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2期 情报杂志 2013年2月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1.32 No.2 Feb. 2013 搜寻者对用户生成信息的信任度研究冰 赖胜强 唐雪梅 (1.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54;2.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摘要重庆401120) 用户生成信息是搜寻者依赖的重要信息。但不同形式的用户生成信息可信度存在差异。基于信任的理性 机制和关系机制,我们提出关系强度、生成者专业性会正向影响信息可信度,负向信息比正向信息具有更高可信度 的假设。通过2x2x2的三因子实验,研究证实了上述假设。 关键词 用户生成信息中图分类号G206.3 搜寻者信息可信度文献标识码信息搜寻 实证研究 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3)02-.0152—04 Trust of Searchers on User—generated Content Lai Shengqiang Tang Xuemei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0; 2.School of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nd aLaw,Chongqing 401120) Abstract User-Generated Content has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searchers decision-making。but the effect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is different,Based onthemechanism oftrust,wethinkthatthe different effect ofUGCis duetOthe searchers differenttrustIand proposethat UGC attitud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or and searcher,nd ta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UGC communicator are correlated with consumer S UGC trustworthy from the rational mechanism and the relational mechanism of trust,Through 2x2x2 factorial experiment,all he prtopositions ale confirmed. Key words user-generatd conteent searchers information trustworthy information search emp ̄cal study 0引 言 信息在消费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者 获取信息的渠道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当消费者自身知 其原因,研究认为主要在于UGC生成者与搜索者的相 似性,UGC的生动性,UGC比广告有更高的信任度 等 。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 识较少,购物经验不足和感知风险较高时,就主要通过 外部渠道搜集信息,以便降低购物的风险。如今,搜寻 者可以十分方便地通过网络搜寻信息,网络商业信息 类型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生成的信息,另一类是用户 生成的信息(User—generated Content,UGC)。UGC的 出现是Web2.0发展的结果,在Web2.0背景下网络用 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人,微博用户已达2.5亿,网 络上已呈现出大量的UGC。过去研究重点在对UGC 与其他信息进行比较研究,以说明UGC的影响力,但 对于UGC自身影响力差异则较少涉及。目前网络上 的UGC众多,其中不少UCG中存在着偏见和不可信 的言论,当搜寻者对UGC判定为不可信言论,则多半 不会理睬,但搜寻者如何判定UGC的可信度呢?本文 户不仅是信息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生成者,用户可以 在网络社区、电子商务网站的评论区以及博客上对产 品、企业进行评述,也可以交流沟通自己的购物经验、 将对此展开研究,研究结论对于网站信息管理以及企 业开展电子商务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体验等。研究发现UGC较之企业信息如广告具有更 高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购买高感知风险商品时,搜 寻者对UGC的依赖程度高,UGC的影响更大 。就 收稿日期:2012—09—03 修回日期:2012-10—27 1 相关文献回顾及提出假设 1.1信任产生的机制 在信任研究中人们关心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消费者口碑传播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编号:70771092);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消费者 网络口碑传播行为研究”(编号:0108121088)。 作者简介:赖胜强(1974一),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网络信息传播;唐雪梅(1975一),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行为经济、知识管理。 第2期 赖胜强,等:搜寻者对用户生成信息的信任度研究 .153. 任如何产生,这就涉及到信任机制问题。信任机制主 要是用来了解和解释个体在面对特定对象时,信任产 生的方式、运作过程以及影响。