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意):我这次回籍的消息从什么地址才能告知家里的人呢?这时正好一群北归的大雁飞过头顶,它们不是正要通过洛阳的吗?那就托大雁捎个信吧: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把我即将归家的消息早点告知我家里的亲人吧!
【意译】:
迢迢的客路绵延在青青的北固山外,
我乘坐着船儿正行进在碧绿的江水中。
潮水上涨高与岸平啊,
人的视野显得加倍地开阔,
江面上和风吹拂,
那船帆就象悬挂在江面上一样轻盈地向前划行。
在残夜未消的时候,
红日从东方海水相接处生了出来。
在残冬尚未逝尽的时候,
江岸上显露出的浓浓春意已闯入人们的眼帘。
我回籍的消息如何才能告知家里的亲人啊?
烦劳你们北归的大雁,
在飞过洛阳的时候给我家人捎个信吧
【题解】:
王湾(公元693年~751年),唐朝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先天年间(712)进士,授荥阳县主簿。唐玄宗开元五年(717) 受荐参与编次官府所藏图书,书成以后,因功授任洛阳尉,其后行踪不详。 《全唐诗》卷一一五录存其诗十首。其中最闻名的确实是《次北固山下》。
诗人在唐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曾游历江南。于岁末春初之季诗人在舟旅兼程返还故乡途中,泊舟京口(今镇江)北固山下破晓启航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一千古名篇。
诗题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 “次”:旅行所居止的地方所。此作“停宿”解。“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横插江中,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诗人泊舟北固山下破晓启航时看到眼前潮平岸阔,残夜归雁壮美的景色,引发思乡之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五律《次北固山下》。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可谓千古名篇。
《次北固山下》最先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很多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其中偏。”)王湾这首诗《次北固山下》由于格调壮美,意境开阔,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听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让人们学习。明代胡应麟以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和阻碍。
【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写诗人作客江南,于岁末春初之季正舟旅兼程返还故乡。
“客路”:客:旅客,客路,即旅途中的道路。“青山”:那个地址指北固山。“客路”在“青山”之“外”,是说其旅途道路之遥远。诗人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说明人在返乡旅途中,时而鞍马陆路、时而行舟水上,日夜兼程,并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其思家赶路的急切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首联诗意):迢迢的客路绵延在青青的北固山外,而现在我乘坐着船儿正行进在碧绿的江水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江面上是“潮平两岸阔”;行舟是“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宽敞了。由于春到江南,雪消雨降,因此江水上涨,与岸齐平了。既然江水高与岸平,那么严冬枯水季节高出江面的两岸自然就消失不见了,展此刻船上人视野中两岸上的景物也尽现眼底,显得加倍开阔了。
“风正一帆悬”。风正:指顺风。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但如果是猛烈,那船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平顺地“悬”着。“悬”反映了风顺而和,行船平稳。可见诗人写景遣辞之传神。能够假想,若是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是转弯子,如此的景色是不可能显现的。若是在山峡当中行船,即便风顺而和,但由于江流湍急,如此的景色也是无法显现的。因此,“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联,就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风貌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颔联诗意):潮水上涨,高与岸平,船上人的视野也显得加倍开阔了;和顺的江风轻轻地吹拂着,那船帆就象悬挂在江面上一样轻盈地向前划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继续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远处是“海日生残夜”;近处是两岸“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海日”:从海上初升的红日。海,那个地址指长江。古诗中常以海指江。“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海日生残夜”,含有“江中日早”的意思。“江中”什么缘故“日早”?在“潮平两岸阔”一句中,诗人已作了暗示。长江下游,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宽敞,水天一线,恍假设与大海相连。诗人行舟江上伫立船头,视野辽阔。因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东方与海水相接处冉冉升起时,诗人便能很远地望见。此处诗人用一“生”字,把红日初生之际的情形拟人化地表现出来,超级地贴切生动。
“江春入旧年。”“江春”:江上景物所表现出的春意。“旧年”:指即将过去的年头。那个地址指行将逝尽的残冬。“江春入旧年。”指残冬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早春。诗人用一“入”字形容春天的来临,超级生动。把春天到来势不可挡的气势形象地刻画出来。
诗人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句中,用“生”字和“入”字把自然景象拟人化,给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使诗意更十分地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诗人在描述景物、节令当中,虽无心说理,但却包括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必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必将赶走严冬。诗人不仅写景传神,叙事确切,而且在诗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踊跃、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这一联从来脍炙人口,写景状物确实如明代胡应麟所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透过诗人诗句的描述,咱们能够想见出如此的一幅清新宜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一个岁暮春初,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早晨,诗人孤舟扬帆,行舟江上。但见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江水两岸春意已澜;远望正见在水天一线处一轮红日正跃出水面冉冉升起。难怪开元中宰相张说要“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
(诗意):在残夜还未消退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东方碧空与海水相接处生了出来。大地
上那已显露出的浓浓春意也闯入那行将逝尽的残冬。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写诗人因触景而生发出的思乡之情。
“乡书”:家信。那个地址指回籍的消息。“达”:告知。这句的意思是:我回籍的消息从何处才能告知家里的人呢?“归雁”:北归的大雁。“洛阳”:作者的家乡。诗人伫立舟头,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诗人头顶晴空,触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愁。于是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北归不是正要通过故乡洛阳吗?那就托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故乡的亲人吧!尾联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诗意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此刻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顾。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出色。“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能够假想,若是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如此的小景是宝贵显现的。若是在三峡行船,即便风顺而风和,却仍然波翻浪涌,如此的小景也是宝贵显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明白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朗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确实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从来脍炙人口。