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与结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谈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与结合

小学生思想品德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向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遵循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把思品课同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学生品德教育的任务。 一、 思想品德课要同各学科的教学相结合。 德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加强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各学科的课堂渗透、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如:二年级音乐第三册歌曲《布谷》一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情感。 二、思想品德课要同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使他们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运用这些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必须经过大量的经常性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的配合和支持。如:一年级在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前,教师可同班主任一起,调查学生自理能力情况,针对学生实际,上思品课时讲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后再讲怎么穿衣、戴红领巾、系鞋带等,要求学生在一个月内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班干部和班主任老师定期检查评比。一段时间后,再召开“勤巧手比赛会”,对学生处理能力进行成果检验,表彰优胜者,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落实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之中。 三、思想品德课要同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与少先队工作在教育目标、内容上是一致的,但教育形式有所不同。思想品德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用理论观念去指导实践。少先队教育以实践活动为基本形式,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习惯、观念。以多样化的少先队活动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客观需要。如:在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时,在思品课上老师系统地讲解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园八不行为规范》的重要性。然后,大队部和思品老师共同设计关于《规范》的竞赛,一是知识考核,二是行为检验或是按照思品课的教学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通过思想品德课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说理教育,灌输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然后将少先队活动作为教学上的补充、扩展和延伸。

四、思想品德课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对于小学生来讲,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只有把思想品德课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品德教育的深度。在行为训练方面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配合,才能有效。如:在讲授《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时,做课前调查,针对少数学生生活不能自理,挑吃挑穿的现象,开展“比俭朴”、“自理小主人”活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使之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五、思想品德课要与社会教育结合。 社会是学生们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广阔天地。社会上有许多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较抽象、难理解的政治概念和行为要求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典型材料。一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眼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有关思想观点和道德认识,指导学生的行为,落实道德实践内容。二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思想品德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重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学后要及时指导行为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如:让

学生走出家门和校门,深入街道、社区,了解社区,做社区的小主人。还组织他们走上街头清扫白色垃圾,养成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提高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只有做到上述结合,才能将基本道德进行内化,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