,才能牢固掌握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示例二:我的启示是:如果在学习或者工作忙碌的时候,我们在读书的方式上可以选择吕蒙的“粗略阅读”: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示例三:我的启示是:学习中略读和精读这两种方法可以灵活地结合运用。对一般文章采用广泛阅读,就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而在研究经典作品时,则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

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译为: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2)句子中“以”字的解释相同的两项是AC,都是“用”之意。B“因”。D“因”。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但”“往事”“句读”“凡”等字词的翻译。

(4)比较阅读,也是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问,吕蒙的学习方法:略读。汪克宽的学习方法:精读。二问,可分别从吕蒙或汪克宽的学习方法的角度写启示。

故答案为:(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AC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他)拿来《四书》,自己断句,日夜吟诵学习,其专心勤奋(的程度)不同于别的儿童。

(4)吕蒙的学习方法是粗略地阅读,是略读。汪克宽的学习方法是认真研读,是精读。,示例一:我的启示是:汪克宽精读的方法对我们学习会很有效。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果一味选择“粗略阅读”,诚然知识面广了,但缺少了有选择的深入钻研。只会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而抓不住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只有勤奋研读,才能牢固掌握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示例二:我的启示是:如果在学习或者工作忙碌的时候,我们在读书的方式上可以选择吕蒙的“粗略阅读”: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示例三:我的启示是:学习中略读和精读这两种方法可以灵活地结合运用。对一般文章采用广泛阅读,就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而在研究经典作品时,则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熟记课文注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

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译文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以比拟的。后随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教,求学之心更切。元泰定中(1326),乡试中举,而会试落第。他愤愤不平地抛弃科举而致力于经学。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玮用兵

曹玮尝出战小捷,虏兵①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②,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⑤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⑥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⑦不能立人气亦阑⑧。吾以此取之。”

【注释】①虏兵:敌军。②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③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④縻(mí):束缚。⑤少选:一会儿。⑥几:接近。⑦痹:麻痹。⑧阑:残,尽。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可以为师矣 B. 遂弃牛羊而还 肃遂拜蒙母

C. 歇定可相驰矣 愿驰千里足 D. 若乘锐便战 关山度若飞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B.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

能立人/气亦阑。

C.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D.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②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4)结合文章,分析曹玮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

【答案】(1)B

(2)C

(3)①敌军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赶快返回袭击曹玮军队。②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劳了,故意用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

(4)曹玮假意贪图牛羊之利,使军队表现出军容不整的样子,诱敌深入;敌人追至,避敌锐气,假意不想乘人之危,让敌人休息修整,使敌人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了,人气残尽,最后一击击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年代:北宋。

(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 项:军队/老师;B项:于是;C项:驱马进击/赶马快跑;D项:如果/好像。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据此可以判断出答案应为C。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去”“利”“师”“疲”“故”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从“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可知曹玮的目的是“诱敌深入”;从“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可知其善于抓住有利的时机。

故答案为:(1)B(2)C

(3)①敌军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赶快返回袭击曹玮军队。②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劳了,故意用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

(4)曹玮假意贪图牛羊之利,使军队表现出军容不整的样子,诱敌深入;敌人追

至,避敌锐气,假意不想乘人之危,让敌人休息修整,使敌人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了,人气残尽,最后一击击败。

【点评】(1)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含义,所以理解一词多义要结合具体语境。学生平时在总结一词多义时,一定要注意语境。

(2)断句多是在主谓之间,句首发语词之后,等;还要注意读句子,弄懂句子的含义,也是做题的关键。

(3)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直译的原则,字字落实;其次要把句子中的关键词翻译出来,这是得分点。

(4)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会翻译文章,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去做题。

【附参考译文】

曹玮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

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

人正苦于疲劳极了,都很高兴,使军队严整地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 ④但当涉猎 , 见往事耳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本文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塑造人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揭示了________大有好处的道理。

(4)文中画线句子是“刮目相待”后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举动,请你对这个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1)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②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尤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重视课本课本下方注释词语的积累.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忠实原文,逐字翻译,语言通顺,特别留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翻译此句,要注意“博士”为古今异义,“邪”为通假字,要落实“岂”“治”的意思。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②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

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主题以及写作技巧理解分析的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认真理解分析并判断正误。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揭示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故答案为:(1)推托 好处 哪里比得上 粗略地阅读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②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 吕蒙学有所成 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

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注意“博士”为古今异义,“邪”为通假字,要落实“岂”“治”的意思。保证语句通顺即可。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阅十余岁________

③求石兽于水中________ ④棹数小舟________

⑤湮于沙上________ ⑥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

⑦转转不已________ ⑧但知其一________

(3)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2)倒塌;经历;寻找;划(船);埋没);颠倒、错乱;停止;只

(3)①被②认为③成为

(4)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带走呢?②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泥沙成为坑洞。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道理:①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②实践出真知。③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启示: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查。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死记硬背作者。(2)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

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已”:停止。“但”:只。(3)“为”这个词在文言中词义多变,用法也较多。可以作动词,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句末语气词。因语义不同,读音也随之有变。比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此“为”表被动。(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尔辈”“物理”“啮”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要把道理和启示分开来谈。

【点评】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6.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

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 , 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③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③任:职位。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 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 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分析】(1)“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翻译为“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牍”指的是“公文,案卷”。故选A。

(2)“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去”意思是“离开”。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从文中“爱民如子”“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见他爱护百姓;“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可见他清廉,勤政;“以画竹,兰为长”“与文士畅饮咏诗”可见他有才华。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⑶ 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⑴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句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牍”指的是“公文,案卷”。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去”是赋分点意思是“离开”。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依据文本和具体的事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附参考译文】

