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号 位封座 密 号不场考 订 装 号证考准 只 卷 名姓 此 级班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政 治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物品属于商品的有() ①教师节时学生送给老师的贺卡

②张杰在高科技拍卖会上拍卖自己的技术专利 ③山间小溪,山上泉水

④信息服务公司为人们有偿提供服务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2.下列关于货币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货币 B. 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

C.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下列说法没有表达出商品两个基本属性的是() A. 经久耐用 B. 物美价廉 C. 货真价实 D. 优质优价

4.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纸币由国家发行,其发行量必须() A. 以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依据 B. 以人民消费需要为依据 C. 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D. 与待售商品的总价格相一致 6.国家有权发行纸币,因此()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规定的

②纸币的面值是由国家规定的

③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规定的 ④每种面值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国家规定的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7.下列不是互补商品的是() A. 汽车和汽油 B. 网球和网球拍 C. 手机和手机电池 D. 飞机和火车

8.2018年中秋节期间,遵义的王先生一家准备到成都去旅游。最适合王先生携带的信用工

具是()

A. 现金 B. 外汇 C. 信用卡 D. 支票

9.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 A. 都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B. 都使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C. 都是货币发行量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不相等引起的

D. 都对经济发展起刺激作用,导致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10.受国际国内因素影响,国家发改委调升汽、柴油零售价。汽、柴油市场给我们的信号是( ) A. 供不应求 B. 供大于求 C. 供求平衡 D. 不能确定

11.在市场上,蔬菜价格往往上午高、下午低,春冬高、夏秋低。一天和一年中,蔬菜价格通常呈上下波动状态。蔬菜价格的波动变化()

①原因就在于蔬菜的供求关系决定蔬菜的价格 ②表明从长期看蔬菜的价格与其价值是相符合的 ③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具体体现

④意味着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并不能真正得到贯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2.“大米涨价了,也得买。”“金价涨了,以后再买金项链吧。”。这些现象包含的经济学道理是、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 ③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 ④价格变动对各种商品需求量影响是相同的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从行情来看,2018年是油价上涨的一年,今年以来,国内油价上涨了10次,下调了7次,涨跌次数相差无几,但是涨跌相抵之后柴油、汽油仍然分别上调了840元/吨、870元/吨左右。中东动荡加上全球经济持续回暖,是国际油价上涨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专家分析,石油价格上涨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趋势,使能源需求再度高涨;二是石油开采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支撑油价上涨。

材料二: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人们对高耗能汽车的需求量减少,转而增加对耗电,燃气等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量。

材料三:石油价格变动对汽车生产企业影响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带动塑料制品、橡胶轮胎等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汽车的制造成本;二是成品油价格的变化影响汽车的使用成本,从而影响汽车的销量。部分汽车生产企业开始加紧调整上产架构,开发也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影响价格因素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上调成品油价格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谈一谈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结合材料三,从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的角度,分析说明石油价格上涨给汽车生产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

14.材料一 假设某国2018年代售商品的数量为200亿件,每件商品的平均价格为100元,每单位货币一年内平均流通8次。

材料二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18年3月11日,1美元=6.272元人民币,2018年9月11日,1美元=6.876元人民币。

材料三 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发布会上表示,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不仅是一个贸易问题,更是一个宏观经济平衡的大问题,我们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根据材料一,该国在2018年的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是多少?若该国发行的货币量为5000亿元,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 美元汇率和人民币汇率是升高了,还是跌落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有什么意义。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政 治 答 案

1.D 【解析】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教师节时学生

送给老师的贺卡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①不符合题意,拍卖自己的技术专利和为人们有偿

提供信息服务是劳动产品,并且也用于交换使用,②④说法正确,山间小溪,山上泉水纯天然,不

是劳动产品也没用于交换,③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商品的含义。

2.C

【解析】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项符合题意;货币是人类社会

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A项说法错误;货币比商品出现的要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产物,B项说法错误;题意要求回答货币的产生而不是本质,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3.A

