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单向度的国家权利与个人义务,讲求的是牺牲小我、 成全大我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家国同构”的伦理关 系中,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缩小。君王是君父,需 时期对传统文化的“鞭挞”与“颠覆”,还是近年来渐 呈燎原之势发展的“国学”热,对儒家孝文化的解读大 多侧重于其单方面对子的权利,如要求子女对父能 养、不辱、显名等;而对孝道文化中的另一面,即父对 子女的义务,如抚养、教育之责任,则鲜有提及。笔者 要臣民无条件的服从;各级官吏是一系列父母官,需 要的也是服从。儒家孝道观念在封建帝王时代正是 如此。父为子设立了一系列的准与不准,用孝道的一 系列观念与义务去束缚子,要求子无条件的服从,就 会造就扼杀个陛的专制,“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就会成 以为,我们更应该顺势而动,在尊重古代文化典籍原 义的基础上,以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公民社会 的现实语境解读其现代性内涵,即孝文化的权利与责 任并存的契约意识。这也是沟通孝文化与当下社会 现实语境、合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 [2]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3 (3). 为普遍现象,进而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社会悲 剧;而当下的家庭教育两种倾向又俨然是要么不尽养 育之责、要么不能界定爱的分寸,而无论是要求子女 无条件的服从还是无法完全履行养护义务,都会危害 正常的家庭关系,都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事实上, 没有任何契约意识的这种单方面的义务关系发展到 极端,都会酿成家庭悲剧,进而是社会悲剧。 [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71. [4]容中逵.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 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6). 毋庸讳言,在现实社会中,绝对的权利本位或义 务本位都无助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全发展;而道德 义务与权利关系中的常态,应该是二者的基本对等与 统一。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均有均等、相等、平 等、比例性质的那种回报或交换行为。”家庭教育中同 样要体现以公正为基础的契约意识。无论是“五四” [5]胡发贵.中国古代的“成人”观念[J].文史知识,1995(1). [6]程石泉.论语读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43. 纪晓岚的礼教思想及贡献冰 王 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摘 要:纪晓岚是清代乾隆朝著名的官僚文人,曾在乾嘉两朝任礼部尚书十余年,一生之中有两部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总 目》和《阅微草堂笔记》,他的生平经历促成其独特的礼教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与具体教化手段相结合,对维系清代礼教秩序作出了 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纪晓岚;礼教思想;贡献 清朝伊始,统治者就将“文治礼教”作为一项重 要的国策。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谕:“朕思自古 及今,俱文武并用,以武威克敌,以文教治世。”_1 清 其次是清朝统治者也想通过“文治礼教”的种种措 施,对天下文人思想进行规范和统一,从而打击异端 思想,巩固统治地位。 