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论文

2021-01-01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论文

摘要: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努力构建青年—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干预模式,各子系统之间需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青年网络心理问题的解决。

现代信息社会,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互联网构成的强大虚拟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甚至超过了真实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了解青少年上网的心理需求并进行分析探讨,为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一、网络依赖的含义

近年来,网络依赖问题引起很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对网络依赖的定义也众说纷纭。梅松丽认为,网络依赖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网络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现象。网络依赖者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

二、网络依赖的现状和表现形式 (一) 网络依赖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充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网络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的各个角落,青少年借助互联网迅速走上虚拟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下青少年的“网络化生

存”状态,除传统的宽带上网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选择了手机上网。无论是乘坐公交、排队等候、吃饭还是走路,都可见他们玩手机上网的情景。网络满足了青少年的不同需要,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促进了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压力释放的途径,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外界社会和同伴的信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青少年使用网络不当或过度依赖网络,则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二) 网络依赖的表现形式

网络依赖的表现多种多样,除了借助网络的聊天、游戏、音乐、购物等功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以外,很多人表示即使上网没事情做,盯着电脑或手机发呆也不愿去做其他事情,生活变得越来越懒散。适当利用网络能够方便我们的生活,但过度依赖会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危害,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孤独症”、“网络人格障碍”等网络心理问题。

1.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络成瘾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指的是上网者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上网冲动的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网络成瘾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于长时间、无节制地上网,出现了如颈椎病、眼病等生理性病痛,常伴有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注意力缺损、焦虑症或躁郁症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残、猝死或轻生等。

2.网络孤独症

网络孤独症是指将精力过分投注于网络,忽视或逃避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把自己与真实的社会关系割裂开来,远离周围伙伴、家人及朋友,从而导致孤僻、冷漠。据国内外一些调查数据显示:上网时间与网络孤独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上网时间越长,下网后的孤独感和抑郁感也就越强。网上“众多知己”与网下“孤单一人”形成强烈对比,使得青少年网民更加封闭自我,孤独感增加,从而引发网络孤独症。由此看来,互联网带来的社会隔离感在不断增强,过度使用网络的人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互联网渐渐成为阻隔网民与外界沟通的一堵墙,并有逐渐加厚的趋势。

3.网络人格障碍

青少年的生理发育虽已成熟,但其人格发展尚未最终定型。他们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有可能形成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网络人格。网络极易造成青年自我身份的迷失、认知的错误以及角色的混乱。网络虽然整合了世界,但也分化了“自我”,出现了“现实我”与“网络我”的矛盾冲突,形成了网上角色与网下角色的强烈反差,从而导致青少年网络人格障碍的发生。

三、青少年网络依赖倾向的心理分析 (一) 青少年对网络的心理需求 1.归属和认同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

较低级的需要满足后,就向高层次发展。青年时期的个体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希望能够寻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他们交友愿望迫切,但又不愿自我暴露;他们期望被认可与接纳,然而却不得不承受被人拒绝的白眼;他们寻求感情的依恋与寄托,却经常不得不忍受孤独的煎熬,其内心精神世界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而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可以突破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自由自在的进行人际交往,聊天室和游戏小团体能让青少年体验到归属某个团体的存在感,而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也可以使上网者展示自己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另外一面,充分张扬自我。所以,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他们便经常通过上网来寻求归属和认同。

2.减轻孤独感的需要

孤独感是指个体渴望人际交往与亲密关系而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闭锁阶段,有时外显行为和内隐的情绪体验不完全一致,有些青少年因个性因素对别人怀有戒心,自我防御极强,常常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欲望掩盖起来,从而内心感到与世隔绝,充满孤单寂寞。孤独心理会使青少年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躁狂感,内心感到压抑,需要一个出口。这时,网络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宣泄渠道。

(二) 网络依赖形成的内因 1.性格特质的影响

有些青少年性格较为内向拘谨,沉静寡言,对自我评价较低,害

怕拒绝,他们由于自卑较少参加集体活动和聚会,容易产生孤独感、寂寞感,不能从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于是转而从网络中寻求慰藉。网络交往的平等性、隐匿性等特点,使得这些青少年在网络中快速地找到了朋友,获得了真实人际交往中所不能实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社交技能的缺乏

有些学生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的而且时间较长的交往就会出现困难,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常常不能对对方所说的话题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有的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常有侵犯、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他们这种交往方式往往会赶跑很多潜在的朋友。

3.目标不明确,意志不坚强

人没有动机就没有目标,进而也不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很多青少年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对未来的目标不明确,就会产生无所事事、茫然的状态,进而感到生活空虚,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来。再加上有些青少年本身意志力薄弱,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就会沉迷于网络。

(三) 网络依赖形成的外因 1.周围环境的影响

网络依赖虽然是一种主观个人体验 ,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少年

处在特定的群体中,也会受他们所处群体的影响。如果很多人都迷恋网络,那么这将会对青少年造成无形的压力,迫使他们也服从这种氛围,保持群体一致。

2.网络本身的诱惑

青少年易于接受新事物,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它的方便、快捷、隐匿性、娱乐性对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都是极大的诱惑。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不能回避。适度娱乐对人是有好处的,但是过度沉迷、依赖是不可取的。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四、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应对策略

鉴于以上对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缓解青少年的网络依赖现象。

(一) 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青少年要注重加强人格修养,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要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认清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真正的问题,直面生活的压力,从现实生活中寻求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的出路。有意识的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在态度上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热情,再进行一些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另外,青少年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二) 家庭和学校要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宽松的心理环境 父母应给子女更多关心、温暖和理解,增加沟通时间,帮助子女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境。

学校也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从而获得充分的心理支持,增加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孤独感的发生。另外,也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理智的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走出网络依赖的怪圈。

(三) 建立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

社会应健全网络法律规范和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也要善于借助网络来解决问题。大众传播媒体应在普及网络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在传授网络知识的同时,告诉青少年如何理解、选择、利用网络功能。同时,多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网站,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想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提供途径。

总之,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努力构建青年—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干预模式,各子系统之间需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青年网络心理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6):1425~1427

[2]左兴红,胡剑锋.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

[3]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0,24(3)

[4]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

(2):138-139

[5]唐民.孤独感对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6):5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