殷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而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心说理,却在描述景物、节令当中,包括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传神,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踊跃、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通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仍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尽管以第三联驰誉那时,传诵后世,但并非是只有两个佳句罢了;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那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光阴流逝,油但是生别绪乡思。次北固山下虽是写羁旅乡愁,但只有淡淡一缕,更多的显现了作者踊跃乐观的心境。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此刻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顾。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也有写作潮平两岸失[3]),“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
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能够假想,若是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如此的小景是宝贵显现的。若是在三峡行船,即便风顺而风和,却仍然波翻浪涌,如此的小景也是宝贵显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明白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确实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从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4]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而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心说理,却在描述景物、节令当中,包括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传神,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踊跃、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通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仍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5]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滔滔,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从来传诵的名句,刻画了日夜
和冬春交替进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想念,春景和乡思和谐融合。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可谓千古名篇。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围绕在北固山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平两岸,江面空阔无边,顺风平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 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写好的家信往何处寄达? 嘱托北归的大雁,稍到洛阳城边。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情感。 主旨:淡淡的乡愁。
作者王湾,唐朝洛阳人,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在江南一带,当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写下了千古名篇。全诗境遇开阔,情景融合,刻画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生、江上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其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更是遣辞平实而构思奇巧,画面清新而文辞隽永。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包括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照残夜,江春对照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踊跃、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主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刻画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全文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融合,要紧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依照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思亲集》《思乡集》(包括想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青山、绿水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请对“阔”发挥一下想象。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本诗的景物描述很出色,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如何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漠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感觉“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什么缘故?
例如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例如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因此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刻画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漠无边的江天上。
▲正、悬两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的大景。
▲本诗的景物描述很出色,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漠浩渺。“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说明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包括的哲理。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传神,而且包括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壮大生命力,给人以踊跃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在描述景物、节令中,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转变;透露乐观、踊跃、向上的情感;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等;“生”、“入”字用拟人手法更具乐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个地址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转变更有动感和乐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踊跃、乐观、向上的情感。揭露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次北固山下》包括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包括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并将取代旧事物,同时又转达出诗人如何的思想? 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以后的希望和乐观、踊跃向上的思想情感。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想念之情。你以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 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情感?什么缘故?
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的句子,得1分; 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缘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