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2023-09-1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作者:乔爽

来源:《活力》2014年第24期

[摘 要]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表现出其特有的文学性,也对今人研究古代民族风俗、古代服装饰品提供了十分详实的考证资料。在《诗经》中,一些生涩的服饰词汇对文义的理解造成了很大阻碍。因此,对于服装饰品的考证能够对更好地理解《诗经》提供帮助,也为古代服饰考证学提供了很多文学材料。因此,本文主要从“十五国风”出发,以“雅、颂”为参考,对《诗经》中的服饰文化进行浅析探讨。 [关键词]《诗经》;服饰文化;材质;饰品分类

经统计得知,《诗经》现存的305篇诗歌中,有65篇都涉及了服饰描写。作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它也展现出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现代服饰设计也有一定参考辅助作用。《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十五国风”中对服饰文化的描写占了绝大多数。例如“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样的诗句,不仅写出郑地的淳朴民风,也从侧面展现出了郑地的服饰衣着习惯。既反映了社会情景,也在“赋、比、兴”的烘托之下使其跃然纸上。 一、服装的主要材质

服饰学将服饰划分为服装和饰品两大部分,并以服装为主。因此本文主要分两大部分,对服装和饰品进行分类探讨。

因为古代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有限,所以服装材质主要还是以天然材料为主,主要材料是葛、麻、羔裘、蚕丝等等。 (一)葛的使用

周代在服装制造工艺中的纺织和印染上有较大提高。《诗经·周南·葛覃》中“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其中,絺是粗葛布,綌是细葛布。《国风·鄘风·君子偕老》中“蒙彼绉絺,是绁袢也”。绉则是更细的葛布。可以看出,周代已经可以纺织出不同程度粗细的布料。而在《诗经-王风-采葛》中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可以看出,葛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麻的使用

在周代,除了普遍用葛来织布之外,也常用麻作为织布的原料。《陈风·东门之池》中的“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从中可以了解到,“麻”字专门指的是大麻,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纻”指的是苎麻,其中处理麻的方法为沤泡法。此外,“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八月载绩”中可以看到,绩麻作为最原始的纺纱工艺,是周代对麻的处理方法之一。 (三)羔裘的使用

羔裘是周代较为珍贵的服饰材料之一。参照《周礼》可以得知,它是周代贵族阶级所穿的礼服。在《诗经》中,以“羔裘”命名的诗篇就有三首之多,可见其重要性。“羔裘豹袪”体现了当时官员的着装风格是以羔裘为主题,在袖口镶嵌着豹皮。这不仅是“礼君用纯物,臣下之故,袖饰异皮”来将君主和臣子作为区别的服饰标志,也是因为羔羊和豹子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士大夫相见,经常用羔羊为礼物。羔羊具有温顺团结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君主对于臣子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服饰的羔裘,也有着忠诚顺从的含义。而豹子则有勇猛刚强的性格特征,以豹皮作为装饰,恰好体现了君主希望臣子能够坚强果毅,而这也正是作为贵族阶级所应该具有的人格品性。 (四)蚕丝的使用

在对蚕丝进行探讨时,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诗经》中在描写桑的时候并不都是用来养蚕,而是将其分为两种:桑林和桑田。其中,桑林是周代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合,“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里面的桑织的就是桑林,而桑田一般都比较矮小和繁茂,因此用来养蚕生丝。

虽然在《诗经》中没有对缫丝的直接描写,但是缫丝工艺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在这里面,描绘了一幅百姓采桑养蚕为上流人士做服饰的场景。当时蚕丝主要为上层人士所使用,这从侧面表现出周代在服饰上对阶级的划分。 二、饰品的分类 (一)头饰

提到诗经中的头饰,就不得不提到在学术界备受争论的“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虽然到现在对何为副笄六珈还没有定论,但知道可以得出它不是简单的一种饰品,而是几种头饰在一起的组合物,也是周代有较高地位的妇女的头饰。女子成年之后行及笄礼,开始佩戴较为繁复华丽的发簪。如果是贵族阶级,就会在发笄挂充耳。由此也可看出首饰对周代人是有着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地位区分的。 (二)佩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佩玉之傩”、佩玉将将”等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周代的佩饰材质主要是玉。除此之外,还有琼瑶、琼华等等类似玉的材质为佩。对于这些材质的佩饰推崇表现出玉石在周代的重要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当时的时尚风气。

首先,身着玉佩是贵族地位一种物化符号。从《礼记》可以了解到,贵族的各个等级会有其相应的玉石作佩饰。例如士大夫配黑色衡玉,而卿配的则是绿色衡玉。除此之外,玉佩上的绶带也是有一定差异的。除此之外,玉也是对君子的符号象征,能够展现出周代贵族的风姿仪态。“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在当时,贵族在走路、行动的时候身上的玉佩会发出清脆的声响,而这种声响是要合乎韵律的。因此,《诗经》中也展现了佩戴玉的贵族在举止行为中回旋有度,举止有礼的优雅姿态。

在《诗经·国风·卫风》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玉的雕琢过程来比喻君子应有的举止形容,表现出玉对周代人的模范象征作用。此外,“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些诗句也展现出玉作为传达礼物和爱情信物在周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其他佩饰

除了以上的服装和佩饰之外,《诗经》中也提及了假发、佩巾等装饰品。

周朝人就开始使用假发作为装饰了,例如“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其中的“被”指的就是假发,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头发就很重视,并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修饰。

佩巾也是当时常用的装饰品,“亲结其缡”中的“缡”指的就是佩巾。在当时,佩巾是用来服侍长者和擦拭一些水迹污渍的,相当于毛巾的存在。而根据《礼记》可知,“女子设帨于门右”,意味着生了女子就在门边用佩巾做装饰,希望女子能够有妇德,劝勉女子能够严谨地侍奉父母公婆。

通过对《诗经》中服饰文化进行分析,可以对当时的风气和社会面貌有一定了解,这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经》背后所孕育的文化内涵和层次底蕴。虽然一些服饰已经随着时代的更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诗经》的承载之下,它们依然能够熠熠生辉,并对考古学、文献学、服饰学等学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编辑/李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