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诗歌在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的是()A.《山居秋暝》
B.《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C.《蜀相》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A.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B.满招损,谦得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D.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是()A.曹操B.王安石C.韩愈D.辛弃疾
8.《边城》《故都的秋》《论快乐》的作者依次是()A.钱钟书、郁达夫、沈从文B.沈从文、钱钟书、郁达夫C.钱钟书、沈从文、郁达夫D.沈从文、郁达夫、钱钟书
9、《李将军列传》引用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以”出自()
2
A.《论语》B.《孟子》C.《礼记》D.《韩非子》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茅盾《子夜》、鲁迅《狂人日记》、老含《骆驼祥子》都是优秀的长篇小说
B.郁达夫、冰心、朱自清都是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作家C.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都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
D.郭沫若《炉中煤)、戴望舒《雨巷》、艾青《我爱这土地》都是抗战时期的诗歌
11.下列作家中,作品具有“含泪的微笑”这一独特风格的是()A.契河夫B.欧·亨利C.屠格涅夫D.莫泊桑
12.下列作品中,记述了人物一生遭际的是()A.《张中丞传后叙》B.《马伶传》C.《冯谖客孟尝君》D.《李将军列传》
13.《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所偏爱的人是()
3
A.共叔段B.郑庄公C.公子吕D.颍考叔
14.成语“狡兔三窟”出自()A.《答司马谏议书》B.《谏逐客书》С。《秋水》D.《冯谖客孟尝君》
15,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见》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A.比喻B.夸张C.叠字D.拟人
16.下列句子中,“而”字可译作“却”“但是”的是()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C.辞曰:“贲毕收,以何市而反?\"D.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8,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
B.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9,下列各句中,带点的字解释错误的是()A.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恁:如此
揾:擦被:表被动
B.借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C.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尔:你
20,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翻译错误的是()A.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哀吾生之须臾:悲叹人生不过是短暂的片刻B.而随俗雅化、佳冶窃窕赵女不立于侧也随俗雅化:随着时尚打扮得很漂亮C.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日滋之师::一天比一天增加的军队D.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供养无主:没有主人可以供养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0分)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
5
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②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1.请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2分)
22.①②两句论证的内容有何不同?构成了怎样的关系?(4分)23.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二)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4~26小题。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24,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请用分隔号标出。(3分)25,这段文字表现了李广哪些特征?(4分)
6
26.翻译“专以射为戏,竟死。\"(3分)
(三)阅读韩愈《杂说·世有伯乐),然后回答27-29小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7,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4分)
28,请说明“千里马”与“伯乐”分别有何喻义?(4分)29,给下列两句里的加点字注音。(2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也食: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石: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鲁迅《灯下漫笔》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同答30~32小题。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
7
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30,这段文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以什么手法来揭示这个现实?(4分)
31,这段文字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32.这段文字中采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2分)
(二)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街道仍然是清静的。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应该是书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
8
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破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一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做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33.作者对姐姐的回忆有什么作用?(4分)34.姐姐的死给同时代的青年以怎样的启示?(4分)35.作者对姐姐的回忆属于哪种叙述方式?(2分)(三)阅读戴望舒《偶成》,然后回答36~38小题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徵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9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1945年5月31日
