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聚落中的自然生态观研究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城市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3月第18卷总第386期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聚落中的自然生态观研究

刘昊然,杨大禹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在生活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独特的自然生态观。本文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及传统聚落对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资源环境的不同适应方法,探索云南少数民族民居以及聚落中蕴藏的自然生态观。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传统聚落;自然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j.cnki.csjz.2021.09.20

Study on the Natural Ecology in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Settlem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Liu Haoran, Yang Dayu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4, China)Abstract: In the practice of life development,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have formed their own unique natural ecological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adaptation method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y dwellings and settlements to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natural ecology contained in the dwellings and settlement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y.Key words: Yunnan minorities; traditional dwelling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natural ecology

1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观

1.1对自然的亲和与保护

在自然发展中,云南少数民族形成了以崇拜与亲和为行动指南的生态观。基诺族认为有林则育水,有水乃养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最终能够令族人生存,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保护森林,将村社所属的森林划为寨神林、轮歇耕作林、墓林、防风林、涵水林、防护林等用途不一的林区,又对各林区制定了具有保护森林作用的乡规民约。对自然崇拜与亲和的自然生态观指导着他们适应顺应自然,集敬畏和保护自然于一体,彼此和谐相处,这与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不谋而合。1.2自然生态观的审美意识

云南少数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多群山,故多居住于山地、河谷、丘陵、坝子之中,民居大多依山傍水,生活在环境优美之处,并且在选择时考虑向阳背阴,树木葱茂的风水宝地。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时的审美意识可归纳为3个方面:自然美——不刻意改变自然的风貌,以天然为美;山水美——注重山水景观,选择良好的居住朝向;景观美——注重村寨村落有良好的环境景观。各民族生态观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样的审美意识,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自然生态观的审美体现。

形,以及日照、风向、水文等自然要素及环境。云南的地理条件复杂,山地地貌占了全省面积的大多数区域,分布其间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及其聚落的布局,必须适应高山峡谷纵横的地理特点,这要求少数民族的先民在建设中保留足够的农业用地,尽量节约耕地。2.1传统聚落布局

云南传统聚落被自然条件及技术条件限制,在传统聚落的发展中,地形地貌及其空间肌理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在具体布局时往往顺应地形地貌,平行或垂直于等高线设置,抑或偏转不同的方位角度,自由灵活地布置建构。如彝族土掌房形式、“一颗印”形式、哈尼族蘑菇房村寨(见图1)。其位于洱源的白族聚落,顺着等高线自然延伸布置,临近水流的村寨在

2从生态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民居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貌、地势、地

作者简介:刘昊然(1994-),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图1 顺应等高线布置的“一颗印”聚落

(图片来源:石克辉《云南乡土建筑文化》)

杨大禹(196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

70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3月第18卷总第386期

城市建筑

朝向选择时,也多顺应其所临河流水系,同时聚落亦考虑水系走势,与之呼应,如临水而居的傣族村寨和苗族村寨等(见图2)。

象山金虹山丽江古城区狮子山图2 苗族村落沿河流水系布置(图片来源:https://ss0.baidu.com)

2.2对地理环境的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的方法指导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布局,通常结合地形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有机布置,以此达到对风向、日照、水文等自然要素相顺应,适应地形地貌的客观实际,以此规避和减少自然要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而多山多谷的地理环境,则引导着少数民族的先民在山地及山间平坝间营造聚落,综合日照、风向等地理条件,选择背风向阳的合适朝向。例如,大理苍山常年主导风向为风速和风率较大的西风,所以当地的大理白族在聚落营造之时常选址于苍山以东的区域,同时建筑坐西朝东,避开凛冽的西风,可获得较为良好的采光日照条件。丽江古城位于玉龙雪山的东南方,雪山刮来的西北向寒风是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但避开雪山寒风的地方则相对温和很多,正所谓“无见雪山面,衣服减一件”。于是丽江古城选址坐西北面东南,利用金虹山、象山、狮子山为屏障抵御寒风,利用山体抵挡西北向寒风在冬季对古城的侵袭,东、南两方则与宽广平坝相连可春迎朝阳,夏驱热气(见图3)。

2.3对耕地资源及生态的保护

在传统农耕社会时期,山地地势地貌的限定对云南的各民族传统民居及其聚落营建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便是在保证适宜耕作的土地不被侵占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适于建寨建房的有限坡地环境。因此,在宏观层面上,无论是“一颗印”以院落为组团构成的聚落的方式,还是土掌房在山间台地随地形起伏紧密排列的方式,都是通过高密度的聚落布局来实现尽可能减少居住用地对耕地的挤占,同时还在客观上保护了自然绿地森林。

