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美学担当的任务:1.深化我们对艺术的既有知识,把美学当做元批评学。2.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3.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创造美,美化人类生存环境、美化人生。4.增强审美教育的自觉性。
美的三种含义:1.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2.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3.专指审美对象。
美是什么?1.美在形式。美不在心,而在客观之物,在于物自身的形式、属性。(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2.美在理念。将精神现象看做客观实体,这种客观的精神实体是万物的本原,同时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柏拉图)3.美在主观。将精神现象看做主观心理活动的结果,努力从人的心理—感觉、情感、想象、理智等等之中寻求对美的解释。(英国哲学家休谟)4.美在生活。一个事物美与不美,决定的因素不在该事物本身,而取决于该事物与社会生活发生关系之后所显示的意义。(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5.美在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是随着关系而开始、增长、变化、衰落、消失的。(法国狄德罗)
美何以难解?1.是因为美的事物的繁复性、多样化。2.美要求从美感得到确证,而美感却具有偶然性和相对性。3.美的本质论歧义丛出。
美在当下:1.广告的审美化倾向。2.艺术领域的日益商业化。
人的美按照由表及里分为:人体美,行为美,人格美。
人体美:指人的五官、身姿以及在人体活动中产生的风度、风姿给人以美的感受。
人们如何看待人体之美:1.从英雄崇拜走向偶像崇拜。2.走向人体经济学。①人体摄影的流行②人体彩绘的后来居上③人体表演、人体行为艺术的流行
行为美:指人在日常交往中行为举止的美,包括语言美和行动美。
行为美特点:1.规范性2.分寸感3.习惯性—“第二天性”
自然美:一是指客观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事物或现象的美,此时“自然”作为名词;一是指崇尚自然、追求本色的美学风格,也就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此时“自然”作为形容词。
中国人对天地山川之美欣赏三阶段:1.致用阶段2.先秦“比德”阶段3.魏晋南北朝“畅神”阶段
自然美的形态:1.原生态的自然美(未经加工)2.与人文景观结合的自然美①因人工建设而成名胜②因文化设施而成名胜③因神话传说、名人题咏、摩崖石刻而成胜地 3.艺术作品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的特征:1.以形式胜,其内容(情意)朦胧、多义、不确定2.自然物因时空条件的多变,具有形式的可变性3.某些自然物因为与人的多重关系而具有美丑两重性
自然事物的美丑两重性何以产生?是因为它的外在形式与人的利害关系发生交叉。倘若形式联系于有益于人,至少是无害于人的一面,自然物就是美的。倘若形式联系于有害于人的一面,自然物就是丑的。总之,美丑两重性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外观形式)与社会属性交叉的结果。
艺术:是指创造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活动。它包括三个环节:作家(艺术家)、艺术品、大众。
西方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片面性:是因为它忽视了自然美和社会美。合理性:1.艺术是审美活动最经常、最具代表性的方式2.艺术美最能代表人们的审美理想
艺术品::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2.艺术品是“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美:1.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美2.艺术家对现实人生的反思3.艺术创造在构思过程中增添了艺术家对人生理想的追求4.艺术传达中的技巧美与形式美
艺术美的特征:1.个体独创性2.虚拟的表现性3.物态常驻性4.具有可生长性
艺术接受中有趣现象:1.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被长时间的冷落,然后它的真正价值才慢慢被人们所认识2.读者可以违背作家的意愿,按自己的理解赋予作品一种被来没有的含义
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条件:1.作家要有高尚的审美理想,通过作家审美理想给生活丑以否定性评价,一切丑恶的现象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反衬2.丑的事物在传达过程中也取得了形式美与技巧美
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两种方式:1.以丑衬美2.丑中见美
艺术美包括: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
建筑艺术特征:1.实用、稳固、美观是建筑艺术的三要素2.建筑艺术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3.建筑艺术符合美学原则:A.建筑是凝固的音乐B.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美
雕塑艺术特点:1.形象的单纯性2.表现的概括性3.结构的完整性4,静态的运动性,动态的静穆性
