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众英雄人物中,刘备的军事才能不如孙权,更不如 曹操;计谋和此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却也凭着自己的一腔 热血,一份执着的追求,完成了一份霸业。所以刘备一直是一个 令后人争论的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玄德一样,当真是玄之 又玄。刘备身为汉靖帝之后中山靖王之玄孙,这等汉室贵胄,在 一出道时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靠富商出资招募军队,之后 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尽管这样,他所到 之处还是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是汉室之中少之又 少的贵胄,礼贤下士的作风,最主要的是他也是英雄,这些都是 分不开的。同时,刘备起自微贱,非有尺寸可以凭借,完全靠他 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藉乱世而成英雄。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 184 年到 280 年间的历史故事。艺 术地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在这段 90 余年的历史。据统计, 《三国演义》写了 1240个人物。 由于作者罗贯中先生写书的立场 就是从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出发, 以刘姓为正统, 以蜀汉为中心, 蜀汉和曹魏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吴 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计争,竭力吹捧刘备。这里 先不去深究罗贯中先生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感情倾向性,主要是对 刘备的形象尽量去做一个客观的描述,通过对刘备形象和英雄特 质的分析,看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刘备生平 刘备(公元 161- 223 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中山 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 家。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 贫寒,和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生活非常艰苦。刘备从小 就
志存高远,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他以卓越的品质、谦逊 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 简雍、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但最后以坚韧不拔的 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从一个卖草鞋的变成昭烈皇帝,其 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二、刘备的形象
(一)仁义 在三国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中,刘备可谓是重仁 义的典
型,罗贯中先生不惜笔墨大力塑造他的这一形象特点。这 一形象正好吻合当时社会人们对君主的理想要求,再加上有一个 背负“奸臣”、“奸贼”骂名的曹操相对照,就更显示出了刘备的
“仁义”。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相抗衡,形成鼎足之势, 就是凭借着“仁义”之心赢得的“人和”
。
兄弟之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兄弟之情义在三国中 可谓是典型,也成了后世学习、效仿的范本。他们三人自“桃园 结义”以来,始终以义为先,以“救国扶钺;上报国家,下安黎 庶”为己任(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关张二人忠心耿耿地跟 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始终待二人如亲兄弟, 甚至比亲兄弟还亲C 所以他们三人名义上是兄弟,后来是君臣。但实际上,关羽、张 飞也是王。刘备曾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不管刘备说这 话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 来的,确有此事。而且从刘备日后对二人的情义上也确实做到了 极至。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身首异处。在刘备未得知此噩耗 时,曾做一梦,梦见关二爷泣哭相告,愿兄起兵,以雪他被杀之 恨。《三国演义》在八十一回中对此有较详尽的描述,等听到兄弟 的死讯后, 先是处死了不肯发兵的刘
封和孟达 (刘封是刘备义子, 刘封武力过人,性格刚烈,他跟随刘备征战天下,颇有战功。但 是,刘备立亲生儿子刘禅为继承人后,刘封便遭到排挤,被派到 边城,和孟达一起驻守上庸。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 封出兵夹击曹魏,但是刘封未能擅自出兵,关羽兵败后,孟达又 叛汉投魏,刘封也兵败归成都,刘备听取诸葛亮的建议,责难刘 封,并赐刘封死。 ),而后举兵,最后兵败白帝城。这一过程我们 可以看出刘备对关羽的感情之深。刘封虽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 但他却有儿子的名份。刘备却因兄弟的死迁怒于养子,而且连他 最信任,奉为军师的诸葛亮的话都不听了。一意孤行要为兄弟报 仇,勉强举兵,最后导致了对蜀国生死存亡的败局。自己也随兄 弟而去。
君主之仁 刘备是历史上少有的仁君,也是封建社会人们对 君王的理想要求。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先主之弘毅宽厚,知 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也” 。刘备从小就有君之心,在儿时 就对旁人言“我为君主, 当乘此车盖” 。他一直清楚“国以民主本” 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和同席而坐,同簋(读音: gui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 而食,而且也始终这么去做。最典型有两个故事。一则是说有人 看出刘备当世英雄,日后必有一番作为,会对其不利,所以曾派 人去刺杀他。刺客因感刘备之仁义,不忍杀他,并具实相告。从 这里足见刘备确实仁义, 而且不是只对兄弟、 下属。第二则在《三 国演义》中可谓是浓墨重彩,好好地渲染了一番。那就是《三国 演义》第四^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百姓都闻刘玄德之仁义, 无论玄德成败,都举家跟随。这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该是一件很 好的事,说明得人心。但对当时的刘备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
因为刘备既无多少兵马, 又无稳固的地盘。他连自己都很难立足, 更无能力去保护众多百姓。但刘备却始终坚持一点“举大事者必 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也正有了这一点,才为三足鼎 立赚到了资本一一人和。后人有诗赞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 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还有一件事, 在三国这么多轰轰烈烈的事中,实在不值一提,但它同样反映了 刘皇叔“仁义”之名远播。徐州牧陶谦因病危,想让位于刘备, 刘备顾今兄弟之情,三番几次推托。徐州百姓闻言,拥挤府前哭 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无能安生矣!
