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车莉波 张信
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30期
【摘 要】本文主要从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紧迫性、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解决这些问题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在目前我国护理人员数量严重短缺,且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促进中职护理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职护理 课程改革
1充分认识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城乡全民医保事业的大力推进,各级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市、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机构空前蓬勃发展。在国家的鼓励和扶持下,各地民办医疗卫生单位星罗棋布,社会对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需求迅猛增长,尤其是护理人员的紧缺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养老护理和家庭护理的需求等等,急切要求培养大批具有高尚医德又务实能干的护理人员。预期到2015年,我国医护比例将达到1∶1,需要补充护士103.5万。专家预测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实际需求将达以上预测数的1.25倍。我国护理人员数量严重短缺,因此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护理人才,更是责无旁贷。
2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地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进展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分析后发现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点: 2.1医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懂得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医德。现在有的学生不讲公德,不讲个人的品德修养,不讲职业道德规范和合作意识,甚至有的人格扭曲,心理不健康,一味贪图个人名利,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将来能成为合格的“白衣天使”,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必须加强医德教育。 2.2教材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护理专业采用的统编教材,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但某些课程教材理论知识过多过深,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衔接,使学科内容重复较多,而且传授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忽视了各科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学习和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3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实用性的特点
中职护理专业学制较短,只有三年,教学总课时有限,目前面面俱到的课程设置,学生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学习的某些课程,毕业后根本用不上,而某些很实用的课程根本没有时间开设或课时数偏少。因此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对课程进行科学取舍、整合,突出实用性的特点。 鉴于以上三点,护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3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3.1课程体系改革总的理念
为了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按需教学为核心,以实用人才为标准”的原则,加大力度对现有教材进行“取舍、整合、调整、补充”,使学生学到必需的知识,发展必备的能力,毕业后能成为——为各级初、中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个体、家庭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 3.2课程设置改革的具体方法
中职护理课程体系通常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及选修课四大模块,依据上述改革理念,在原有四大模块基础上,保留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原有课程设置中的不足和缺陷做如下修定和完善。
3.2.1文化基础课——大胆取舍
舍弃与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多大关联的《数学应用基础》,减少与目前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联较少的《英语》课的学时数,重视《语文》《信息技术基础》及《德育》教学,体现护理特色,进一步加强读、写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
3.2.2专业基础课——整合优化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打破学科间的界限,顺应专业整体化的趋势,将传统《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基础》进行融合,暂定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在第一学期开设;将《病理学基础》和《微生物免疫学》整合,定为《疾病学基础》(是否妥当,有待和同行进一步商榷),安排在第二学期前九周开设,第二学期后九周开设《药物学基础》。这样既减少了各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叠和交叉,又使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紧密连接,内容编排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使课程体系结构更趋于合理化,也切实解决了课程之间互不衔接、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同时,结余的课时可用于讲授“两证”(执业护士资格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考试的内容,以及实习前集中进行的护理技能操作强化训练。为了加强专业课程,把《药物学基础》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前到第二学期,因为这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为了更好地做好衔接,可以将整合的《疾病学基础》在第二学期的前半学期上,后半学期上《药物学基础》。 3.2.3专业课程——按需调整
以“实用、关联”为原则,删繁就简,紧扣“两证”考点,突出技能。增加与“两证”考试相关联的专业课的学时,如《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在平时讲授这些专业课的同时,结合“两证”考试内容和模式,让学生毕业时既能拿上护士资格证,又能拿上中级的老年护理证和育婴师证,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满足各层次护理人员的需求。专业课程中的临床实验及实训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相关工作,除了平时加强操作技能训练外,取消第三学期开设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并入第四学期,第四学期前十四周结束其他课程,结余的四周,部分时间专门进行实习前《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的强化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既克服了学生因过早学习产生遗忘的现象,又能引起学生对即将到来的临床实习的高度重视,为实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确保临床实习顺利圆满完成;部分时间讲授《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为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奠定初步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护考过关率,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直接进行临床实习,提前返校后进行《执业护士资格证》考前强化训练。 3.2.4选修课——贴近岗位
选修《护理伦理学》《美育》,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伦理意识。选修《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前能取得上岗证,利于就业。选修《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旨在全方位提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保护能力。选修《母婴护理》,是为了让学生及早取得育婴师证,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总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有关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使护理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