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叫端阳节、午时节、五月节、端午节、浴兰节。它是流行于中国和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菖蒲。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批准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以下我为大家介绍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终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悲伤,他们去汨罗江边吊唁。渔民划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扔到江里,让鱼虾吃饱了也咬不到屈博士的尸体。人们看到后纷
纷效仿。由于害怕饭团被龙吃掉,人们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的主意,这后来发展成了粽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都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作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节日活动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楚人舍不得圣人屈原,投江而死。许多人急忙划船追赶救人。等我追到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都会举行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吃粽子
因为屈原投河自尽,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进河里。后来演变成用竹篮和竹叶包裹起来喂鱼虾。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的角度来说,北方有很多小枣的北京枣子饺子;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在江南,端午节喝菖蒲酒是一种习俗,所以它的药用功效更直接。通常节前将菖蒲切碎,配以雄黄,浸于酒中,逢年过节即可饮用。 拴五色丝线
五色线是蓝、红、白、黑、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象征着五行,被视为吉祥的颜色。端午节时用五色丝线扎手臂曾是一种流行的节日习俗。传给后代,它发展成为许多美丽的装饰品,如长寿缕,长寿锁,香囊等。,其制作日趋精美,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用来驱邪。传统做法,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
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