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olutely true.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
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
《丑小鸭》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诗两首》、《伤仲永》同属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__都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记录了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的展示了他人成长的历程,都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
《丑小鸭》这篇童话记录了一只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它原来处处受嘲讽,处处受排挤,但是它不自卑,不气馁,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终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二、目标:
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丑小鸭的遭遇,复述课文大意。 (2)品味、积累精彩语句。
(3)把握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联想自己,写下体会。 重点:新课标还指出学生阅读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我把“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水平的有限,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丑小鸭给你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教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导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丑小鸭的遭遇,引导他们学习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执着追求的态度。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
学生用阅读法、复述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煅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安排导入新课、感知教材、讨论质疑、写作练习4个教学环节: 第一步:导入新课。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把丑小鸭和白天鹅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并提出问题:“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出课文《丑小鸭》,激起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分页标题#e#
第二步:感知教材。本着“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阅读原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例如“嫉妒”、“脖颈”,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比如“讪笑”和“嘲笑”有什么不同,并和学生一起搜集精彩语句。在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丑小鸭”的主要经历:因为丑陋而被讪笑、被排挤;逃离家庭后还是被嘲笑、被侮辱;独自在冬天的湖面上拼命地游,最后累昏了,与冰冻结在一起;在春天苏醒后发觉自己变
成了一只美天鹅。进行条理清楚,感情充沛的复述。并结合安徒生的成长经历,指导学生明确丑小鸭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第三步:讨论质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对“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白天鹅,还是后来变成了一只白天鹅”产生疑问。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讨论质疑”这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中“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和“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向问题的深度、广度挖掘。在讨论质疑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步: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片段作文《丑小鸭和我》,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运用__中的精彩语句。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这个板书具有童话特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感情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1、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实施综合性学习,了解名人或自己熟悉的人的成长故事。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本课采用的是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定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从而感受少年周
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经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使少年周恩来立下宏伟志向。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周恩来吗?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都了解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达哀悼之情。(补充对周恩来赞扬的资料)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令人喝彩。(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的回答能受到当时校长的喝彩呢?学习第三部分体会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读书目的的与众不同,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为周恩来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所折服。然后质疑: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抱负呢?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探究之心马上被调动起来。
第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抛出问题“有一个词语能概括出周恩来为什么读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自渎课文一二部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中华不振”。然后分别体会这两处句子的内在联系。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发现第一次是伯父提到“中华不振”,而第二次是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教师追问:“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学生继续探究。
第三、细读品味,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交流、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体会周恩来思想变化的过程,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
