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小题训练15天试题6(含解析)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小题训练15天试题6(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商周时期重视祭祀之礼,将祭祀视为国家头等重要之事,其中最受重视的是对祖先的庙祭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社祭上。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宗法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B. 血统关系主导政治社会生活 C. 神权与王权紧密的结合 D. 国家实现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按照血缘关系明确政治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走向成熟的体现,但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祭祀是国家的头等重要之事,但不能说明血统关系主导了政治社会生活,故排除B项;根据“最受重视的是对祖先的庙祭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社祭上”可知体现了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选C项;题意中主要反映了国家祭祀,没有涉及国家对土地人口的控制,故排除D项。

【点睛】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是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是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一特点到西周时期有所减弱。

2.秦废分封而汉廷“推恩”,秦汉大帝国都把宗王视为中央集权的障碍,可西晋和南朝却出现了重用宗王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皇权加强后的自我保护 B. 政治动荡下的理性选择 C. 家天下思想观念的影响 D. 选官制度降低官员素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把宗王视为中央集权的障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是威胁中央集权的因素,所以为加强皇权一般都会消除地方分封,故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动荡之中,重用宗王是王室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采取的理性选择,故选B项;从废除宗王到重用宗王,主要是现实社会政治的影响,不是由于家天下思想观念的影响,故排除C项;

西晋和南朝的选官制度不能解释当时重用宗王的现象,更与是否降低官员素质无关,故排除D项。

3.妇女书,是指妇女写的作品和有关论述妇女的著作。隋唐时期,妇女书远较前代为盛,但尽管撰写数量很大,这些书几乎无一流传下来。隋唐妇女书未能流传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的哲学思想的出现 B. 新的印刷技术的成熟 C. 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D. 民族融合推动社会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理学思想形成,三纲五常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妇女的社会地位受到影响,所以隋唐时的妇女书没有能都得到流传,故选A;新的印刷术的成熟应该有利于妇女书的流传,故排除B项;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风气,应该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妇女书的流传,故排除C项;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开放,社会的开放也应该是有利于妇女书流传的,故排除D项。

【点睛】程朱理学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强化了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束缚了社会思想,压制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而不利于妇女书的流传。

4.明清以前商人很少能成为文中写作的对象,但明清时期那些著名文士学人的文集中充满了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和寿序。这一现象说明 A. 社会风尚的变化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文学形式的发展 D. 主流文化的崩溃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商品经济发达,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而使社会风尚也发生一定的变化,虽然商人的政治地位没有明显变化,但社会地位开始提高,因此导致明清时期那些著名文士学人的文集中充满了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和寿序,故选A项;理学思想强化社会伦理,应该不利于于题干中现象的出现,故排除B项;文学形式的发展对商人的社会地位没有明显影响,因此也就不能带来题意中社会现象的出现,故排除C项;明清时期主流文化有出现僵化的迹

象,但没有崩溃,故排除D项。

【点睛】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作用的扩大,商人对国家政权影响力增强,商人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评价越来越高。明末清初的商人则提出了名利相通,义利相通的观点。商人经济地位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了,一些向来专门从事养蚕植桑的人也都兼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外国纺织品竞争力非常强 B. 手工棉纺业获得飞速发展 C. 小农经济受到进一步冲击 D. 粮食的商品化有很大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意中主要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体现外国纺织品竞争力的强弱,故排除A项;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并不能说明手工棉纺业获得飞速发展,故排除B项;根据“‘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了,一些向来专门从事养蚕植桑的人也都兼种棉花”可知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缩减,所以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故选C项;题意反映的是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而不是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升,故排除D项。

6.1914年,教育部发文要求京内外中小学校修身及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指归。”这一现象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反映了民国时期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C. 说明了儒学独尊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D. 导致了中国文化如何转型的激烈争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务以孔子之言为指归”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14年时,袁世凯图谋复辟,因此进一步推崇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地位,企图为复辟进行思想准备,所以“教育部发文要求京内外中小学校修身及国文教