Zucker 从交易过程 的视角,认为信任产生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过 程为基础的信任,信任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信任者与被 信任者之间交易过程的经历和经验;其次来源于信任 者的特征,如性别、家庭背景等;三是来源于制度因素, 信任的产生是由于社会上具有正式的制度。Mayer 动机,则搜寻者会感到这个信息是生成者内心感受的 表达,信息是真实的,UGC是值得信任的信息源。对 UGC可靠性判断上,由于搜寻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 识,难以判定信息内容的可靠,依据能力理论搜寻者会 根据信息生成者的能力进行分析判断,一个人的专业 性体现在具有较多的产品知识,具备判断某产品优劣 的能力。一般说来人们对他人言论的信任度就受到其 专业性的影响,对信息发送方的专业性感知越强,其言 论越容易获得信任。Patzer 研究名人广告效应时就 认为信任是针对特定对象,信任会受到特定对象自身 特性的影响,是依据特定对象的言行进行判断而产生 的,并以能力(ability)、善意(benevolence)、正直(in. tegrity)三个维度来描绘信任对象的特征,信任度是信 任者对被信任对象的能力、善意和正直评估的结果。 Doney 从过程的视角提出了5种信任建立的程序, 首先是计算性评估过程;其次是预测性评估过程;三是 能力评估过程;四是意图型评估过程;五是转移型评估 过程。Rousseau…总结前人的研究将信任机制归纳成 三种类型。a.计算机制的信任:信任的产生是基于理 性选择,信任者认为被信任者会对自己行为的利益和 损失进行评估,最终做出对其有利的行为,考虑他人是 否值得信任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对方 的利益;b.关系机制的信任:这类信任是由于双方长期 的频繁互动,加强了彼此的了解和认识,减少了信息不 对称现象,同时又由于交易双方关系密切加强彼此关 怀,让双方都产生情感的依附,形成以情感或认同为基 础的信任;c.制度机制的信任:是组织成员对制度或规 则所达成的共识,依赖于成员对制度和规则认同和内 化的程度。 从上述理论回顾中可以看出,学者对信任产生的 机制并不相同,这种理解上的差异是由于研究对象和 研究视角不同造成的,信任关系可以发生在组织之间、 个体之间、个体和组织之间,关系不同信任产生的机制 会有所差异。本文研究的重点是UGC可信度,应关注 人际问互动而产生的信任,基于宏观层面的制度机制 对于UGC可信度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本文 认为UGC可信度产生的机制主要包括理性机制和关 系机制。 1.2提出理论假设 1.2.1基于理性机制的UGC可信度。理性机制 的信任是基于信任者的评估而产生的信任,信任者的 理性思考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信息和环境等不确定因 素进行了分类、整合、加工和处理,杨晓莉分析了基于 理性机制而产生信任的理论基础,指出其包括了预测 理论、意图理论、能力理论等 。信息搜寻者的理性 分析主要包括了对UGC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评估。 依据意图理论,若生成者的传播动机中并没有商业化 发现,广告中名人的专业性越高,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 信任度也越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1:搜寻者会理性分析UGC生成者的专业性,专 业性越高UGC可信度也越高。 Mayer 认为信任显示了个体在交易中承担风险 的意愿,反映了个体对于交易风险存在的认知状况。 一旦交易一方信任对方,意味着预期对方会采取有利 于自己的行动,但如果对方没有采取预期的行为,而是 进行了欺骗或投机,则会对信任方造成更大的损失。 既然信任伴随着风险,那么个体的风险态度必然影响 其信任度。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提出的前景理论就指 出人们对待收益和损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人们对损 失更敏感,更痛恨损失。UGC有正向,也有负向,正向 UGC鼓励消费者购买,而负向UGC则让人放弃购买。 在消费中若搜寻者信任正向UGC,购买商品将获得产 品价值的收益;若不信任负向UGC,购买商品会带来 产品价值的损失,即使收益和损失的价值是一样的,但 消费者更厌恶损失,更不愿出现后面的情况。因此,负 向UGC会给搜寻者带来更高的感知风险,出于防范风 险的目的,搜寻者会更加信任负向UGC。孙嘉卿¨0_ 在研究5.12汶川大地震中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时,也 指出谣言的传播是由于受众的信任,这种信任来源于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大众对谣言的信任 事实上是对巨大风险一种回避,正是这种对风险的回 避心态会促使搜寻者对负面UGC报以更大的信任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2:搜寻者对负向UGC的可信度判断高于正向 UGC。 1.2.2基于关系机制的UGC信任。在信任的建 立过程中,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 的影响因素。学者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提出社会 网理论,将这种人与人之间社会网络关系分为强关系 (strong tie)和弱关系(weak tie),强调信任嵌入社会关 系网络之中,强社会关系会影响信任度。也就是说,人 际信任以个人因素和私人关系为基础,它的影响因素 包括对对方的人品和能力的了解、双方的熟悉程度、双 方个人背景的相似性、双方关系的好坏等。信任程度 ・154・ 情报杂志 第32卷 与人际关系的密切度成正比,关系越密切,信任程度越 高。UGC往往发生在人际之间,人际间的信任必然影 响UGC可信度。若双方关系密切,基于对关系密切的 亲戚、朋友的信任,也会信任其描述的消费经历或对企 业产品服务的评价。Brunvand的研究也指出若信息 来自亲戚或朋友,则人们认为其谈及的事情一般是真 实的,Brown¨ 的实证研究也证实类似观点。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3:搜寻者对来自熟悉个体的UGC可信度高于 陌生个体UGC。 2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为了更好地求证其因果关系,本文 选定实验法作为研究方法。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条件 下操控实验变量来考查对其影响的研究方法,该方法 能较好地反映变量影响的因果关系,并排除其他变量 的干扰效果。