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观察

2022-05-21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观察

作者:吴珊

来源:《理论与创新》2019年第11期

【摘 要】目的:探究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方法:本次实验中,将于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创伤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配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并分别使用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在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仅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12%);而使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参照组,出现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15.62%)。参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 【关键词】骨科创伤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创伤骨科于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共64例,均为存在骨科创伤者,入组前,家属已同意,并已在相关同意书中签字,入组后,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了使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和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每组32例患者。参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介于26~59岁之间,平均年龄(45.61±2.14)岁;研究组中,共有20例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

63岁,平均年龄(41.96±2.0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参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指导患者了解疼痛分级标准,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疼痛控制。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及饮食管理。

研究组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1)风险评估:在对骨创伤患者进行护理前,必须要详细了解每一例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手术位置、是否存在过敏史、禁忌症等情况,并将其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对患者实施护理的重要依据[1]。(2)体位护理:使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影响因素便是其体位姿势,在手术结束后,患者下肢不可活动,且术后3d内需要实施固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血液的流通情况,提高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的体位护理,定时抬高患者下肢,促进下肢血液的流通;同时,还应每天均对其下肢实施按摩[2]。(3)心理护理:护理过程中多数患者可能会存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加强交流,并疏导患者心理压力,从而促使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积极心理。(4)康复锻炼:在患者身体恢复至较好状态好,护理人员可适当加强对患者的康复锻炼,首先要以护理人员为主实施被动锻炼,在患者可自由活动并下床时带领患者进行慢走、上下楼梯的锻炼。(5)饮食指导:患者在护理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类食物,增加对高蛋白、高钙类食物的食用,且尽量选择易消化类食物。

1.3观察指标

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23.0,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使用(%)表示,若数据间差异明显则以(P 2结果

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且数据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骼是人体内的“框架”,起着支撑性的作用,且非常坚硬。多数患者由于意外情况会出现骨骼创伤,给其带来剧烈的疼痛感,需及时到院治疗[3]。骨科创伤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护理阶段中,疼痛感会更加剧烈,且由于其需要长期卧床,因此极易导致下肢血液流通不畅而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对患者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针对性不强,并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而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护理针对性,并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据本次实验结果来看,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12%),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的(15.62%),(P 参考文献

[1]魏长月. 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护理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0):238-239.

[2]谢煜. 基于系统评价与Delphi法构建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策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3]黎俊豪. 药物预防联合物理预防在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科学,2017,7(04):170-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