朝统治者的异族身份,特别需要利用汉族文化和礼 教思想,以助其政权获取天下汉人的认同与支持。 “文治礼教”首先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拉拢汉族知 识分子和官吏,通过得土心来获民心,以匡正天下; 清朝的“文治礼教”在乾隆时期达到了一个高 峰。乾隆帝自身对于汉族文化甚是沉迷,一生之中 御制诗十万余首,“每一诗成,使儒臣解释,不能即 答者,许其归家涉猎,往往有翻阅万卷而不得其解 收稿日期:2011—09—22 作者简介:王颖(1976一),女,黑龙江密山人,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永乐大典)本辑佚书研究》(10YJC870031)阶段性成果。 儒家孝道文化与和谐社会(笔谈) 19 者。帝乃举其出处,以为笑乐”_2j。虽然他反感旗 人沾染汉习,但对于治理天下而言,他坚持以“文治 礼教”进行全民道德教化,以控制天下百姓的行为 与思想。 乾隆初期,各种文治礼教政策总体沿着康雍时 期的轨迹进行,传承汉族人自古以来的礼教思想,以 培育温柔、敦厚、忠义、孝悌的民风。乾隆中期以后, 建立所谓盛世的“文治武功”,一方面,朝廷征战四 方,巩固边疆,树立军事上的威信;另一方面,进行各 种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其中大量选调文才征书编书, 如辑佚《永乐大典》,纂修《四库全书》,修国朝三通, 修国史,修八旗通志,刊刻武英殿聚珍版书,等等;同 时大力征表忠孝贞义之事,在全国范围内推崇树立 道德典范,以维系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统治。这些 礼教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清除一切对满清统治 不利的思想与言论,在思想文化方面建立严格的规 范秩序。 乾隆时期的大臣纪昀,一生就承担和扮演了宣 扬和推行朝廷廷教观念和教化思想的重要角色。在 十年时间里,他受命纂修《四库全书》,其著述均与 乾隆朝文治礼教息息相关,对维系乾隆朝礼教统治 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礼部职能与礼教重点 按照清制,六部之中以礼部掌五礼秩序和学校 文教等,主要负责皇族的婚丧嫁娶之礼、国家各类祭 祀拜典礼仪及民间忠孝贞义的立牌旌表,兼管卜祝、 医巫、音乐、僧道等。《清史稿》记载礼部职能: 尚书掌五礼秩序,典领学校贡举,以布邦 教。侍郎贰之。典制掌嘉礼、军礼。稽彝章,辨 名教,颁式诸司。三岁大比,司其名籍。四方忠 孝贞义,访懋旌闾。祠祭掌吉礼、凶礼。……有 灾异即奏闻。凡丧葬、祭祀,贵贱有等,皆定程 式而颁行之。……并籍领史祝、医巫、音乐、僧 道,司其禁令,有妖妄者罪无赦 ∞。 纪晓岚一生中两部主要著作明显体现了礼部的 工作职能,其中《四库全书总目》从学术角度推崇清 代统治者的教化思想,为文教统治树立规范;而晚年 写成的《阅微草堂笔记》包含了他的礼教思想和教 化方式,体现了他在礼教理论方面的贡献。这两部 著作思想的形成均与纪晓岚在礼部的工作职能有 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他对教化手段的推行,以及他 个人多年在官场形成的礼教观念。 从《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来看,纪晓岚运用重 点推崇、批评反讽等手法,通过旌表孝道、批判伪孝 廉、讽刺伪道学等,突出他个人的礼教思想,维系礼 教的正统地位。在纪晓岚看来,旌表和批评都是独 特的教化手段,然批评社会现象并不表示纪晓岚反 对乾隆统治。在清朝虚伪的儒学逐渐被质疑的境况 下,批评手段旨在推行并维系自上而下的礼教政策, 正像鲁迅的《买小学大全记》所指出的,纪晓岚总纂 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自著的《阅微草堂笔记》 里攻击、讥讽道学先生,其实是当时的一种潮流,是 符合乾隆“圣意”的。 纪晓岚首先推崇“孝”的立国之本,对虚假的 “孝道”行为进行批评。“孝”是正统儒学标榜的前 提,是维系家族伦理的核心,在历朝历代都是为官做 人品行、德行的基础。清朝统治者不但要求民间百 姓要恪守孝道,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将“孝”纳入官员 的必备品德。