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我国纺织业受到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生存及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其原因是我国纺织业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人民币升值,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必须尽快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纺织业;现状;问题;策略;转型 一. 中国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004年到2007年中国中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占6.2%,2005年占6.8%左右,2006年上升到7.3%,2007年达到8%。纺织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约有13万家,从纺织产品的原材料产地到生产企业,再到流通销售区域,上下游产业链所涉及到的从业人数约为1.7亿。
二.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 (一)投资增长虽平稳但产能过剩
2010年上半年,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增长21%和22.9%,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实现利润701亿元,增长58.7%,增幅同比提高57.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实现利润418亿元,增长63.8%,服装及其制造业实现利润202亿元,增长26.4%。如图所示:
虽然投资增长利润回升,由于欧美国家掌握了核心技术,我国大部分纺织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由于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核心技术便难以取得。关键技术的无法取得,使得现阶段纺织行业使用设备落后,出口产品具有高度相似性,存在着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的现象,这给我国纺织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低价竞争造成恶性循环
2010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12.2%,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6月,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比5月回落2.2个百分点。如图: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数目众多,且多注重数量型零增长而不注重质量型零增长,缺乏核心竞争力,工业增加值虽有所回落但弥补不了这些之前引起的低价恶性竞争。后危机时代,国外需求低迷,国外订单减少,外贸企业为求得生存,价格竞争更显激烈,这些又反过来导致了我国遭受反倾销增多。 (三)纺织品内销比重逐年上升
从2004年开始,我国内销比重不断扩大,2007年内销比重高达75%。近几年纺织品内销比重逐年上升也说明了中国纺织品出口越来越困难,使得大量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转向以内销为主。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纺织品内销市场的竞争在加剧。今年由于欧洲主权债务的不明朗,欧盟失业率高企,消费缺乏根本动力,需求增长将长期乏力;美、日消费市场虽然有趋稳向好的态势,但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外需总体难以对纺织行业增长形成有力拉动。
(四)贸易壁垒增多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保护国内产业,纷纷通过提高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构筑贸易壁垒,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着严重的贸易摩擦。2009年在WTO的贸易救济框架之下,国外对中国出口纺织类产品进行调查的立项和初裁就已超过30项。“绿色环保”己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大流行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纺织品出口欧美屡屡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纺织业亟待实现“绿色转身”。
三.我国纺织业陷入困境原因: (一)人民币升值
2
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从2005年6月份的8.2765升至2012年11月7日的6.3078.人民币升值改变了进出口纺织品的外币价格,削弱了纺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关资料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19%、2.27%、6.18%,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损失较大。这对于依靠低附加值、低价格竞争又没有价格话语权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尽快振兴国内经济仍不断给人民币施加压力,人民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着很强的升值压力,这对中国出口纺织企业极为不利。
对于人民币的升值,我国纺织业应该以积极地态度应对,企业可以采取各种汇率风险的管理工具,如即期、远期外汇,期货交易来规避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选择正确的方法以规避人民币升值冲击。 (二)成本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则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成本的加速上涨和终端市场价格被不断压低形成强烈反差,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2011年3月9日在第93届中针棉纺品交易会上,竹纤维最为热门,但随着棉价的飞涨,这一差距在逐渐缩小。有抑菌功能,不易发霉的竹纤维性价比明显上升,成为不少企业转型的新方向。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俞岳南表示,棉有不可替代性,新材料只能做到局部。
(1)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尤其是棉花。棉花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原材料,我国棉花产量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近年来我国纺织业产能的增幅远远高于国内棉花产量的增幅,国内企业对进口棉的依存度日益加大。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市场对棉花的需求不断加大,全球棉花资源开始供不应求,导致国际棉花价格一路上涨。
国内棉花、棉纱价格持续上涨。6月,国内棉花价格指数(328级)价格为18309元/吨,比5月上涨838元/吨,同比上涨42.6%。钱清市场纯棉纱价格为28500元/吨,比5月上涨1000元/吨,同比上涨60.1%。虽然2010年棉纱价格涨速快于棉花,且销售情况较好,纺织企业效益没受多大影响。但是棉花资源减少,采购无渠道、资源无着落成纺织企业最担忧的情况。
(2)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劳动力价格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东部大多数地区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已大大高于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而随着危机后纺织品市场的逐渐复苏,很多纺织企业都出现了用工紧缺的现象,为了吸引和
留住员工,企业都采取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等措施,这必然会加大企业的用工成本。
环保成本、用电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土地使用成本的上涨也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国内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上升中国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靠牺牲劳动者福利换取出口纺织品服装价格优势的做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挤占我国纺织品的海外市场。 (三)次贷泡沫的破裂
2007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都遭受重创,我国外贸出口减缓。使得西方对纺织服装的需求数年内都可能保持疲软,这将导致纺织品服装主要消费国的美国和欧洲市场进口量的减少,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产生直接影响。再加上人民币一路飙升,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相对价格随之上升,与外商签单愈加困难,出口销售收入下降,导致部分出口企业转向内销,从而加剧国内纺织企业的竞争。同时,价格上升,也导致订单的流失。目前已出现不少外商订单流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竞争对手国。如图所示:
