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琅琅书声回荡在语文课堂

2023-04-17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让琅琅书声回荡在语文课堂

作者: 田长荣

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0期

田长荣

内容摘要: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带动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教学 语言 情感 哲理

曾几何时,那琅琅书声回荡在美丽的校园,回荡在人们儿时甜甜的记忆中……而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很少再有好些美妙的乐章,我们看到的是老师“诲人不倦”的解析,学生“撼天动地“的演练。原因何在?因为高考不考朗读。然而,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美的语言形式的放歌,朗读是一幅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绘声绘色的呈现,朗读是读者与作者灵魂的共鸣,朗读是想象的展翅,情感的放飞,智慧的开启。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再度创作的创造能力,增强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架起通向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桥梁。朗读以其独特的作用带动起整个语文课堂教学。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从美的语言的欣赏入手

汉字的音韵优美,文字精妙,加上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朗读时,就从作品的语言入手,让学生体会感情,进而组织教学,是进行朗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教学,就从作者描写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里的月色”这两段文字的朗读入手。让学生体会领略作者写景时,那精妙的比喻、奇异的通感、富有音乐之美的叠字的适用的语言特点。然后在朗读中讨论归纳这些语言描写表现的景物特点:素雅、安谧、恬静、朦胧。学生这里自然会追向作者写这美景的原因,顺势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文段。朗读后学生会顿悟,原来作者是因为内心不平静而寻找平静,但平静找到了却不属于自己,进而思绪超脱现实进入想象,借想像表达在现实中的内心的向往。最后作者轻轻回到一切都安静的家中,表面的宁静更深刻地烘托出内心的思潮翻滚。这样,整个教学就以语言欣赏的朗读带动全篇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感知。然后再一起富有感情的朗读,以此来体会优美语言的冲击力。这切合教材对本文语言制订的要求。

(二)从情感挖掘入手

文学作品的情动人,语言课堂教学最有魅力、最动人心魄,最令人神往的是情感的激荡。朗读教学抓住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借助朗读来表现作品的不同情感,来体验人生百态,在体验与感情中师生共同完成对作品的理解赏析。

例如:《归去来分辞》是表现陶渊明要决然归隐,解职归田的抒情之作,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借助想象中的家园、田园美景的描写,将自己那洒脱的情怀、高洁的志趣和意兴表达得淋漓尽致。为此,我在朗读教学时适用了多媒体。用大屏幕显示作品的文字内容,给学生的视觉冲击,用轻音乐“DAWN-ING”(黎明)作背景音乐,给学生听觉感染,然后教师范读。一阵悦耳的鸟鸣声过后,随之是悠扬的乐声,仿佛大自然在呼唤,这里,一个震撼人心的强音发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随后在人声的和唱中,进入作者想象的世界,归途中的思家之急切,挣脱羁绊的自由、轻松,归家时的喜悦,涉园后的悠闲自在。继而在鸟鸣声时断时

续的乐曲中,进行富有淳美气息和盎然情味的田园漫游,,抒由衷赞美和未及时皈依自然的惋惜之情。最后又在人声的和唱中抒乐天命之情怀,把情感推向高潮。

声情并茂的成功朗读,往往胜过许多肢解的分析。在朗读常常感染学生之后,紧紧抓住“归去来兮”的情感主线进行感知。讨论后学生自然明白,作者的情感是通过自然美的想象的想象和描绘来表现的。然后以朗读带动理解和鉴赏,采用各种方式朗读,用朗读来促进感情,用感情来达到自然的记忆。接着用作者借家园、田园的自然美表达怎样的心情的疑问,引出对首尾两个抒情段落的朗读鉴赏。进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达到作品鉴赏时情感的激荡。

(三)从对哲理的思考中入手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极具哲理性的佳作。教学时,我把它放到“从大自然感悟人生”的大框架中来定位。接着让学生进行朗读感知,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质疑解惑。学生的问题自然集中到作者在这本途而废的游览后的感情:其一,要有志,并尽吾志;其二,要“深思而慎取”。学生进一步探究感悟的由来,顺势就带动对一、二节记叙的理解。接下来进行诵读训练,就变得水到渠成。最后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作者的感悟、见解展开,从而完成对作品的鉴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朗读教学方法多样,朗读艺术博大精深、奇妙无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琅琅的书声回落在语文课堂,回落在学子们一飞冲天的梦想中!

田长荣,四川省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