清代立国之始,便将“孝”列为教育生 员的首要条款。顺治十六年,广泛颁布《孝经》,并 在乡试、会试中以《孝经》命题。雍正元年,皇帝下 诏《孝经》与五经并重,乡试、会试论题用《孝经》: 《孝经》一书,与五经并重,盖孝为百行之 首,我圣祖仁皇帝钦定《孝经衍义》,以阐发至 德要道,诚化民成俗之本也。乡、会二试向以 《孝经》为论题,后改用《太极图说》、《通说》、 《西铭》、《正蒙》。夫宋儒之书,虽足羽翼经传, 岂若圣言之广大悉备。今自雍正元年会试为 始,二场论题,定仍用《孝经》,庶士子成知诵 习,而民间亦敦本励行,即移孝作忠之道,胥由 于此[ 卷 。 之后,雍正在康熙《圣谕十六条》基础上,又钦 定《圣谕广训》,作为衡量学校生员的道德准则:其 第一条为“敦孝悌以重人伦”,第二条为“笃宗族以 昭雍睦”。这些准则均是以家族为重,以孝道为先。 到了乾隆朝,乾隆帝本人更是以“孝子”自居,每日 陪同皇太后诵经礼佛、听戏闲谈,感情亲密融洽,可 谓天下孝子之典范。由于皇室以孝为本,因此朝廷 更要求天下为民必孝、为官必忠,并明令凡有孝行之 生员可得到嘉奖;雍正元年复准:“嗣后各省学政, 转饬教官,实心访查,有居家孝友品行端方者,列为 上等。”雍正五年,令各府州县学各举一名“孝友端 方”者,奏闻请旨 J巷弼。。 清朝文官的丁忧之制极为严格。所谓丁忧,是 官员遇父母等尊长之丧事,暂离公职而在家服丧守 制。丁忧守丧是文官的一项义务,故法律上有一系 列严格的规定。在中国古代,服丧是“孝道”的重要 体现,如雍正曾明谕三年守孝之重大意义:“父母之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恩吴天罔极,而丧礼以三年为断者,所以节仁人孝子 之哀,而使所有极也。三年之丧犹不能终,则百行皆 无其本矣。”l6J卷¨因此,历代都重视守丧,将“不孝” 列为“十恶”罪之一。 正因乾隆朝对于孝道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 乾隆帝以身作则,以孝子仁君自居,故而纪晓岚在礼 部任职时大力旌表孝子孝妇。其目的,一方面是顺 应体察“圣意”,对清王朝以“孝”立国的宗旨进行宣 扬并维护;另一方面也表达他个人对“孝道”的看 法。 纪晓岚担任礼部尚书多年,他在著作中指出 “忠臣孝子,顶上神光照数尺”(《如是我闻》二)。 在宣扬忠孝的同时,他还极力推行“忠臣孝子合于 天道”的理念,将神灵庇佑与忠、孝、节、义紧密联 系,对民问百姓来说是极为有效的教化手段。 相对于旌表孝子孝妇的反面事例,纪晓岚也收 集了相当多的典型,尤其对伪孝廉的严厉批判,体现 了他对虚假孝道的憎恶和摒斥。清朝选用官员最重 科举和正途,孝廉属于特科举荐,以选拔品行敦厚的 人才。“举孝廉”之法古已有之,而清代将举孝廉作 为制科的一种,为科举之辅。因统治者对官员“忠 孝”要求甚高,故举孝廉成为朝廷较为重视的特科, “制科者,天子亲诏以待异等之才”(《清史稿・选举 四》)。制科举行的办法是,先由皇帝下诏制科科 目,然后令内外大臣举荐文人,并定时汇集考试,成 绩优异者授予一定官职。清代制科主要有博学鸿词 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博学鸿词科仅在康熙 朝和乾隆朝举行过两次,经济特科仅在光绪朝举行 过一次,而孝廉方正科则始于康熙六十一年,下诏 “每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暂赐六品顶戴荣身,以 备召用”_5J卷 ,被举者用知县,五十五岁以上者用知 州;雍正以后,“历朝御极,皆恩诏荐举以为常”(《清 史稿・选举四》)。可见,孝廉方正科是清朝举行最 多的一种制科,因此各地孝廉人数也达到相当的规 模。 清朝的举孝廉是附庸“孝治”的一种手段,是太 平盛世的必要“装饰”;被举荐之人授以相应的官 职,被统治者视为维系文治礼教的重要分子,在庞大 的官僚队伍中起“孝道”催化作用。然而,此类特科 考试有很大弊端和缺陷:普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的 选拔,若考中殿试第一名(状元),也仅能获得从六 品的官职;而举荐孝廉,几乎无需应试便可用为知县 (正六品),五十五岁以上者用知州(从五品),可见 举孝廉易于考取进士。如此利益驱使,孝廉的品质 便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一些无品无德的孝廉。因此,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针对这类丧失道 德、人格的伪孝廉进行尖锐的批评: 天津某孝廉,与数友郊外踏青。