”简单的这么一
句话,道出了当时老百姓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 道出了那时的领导者的不仁,更道出了刘使君的仁义。这时的刘 备也才明白了自己身上的担子是如此的重,同时也更加确信了自 己的前进道路一一以民为体,做一名仁爱之君。
刘曹对比在《三国演义》中不难发现,曹操给人的形象是
“奸”,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 以及曹操做事非常“狂”。这些和刘备的“仁爱”相比,就更加上 了一个层次。曹操会整天担心有人会害他,而且“梦游杀侍从” “错杀吕伯奢一家”等等事件在《三国》中屡见不鲜。这和连刺 客对刘备都不忍心下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刘备的仁 义。
(二)坚忍 刘备的忍术在三国时期是少见的,我们不说他 以汉室皇叔的身份肯屈于人下,甘心受人躯使;就他那份英雄气 概、雄心壮志,能在二十多年的岁月中隐忍不露,这份忍术就很 值得后人另眼相看。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刘备屯兵徐州,吕 布兵败去投,刘备念其穷途来投,收其于小沛。而当刘备领命去 讨伐袁术之时,吕布乘隙攻取徐州,让刘备暂
居小沛。此种背信 忘恩之人,在旁人看来简直是人人得而诛之,而刘备却言:备欲 让兄久矣。这的确不可思议,难道刘备真有相让之意?或者说刘 备真的什么都不计较?当然不是,细想之下,你也会不禁为刘备 的“小不忍则乱大谋”而称道。因为当时的刘备根本没有把握夺 回徐州 ,所以只能忍 ,只能不断寻找机会。 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不至于 令吕布怀疑而危及自身,最后还是利用曹操使吕布白门楼殒命。
(三)刘备的智慧 刘备虽然用兵不像诸葛孔明那样能运筹 帷幄,也不像曹操那样通晓兵法。但刘备却能使那些通晓兵法, 用兵如神者为其所用,而且是死心踏地跟随。这就是刘备和众不 用的地方,也是他成就伟业的一种高明手段。
收民心为智 刘备走的是“人和”这条路,收买民心是出了 名的,而且他也走对了这条路。刘备除了汉室宗亲这块金字招牌 能凸现出自己的正统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一言一行都以民为上。
其中“刘玄德携民渡江”是最具典型性的。不过这不是装出来的, 在那样危机四伏的情境下,连妻儿都丢下不管,但却偏偏要带着 老百姓一起逃跑。这份爱民之心当真是难能可贵,怪不得后人有 云:先主弘毅宽厚。
收“人”心为智 这里的“人心”所指的是“人才之心” 。刘 备手下文武众多,很多还是当世佼佼,真可谓人才济济。而且他 手下的这般人物对他可谓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为 什么呢?这不是因为刘备的势力比曹操、比孙权要强,而是刘备 能对其手下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 好地为自己服务。最典型的有两个:一是赵云,赵将军在当阳被 刘备彻底收买,就那么一个看似真“摔”的动作,使这个三国时 期唯一的长胜将军感激涕淋,无以为报,只能为刘备出生入死以 报知遇之
恩了。还有一个说是诸葛军师了,刘备对他可谓是信任 到了极点,“三顾茅庐”不用再说,有时甚至把诸葛亮的地位摆得 比他自己的还高,诸葛独坐正中,刘备旁侧坐而下。
用人之智
刘备帐下能人极多,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不
逊于北居的曹操。刘备文有当世奇才、怪才的孔明和庞统,还有 徐庶、司马徽等当世名士,再不济也还有糜竺之辈;武有关、张、 赵、马、黄五虎将,无不一身武艺,独挡一面,取上将首级如探 囊取物;之后又有魏延,姜维。这么些个能人,能在他帐下为他 卖命,靠的是什么,这就是刘备的独到的用人策略。
一是重用诸葛亮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蜀国的创立, 三国鼎立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了诸葛亮这个军师。这似乎有些夸 大了,但有这么个说法,可见诸葛亮在这其间的确起到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诸葛亮在被刘备请出隆中,放下他的“臣本布衣,躬 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前,其实已是 大有声名了,他也知道有曹操这么一位枭雄,有孙策、孙权这么 一号人物,但他为什么就不出山去为他们出谋划策呢?虽然《三 国演义》中有一段“三顾茅庐”的故事,“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 '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这可不是真正的原因,光靠 刘备的诚意是打动不了诸葛亮的,难道曹操等想成大事的就没有 诚意吗?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刘备能善于利用每个人的特长,而 且是能充分地发掘别人的潜能,这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诸葛 亮就是看到刘备这一点,因为当时在曹操帐下已有众多的谋臣, 而且曹操生性多疑,这样就很难将他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 就很难实现他的人生抱负。但他知道刘备当时是急需人才辅助, 一定会将所有事情放手交给他,这就给他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创业 平台,尽展所长,这才不负他的远大抱负。
