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真”起来
作者:杜子慧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1年第08期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他们在作文创作中表达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个性化的作文应该是真实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做到心有所思而作,情有所感而发。怎样让作文“真”起来,做到以“真”为文呢? 一、充实生活,开辟写作源泉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实践。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它(作文)的源头,才会不停地倾注真实的水,这源头就是生活。”所以我们有必要从丰富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再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融入写作中,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真情,没有个性了。
1. 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适当地安排一些家务劳动。例如完成作文《记一次家务劳动》,他们如果没有亲自钉过一次纽扣,捣过一次蒜,包过一次饺子,便会随意编造,也是不切实际,空话连篇。 2.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
3.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的动态画面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和注意力。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 二、广泛阅读,注重文字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借鉴作者观察生活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
1.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籍。如:叶圣陶的《稻草人》,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等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以扩充知识面。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引导他们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等。 3.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认真积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优秀片断,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评选出的优秀者担任主编,成立板报小组,定期发行手抄报,展示风采,激发兴趣。
4.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定时抽出部分时间,开展轻松愉快的读书活动,并利用班会、晨会进行相互交流,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不断激励,促进主动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赏识,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习作水平,让学生在激励中主动发展。
1.开展合作学习,激励自改。评讲习作时,我注意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更是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根据习作中存在的同类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交流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既让学生敢于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让学生善于在交流中倾听别人的建议。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改习作,尽可能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提供展示机会,激励成功。学生的习作一旦被认可,就会对作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且希望自己的习作更多地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习作的空间,对比较突出的习作,在经过指导学生自改后要积极推荐刊登;对比较优秀和进步比较明显的习作,可通过在班级的“习作园地”及时展示,以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励他们更乐于习作。
总之,要让学生的作文“真”起来,关键是教师用心“寻找”,不断总结。有了教师的精彩引导,学生的习作定会五彩斑斓,感染读者。(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四小) 责任编辑张晓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