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他曾经在范

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7.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① , 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②、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

【注释】①尧殛(jí)鲧(gǔn)于羽山:传说鲧因治水不力而被尧帝处死。②滹沱(hū tuó):一条大的河流,在河北省西部。该河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

(1)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B.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C.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D.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B. 棹数小舟 棹:划船

C. 其泥岁东流 岁:年 D. 此理必然 然:这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4)甲乙两文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案】 (1)D

(2)C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4)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解析】【分析】(1)语句“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的句意是: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故答案为D。

(2)C.“其泥岁东流”的意思是: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岁”是“每年”。故答案为C。

(3)本题①句中的“尔(你)、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谓(说)、皆(全,都)、湮(堵塞)”几个词是赋分点。

(4)《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沈括《梦溪笔谈》中,从古书上的记载和作者实地考察,了解了陆地形成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D;⑵ C;

⑶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⑷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之地,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形成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而造成,其道理就是这样。

8.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除“醉翁”之外,他晚年又自号“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以此自矜________

②释担而立________

③但微颔之________

④笑而遣之________

(3)请结合作者对卖油翁的描写,分析康肃由“问”到“忿然”的原因。

(4)请写出两点卖油老人的过人之处。

【答案】 (1)欧阳修;六一居士

(2)自夸;放;点头;打发

(3)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

(4)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

【解析】【分析】(1)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欧阳修: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为:“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这六个“一”)。

(2)本题中的“颔”名词用如动词,“点头”;“遣”是“打发”的意思。

(3)陈康肃公“尝射于家圃”,而卖油翁看后表现出“睨之”“微颔”的神情,便使得陈康肃产生疑问;当卖油翁对陈康肃的射箭技艺用“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进行回应后,使康肃变得“忿然”。作答时结合语境将陈康肃从“问”到“忿然”的过程概述出来即可。

(4)结合文本内容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作答。文章叙写卖油翁酌油时,用“取”“置”“覆”“酌”“沥”等词语,突出了他有娴熟的技能;而用“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见多识广;从卖油翁用行动来印证自己的话语并让陈康肃“笑而遣之”,可见其思维敏捷、富有智慧。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欧阳修 ; 六一居士

⑵① 自夸; ② 放 ;③ 点头 ;④ 打发

⑶ 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

⑷ 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

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9.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窒,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①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②斗储,③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④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王欢安贫乐道》)

[注释]: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④哂:

讥笑。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③不营产业(________)

④其妻患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5)[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

(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解析】【分析】(1)“谈笑有鸿儒”翻译为“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儒”意思是“博学的人”。“ 无案牍之劳形”翻译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形”意思是“使身体劳累”。“ 不营产业”翻译为“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营”意思是“经营”。“ 其妻患之”翻译为“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患”意思是“对……感到忧虑”。

(2)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中“斯”意思是“这”,“惟”意思是“只”,“德馨”意思是“品德高尚”。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句中“弥”意思是“更加”,“遂”意思是“最终”,“儒”意思是“读书人”。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3)甲文中虽然开头写到“斯是陋室”,但从文中可知:“惟吾德馨”——主人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室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日常生活优雅。据此作答即可。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和“入”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 字生动地写“草色” 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据此理解作答。

(5)两文中都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甲文中作者虽身居“陋窒”,但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出作者却因为环境清幽,交往人物的高雅,日常生活的轻松而感到高兴。乙文中“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守志弥固”等句子表现了王欢的特点,虽然家庭贫困,但依然专心治学。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

⑵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⑶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⑷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⑸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⑷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作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是从修辞、词语的运用进行赏析。考生要抓住切入点,结合语句的内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有关的语句、事件进行分析理解。

【翻译】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王欢,字君厚,是乐陵县人。他安于贫困,乐守圣贤之道,专心研究,沉迷于学问。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经常是边讨饭边朗读《诗经》,虽然家里存粮不多,但他的心境却始终保持和顺愉悦。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有一次就焚毁他的书籍,并要求离异改嫁,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堂铭》)

【乙】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 , 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往来无白丁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④凡铭多自警________

(2)用现代汉话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3)【乙】文评论甲文“自得自夸”。请简要分析【甲】文的“自得自夸”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1)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

“告诫、警戒、警醒、醒悟”)

(2)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3)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丁”属于古今异义词,“劳”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调:弹奏;金经:佛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若:如果;著迹:痕迹太过明显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3)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因此这篇文章处处都是自得自考,从前往后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

⑵ 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⑶ 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纪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__

③是非木柿________

④据理臆断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众服为确论。

(3)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阅:经过,经历;竟:终了,最后;是:这;臆断:主观地判断

(2)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阅”是“经过,经历”;“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2)①句中的“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几个词是赋分点;②“服(信服)、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中,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

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据此,可从“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的角度来谈文章蕴含的道理。如: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经历;② 终了,最后 ;③ 这 ;④ 主观地判断

⑵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⑶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 , 终不肯俯。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稃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視,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后特征为洛阳令/故其欲卿治经为博士也 B. 及主出行/及鲁肃过浔阳

C. 大言数主之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 乃驻车叩马/蒙乃始就学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宣 不 从 强 使 顿 之 宣 两 手 据 地 终 不 肯 俯。

(3)“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C

(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解析】【分析】(1)A.做,担任。B.等到。C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D.于是。故选C。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译为: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天子不与白衣同”: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结合下文“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等句分析,作为天子,要胸怀宽广,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还要善待像董宣这样坚守法纪的人。说明文中的皇帝是个明君。

故答案为:⑴ C

⑵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⑶ “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句意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 “天子不与白衣同” 的含义。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作为天子应该具有的品行。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

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