二是不计前嫌、用人不疑
在刘备的帐中,有许多文武官员
曾经是敌方阵营中的人物,这些人物经刘备予以信任培养,成为 了刘备集团中不少核心人物。黄忠原是曹魏的裨将军(最低一级 将军名号。通常都由校尉或都尉升迁,裨将军通常都有权参和军 中帐议,是在军事行动中辅
助军中统帅的重要幕僚, 三国均置。)
归附刘备后,定军山一役,勇冠三军,封为后将军,后来更成了 五虎上将,据历史记载,刘备称帝后,将有功之臣,无论文武都 一律封为将军,而真正被封为正将军的就只有两人,黄忠就是其 中的一位。法正,时称“奇有智术,著见成败” 校尉;战将马超,在往奔汉中时,闻刘备英名,
,原是刘璋的军议 “密书请降”(《三
国志•法正传•马超传》);还有如董和、许靖、刘巴,李恢、杨 洪等著名文武官员,原先也都是曹操刘表刘璋的部属,在他们归 降之后,都得到刘备充分的信任和培养,
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力量,
为刘备创建和巩固蜀汉政权,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刘备是真英雄 刘备是不是英雄,那其实是不用怀疑的, 刘备是英雄。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刘备 没有男子汉的气魄,整天哭哭涕涕的,简直是个窝囊废。其实这 样理解完全错了,试想在当时的这么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没有 男子汉气魄的人能有什么作为呢,更不用说创造出“三足鼎力” 的局面了。一个没有勇气的人能有这么多的能人为其卖命吗?答 案是肯定的。那么也就是说刘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了。
《三国
演义》中的刘备,最初其实是一个以武将的形象出现的, “三英战 吕布”、“征黄巾”、“伐董卓”、“讨袁绍”等等。虽然他的武艺在 当时是相当的平庸。但正是因为这平庸的武功,却更显其勇于站 在别人前面,勇于和人作斗争。 “三英战吕布”(《三国演义》第五 回)写道: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吕布 何许人也,号称三国时的第一勇将,能从他手下过来的人更是少 之又少。古人也曾有诗云: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
施勇烈。 还有“斩车胄”、“怒打督邮”、“火烧博望坡”、“定西川”等无不 是勇的表现。虽然在罗先生的书中将一些原本属于刘备的东西移 花接木到了关、张甚至到是孔明身上,但这样的描写就是另一种 表现了。想刘备武不如曹操,文不过孙权,这样一个人能做和他 们一样,甚至更难做到的事, “勇”字当之无愧。
(一)英雄之气魄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 感觉:刘备没有男子汉的气概,更不用说是英雄了。因为在书中 所看到的刘备往往是哭哭涕涕,四处逃窜。计谋比不过曹操,武 功也甚是平平。其实书中是想表现出刘备的英雄气概的,虽然笔 墨并不多,甚至你不仔细研读根本不可能发现,但书中确实很好 地表示出来了。据史书记载,刘备在很小的时候就曾说过“我为 天子,当乘此车盖”之类的话。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反”意, 或者认为是小儿之戏言。但小小年纪的刘备能说出这样惊人的话 语,着实让人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怪不得他叔叔会说“此子日 后必成大器” 。而在刘备临死前, 他知道在他身边只有诸葛亮可委 以重任,所以临终前遗言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邦定国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 ,则辅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 我们且不管他这话是真是假,或者说是为了让诸葛亮更死心踏地 的为他卖命,单凭这几句话足可见他的政治眼光和无人能及的宏 大气魄。刘备经常在人前哭,在战场上跑,但“哭、跑”也并不 代表就不是英雄,哭也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 曹操可算是一代“英雄”吧,或者说是一代“枭雄” 。但他哭得不 比刘备少,不比刘备惨,既然曹操能哭,那刘备就更应该哭了。 刘备一出道时,不用说没兵没权,连知道他的人都很少,袁术就 曾说过他不知道世上还有刘备这么一号人物,而当刘备听说有人 向他求救,他就高兴得不得了,说“世上还有人知道我刘备
的”
其实刘备除了哭之外还是有豪情万丈、血气方刚、努发冲冠的时 候的。但作为整天寄人篱下的刘备他却不能处处表现自己。
否则,
不会生存下来。吕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只能说刘备是用 另一种方式表现自己英雄的一面,是一种更为深沉的英雄之气, 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英雄气。正是这种英雄气才会吸引关、张、 赵等武将及诸葛亮、庞统这样的旷世奇才为其所用,成就大业。
(二) 力。
这在三国中刘备是一个最突出表现者。在曹操、孙权、刘备三家 中,没有一个人像刘备那样经过数十次的挫折才成就伟业的。应 该说刘备经历最坎坷,但刘备并没有因此放弃。从二十几岁东奔 西走一直到四十几岁迎诸葛亮出山为止,
这能不表明他的那种英雄魂吗?