由于出口的增速下降、单子的大幅减少,这就导致了棉纺织企业的盈利水平进一步下滑。国际市场贸易保护政策会频繁而至。 (四)缺乏自主创新
作为世界纺织大国,中国在整个全球纺织产业链中却仍主要处于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而技术落后和品牌缺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我国纺织企业普遍研发水平较低且创新能力不足,大都倾向于通过从国外购买先进
4
设备和技术,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多数企业都长期为国外品牌做贴牌,定牌生产为主,少数拥有全国认知度的自主品牌大多也只能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高端市场几乎都被洋品牌主导。由于在技术方面缺乏消化吸收,自我提高以及体统化,配套化的指导思想,出现了有先进的技术装备而无与之相配套的工艺技术和开发人员。用昂贵的价格购进一流的设备,却生产出非一流的产品。
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创新及品牌建设,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除了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大笔资金外,也在加紧制定和实施品牌的国际化战略,这是令人欣喜的好现象。但尚未建立系统的研究开发机构。我国纺织企业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居多,由于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的风险高、投资大,短期内一般都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由于规模小、资金少等原因,研究开发投入总量相当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消化吸收和后续开发能力弱。再加上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不愿意改变自身的生产模式,仍在继续粗放型扩张的道路,更是与研究开发无缘。严重削弱了我国产品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纺织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纺织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企业自身的发展升级
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应抓住全球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比较成本优势考虑,将生产加工环节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地区,这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应是“升级型”的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更新设备,进行产品升级。同时东部沿海地区成熟的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借鉴“制造三角”模式,即拿到发达国家的订单,然后将劳动密集型的活动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低工资的国家或地区,如向越南、柬埔寨等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外包生产,只从事相对技术密集型的活动,把精力主要放在市场扩张上,按照OEM(外包)或OBM(制造三角)模式进行升级。
企业应采取不同方式突破价值链进入壁垒:例如服装企业,由于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容易通过一些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加以传递,价值链的主导者国际零售商、品牌专营商和品牌制造商在全球寻找更低成本生产地的同时,往往在新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向生产企业提供支持。因此,企业可以在一定的产业基础上更新设备,通过来料、来样加工等形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依托于一些高价值的品牌和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并在该价值链中的主导者支持下实现产品升级和流程升级,实现从0EM向ODM的转变。
针对国际国内需求的变化,纺织服装企业应以“多渠道、多元化”发展作为应对市场需求调整的思路。企业应抓住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机会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拓展中、高端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应建立可替代的需求平台,重点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尤其是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它们的购买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会远远强于美国、日本或欧洲。 (二)开拓内需市场,寻找新的目标市场
在出口面临严峻考验情况下,开拓内需市场似乎成为中国纺织企业的方向。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当前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该把眼光更多的转向新兴经济体国家,如非洲、南亚、南美,这些市场还都有比较大的潜力可挖。
(三)政府发挥作用
目前,纺织业仍是我国传统制造业中的重要行业,对解决劳动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例如:上调我国服装或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给纺织行业一个喘息的机会。同时取消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加工贸易的限制类,变保证金“实转”为“空转”。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如放松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限制,加快纺织商业银行的申请,形成系统、专业的纺织银行服务网络。加大科技培训、技术宣传等。
五.结束语
虽然我国纺织业出口的形式严峻,但也使我们充分认清了我国纺织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为我们着力解决纺织行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契机,也为我国向纺织产业链的高端挺进创造了机遇。随着危机后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当前我国纺织业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但保持这一势头,任务艰巨。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仍存在,成本上升、用工紧缺、贸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正严重制约着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快纺织业的转型和升级已刻不容缓。当然,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选择合理的转型升级路径。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全面推动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路径。只有这样,中国纺织业才能在真正在后危机时代获得新一轮的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地成为世界纺织强国。
6
参考文献:
[1]王兆斌.向纺织工业强国迈进——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J].求是,2009(3).
[2]张伯伟,张兵.2009年世界经济回顾与2010年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2). [3]张明志,薛东晖.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基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
[4]杜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6). [5]田俊芳,黄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09(15). [6]徐娟娟,费章凤.关于中国纺织业转型与升级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9(4). [7]赵文峰.浅析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师.2004(3):49-50 [8]籍红娜.加入WTO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及政府对策[D].东北大学.2006.01 [9]谷永芬,吴倩,陈文宗.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8).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姓名:
班级:
学号: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