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与实践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与实践

作者:罗琳

来源:《高教学刊》2017年第17期

摘 要: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为了完成科技创新而展开的跨界整合资源要素的组织管理模式。现阶段“智慧肇庆”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着问题,运行机制的欠缺制约着“智慧肇庆”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和完善“智慧肇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迫在眉睫。

关键词:智慧肇庆;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7-0039-03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such as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gover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termediari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so on in order to comple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probl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wisdom Zhaoqing, and the lack of operational mechanism restric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wisdom Zhaoq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build and perfect the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mechanism of wisdom Zhaoqing.

Keywords: wisdom Zhaoq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一、研究背景

胡锦涛同志曾经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上讲话并强调:“各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是2020年国家《科技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回顾中国科技事业60多年的巨大成就,三类创新都有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科技规划纲要》要求打造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有效互动的协同创新系统,这也把“协同创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二、协同创新内涵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由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提出,他明确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从国际和国内的实践经验来定义,协同创新指企业内部形成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经验)的共享机制,各创新主体本着共同目标、内在驱动力,依靠现代科学与电子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全方位、主体化交流与协作。从宏观角度进行定义,协同创新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指各创新主体的有效整合各自的優势资源要素,并保证这些资源要素创新主体之间的无阻碍流通。综上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述,本文对协同创新的定义是指以创新为核心目标,协同为创新途径,以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为主要创新主体,创新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要素,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组织的辅助下,井然有序地进行技术创新、价值创造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下,劳动力、资金、土地等传统资源要素的回报率不高,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主要资源要素[2]。实质上,协同创新过程就是知识不断增值的过程,在知识增值的过程中要注意两大问题,一是知识产权的归属权问题,二是利益的分配问题,这有助于实现协同创新主体有序、均衡的合作。

高校及研究机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成果,增加自身的收入,并把这些收入投入新的科研项目,对自然科学原理与知识进行探索与发现,真正实现“知识创造-知识收入-知识投入”的良性循环。企业则通过协同创新平台以低成本获取有效资源,并实现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创新。换句话说,现代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其从外部获得有效资源并创造出更多商业价值的能力,即知识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增值的能力。政府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注重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研中介机构(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通过知识增值促进自身发展,并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快速优质的通道,从而减少创新主体间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总言之,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服务中介、金融机构等组织为实现科技创新、知识增值、价值创造,而进行跨界资源要素整合的创新模式。为保证该模式的稳定运行,构建和完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迫在眉睫。

三、“智慧肇庆”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西南,是珠三角产业向大西南强力扩张的“前沿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和西部资源向珠三角加速流动的“桥头堡”,地缘区位优势突出。肇庆市委、市政府正加快信息化建设,着力推动“五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打造“互联网+城市服务”,建设“智慧肇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科技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转型取得新成效;科技金融取得阶段性突破;科技人才工作成效初现;高等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智慧肇庆”协同创新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珠三角核心城市比较还存在许多不足,表现为:

(一)协同创新产业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偏少。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不高、规模不大,龙头企业较少且带动作用不强。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39家,仅占全省的1.3%,总量在全省各市排第10位。二是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目前肇庆还没有一家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投资额超10亿元装备业项目仅有7个。肇庆地区规上装备制造企业仅有279家。先进装备制造企业107家,仅占全部装备制造企业的36%。三是“工作母机”与整机类企业数量偏少。目前全市“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企业仅有39家,其中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三有”企业仅5家。其他装备制造企业大部分为基础元件类企业,且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四是电商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方面,存在对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认识不到位,基础薄弱,电子商务企业弱、小、散,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等问题。五是孵化育成体系有待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数量偏少、规模不大、功能不全、服务层次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目前肇庆只有两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

(二)协同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创新驱动企业的良性发展模式尚未形成

一是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全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约为1.1%,不到全省平均水平(2.5%)的一半。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實体经济发展困难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创新动力和信心不足,对增加创新投入较为谨慎,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尚未形成。二是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足。2011-2015年,肇庆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年均增长为11.99%,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三,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82%,未达到全省平均(4.28%)水平的一半[3]。

(三)协同创新融资渠道不健全,创新资金的渠道不畅通

大部分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仍然比较单一,主要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辅之以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的支持,而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创新资金的渠道还不畅通,通过股市筹资、发行企业债券、风险投资的比重明显偏低。风险投资不够活跃,政府风险补偿资金规模小,在相当多的县区甚至是空白,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规模没有取得新突破。

(四)协同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有待壮大

肇庆科技人才总量偏少,尤其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人才的分布也不够合理,许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则较为缺乏,影响了肇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人才政策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系仍有待进一步落实和整合,相应的人才保障体系急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人才流动、人才服务、人才激励等相关政策的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和有机协调等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尚未形成,融资、用地等瓶颈问题仍比较突出,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比较困难,科技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有待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有待转型升级。

