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案: 在空间的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地域,生产的结构品种和数量都不同。成因 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形成明显的地域性要求;因地制宜。 2、简述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原因。
答案: 1.发生龟裂的土壤,说明土壤缺水,使得土壤颗粒无法连接在一起而出现裂缝,只需要补充水分就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2.沼泽地与1恰好相反,土壤水分过多使得土壤中的缝隙都是水分,空气含量极少,不适宜耐性差的植物生存,因此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就可以改善土壤结构。3.缓坡上的梯田,由于在开垦之时一般的地表植被不多,使得土壤中积累有机物(腐殖质)的含量不多,这不利于土壤的团粒形成,也不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因此需要施农家肥,以改善土壤结构 3、简述通过耕作保持水土的基本方法。
答案: 简述通过耕作保持水土的基本方法。以增加植物被覆度为主,用密生作物或增加植物被覆度或被覆时间,减少耕地。如、谷子、豆类等作物被覆度较高,、苜蓿等的被覆度可达90%。用疏密不同的作物或牧草间作、混播,可以增加植物被覆度。用夏熟作物与秋熟作物或牧草间作套种,可增加植物被覆时间,减少溅蚀及坡面冲刷。将这些疏密不同、被覆不等的作物采用等高带状间作,还有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的效果。在土地较多的地区,可实行作物与牧草或作物与柠条、等灌木等高带状轮作,保持水土的作用更为显著。在黄土高原地区,草带或灌木带还可逐渐形成地坎,减缓地面坡度。 4、简述农业生产的强烈的季节性。
答案: 简述农业生产的强烈的季节性。含义;生产在时间分配上的特殊规律,即生产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季节顺序进行,并有一定的变化周期。成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要求;因时制宜、抢季节、不违农时。 5、耕作学
答案: 耕作学 以研究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为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6、种植制度
答案: 种植制度 由作物布局种植方式数值轮作倒茬等技术措施相互结合组成 7、单作
答案: 单作 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8、间作
答案: 间作 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9、套种
答案: 套种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0、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案: 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扣种 p159 优缺点 p160 垄作耕法是在高于地面的土壤上栽种作物,达到提高地温,防旱抗涝的一种耕作方式。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 垄作耕法的优点: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20%~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 在多雨的季节,垄作比平作便于排水;干旱时,还可用垄沟灌水,又利于集中施肥。促进土壤熟化和养分分解,增加熟土层厚度,有利于玉米根系发育和产量提高。 11、试论述深松耕法的由来以及作业方法。
答案: 深松耕法是一种新的耕作方法,它不需要年年平翻土地,而是用深松铲,每间隔35~70厘米,作宽 20厘米、深30厘米的条状松耕,逐年交替进行,使耕地的土壤有松有实,不乱耕层。可根据不同作物、茬口、地势和时期,采用不同方式的深松耕办法,机动灵活,便于作业。一般播种可采用垄台深松;苗期可采用垄沟深松或垄帮深松;秋收之后,如果明年平播,则采用深松耙茬或松耙松(深松垄沟后,耙平垄台,再深松垄台部位)或平翻深松法(平翻的同时深松底部),如仍行垄播,则采用垄翻深耕或垄底深松或原垄深松法。这样就具有耕种结合、耕管结合,加深耕层,提高耕作质量的优点。 深松耕法能使雨季的土壤蓄水量增加23.6%,减少地表径流量12.3%~25%,减少土壤流失量 3.4%~40%,收到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4~7月份平均地温提高0.1~1.1℃,晴天中午则可提高2.2℃,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可增加86.4%,有利土壤中养分的分解,供作物利用;能减少秋季翻整土地时的大量跑墒,提高抗御春旱能力。因此,采用深松耕法,增产效果显著,深受群众的欢迎。 为了使深松耕法能迅速应用于生产,又研制出联合耕种机。只要在该机上更换不同的部件,即可根据田间管理的需要,完成各种深松耕作业和各种作物的播种作业,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作业费用。 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黑龙江省深松耕法的应用积面逐年扩大,增产效果显著。1973年试验示范面积17000亩,1974年为466万亩,1975年为4070万亩,1976年为5000万亩。 12、复种
答案: 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13、休闲
答案: 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内耕而不种或不耕不种,使田地暂时空闲而自然恢复地力的一种农作措施。 14、土壤培肥
答案: 通过人为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 15、耕法
答案: 农业耕作的方法 16、作物布局
答案: 指农作物的地域分布。它包括各类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地区内各类农作物的相互关系。
17、简述农业生产的强烈的季节性
答案: 生产在时间分配上的特殊规律,即生产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季节顺序进行,并有一定的变化周期。成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要求;因时制宜、抢季节、不违农时。
18、简述植被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答案: 植被覆盖对于减少地表径流以及水土流失是非常有效的。因此一旦下雨,有植被覆盖的土壤,就可以较好地涵蓄水分,而不至于被雨水侵蚀,冲刷流走,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点,突发暴雨的话,地质结构不稳定,土壤层不夯实的地表就会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危害极大。 19、简述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答案: 使用农具以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等的综合技术体系。是耕作制度中土地保护培养制度的重要环节。包括基本耕作(翻耕、深松耕等)和表土耕作(耙地、耢耱、整地、镇压、耖田等)两类。各个单项土壤耕作措施有其独特效能,而要达到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况,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种植方式等,采用一系列互相配套的土壤耕作综合措施。土壤耕作综合措施可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和耕层构造,使地表保持符合农业要求的状态。 20、简述地形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答案: 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②降雨,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产生水
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③地面物质组成。土质疏松④植被稀疏。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①植被的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开矿 21、试论述建立土壤耕作制的原则。
答案: 保护农田不受或少受土壤侵蚀的一类耕作方法。又称保土耕作法。主要有五种:①等高耕作法。在缓坡地上沿等高线耕翻作垄播种,形成等高窄垄和作物行,可减少径流和水蚀,有保土保肥作用。②沟垄耕作法。通过翻耕,在坡地上形成较大的沟和垄,垄上栽种作物,可更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一般也按等高线耕作,适于坡度较大的坡地采用。③残茬覆盖耕作法。地表留下足够数量的残茬或藁秆,用以保蓄土壤水分和养分,减少地面板结,茬地上直接播种。④带状耕作法。播种行耕翻种植作物,行间留茬覆盖。土壤局部耕作,而全田终年覆盖。⑤少、免耕法。前作物收获后,不单独进行土壤耕作,而在茬地上直接播种后作物的一种耕作方式。又称零耕、板田耕作、留茬耕作。一般用联合作业免耕播种机在前茬地上一次完成切茬、开沟、喷药除草、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道工序。广义的免耕也包括少耕。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小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多雨地区可免滥耕滥种而影响播种质量。但残茬覆盖,土温较低时会影响作物生长;在其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不利于后作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除草剂和杀虫剂耗费较多,其防治效果有时也不显著。长期免耕也会带来土壤板结和加重病、虫、草害等问题。低洼易涝、土质黏重坚实和耕层构造不良的田地不宜采用免耕。
22、试论述免耕法的由来、技术环节以及优缺点。
答案: 保护性耕作法也叫免耕法,它是相对于传统播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