绘画艺术特征1.以二度空间表现具有三度空间的事物和场景2.线条、色彩、构图是绘画艺术的特殊语言3.以静示动、寓动于静
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优美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优美的对象是在审美和实践中易于把握的
优美感的特征:松弛、舒畅、欣然怡悦的快感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崇高的界定:1.崇高的事物不但是宏伟、奇特,令人惊心动魄的,而且是令人恐惧的。2.崇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的生理本能
崇高的事物应具备特征:1.形式的无限性2.崇高的两种类型①数量的崇高A.庞大的体积和无限的面积B。无限的时间或空间②力量的崇高山寨文化:“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山寨文化则是对由山寨制造引申而出的五花八门的山寨现象的总称,草根化、平民化是其特征。
山寨事件:1.山寨新闻2.山寨“奥运圣火传递”3.山寨《说句心里话>4.山寨电视剧5.山寨《百家讲坛》6.山寨明星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 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喜的本质:丑
喜剧如何否定丑?最常用的方法是对人类行为中矛盾的突然揭示
人类行为矛盾:1.名分与身份的不一致2.目的与手段的不一致3.逻辑前提与结论的矛盾
喜剧的美感-笑是如何产生的?1.(英)霍布斯:”笑的情感不过时发现旁人的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2.(德)康德:“期待的突然消失”3.(法)柏格森:生气的机械化
喜剧的类型:1.强形式——讽刺、冷嘲、黑色幽默2.轻形式——幽默3.弱形式——诙谐机趣
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使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激发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一种审美形态。
“悲”的审美特征:1.悲属于失败了的社会性崇高2.悲包含了必然性的冲突3.悲剧感的特点—痛快①净化说:认为悲剧有类似于宗教的作用②宣泄说:认为悲剧具有类似于医药的作用③调节说:认为情感需求适度,不足或过分都是不好的
审美活动:是社会的人特有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包括对美的感受、体验和评价,也包括人的审美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创造活动。广义的说,它还可以包括人的审美教育活动,即通过审美对自身人格进行重新塑造。
为什么审美活动是社会的人特有的?1.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现象2.在审美活动中,美需要社会人群分享3.审美活动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4.从汉字“美”的字源,也可以看出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审美活动的历史变迁表现在:1.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2.审美趣味的变化和更替
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发现美、评价美的各种
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要求、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狭义的美感,亦称审美感受,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
审美趣味:指主体对审美对象或对象某些方面的指向性和选择审美趣味的社会共同性:1.时代的共同性2.民族共同性3.阶级共同性
性
审美体验:指主体在产生审美感受的同时,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省内视,反复玩味与咀嚼
审美理想:指主体对悬于心目的、尚待实现的美的事物和美的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审美观点:指引导和支配主体进行审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审美理想和审美观点的区别:审美理想虽然也有理性成分,但它是以感性形态出现的理性需求,而审美观点则摆脱了感性成分;审美理想是用审美意象表现出来,审美观点则是用概念、学理的形式表现出来。
费希纳美学的现代转向的必然性与合理性:1.美是需要通过美感来确认的2.美感研究可为艺术批评提供法则3,审美教育以美感经验研究为依凭
美感(审美感受)的特征:1.非功利性2.非概念性3.美感是建立在感官快适基础上的精神愉悦
美感的最根本特征是自由感受。
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1.生理快感具有私人性质,审美感受具有社会分享性,它本身要求社会的普遍认同。2.生理快感只限于生理领域,美感却要由感官快适进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3.生理快感持续时间短暂,容易餍足,美感则使人长时间持续起愉悦感,且在每一次观赏中会有新的发现,新
的体验。
审美判断:即美感的获得,它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判断的特殊方式
审美客体:又称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对应,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对象。