四、“智慧肇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构建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协同创新各主体利用各自自身优势,在进行协同创新活动及获取价值的过程中,协同创新体系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原理。协同创新过程中,系统的协同效应因为各创新主体利益的差异而不会自动生成,运行机制的欠缺制约着“智慧肇庆”的协同创新发展。因此,构建和完善“智慧肇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可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实现协同创新各主体利益均衡。

(一)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推动协同创新主体参与联动的所有内外要素及相关联要素的总和,最大程度上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协同创新各主体利益均衡、多赢的重要机制。

1. 协同发展动力机制。通过创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突破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和制度壁垒,激发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进一步提升肇庆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肇庆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2. 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以科技创新的政策驱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从而大幅度增加科技成果产出数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技创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通过实现“互联网+”与旅游、商贸、物流、健康、教育、文化、金融等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3. 联动发展动力机制。肇庆邻近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区,紧邻广州、深圳等创新能力强劲城市,属于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其地处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交汇节点,是区域经济辐射“交集区”和“叠加区”,向东可接受珠三角及港澳台产业、技术、资金转移,向西可辐射大西南地区,并通过北部湾经济区成为通向东盟的重要通道节点。随着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和广佛肇城际轨道的开通,肇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中心”。《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部署了珠三角和大西南合作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把肇庆定位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国家为粤桂合作及试验区加大了资金和投入和政策支持,形成联动机制实现粤桂合作前沿地带和肇庆与大西南的协同发展。

(二)协调整合机制

肇庆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以七星岩和鼎湖山为中心,连接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源、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鼎湖葫芦山和九龙湖、德庆盘龙峡和龙母祖庙、高要广新生态园的“肇庆千里旅游走廊”。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南,为珠三角向大西南产业扩张的“前沿阵地”和西部资源流入珠三角的“桥头堡”。因此,协调整合机制以肇庆的地理资源优势为基础,首先建立各创新主体自身协调机制和各创新主体之间协调机制,一旦协同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各主体都能及时做出调整,回归“智慧肇庆”协同创新的动态平衡。再就是建立协同创新共享平台,实现“智慧肇庆”协同创新所需的知识、信息、物能、能力的大整合。

具体表现:高校及研究机构发挥技术支持及人力资源保障性功能,推动产学研活动及科研成果转化。深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特派员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覆盖计划,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开发,建设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平台,培养一些以市场为中心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产业研究开发院、行业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则重点围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创新链,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推动主导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流程(技术)改造等方面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政府通过制度引导、产业规划、政策扶持建立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的沟通机制,定期对创新驱动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协同系统。

(三)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依据协同创新主体资源优势、能力特点和外部环境特点,对协同创新系统有序、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功能的重要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人才保障。人才是协同创新发展中重要的创新资源,它决定着协同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是系统可持续运行的关键要素。高校创新应改变传统运作模式,即以高校中各院系、教研室、教师或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纵向科研组织的运作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协同创新平台为桥梁、科技创新项目载体,科研人员自由流动的横向科研组织的运作模式。“智慧肇庆”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的保障机制,既要大量培养内部科研技术人才、支持内部人才交叉流动,还必须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大量吸引外部的科研技术人才流入,从而提升系统的协同创新水平。

2. 中介服务保障。中介服务组织是协同创新系统的重要的创新辅助力量和桥梁,加速推动系统内科学技术知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广泛应用。围绕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重点依托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龙头企业等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的孵化链条。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协同创新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规划和监管制度,规范中介服务组织的行为,提升其服务能力与水平。

3. 金融服务保障。协同创新系统的可持续运行需要充实的物质和资金支持,这就要求构建和完善的协同创新的金融服务体制。一方面对创新潜力巨大、应用广泛及影响力强的技术创新,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实现投融资渠道多样化,稳定持续的满足“智慧肇庆”协同创新项目对物质和资金的需求。再就是依据“智慧肇庆”协同创新战略要求、产业结构特点、创新主体创新行为需求等,进行物质资金的优化配置,实现创新资本资源要素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EB/OL].http:

//en.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_Inno-vation_network.

[2]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肇庆市创新驱动发展“十三五”规划.http://www.zhaoqing.gov.cn/xwzx/zqyw/201608/t20160825_397492.html.2016.

[4]梁中.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区域主导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6):157-161.

[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02):161-164.

[6]何郁冰.產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

[7]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12.

[8]蔡宁,黄纯,潘松挺.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构建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9]吴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及途径[J].高教学刊,2016(18):9-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