【解析】

本题是一道反向选择题,要求选出未表达出商品二因素的选项。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商品的

使用价值与价值,经久耐用体现了物品的使用价值,没体现出价值,A项没有表达出商品二因素,

应选;物美价廉、货真价实、优质优价均体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这二个因素,B、C、D项不选,故

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人们购买商品时一般都希望购买到“物美价廉”

的商品,“物美”是从使用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价廉”是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消费者购买

商品一般都要先考虑“物美”,其次再考虑“价廉”。

4.A

【解析】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

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①②适合题意;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也是货币的职能,但不是

基本职能,③④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货币的职能 5.C 【解析】

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和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C正确。经济发展水平和纸币发行量有关系,但不能作为纸币发行的标准A排除。

纸币的发行有自身的规律,既不能多发行,也不能少发行,和人民的需要无直接关系,B排除。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只是影响纸币发行的一个方面因素,纸币发行还是货币的流通速度相关,D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纸币的发行量。

6.D

【解析】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但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

规定的。纸币的面值(1元、10元、50元、100元)是由国家规定的。每种面值纸币各发行多少是

国家规定的。每种面值纸币的购买力国家无权规定。故④项错误。①②③符合题意,本题选C项。

考点:纸币的发行

7.D

【解析】

替代品是指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同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互补

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

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

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A、B、C均是互补品,不合题

意;D是替代品,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8.C

【解析】

此题考查信用卡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需要熟练掌握教材

基础知识。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

款手续,方便购物,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故C正确;现金和外汇不属于信用工

具,所以排除AB;支票不具有流通手段职能,所以不方便旅游消费,故排除D。故选C。

9.C

【解析】

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主要是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

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B错误;通货紧缩是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主要

是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D错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货币发行量与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不相等引起的,C适合题意;A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实质,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10.A 【解析】

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发改委上调汽油、柴油价格,说明汽油、柴油供不应求,A正确;B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供求影响价格。 11.B 【解析】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①错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就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就越低。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蔬菜价格的波动变化表明从长期看蔬菜的价格与其价值是相符合的,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具体体现,②③适合题意;等价交换原则不存在于具体交换的每一个场合,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

等价交换是指在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中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符。等价交换原则不存在于具体交换的每一个场合,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特别注意的是:等价交换只适用于商品经济,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

12.B 【解析】

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不同商品的需求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受其价格影响的较小,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其需求受价格的变动的影响较大,故排除。题肢①②③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价格变动的影响

13.(1)价值决定价格,石油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导致石油价值量增大,价格上涨;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石油需求量增加,使得供小于求、油价上涨。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调节产量,石油与汽车是互补商品,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汽车销量减少汽车生产,生产商会压缩生产,减少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因塑料制品、橡胶轮胎等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化,

汽车胜寒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会改进技术,减少对这些原材料的使用量,或加大技术研发,寻找代替材料。

【解析】

本题以我国上调成品油价格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价格变动的影响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

(1)本题考查影响价格因素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说明我国上调成品油价格的原因。解答时首先明确商品的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分别从石油成本增加、需求量增加角度展开分析。

(2)本题考查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的角度,设问指指向分析说明石油价格上涨给汽车生产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解答时首先明确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体现在:价格变动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点睛】

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14.(1)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量×均价)/货币流通次数 =(200×100)/8=2500亿元;若该国发行的货币量为5000亿元,会发生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该国发行的货币量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

(2)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汇率跌落。

(3)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本题以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不仅是一个贸易问题,更是一个宏观经济平衡的大问题,我们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计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该国在2018年的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是多少?若该国发行的货币量为5000亿元,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然后根据材料的数据进行计算,(200*100)/8=2500亿元;若该国发行的货币量为5000亿元,会发生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应该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该国发行的纸币量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

(2)本题指向美元汇率和人民币汇率是升高了,还是跌落了?解答时首先明确本币汇率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外汇汇率就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根据材料中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增加可以看出,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汇率跌落。

(3)本题设问指向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有什么意义,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