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的人性论基础|网课 艺术与审美 答案》
摘要:关键词:文艺创作 审美鉴赏 人性论 摘 要:文章以若干美学范畴为例,分析了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背后的人性论基础,认为我们应理性区分美丑,并使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负担起人性的、道德的责任, 什么才是人的真正本性?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引导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至关重要,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的人性论基础――以若干美学范畴为例 美感
关键词:文艺创作 审美鉴赏 人性论 摘 要:文章以若干美学范畴为例,分析了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背后的人性论基础,认为我们应理性区分美丑,并使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负担起人性的、道德的责任。 一、人性论(心灵观)述要 什么才是人的真正本性?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引导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至关重要。 柏拉图是希腊思想史上较深刻地探讨过人类精神的哲学家,他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且认为: “灵魂是完善的羽毛丰满的,他就能努力追随神而近于神的,如果他失去羽翼,就要下落,于是附上一个尘世的肉体。那种在上界见到真理最多的,附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注定成为一个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透过柏拉图的宗教语言,我们可以提炼出他对心灵(人性)状态、前途的基本看法:尘世之人的心灵是有缺陷的;如果他努力向善,就能够升华,反之则堕落;心灵升华的人,必是真善美之人。 康德对人的看法集中体现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这三部哲学巨著中。这三大《批判》,“都可以归位到一个原点――对人的探索。而对人的探索,又集中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对心灵的探索,又是致力于对心灵先天能力的探索。在知识方面,康德探讨了知识形成的先天条件,即感性直观和知性思维;在道德方面,他探讨了理性的实践能力;在审美方面,他探讨了无功利的情感。”从康德对道德的无条件性与审美的无功
.
利性的看法中,我们可以知道康德是何其向往人性之善与人性之美。弗洛伊德则对人性之恶作了深入探讨。他在精神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心灵埋藏或压抑着很深的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由各种各样的欲望冲动,尤其是性能量等构成,具有原始性、动物性与野蛮性等特点,它只知道本能地按“快乐原则”行动,毫无理性、道德可言。这种潜意识平时不为人所察觉,但实际上是比显意识更庞大的心理内容,是主体整个人格结构的基础性与决定性的心理因素。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现当代中西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以至于使不少人认为潜意识才是真正的“本我”、人性。 与弗洛伊德人性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庄禅哲学。《庄子・大宗师》中说:“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显然,庄子也承认一般人的心中有着很深的欲望,不过他不但不认为欲望就是人心的本来面目,反而认为欲望恰恰是遮蔽“天机”的尘垢。离欲方可见天机,天机才是心灵的本来面目。何为天机?《人间世》篇中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天道》篇中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可见,庄子认为处于虚静、明澈、祥和、无为状态的心灵,才是人性的真正归宿。接过印度佛教衣钵,而又与庄学有着亲缘关系的禅宗,更是直截了当指出“自性本来清静”。例如《坛经・自序品》记述慧能大师开示弟子的话说:“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学道、学禅的目的就是改恶从善、转染未净,乃至觉悟大道,圆证自性。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是结论:诸家观察、体验到的人性不同,甚至相反,这说明人性的构成十分复杂,不可一言蔽之。但人性善论的存在,最少已足够证明一点:人是可以改恶从善的,人性善是存在的,我们能够把人性善当作一个理所当然的价值追求。而这个人性善的价值追求,恰恰正是一切美的艺术与审美鉴赏存在的人性论根据,是我们引导艺术与审美向善的价值论根据。审美与审丑、艺术鉴赏与欲望宣泄之所以能够区分开来,也就是靠这个人性论与价值论的根据。慎重选择合适的人性论加以继承发扬,对评判、引导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至关重要,对构建和谐社会与
.
和谐文化至关重要。 二、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的人性论基础――以若干美学范畴为例 美感。美感是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的首要范畴。一般认为,美感是感性、理性、情感、想象力等诸心灵能力的和谐统一。这种心灵和谐带来的愉快,区别于生理快感。“一般的生理快感只是物质作用在生理感官上所引起的舒适、快乐……它们之所以与审美的快感不同,就在于没有理性认识的内容,没有精神性的东西。这种生理快感所带来的不过是声色、吃喝等欲望的满足而已。”显然,审美的背后有道德,美感的背后有道德感,美感必须以人性中较高级的因素为基础。人性中较低级的因素只能带来宣泄,但不能导致美感。 优美。美不是孤立绝缘的自足之物,美只能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产生。优美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优美的和谐应包括三方面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优美能给人以轻松愉快的审美愉悦。从美育角度看,可以培养人的和谐感、珍爱感、亲切感,防止陌生、疏远与破坏感,可以给人以美好生活的理想。可见,优美感产生的前提是美好人性的显露。 崇高。崇高是主客体的矛盾激化状态,实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在外形或内涵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主体面对客体引力或压力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震撼、精神奋发、精神超越,与伦理道德判断密切相关。康德就认为,崇高是道德的象征,崇高的根源只能在人的理性能力里寻找。崇高的美育意义在于激发意志,激起自信,变化气质,提升品格,开拓胸怀。崇高范畴与人性论的联系更加明显。 悲剧。悲剧是崇高的发展形态,显示着主体对强大客体的抗争及由此付出的巨大代价。悲剧可以给情感世界注入同情与理性的因素,净化情感,唤醒人性,升华生命,可以使人直面社会人生的缺陷,使人奋发战胜人生苦难、社会丑恶的强大意志,促使社会人生的进步。 喜剧。喜剧是美的一种类型,一般以滑稽、背理的形式与寓庄于谐的表现手法来引发人们的笑声。喜剧可以让我们在笑声中认识生活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以笑声瓦解生活的压力,获得超越生活的愉快与智慧,培养旷达开朗的心胸与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 意境。意境是主体心绪与客观对象的统一,即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
.
的统一。表面看来意境与人性论关系不大,实际上意境范畴正由佛家的心灵观派生出来。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境因心显,心有大小,故境有大小;禅宗认为心物不二,真心遍一切法,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无非菩提般若。佛家通过意境这一范畴,从更高层次上提示了审美与人性论(心灵观)的关系。 大众文化。与上述渊源古老的诸美学范畴相比,大众文化是一个新兴的范畴。大众文化中有合理的好的因素,但从本质上看,它毕竟是一种按市场规律运作的商业性文化,为了获得丰厚利润,大众文化生产商会主动地迎合或刺激大众的低俗感性需要,生产大量的有害文化信息。当今世界,表现物欲、色情、暴力以及各种扭曲心理的文化垃圾堆积全球,明显就是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及各种人性恶论为根据。 三、结语 作为人类缘起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是有因果的。文艺创作也好,审美鉴赏也好,都是从一定的人性基础生发出来的活动,这些活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人性,乃至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影响我们的生活幸福。二十多年来,我们的文人不断地高呼解放人性,并且很大程度上仅仅把弗洛伊德意义上的人性当作人性,而忘了康德、庄禅他们也说过另一种人性。这使我们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当今时代,社会乱象丛生,文化乱象丛生,我们的精神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已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没有上帝为我们的文化活动承担道德责任,我们只能自己为自己的文化活动承担道德责任。也许,我们该重新思考一些看似简单然而关涉自身利益的问题: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审美?什么是审丑?文艺创作与审美鉴赏该不该负担起人性的、道德的责任?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潘永辉,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茂名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哲学与文学研究,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与人合著有《康德美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