而在微观层面上,各民族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地利用山地自然地形高差,通过架空、筑台、勒基、错层等多种不同的建筑处理手法,在山坡土地贫瘠且耕作不便的坡坎台地进行房屋建设,以此来保护山腰、山脚宝贵的平坦肥沃耕地。

图3 丽江古城三山为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从生态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民居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云南传统民居包含了干栏体系、井干体系、合院体系、土掌房体系及其他落地式住屋等体系,不同体系的建筑形式通过不同的方法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展现其独特的自然生态观。

滇西南低海拔地区,因地处热带的湿热气候区,降雨量充沛,夏季较为炎热。杆栏体系建筑巧妙适应当地的湿热气候条件,利用底层架空的方法促进建筑排水排涝,改善通风透气;而大坡屋顶和深远挑檐、重檐的建筑形式则可以提供良好的遮阳,营造良好的室内温度环境。

合院建筑则有气候适应性良好的特点,故广泛分布于滇中、滇西等温和气候地区。滇中“一颗印”用高大院墙、减小天井面积来保温、防风;丽江纳西族民居和大理白族民居虽然均采用了“三坊一照壁”的形式,但具体的细部处理却因气候适应而有所不同,白族民居常用歇山顶做法,山墙面常用风火墙处理,常用瓦片、片石来封闭合缝屋檐与山墙的交界处,这样的处理办法与大理地区风大风寒有关。相反,丽江的纳西民居一般为悬山屋顶,白族民居腰檐的“走马转角台”做法同样是出于防风的需求 (见图4)。

4对资源环境的适应

4.1对资源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生态自然观

传统农耕社会中,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很重要的地位。云南少数民族的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摸索出了自己的方式。从原始的“轮歇”耕作,再到以乡规民约的形式立下禁忌,保护森林禁止滥伐,在开山采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71

城市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3月第18卷总第386期

益于就地取材这一方式。

5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与聚落的自然生态观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契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更与*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不谋而合,值得人们去观赏、思考、保护,更值得规划师和建筑师研究思考,加以提炼从中分析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图4 白族传统合院民居的转角马头

(图片来源:萧加《中国乡土建筑》)

参考文献

[1] 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2] 杨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6.

[3] 杨荣彬,杨大禹.传统聚落环境生态系统智慧探析:以

大理古城为例[J].新建筑,2020(02):148-151.[4] 何寅嵩.历史脉络视野下的大理白族地区传统建筑的发

展及演变[J].城市建筑,2020,17(13):18-23.[5] 萧加.中国乡土建筑[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6] 谢舰锋,姚志奇,郭静姝.云南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

护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08):72-73.

[7] 石克辉.云南乡土建筑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3.

[8] 赵泽源.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特征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2020.

石中则保护山脉气运,客观上保护了所居住土地的生态平衡、水土涵养和生态自然景观。例如,丽江古城内的多处用水,当地的居民将水井依次分为三塘水,其中头塘用作饮水取水、二塘用作洗菜、下塘则用于洗衣,通过简单的分塘习惯巧妙地进行洁污分离,并形成固定的习俗,合理巧妙地利用资源环境亦展现于其他生活的细节中 (见图5)。

图5 丽江的三塘水(图片来源:https://ss0dstatic.com)

[9] 蒋高宸.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7.

[10] 石拓.多元文化下民居适应性初探:以云南云县传统民

居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1):211-213.[11] 郝娅楠.云南小中甸镇传统藏族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2] 杨荣彬,杨大禹,饶峻姝.大理洱海地区白族本主庙空

间形态演变研究[J].中国名城,2017(05):75-80.[13] 翟辉.乡村地文的解码转译[J].新建筑,2016(04):

4-6 .

4.2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云南省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在选材时,大多就地取材用于建盖。建成的民居风格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这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协调、和谐的自然生态观念。竹楼、千脚落地房、矮脚长屋等傣族、佤族、傈僳族、景颇族的传统民居均以当地盛产的竹材作为材料,制作楼板、墙壁、支架;而普米族、怒族的木楞房则以高寒山区的木材就近取材建盖;彝族则取材于土,以夯土等方式建造土掌房。当地民居和所处环境浑然一体均得

72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