审美主体的条件:1.要有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感官,这主要指的是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2.要有必要的审美素养,包括知识储备、文化教养以及生活阅历等3.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4.要有进步的审美观点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极大体现在:致思方式、观物方式、行为方式
审美感受的心理过程:(一)美感的心理准备——自觉审美态度的确立1..日常态度:即一种实用态度,以此看待事物,出发点是人的日常实用需要。2.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二)美感的实现阶段—物我的交流和统一1.形式感知2.物我交感3.物我同一(三)美感的效应阶段
美感的心理要素:1.感知2.想象3.情感4.理解
审美理解两种类型:1.前提性理解①自觉的审美态度②相关的人生经验③必要的欣赏经验 2.融汇性理解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不同:1.审美情感是净化了的情感2.审美情感是一种反思的情感。日常情感都是一次性的,不能分析反思,一经反思则完全消失
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起着重要动力作用表现在:1.渗入感知,推动想象,深化理解2.在意想结构中的磁力作用
感觉在审美中的作用和特点:1.受动性2.感觉的交互作用和同时反衬
审美知觉的特征:1.饱含着情绪色彩2.主观选择性3.虚拟性
想象细分为:1.简单联想2.再塑造想象3.创造性想象
1.举例谈谈你对于近些年的山寨文化现象的看法。
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点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随着“山寨手机”大规模地攻城略地,“山寨”这个有些江湖气的词汇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不过,如今提到“山寨”一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山寨手机”了:“山寨电影”、“山寨T恤”就连春晚也出现了山寨版,甚至“山寨明星”纷纷出炉,衍生出了“山寨文化”。
当一种现象被加上“文化”二字后,他的实际意义早已被覆盖了。他给人们的已经是一种习惯了。虽然在目前的社会认识上存在很大分歧,但从市场角度看,其生存却并不缺乏足够的土壤。比如山寨手机,在如今这个处处讲究上品牌上档次的时代,买一部拿得出手的手机起码论千数,兜里没有几张大票那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大款毕竟是少数,众多赶时髦的每月才挣一两千块钱的年轻人就不得不权衡一下自己的经济实力了。既想追潮流,又必须少花钱,“山寨”版产品自然成为他们的消费选择,功能、外观,那粗看上去是相当的虎气,满足一下虚荣心是绰绰有余了。 可以说,山寨形象更多的代表了“草根”的消费需求。
山寨文化的存在对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许多的积极因素。对等山寨文化现象,我们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剔除一些糟粕,采取包容之心,批判地吸收和接纳。完全赞美一种文化,不是对待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而是固步自封和愚昧的表现。完全取缔和否定一种文化,也不是对文化的辩证理解和分析,而是机械主义的主观意识在作怪。
2.如何看待悲剧在当下的发展?
如今的年代是一个娱乐年代,所以即使是悲剧也被打上了“娱乐”的标签。相对于精英小众阶层
的悲剧,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社会草根阶层上演的自我调侃式的“悲剧”。在人们对于现实世界中的挫折和苦难无法排解时,就出现了能将自己生活代入的小人物式悲剧。而这些悲剧最常以一种诙谐调侃的形式出现。
相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国仇家恨之悲,这个年代的悲剧似乎更加贴近于生活,对比前几年人们对于苦情戏的热衷,现如今逐渐流于俗套的悲剧电视电影作品已无法使人们产生共鸣,人们更多将目光集中于现实世界,如大学生临考前在网上发帖:一点都没复习,“杯具”啊!中低收入人群自我调侃:买不起房丈母娘不过关,悲剧了,等等。相对于在悲剧中沉默忧郁,更多人选择了以自我解嘲或是“咆哮体”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在纾解自身压力的同时博君一笑,将“杯具”,“餐具”化为“洗具”,将消极情感化为积极情感,追求一种“乐在当下”的即时愉悦。这些小人物式的悲剧虽无震撼性的教育效果,却也同样发人深省,思考当下例如应试教育,买房困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虽无太大的实际冲突,却也深刻反映隐藏在悲剧背后的社会现实,同样具有揭露社会矛盾的功能。
但是在这样的调侃背后,不应忽视的是人们对于现实问题的逃避。现今的悲剧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面对社会的种种“悲剧”,我们除了自我调侃之余,应该理智分析客观矛盾,正视自身主观原因,寻找可以突破的方向,将悲剧化为正面力量,解除自己身上的悲剧点。通过刻苦学习和工作提升自身价值,努力从“杯具”阵营跨向“洗具”阵营,挑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理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