本文实验主要考察UGC态度、关系强度 和专业性对搜寻者UGC信任度的影响,因此设计为三 因子实验,实验组设计为2(UGC态度:正、负)×2(关 系强度:强、弱)x2(生成者专业性:高、低),这样就形 成了8个实验对照组(见表1)。 表1实验分组情况 一般说来消费者在选择高感知风险商品时对外部 信息的依赖度较大,手机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技术复 杂,产品类型多,购买价格较高,消费者在购买时感知 风险会较高,李东进¨-z-的实证发现我国消费者在购买 手机和空调时对外部信息的依赖性最高,因此本文以 购物3G手机前的信息搜寻作为实验场景。实验的因 子包括了UGC态度、关系强度和生成者专业性三个因 子。UGC态度设计为对产品中持正向赞扬或负向批 评态度;对高专业性生成者设计为生成者为通信专家, 低专业性生产者是对手机了解不深的人士。生成者与 搜寻者的关系强度代表传播双方的熟悉程度,强关系 设计为实名制且沟通较多的网友作为传播源,弱关系 设计为网络中的匿名且较少沟通的网友。为了避免其 他因素对UGC效果的干扰,本文采用了匿名的品牌, 并选择了某校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为了更好地符 合大学生3G手机消费场景,我们首先对大学生的手 机购买行为特征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购 买3G手机的决定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功能、质量、价 格、品牌、外观、服务等,因此在试验场景中UGC主要 是针对上述因素等进行评述,实验材料取材于手机论 坛中UGC,再根据实验要求编辑而成。 2.2 问卷设计UGC可信度的操作性定义是UGC 受众对接收到的UGC信息的信赖程度,参考Doney 信息可信度量表修改而来,包括了3个题项。生成者 专业性的定义是搜寻者感知生成者具有的专业能力大 小,参考Netemeyer¨ 研究中的量表从知识、能力、内 行等方面进行测量,包括了5个题项。关系强度的定 义是搜寻者与生成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采用Fre— nzen¨ 的量表,从密切度、亲密性、支持度等方面进行 测量,包括3个题项。以上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 表进行测量,1点代表非常同意,5点代表非常不同意。 2.3实验方法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了预实验, 主要是为了检查实验材料的可靠性和问卷信度,预实 验选择了一个本科教学班来进行,并依据预实验结果 对UGC内容操控和问卷进行修改,符合要求以后再进 行正式的实验。正式实验募集了320名同学参与实 验,320名同学被随机的安排为8组,每组40人。在实 验开始之前,首先向参与实验的同学简要介绍实验的 整个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介绍模拟购买3G手 机前的信息搜寻场景,要求同学们设想自己就是实验 中的那名同学,判断搜寻到的UGC可信度。实验实际 发放问卷320份,扣除填答缺漏者,实际回收问卷307 份,有效回收率95.9%。其中男生142,女生165份。 95.2%的同学拥有手机,98.3%的同学回答具有网络 信息搜寻经验。 3结果分析 3.1 量表信度及效度检验 为了检验测量量表的 信度,使用SPSS15.0对各量表进行检查,经检测问卷 中的生成者专业性量表的Cronbach S Alp・ha系数为 0.84,搜寻者与生成者关系量表的Cronbach S Alpha系 数为0.755,对信息可信度量表的Cronbach S Alpha系 数为0.77,均高于0.7要求,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一 致性。选用SPSS15.0对样本进行KMO和Bartlett球 度检验,KMO值为0.756,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 伴概率为0.000,说明样本充足度较高适合作因子分 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量表进行分析,探索性因 子分析要求各测量项的因子载荷不低于0.5,分析结 果(见表2)各测量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本问 卷及其各因子组成项目的构建效度良好。 3.2变量操控检验在本文中UGC态度的正负、 关系强度的强弱和生成者专业性高低是操控因子。对 UGC态度正负性的检验用问项“你认为这则UGC是 正面的”,用Likert5点制量表检测,结果正负UGC的 差异(t=16.15,P<0.01)是显著的。信息生成者专 业性的判断用高专业组和低专业组的专业性量表的均 值进行比较,结果高、低关系组差异是显著的(t=7. 第2期 赖胜强,等:搜寻者对用户生成信息的信任度研究 表3方差分析结果 ・155・ 25,P<0.01),说明实验对信息生成者专业性的操控 是成功的。关系强度的差异的判断用高关系组和低关 系组的均值进行比较,通过t检验结果差异是显著的(t =12.71,P<0.01)表明实验对生成者与搜寻者间的 关系操控是成功的。此外,经检验性别、年龄、手机使 用和网络信息运用等个体特征在操控题项的回答上没 有显著差异。 表2 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 3.3假设检验UGC态度、关系、生成者专业性对 UGC信任的影响研究。使用SPSS15.0对实验数据进 行ANOVA分析,对于三者之间的交互效应进行检验, 生成者知识与关系强度的交互作用效果显著(F= 1.52,P<0.05),关系强度与UGC态度的交互效应 效果显著(F=11.96,P<0.01),UGC态度和生成者 知识的交互效应作用显著(F=4.90,P<0.05)(见表 3)。总体而言,在UGC的可信度影响上,态度、关系 强度和生成者专业之间具有交互作用。 在搜寻者对UGC的可信度判断上,搜寻者对正向 UGC可信度的均值为9.01,负向UGC可信度均值为 7.28,均值越高代表受众越不信任,负面UGC与正面 UGC与之间的效果差异值为1.72,在统计上显著(F =39.39,P<0.01),负面UGC对信息搜寻者的影响 更大,假设H2得到验证;高专业性信息生成者的UGC 与低专业性信息生成者的UGC效果之间的可信度差 异为0,48,也具有统计显著性(F=1.68,P<0.05), UGC传播者专业性越强,搜寻者对信息的信任度越 高,假设H1得到数据支持。