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提优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提优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1.阅读理解。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____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________。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 ________,“其织”的“其”是指 ________。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技,自谓③尽之④,遂辞归⑤。秦青弗止⑥,饯行郊衢⑦,抚节⑧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⑨行云。薛谭乃谢⑩,求反⑪,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

①讴(ou):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 ②穷:尽,完,这里指学完。 ③谓:认为,以为。

④之:代词,指代秦青高超的唱歌技巧。

⑤遂辞归:于是就(向秦青)告辞准备回家遂(sui),于是。辞,告辞

⑥弗(fu)止:没有劝阻

⑦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食送行。衢(q),大路 ⑧抚节:打着节拍。 ⑨遏(e):阻止。 ⑩谢:认错,道歉。 ①反:通“返”,返回

(1)对“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

A.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说自己什么都学会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B.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自己都学会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2)秦青为薛谭饯行,高歌一曲之后,薛谭是怎么做的?写出相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青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 玩赏 欣赏)楼上(优良 优美 优秀)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你不要(搅扰 打扰 干扰)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 赞颂)道:“__________”。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2)填空回答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第八自然段的“他”是指________。

(3)默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写出实在事物;写出由此产生的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旅客生气的原因是板缝滴水滴进他的眼里。_______

②旅客怒气消了大半的原因是服务员答应关照楼上客人不要让水漏下来。_____ ③板缝滴水是贝多芬用冷水冷却发烫的手指,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________

④客人赞叹贝多芬的原因是贝多芬的琴声像珠子在盘中滚动,像雷鸣振撼着大地。________

4.认真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坐在教室门口的“讨饭”男人

这是一个高级英语培训班,开班的第一天,参加培训的学员陆续来到了教室。这是怎样的一批人啊!他们都怀揣着出国梦,个个气宇轩昂踌躇满志。 教室门前的台阶上坐着一个中年男人,衣衫不整胡子拉碴有些疲备 , 眼睛盯着自己脚上的那双落满灰尘的旧皮鞋,似乎不敢正视从他身边走过的这些天之骄子。他的身边还放着一只大茶缸。多么可怜落魄潦倒的男人啊!有人不由自主就往他身边的大茶缸里扔了几枚硬币。真是人同此心,想想自己就要出国深造前程似锦,再看看眼前的这个男人,施舍吧!不一会儿,大茶缸里就装满了钱。

上课时间到了,只见那男人端着个大茶缸走进了教室,站在了讲台的位置,甚至还对着话筒吹了吹。人们的同情心变成了厌恶心,钱都给过你了怎么还来捣乱 , 是不是神经不正常,快把他撵走!有人就去喊管理人员了。管理员来了,说,老师不是来了吗?怎么还吵!这位老师可是我们花高薪挖来的,一流的学者,好好听吧!说完就走了。

老师开口就用流利纯正的英语说,刚刚我在思考问题,没注意到这个大茶缸里盛满了钱,也不错,算是意外收获吧。每天讲课多,要喝许多水,干脆就用个大茶缸。到处奔波顾不上修饰仪表有些对不起大家,表示歉意!不过请记住,什么时候都是用实力说话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他一扫委顿之态,显得那样成熟睿智、干练自信。不知什么时候,讲台上的大茶缸里已盛满了水。

(1)写出文中划线词的近义词。

疲惫________ 似乎________ 捣乱________ 撵走________ (2)仔细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填空。

①“大茶缸里就装满了钱”是因为大家________;后来“大茶缸里盛满了水”是因为________。

②中年男人所以“衣衫不整胡子拉碴有些疲惫”“落满灰尘的旧皮鞋”是因为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一流的学者”风采的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句子,回答问题填空。

A“不过请记住,什么时候都是用实力说话的!”句中划线词“实力”是指什么?________

①金钱财富;②知识能力;③权力地位

B老师的这句话告诫这些“天之骄子”,要他们记住什么?________ ①不要看不起穷人;②不要自以为是;③要有真才实学,不能以貌取人

5.课外阅读

砸 锅

生活中,事儿没办好叫“砸锅”。人们为什么这么说,“砸锅”最初指的是什么,它是因何而来?

“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戏曲界的行话。在戏曲表演中,经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演出的现象,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两下锅”或“三下锅”。这里的“两”和“三”指的是两种、三种;“锅”自然指的是戏曲。“两下锅”“三下锅”指的就是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采取这种演出方式,并不是说各种戏曲杂糅在一出戏中演出,而是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通过这种形式,曲艺艺人们可以相互吸收借鉴其他戏曲流派的表演长处,完善自身戏曲的不足。

不同于上述表演形式,戏曲界还有另外一种“两下锅”。它是将两种戏剧风格融为一场戏剧中,即同一出戏剧中,前半场用一种曲风演出,后半场用另一种曲风演出。像这样的“两下锅”比较有名的戏曲有:京派名家梅葆玖与豫剧名家马金凤合演的《穆桂英挂帅》;京剧艺术家杨春霞与昆派艺术家蔡正仁合演的《桃

花扇》;京派李宏图和汉剧李仙花合演的《蝴蝶梦》等。这种演出形式并不常见。

随着曲艺被广大国人接受,戏曲行业的一些行话也在大众中流传开来。“砸锅\"开始指戏剧演出不成功,戏曲演员被观众喝倒彩,后渐渐引申为做事情失败。如今,人们早已经淡化了它在戏曲中的内涵,而专指事情办砸。

(选自《图解国学知识 全新图解版》)

(1)在横线上填上不同的量词。

一________戏 一________戏 一________戏 (2)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3)“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指________,现在专指________。 (4)对“两下锅”“三下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不同戏曲的表演长处在一出戏中演出。 B.各戏种独立出演,保持自身戏曲风格,同台不同戏。 C.两三种戏曲形式融为一场戏剧中。

(5)除了上文中的戏名,你还知道哪些著名京剧的名字?(写出两个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看 戏 作者:叶君健

时间是晚上8点。太阳虽然早已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 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

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文章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描写________和________,用双竖线在文中标示。

(2)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________的事情,赞扬了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 (1)熟读成诵。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3)孟子;孟母 2. (1)B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秦青是一个重视师生情谊、善于教育的人。 理由:薛谭要离开,秦青为他践行的同时还趁机教育他。

(4)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3. (1)欣赏;优美;打扰;赞叹 (2)住旅店的客人;贝多芬。

(3)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4)正确;错误;错误;错误

4. (1)疲劳;好像(或犹如);捣蛋;赶走

(2)可怜这个落魄潦倒的男人,都往茶缸里扔钱;大家知道了底细后都很尊重他,给他倒水;到处奔波讲课,顾不上修饰仪表。

(3)到处奔波顾不上修饰仪表有些对不起大家,表示歉意!

(4)②;③

5. (1)出;台;场 (2)长处;不足

(3)戏剧演出不成功;事情办砸 (4)B

(5)《锁麟囊》、《贵妃醉酒》、《四郎探母》

6. (1)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梅兰芳的精彩表演;观众的反映 (2)在剧场里为人民表演穆桂英;热情的观众;技艺精湛的艺术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