科书采取经训”并不是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表现,故排除B项;中国近代历史的史实已经表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思想并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故排除C项;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遭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激烈反对,由此引发了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导致了中国文化如何转型的激烈争论,故选D项。

7.1940年,中共中央规定敌后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一规定旨在 A. 打击汪伪反动势力 B. 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 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原则,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团结抗日力量,而不是打击汪伪政权,故排除A项;三三制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的一项民主制度,有利于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故选B项;三三制原则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而不是削弱国民党的势力,故排除C项;王明的“左”倾路线在遵义会议是就已经得到纠正,故排除D项。

8.下图为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分经济类型数和比重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分经济类型数和比重

国有经 收入总计 济 绝对数(亿1318.53 914.56 54.38 129.13 83.58 120.83 16.05 元) 比重(%) 100

——数据来源于《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

A. 集体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

69.4 4.1 9.8 6.3 9.2 1.2 营经济 济 济 济 公私合集体经私营经个体经其他 B. 个私经济获得税收的减免 C. 经济发展依赖外部的援助 D. 新的经济模式已基本建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中反映了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比重,没有前后纵向比较,所以不能体现集体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和个私经济是否获得税收的减免,故排除A、B项;从经济所有制所占的比重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条件,故排除C项;根据“一五时期”和国有经济以及集体经济所占的绝对比重可知,公有制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基本建成,故选D项。 9.公元前487年,雅典进行了执政官选举方法的改革,由原来的公民大会直接选举变为由享有资格的成员抽签选执政官。这一改革 A. 有利于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B. 有利于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力 C.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 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抽签选举相比较直接选举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排除A项;抽签选举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打破氏族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和控制,从而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力,故选B项;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排除C项;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的是伯利克里改革,故排除D项。

10.1726年,伏尔泰曾在伦敦格林尼治集市看到所有人都穿着节日盛装,这使他分不清楚哪些是仆人、学徒和主人,哪些是乡下人和城里人。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接受 B. 经济发展消除了城乡差异 C. 民主政治有利社会风气开放 D. 工业革命促进服装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集市上的人都穿着节日盛装不能够体现出启蒙思想是否得到广泛传播,故排除A

项;虽然伏尔泰分不清楚仆人、学徒和主人,分不清乡下人和城里人,但也不能体现消除了城乡差异,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了民主政体,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从而使伏尔泰在英国“分不清楚哪些是仆人、学徒和主人,哪些是乡下人和城里人”,故选C项;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并不能说明这些衣着都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也不能体现工业革命对服装业的促进,故排除D项。

11.1930年至1932年,美国的制造商们在外国开设了258家工厂,其中包括71家工厂就在加拿大边境线的那边。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经济危机促进制造业的繁荣 B. 经济危机推动美国对外投资 C. 经济全球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D. 贸易保护不利于解决大萧条 【答案】D 【解析】

【详解】经济危机带来生产过剩,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故排除A项;美国的对外投资实际上是应对各国贸易保护和关税保护的手段,并不是经济危机的推动,故排除B项;为应对经济危机,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故排除C项;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保护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所以美国通过在外国设立工厂以规避各国的贸易保护,由此也说明了贸易保护不利于解决大萧条,故选D项。 【点睛】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大萧条,各国都采取了贸易战和关税战以应对危机,从而使各国的出口量都急剧下降。为了躲避这种经济威胁,1930年至1932年,美国的制造商们在外国开设了258家工厂,其中包括71家工厂就在加拿大边境线的那边。

12.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新建了许多重化工厂和配套企业,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工业结构的改善 B. 有利于工业布局的平衡 C. 减少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D. 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联兴建的主要是重工业企业,不利于改善工业结构,故排除A项;苏联将许多工

业企业兴建在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平衡了国内的工业布局,故选B项;企业兴建在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并不一定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运营成本和企业生产效率主要是和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生产技术有关,故排除C、D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