高关系生成者与低关系生 成者的UGC信息可信度差异为0.75,也具有统计上 的显著性(F=31.67,P<0.01),关系越高,信任度越 大,假设H3均得到了数据支持。 4结果讨论 在如今Web2.0时代,用户既是信息使用者同时 也是信息生成者,本文以信任的理性和关系机制为基 础,综合运用能力理论、社会网理论和展望理论等对搜 寻者信任UGC的机制进行研究,结论发现UGC正负 态度、生成者专业性和关系强度对UGC可信度产生影 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负向UGC比正向UGC的可 信更高,这就说明搜寻者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更容易 相信负向信息;高专业性生成者的UGC具有更高可信 度,由于搜寻者其缺乏相关的产品知识就会依赖于外 部信息,当其感知生成者是可以依靠的权威专家,也就 更信任UGC;生成者与搜寻者间的关系代表着一种社 会联系,关系强度高代表彼此间联系紧密,社会交往频 繁,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信任自己熟悉的人,这在中 国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社会中表现更为明显。对 于自己熟悉的人,人们更容易信任他所传播的信息。 用户生成信息(UGC)是网络用户创造的信息,由 于没有商业化目的是搜寻者值得信赖的信息源。目前 网络论坛和博客中有大量的UGC,由于网络虚拟性特 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需搜寻者甄别。但 搜寻者正是因为不了解产品才去搜寻,因而缺乏判断 信息真伪的专业能力,搜寻者对UGC可信度的判断只 有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线索进行,本文研究发现UGC 生成者专业性、UGC生成者和搜寻者间的关系是主要 的信任线索。对于网站而言,可以提供上述线索来增 强信息搜寻者对UGC信息的信任度,具体措施包括: a.对予发帖者专业性进行评分,评分可以通过其发帖 的数量和对搜寻者的帮助性来评定,分值越高代表其 专业性越强;b.提供实名制,实名制可以提高搜寻者对 UGC创作者的了解,从而判断其专业性,新浪微博就 采用实名制形式来提高点阅;C.加强网络社区管理,网 络社区是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网民相互交流的一个虚 拟社区,网民在社区中分享信息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结 交朋友,增强友谊,加强网络社区管理有助于用户对社 区的黏性,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熟悉和信任。 参考文献 [1]唐雪梅,赖胜强,朱敏.网络口碑信息特征对受众再传播意 愿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2(4):133—137 [2]Bansal,Voyer,Harvis S,et a1.World—of-mouth Processes wihtin a Services Purchase Decision Context[J].Journal of Service Re一 (下转第185页) 第2期 喻登科,等: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l85・ 汽车与动力电池产业应重点考虑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与 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落脚点¨ ,以此视角出 销售,再重视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培养;航空制造产业应 积极引进与培养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同时增强新产 发,本文研究也为国家和其他区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2010—10—18].http:// 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1724848.htm _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半导体及绿色照明产业应 加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开发,同时强化专利申请;金属 新材料产业应重点加强新产品开发,同时培养研究生 学历人员;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和生物产业的重点都在 于新产品开发,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现 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应加强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 同时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文化及创意产业的重点 [2] 喻登科,涂国平,陈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 径与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4):114 —12O 在于加强商标注册与保护,积极打造知名品牌与商标, 同时也应积极引入与培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5结论 [3] 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 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87—92 [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 究,2011,29(5):678-683 [5]马赞甫,刘妍瑁.基于DEA的生产函数估计[J].管理学报, 在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 下,江西省选择能反映自身产业与资源特色的十大产 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大力培育与开发具有战略 2010,7(8):1237-1241 [6]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88 性意义,将为江西省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起 到重要作用 。。。