皆少年轻 薄,见柳荫中少妇骑驴过,欺其无伴,邀众逐其 后,墁语调谑。(《滦阳消夏录》一) 一孝廉颇善储蓄,而性啬。其妹家至贫,时 逼除夕,炊烟不举,冒风雪徒步数十里,乞贷三 五金,期明春以其夫馆谷偿,坚以窘辞。其母涕 泣助请,辞如故。母脱簪珥付之去,孝廉如弗闻 也。……夫母子天性,兄妹至情,以啬之故,人 如陌路,此真闻之扼腕矣。(《如是我闻》四) 可见,纪晓岚在此尖锐地指出了某些孝廉的无 行,对清代的选举状况和特科弊端进行的揭露和批 评,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均提倡程朱理学,并 确立了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因为程朱理学的 社会政治学说以封建纲常为主要内容,宣扬忠孝伦 理道德。康熙帝标榜“以孝治天下”,颁布“圣谕十 六条”,诏谕礼部,通行八旗和各省府州县,以及各 乡村遵行。史料载,康熙帝亲为《朱子全书》撰序, 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 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 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四库全书》本《御纂朱 子全书》序)康熙帝用汉族的伦理哲学来统治招揽 汉族文人,在一定程度上“投汉族文人所好”,希望 以此来打动汉族“士心”。 然而,乾隆帝执政后,虽仍像祖父一样倚重理学 大臣,但由于民问学术自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之等人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空谈性理,汉学之风已 渐渐兴起并成气候,加之朝中理学大臣多发展成 “伪道学”的代表,沽名钓誉、结党营私,朋党门户之 风大开,令乾隆帝十分反感,导致理学逐渐走向末 路。 乾隆帝反感理学家,一为理学家不务实际,倡讲 学之风,讲学便要聚众,便有门徒,便有朋党;二为理 学家多争名夺利,借辩学之名互相倾轧;三为理学家 明讲存天理、灭人欲,实际多为假道学,如尹嘉铨其 人,以道学家自居,为在妻儿面前夸耀便向皇上讨赏 翎子等“丑行”,实令乾隆帝不齿。另外,道学家多 坚持,“学求闻道而已,所谓道者,日天、日性、日心 而已,忠孝节义犹为末务,礼乐刑政更末之末矣” (《姑妄听之》三),与统治者基本的治国之道相悖。 与这样的朝廷政策相配合,纪晓岚大力批评满 儒家孝道文化与和谐社会(笔谈) 21 口道学的伪儒腐儒。不过,纪晓岚在著作中对道学 家和圣贤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他认为“道学与圣贤 各一事也。圣贤依乎中庸,以实心励实行,以实学求 实用;道学则务语精微,先理气,后彝伦,尊性命,薄 事功,其用意已稍别;圣贤之于人有是非心,无彼我 心,有诱导心,无苛刻心;道学则各立门户,不能不 争,既已相争,不能不巧诋以求胜,以是意见,生种种 作用,遂不尽可令孔孟见矣”(《姑妄听之》二);又批 评道学家聚众讲学,“奸 柄国,方阴伺君子之隙, 肆其诋排,而群聚清谈,反予以钩党之题目,一网打 尽,亦复何尤。且三千弟子,惟孔子则可,孟子揣不 及孔子,所与讲肄者公孙丑、万章等数人而已。洛闽 诸儒,无孔子之道德,而亦招聚生徒,盈千累万,枭鸾 并集,门户交争,遂酿为朋党,而国随以亡。东林诸 儒,不鉴覆辙,又鹜虚名而受实祸”(《如是我闻》 四)。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类总序 日:“当时所谓道学者,又白分二派,笔舌交攻。自 是厥后,天下惟朱陆是争;门户列而朋党起,恩仇报 复,蔓延者垂数百年。”他站在礼部官方立场阐述道 学与朋党的关系,“门户分而朋党起,朋党盛而公论 淆,眍阪纷纭,是非蜂起”(《姑妄听之》三);这些人 “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 非;势孤则攀附以求援,力敌则排挤以互噬;翻云覆 雨,倏忽万端”(《滦阳消夏录》四);讲学者“交通声 气,号召生徒,渴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 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盖植 党者多私,争名者相轧”(《滦阳消夏录》六),等等, 均是从理论上批评虚伪的道学家,从而推崇真正的 传统儒学之礼。 