36,这首写于1945年5月31日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最能表达这种信念的是哪两个意象?(4分)
37,请说明“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的深刻寓意。(4分)
38,这首诗基本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四、作文:50分。
3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说,谋划难事大事,要从易处和小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己确立题目和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2018年安徽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参考答案1.答案:B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国别体杂史,《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2.答案:A
10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提出的,并非是孔子的思想理论。
3.答案:C
《春蚕》《秋收》《残冬》是茅盾的农村三部曲,《雾》《雨》《电》是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毁灭》《踪迹《背影》是朱自清的作品。
4.答案:D
《张中丞传后叙》讲述的是“睢阳保卫战”中的英雄人物有张巡、许远、南霁云、贺兰进明在此战役中对巡、远二人施以援手,其非作者所认为的英雄。
5.答案:C
《山居秋暝》为五言律诗;《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为乐府旧题诗;《蜀相》为七言律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七言歌行体。
6.答案:A
《五代史伶官传序》从后唐庄宗李存勋征伐敌国、统一中原,又骄纵享乐、身死国灭的典型事例,归纳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重要史学观点。
7.答案:B
曹操为2世纪至3世纪时期的人;王安石生活在11世纪;韩愈生活在8世纪至9世纪;辛弃疾主要生活在12世纪,故ACD均可以排除。
8.答案:D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
11
作品;《论快乐》是钱钟书的散文随笔。
9.答案: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以\"出自《论语·子路》10.答案:C
A项中的《狂人日记》为短篇小说;B项中的郁达夫并非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作家;D项中的《炉中煤》创作于1920年,《雨巷》创作于1927年,均非抗战时期的作品。
11.答案:B
欧·亨利作品主要以“含泪的微笑”的独特艺术风格描写城市里市民和小人物的悲欢和他们真挚的友情与爱情。
12.答案:D
《李将军列传》出自纪传体通史《史记》,通过对李广一生经历的记叙,突出李广“天下无双”的武功武德,也记叙了李广终身不得封侯的悲惨遭遇。
13.答案:A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姜氏育有二子,长子郑伯寤生,为姜氏所愿,次子共叔段为姜氏所偏爱。
14.答案:D
狡兔三窟出自《冯谖客孟尝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15.答案:C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充分地利用了九组叠字,使之
12
在声音节奏和情节气氛各方面都与内容密切配合,真切地描绘出愁苦敏感的内心世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直接描述内心的感受:她若有所思,若有所待,而又终无所得,有的只有凄惨和忧愁。“点点滴滴”是对“梧桐细雨”的客观描绘,但写的是词人心灵的感受,写尽了词人在黄昏时节的梧桐细雨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悲。这九组叠字,不见前人首创,亦不见后人有成功的模仿,妙手偶得,别开生面,为作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6.答案:A
A项中的“而”表转折,为却,但是之意;B项中的“而”表顺承,为才,就之意;C项中的“而”无实义,作助词;D项中的“而”表方式或状态。
17.答案:B
A项中的“所”分别为大约、许和地方、处所的意思;B项中的“无”均为不要的意思;C项中的“卒”分别为突然和差役的意思;D项中“为”分别为当做和替的意思。
18.答案:A
A项中“以来之”意为“以使之来”,故此句为使动句;B项“不可除”意为“不能被尽除”;C项“见笑”意为被取笑;D项中“为天下笑”意为被天下人嘲笑。
19.答案:C
C项中“被”为动词,意为穿着。20.答案:D
13
D项中“供养无主”在文中意为“祖母无人供养”。
21.答案: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分)
22.答案:①论证其所以得天下;②论证其所以失天下。(2分)二者构成对比关系。(2分)
23.答案:反问。(1分)以两个反问句回扣主题,强调“得”“失”都是有人事决定的。(3分)
24.答案:第一层划在“终不言家产事”后;第二层划在“竟死”后;第三层划在“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余下为第四层。(3分)
25.答案:正直廉洁、体恤士卒、精于骑射、治军简易、宽缓不苛。(4分)
26.答案:他专门把射箭当做游戏,一直到死。(3分)
27.答案:作者借物寓意,表达内心的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也表现出对如“伯乐”一般的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的人的渴求。(4分)
28.答案:“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士;“伯乐”代表能够识别人才、任用人才的贤士。(4分)
29.答案:①食:si(四声)(1分)石:dan(四声)(1分)30.答案:揭示封建军阀统治之下,封建等级制度严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反动与黑暗。(3分)作者以比喻、对比的手法揭示了这个现实。(1分)
31.答案:所谓中国固有的文明,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
14
肉的筳宴。所谓中国,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筳宴的厨房。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就是人吃人。(4分)32.答案:对比、排比。(2分)33.答案:作者以姐姐为例,控诉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和窒息青春与生命的罪恶,从而抨击和否定了整个封建家庭、封建社会。而姐姐的悲剧说明只有彻底挣脱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束缚,才能开辟属于自己的新的人生道路。(4分)34.答案: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的束缚,才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4分)35.答案:插叙。(2分)36.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2分)春天和凝冰两个意向。(2分)37.答案:好东西指的是美好的愿望和渴望,这句诗的深刻寓意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生命力只是暂时因专制暴政而被窒息冻结,但是它们永远都在。(4分)38.答案:象征。(2分)39.答案:略。15
2013年安徽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