科技资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 创新和产品经营的核心资源,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就 [7]ChamesA,CooperWW,RhodesE.MeasuringtheEficf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 search,1978(2):429—444 [8]吴广谋,盛昭瀚.复合DEA方法及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 1993,7(4):216-220 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 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现 状,并对其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实施了评价,为科学 [9]姜喜龙.国防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构建与对策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1O]申俊喜.创新产学研合作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 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2):37—43 [11]韩民春,蔡宇飞.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研 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3):43—49 (责编:刘影梅) 合理地提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策略提供了依 据,对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投入组合决策 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 展,将科技创新系统、经济系统相结合方向考虑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开发问题,必将成为未来国家和区 (上接第155页) earsch,2000;3(2):166—77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47-52 [9]Patzer,Gordon L.Souroe Credibility as a Funciton of Communi・ cator Physicla Attractivenes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83,l1(2):229-241 [3]Gilly Mary C,John L.A Dyadic Study of Interpersonal Informa- tion Search[J].Journla of ht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8,26(2):83-100 [10]孙嘉卿.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分析以“5・12汶川地震”谣言 为例[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602-609 [11]Brown J J,Reingen P H.Social Ties and Word-of-mouth Refer- ral Behavior[J].Joum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7,14(2): 350—362 [4]Zucker L G.Production of Trust:Insittutional Sources of Eco- nomic Structure 1840—1920『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 havior,1986,12(8):53—111 [5]Mayer R C,Davis J H,Schoorman F D.Art Int ̄-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5):709—734 [12]李东进,金玉华,WOM信息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 究——以我国消费者为例[J].管理学报,2005(2):90—97 [6]Doney PM,J PCannon.An Examinaiton oftheNature ofTrust [13]Netemeyer,Richard nd Wiallina O.Bearden.A Comparative A- nalysis ofTwo Model ofBehaviorl aIn ̄ntion『J].Journal ofthe in Buyer-Seller Relaitonships[J].Journal of Markeitng。1997,61 (2):35-51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2,20(5):49—59 [7]RousseauDM,Sitkin SB,BurtR S,eta1.Not soDifferentAfter All:A Cross-discipline View of Trust[J].Academy of Manage- ment Review,1998,23(5):393-404 [14]Frezen,Jonathan,Harry L Davis.Purchasing Behavior in Embed- ddMaarkets[J].Journal ofConsumerReserach,1990,17(1):l —l2 [8]杨晓莉,李一茗.儿童、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述评[J].宁波 (责编:刘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