二、纪晓岚独特的教化手段与贡献 纪晓岚是乾隆朝重要的汉学家,其一生的经历 以纂修《四库全书》和编写《阅微草堂笔记》最为重 要。在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的十九年中,他熟知 朝廷各类的文教政策,明晓礼教对维系国家繁荣稳 定的重要性。《四库全书》的纂修旨在通过文教书 籍给天下树立一个礼教规矩;而《阅微草堂笔记》则 站在礼部官员的立场上,对社会的世道人心、民间的 忠孝礼义进行评价。他所欣赏的子部小说家类要符 合《四库全书》提要的标准:寓劝诫、广见闻、资考 证。这是当时学者们眼中的礼教标准,也代表官方 的学术理念和礼教政策。《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 严格遵循这三个标准,因此过于虚妄荒诞之事,或是 毫无劝诫教化意义的事例,纪晓岚均不载人。在内 容取舍标准上,他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就是“不失忠 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以此来宣扬礼教。这正是 他独特的教化手段之一。除此以外,他还记载大量 的神秘扶乩、忠臣孝子、因果报应、神道设教等事例, 作为教化民众的手段,以推动清代礼教政策的全面 发展。 当然,纪晓岚作为礼部尚书,因职责所在,在平 日里比其他官员更加关注“四方忠孝贞义”、各类灾 异的发生,以及巫祝和僧道有无妖妄行为等事。他 对贞妇、贤臣有一定的评判标准:“……贞妇,而亦 有差等。或以儿女之爱,或以田宅之丰,有所系恋而 弗去者,下也;不免情欲之萌,而能以礼义自克者,次 也;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 利害亦不计者,斯为上矣”;“贤臣亦三等,畏法度者 为下,爱名节者为次,乃心王室,但知国计民生,不知 祸福毁誉者为上”(《滦阳消夏录》二)。对僧道,他 也有所评判:“佛之本旨,无生无灭而已。布施供养 非也,机锋语录亦非也;道之本旨,清净冲虚而已。 章咒符录非也,炉火服饵亦非也。”(《姑妄听之》三) 由于他在理论上确立了礼教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 性,因此对清代礼教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除此以外,纪晓岚亦大力宣扬鬼神因果,利用民 间宗教对百姓进行教化。他认为,人 t3存鬼神,行事 有所顾忌,宣扬鬼神因果有利于世道风化。如一则 事例: 侍姬之母沈媪,言高川有丐者,与母妻居一 破庙中。丐夏月拾麦斗余,嘱妻磨面以供母,妻 匿其好面,以粗面泄秽水,作饼与母食,是夕大 雷雨,黑暗中妻忽嗷然一声,丐起视之,则有巨 蛇自口入,啮其心死矣。丐发而埋之,沈媪亲见 蛇尾垂其胸臆间,长二尺余云。(《滦阳消夏 录》四) 在纪晓岚的著作中还充斥着大量“愚夫愚妇” 相信的因果报应,体现了他维系礼教的独特手段,即 除了对民间百姓的教化手段,也着意于对官员忠义 的倡导,对那些不忠不义的“贰臣”进行讽刺批判: 宋按察蒙泉言,某公在明为谏官,尝扶乩问 寿数,仙判某年某月某日当死,计期不远,恒悒 悒,届期乃无恙。后入本朝,至九列。适同僚家 抚乩,前仙又降,某公叩以所判无验,又判日: “君不死我奈何?”某公俯仰沉思,忽命驾去,盖 所判正甲申三月十九日也。(《滦阳消夏录》 二) 纪晓岚还在《四库全书》中将明朝诸文人区分 明晰,“一则效死于故君,一则邀恩于新主”,不以尊 22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崇排名,而以忠义论先后: 吕留良之罪,在明亡以后,既不能首阳一 饿,追迹夷齐,叉不能戢影逃名,鸿冥世外,如真 夫孤城将破,巡已决志捐生,巡当殉国,妾不"3 -殉主乎?古来忠臣仗节,覆宗族,糜妻子者,不 山民之比。乃青衿应试,身列胶庠,其子葆中亦 高掇科名,以第二人入翰苑。则久食周粟,断不 ・ 知凡几,使人人索命,天地间无纲常矣。使容其 索命,天地间亦无神理矣。……或明季诸臣,顾 惜身家,偷生视息,造作是言以自解,亦未可知 也。儒者著书,当存风化,虽齐谐志怪,亦不当 能自比殷顽,何得肆作谤书,荧惑黔首?诡托于 桀犬之吠尧,是首鼠两端,进退无据,实狡黠反 收悖理之言。(《滦阳消夏录》六) 综上所述,纪晓岚以礼部官员之身份,行使教化 百姓的职能,旌表提倡忠义孝悌,以神道设教的方式 教化愚民愚妇,虽然其中充斥大量的封建迷信思想, 但确为乾嘉时期的文治礼教的推行作出了一定的贡 献。