这么长时间的不断奋斗,
《三国志先主传》 裴松之注引《魏
英雄之灵魂 一种无形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毅
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
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是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 在刘备手上。刘备也曾多次感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每每想及 自己的处境,都会黯然哭泣。但伤心难过之后的他却从未懈怠。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讲,我们换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来看的话,所谓
“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的确是英雄吗?
(三) 看出,
“义”是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一块重要内容。从“桃园三结义”
英雄之义气 《三国演义》从题目中我们就不难
开始,罗贯中先生可没有少花笔墨在这个上面。 “次日,于桃园中, 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 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 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贝y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 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 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只是“义”之开 始。关羽和张飞自从跟了刘备以后,一跟就是一辈子,真可谓把 自己的一生都给了汉室,更确切地说是给了刘备。关羽为了念及 他们的兄弟之情,兄弟之义,放下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带着两 位嫂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兄长刘备的身边。虽然 后来刘备成了一方霸主,但对兄弟的“义”却是众多帝王所不及 的。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在家里,刘备对他的两个兄弟一点架子 都没有,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让兄弟两个和他平起平坐。 书上的记载叫做 “寝则同床” ,就是刘备经常是跟他这两个兄弟睡 在一张床上的,这就是英雄之义,这就是兄弟情谊。三国中还有 一个精彩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也引出了众多学者专家的 大讨论。“刘备摔儿”这出戏更是将刘备的重义发挥到了极致。不 管刘备是否真摔,是否只是想收买人心,这已不必再论。 刘备作 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 才、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他能将一大批优 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他的“爱民”理念为他赢得了众 多的人心,创造了和曹操、孙权所拥有的“天时” 、“地利”相对 抗的“人和”的局面;“爱材” 则使他能得到文治武功的帮手; “知 人善任”是刘备经营国家的重要手段,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 使他们更好地为他服务,为国家服务……其中最典型的范例就是 诸葛亮这一人才的引进,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 葛亮:“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邦定国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 ,则辅 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为成都之
主” 。这是一种何等的信任,在当 时封建社会皇位“父传子”的背景下就更加难能可贵了。诸葛亮 正是有感于刘备的这种知遇之恩和前所未有的信任之情下,虽大 权在握,朝局不振,加上扶不起的阿斗,但诸葛亮却始终忠于刘 室,更贴切地说是忠于刘备,六出祁山,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 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刘备的政治品 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他在临终时仍不忘 留下遗诏告诫刘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 德,能服于人。 ”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 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 业。
四、几点启示 一是学习刘备坚定理想、正视挫折的精神。 学习刘备在挫折 面前的百折不挠,要始终保持成功的决心。很少有这样一个人, 在年仅 50 的时候,头上已染有白发,还处于寄人篱下的状态,将 不足十,兵不过万,面对着实力几乎是自己 30 倍以上的对手也毫 不动摇自己的理想。刘备就是从一个有志青年奋斗到 50 岁左右, 事业上还一筹莫展,近似于到处行乞。我们要知道,古人寿命一 般不长, 50 岁基本上是黄泉有路的人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快 死的人,他的奋斗力依然强劲。有几个人能做到?拿易中天先生 的话来说:“要不是自杀了,就是疯掉了。 ”
三是学习做事要持之以恒。 刘备的坚持告诉我们,要想取得 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持之以恒,付出心血。恒心就是力量!
三是学习刘备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刘备身上最为突出的性
格特征是他的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刘备政治活动中,“上报 国家,下安黎庶”是他贯穿始终的理想。在诸葛亮出山前,势单 力孤的时候,刘备四处奔走,但不论到何处,他都能广施仁政, 爱民如子,也受到了人民的衷心爱护和爱戴。刘备曾对自己的实 行仁政进行总结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 谲,吾以忠;每和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义于天下,吾不 为也。”这种民本思想,和我们当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的思想也是相符的,为我们当今广大党员干部做好“执政为民” 也树立了典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