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作者:王蒙燕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2期
摘 要:产业集聚作为新兴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途径。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关系到中原地区经济的崛起,发展产业集聚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力保障。旨在通过对中原经济区主体省份河南省的产业集聚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河南自身特点和优势,提出发展产业集聚的对策。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100-02
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指出了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等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域,其是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是加快中原崛起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产业集聚区是资源有效整合,企业创新发展,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进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和途径。 一、产业集聚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必要性分析 (一)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产业集聚的发展促使为主导企业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也集聚起来,在一个地理空间的区域内形成相对集中的分工与协作产业链。一方面,产业集聚区随着主导企业的发展和相关支撑企业的集聚,使上中下游企业间地理空间距离很近,降低了企业寻找产品信息和供应商、谈判签约、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集聚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分工与合作,在实现规模生产的同时,促使企业向专业化、细分化、深层化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最后,产业集聚区由于地理空间较集中,区内企业获得信息的便捷、人才的雇佣、知识的外溢等方面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二)提升中原经济区竞争力
中原经济区竞争力突显的关键是产业需要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相关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和区内企业间相互分工合作竞争产生的规模经济及创新能力是带动中原经济区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第一,产业集聚促进生产率提高。产业集聚区是某产业的不同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定位发展,通过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专业化生产,以最低的成本获得生产要素,同时当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实现规模经济。具体表现为:一是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可形成原材料提供、配套零部件生产、产品销售等专业化的产业链和产品市场,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区内上中下游企业获得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二是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竞争使其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可共享政府或相关机构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信息和资源使用率。第二,产业集聚促进企业创新。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相互进行模仿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便利,在区内一家企业的知识技术很容易迅速扩散到区内其他企业,促使其他企业较快地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二是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竞争压力巨大,知识的快速外溢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创新使产业集聚区的优势突显,进而提升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竞争实力。
(三)促进城镇化发展
工业的发展促使人口从农村走向拥有工业和为工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密集的城镇,从分散走向集中。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或更好地与龙头企业进行分工合作,集聚在某地或龙头企业附近,企业员工为降低生活成本而居住在附近,从而产生人口集聚,进而使城镇的土地和空间布局可不断优化。人口集聚和资源优化产生的集聚效应会吸引更多产业和居民进一步集聚。因此,产业集聚的过程在带动资本集聚、企业集聚的同时也带动人口的集聚,并进一步促进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及相关产业集聚的发展。根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调查分析显示,按城镇化要求,产业集聚将使土地节约30%,能源利用率提高40%,行政管理费用节约20%以上。 二、河南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河南产业集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开始零星出现产业集聚。“十五”期间,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和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势态下,河南产业集聚个数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目前,产业集聚区对河南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一)河南产业集聚区空间分布情况
目前,河南全省产业集聚区为300多个,本文对其中180个产业集聚区空间分布进行确认分析。河南产业集聚空间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产业集聚区分布较均匀,郑州、洛阳作为老工业城市产业集聚个数较多,豫南地区的信阳、南阳、驻马店等地市产业集聚发展迅速,许昌、开封、濮阳、焦作等城市的产业集聚发展仍有潜力。 (二)河南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情况
截至2009年底,河南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有34个,10亿元~100亿元间的为104个,10亿元以下的为42个。2013年初河南中小企业服务局又认定了一批河南重点产业集群。超过100亿元的增加了4个,分别是:三门峡市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巩义市回郭镇铝加工产业集群、登封市阳城铝加工产业集群和安阳县煤焦化产业集群;超过30亿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上的增加了15个;超过3亿的增加了10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扩大了城乡居民就业的渠道,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三)河南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情况
据统计,2009年河南产业集聚区共引进4 274个项目,其中,内资项目4 000个,吸引资金2 000多亿元;外资项目274个,吸引境外资金48亿美元。引进项目涉及轻纺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制造业、物流产业、智能手机产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世界五百强有近1/5企业、中国五百强有近1/3企业在河南产业集聚区落户。如日产公司落户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富士康入驻新郑综合保税区,中粮集团入驻新乡产业集聚区等。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产业集聚发展环境
企业行为是市场行为,但其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相关软硬环境的完善。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省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例如,在产业集聚区内建专门的行政服务办事大厅,为企业创建生产审批提供一条龙服务,让企业少跑腿,缩短办事时间;完善政府网站建设,将相关政策文件上网,企业可先通过网络查询相关信息,在办理具体事宜时可减少无用重复工作;对产业集聚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培育传统优势产业集聚
发展传统产业,在传统产业中培育优势产业集聚,形成品牌影响力。只要能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传统产业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发展。中原经济区可以依托本地区自身优势,突出特色,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聚区。例如,农业是河南的传统产业,农村人数众多,劳动力资源优势显示,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优质畜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再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也是河南的传统产业,抓住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机会,推动龙头企业如日产、宇通的发展,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进一步的集聚,打造全国知名的重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优势。 (三)提供产业与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
无论是发展传统产业,还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根本的需要有人才的支撑和保障。高等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而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河南的薄弱环节,制约河南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为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原经济区应着力将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列为重点发展高校,给予一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使其有条件接触学习前沿科学技术,采购先进实验设备,吸引海内外知名教授等人才授业,争取更多高校早日进入国家“211”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程,进而带动河南其他高校发展。逐步形成以高校为中心,多层次教育,再培训教育合理分布的教育体系,为企业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红伟.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0,(10). [2] 郭新芳.探折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
[3] 裴东升.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现实意义及路径分析[J].河南科技,2011,(11). [责任编辑 陈丽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