同时,纪晓岚的礼教思想也影响乾隆朝文教学 术理念,通过纂修《四库全书》等规范学术的手段, 将重视儒学敦厚的乾嘉汉学推向了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王先谦.东华续录[M].“天聪三年”.光绪二十五年公记书庄刻 木. 覆之尤。核其生平,实与钱谦益相等,殁罹阴 谴,自必由斯。(《姑妄听之》四) 在此,纪晓岚评吕留良“诡托于桀犬之吠尧,是 首鼠两端,进退无据,实狡黠反覆之尤。核其生平, 实与钱谦益相等”,与乾隆帝所言“钱谦益行素不 端,及明祚既移,率先归命,乃敢于诗文阴行诋毁,是 为进退无据,非复人类”,观点正相符相合。因此, 《阅微草堂笔记》中载吕留良尸骨事,“凡罪应戮尸 者,虽葬多年,尸不朽,吕留良焚骨时,开其棺,貌如 生,刃之尚有微血。盖鬼神留尸伏诛也”(《如是我 闻》四),表明了对所谓“贰臣”的态度。时有明末张 巡殉国杀妾,其妾转世索命事,纪晓岚认为或是“明 季诸臣,顾惜身家,偷生视息,造作是言以自解”,对 其进行批评: [2]稻叶君山.清朝全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8. [3]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宋文蔚,等.皇朝掌故汇编[M].求实书社铅印,光绪28年.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戊申冬月初版. [6]钦定六部处分则例[M].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光绪l3年. 渔洋山人记张巡妾转世索命事,余不谓然。 其言日:“君为忠臣,我则何罪?而杀以飨士?” 儒家“孝悌文化"与大学伦理道德教育 ——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的思考 樊继轩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摘 要:儒家“孝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 入“孝悌文化”十分必要。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以开办讲座的方式,让“孝悌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校园网络。在实施 “孝悌文化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伦理亲情的教育,完善对大学生人格的理智探讨的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诚信品德的教育。 关键词:儒家;大学思想教育;孝悌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而“孝悌文化” 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中推广“孝悌文化”教 育已是当务之急。 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 儒家孝文化的重要伦理道德规范之一,也是贯穿于 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的一条主线。但是,由于受社会、 经济、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孝 文化在大学的伦理道德教育中日渐衰微。因此,创 收稿日期:2011—08—28 、儒家“孝悌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内涵 (一)儒家“孝悌文化”的内涵阐释 孝有三层含义:其一指孝顺,尽孝;其二指守孝, 是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其三指 作者简介:樊继轩(1950一),男,河南郑 ・J'1人,副编审,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河南儒学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