1、读中思。在中学段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__的主要内容,本段内容是课文重点内容,是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直接原因,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读中品,读中议,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三次谈体会,三次谈疑问,让学生体会那位妇女的可怜及中华不振,从巡警的“不惩处洋人却训斥中国妇女”的做法中体会中国巡警的可悲及中华不振,从围观者的“拳头和只能劝劝那个妇女”的表现中体会中华不振。然后更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品味语言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一点认识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两者之间工具性是第一性的,人文性是第二性,既矛盾又统一。如果没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不能进行说文解字,那么人文素质的培养就缺少最基本的土壤。文本的解读、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课堂教学的组织等都应该从这一基本的理念出发,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建立有效的教学机制的非常有益的。(《轮椅上的霍金》一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生发起来的。) 二、文本解读
从表现手法来看,《轮椅上的霍金》属于写人一类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展现了霍金挑战命运、乐观豁达的品质。在布局上先以两个典型而又对立的特征描述,点明主人公,接下来从两个方面具体表现。结构上可理解为层进式,整体看,由点到面,第一部分简略呈现,二、三两部分进行具体描绘,而第二部分对第三部分有着烘托的作用,因为物理天才出自伟大的人格,没有顽强的意志就没有非凡的成就。作者布局谋篇中所能凸现的就是霍金的大写的“人”字,作者的用笔主要有三处,一是标志性形象的描写,二是他对科学探究的描述,三是语言描写,即显示在显示屏的文字,其中两处是展现生活中的霍金,可以判断出__的主旨——“霍金是生活的强者”。
这三段文字既是描写是重点又是结构承力点,教学设计可围绕这些部分展开。过渡段的运用是__的结构特点之一。 三、目标确立
教学目标承载两项任务,一是发挥文本的教育学功能,使文本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技能、情感、思维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培养;二是能依据阶段性教学任务及学生的“临近发展区”,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具有挑战性且能达成的活动任务。因此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条理与脉络,体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表达出的情感。
4、体会霍金面对困难不屈服,坦然面对残酷,乐观而豁达的品质。
四、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在看倾听默读,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霍金不怕挫折,笑对人生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为:走进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霍金敢于向命运挑的可贵品质,并受到精神的洗礼。 五、策略选择 (一)说教法
以霍金的标志性形象为切入口,当学生对的形象铭记于心的时候,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使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缘声悟情,边读边悟,特别是对人物形象、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进行体会、推敲,将阅读和写法训练有机融合起来。恰当运用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信息接收的渠道。 (二)说学法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程序设计
1、激发思维,有效质疑,进入情境。
所有的教学细节必须指向文本的主旨。于教学开始,我并没有采用大多数设计所用的类比导入,如介绍著名科学家或身残志坚人士的例子一步步把学生引入预设的圈套中,而是让学生解读
“强者”一词,调动学生的思维,对记忆进行检索(课前布置相应的预习就更好了),在学生交流后,教师话锋一转,点出课题,有水到渠成之效功。然后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梳理后要求学生按要求读文(一读): 1、把读通读顺;
2、自学生字词,弄不明白的做上记号,待会儿班级交流; 3、画出霍金标志性形象的语句。通过反馈完成词语识记及理解的教学目标,建立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2、紧扣“形象”,由表及里,细致品味。
“人物形象”是叙事性课文的个性特点,从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入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本课中对霍金的形象描写与其它内容之间密切相连,以此为阅读起点,能顺利、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品悟。形象描写在第一节的后半部,前半部是导致这种长相的原因,接着写了与外形相冲突的杰出成就、生活态度,女记者的唐突问话推动__情节的发展,最后顺畅的展示霍金对自己标志性形象的认识。跌宕起伏的文脉中彰显霍金生活强者的本色。
鉴于此,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先进行看图(标志性形象图)、说图、读文、默记标志性形象的句段,使霍金高大、独具魅力的
形象成为学生理解文本过程中的路标,并为情感的共鸣做铺垫。接下来围绕课始梳理的问题,如“这样的躯体能做些什么?”“他自己是怎样对待的?”等组织学生第二次读课文,再学生读文有了自己的感受后,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当问题争持不下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反复、仔细读课文,直至把问题彻底弄清楚。
3、缘声悟情,加强朗读,积淀情感。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必须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过程,将课文的情感性教学目标积淀下来,成为学生的情感认知,有感情的朗读是情感固化的基本途径。因而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感受,接受精神的洗礼。学生充分自读后,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出喜欢读的原因。学生读的过程中字音不准确、句读不恰当、感情不到位的,学生之间相互指导,还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启发、点拨、指导,或听朗诵声音资料帮助矫正。(板书:40年禁锢——→ 物理天才 顽强)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深化理解。
对霍金的精神世界有了一定把握、体验之后,我们可以回归整体,从__的`层次关系、布局谋篇中领会课文的中心。一般地认为本篇课文表现的是霍金是物理天才和人格魅力这两点,但细读文本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突出表现的是他勇敢顽强、豁达
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这一点更接近小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课文第3、4两小节的描写中所展现的40年“禁锢”与“物理天才”的矛盾状态,正是他精神世界的鲜活表现,与第三部分内容又是有机和谐的统一。
再次出示霍金标志性图像照片,你想对霍金说些什么?女记者是怎么说的?霍金又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霍金说的那段话(屏幕上的文字),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受。
(补充板书:固定——→恬静的微笑 乐观) 5、回归整体,理清脉络,领会写法。
在朗读、理解、体验、品悟之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一步步中心的。在引导、讨论、交流后,归纳小结:课文分三部分写的,第一部分介绍霍金不幸的命运和伟大的成就,两相对照,表现他顽强的拼搏精神,第二部分写霍金的工作情形,从平常的工作细节中,表现他平和而伟大的人格,第三部分写一次报告会的情景,扣人心弦的场面描写和语言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孜孜以求、心胸豁达、心怀感恩的立体式的霍金。 6、内化情感,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领会课文中的情感道德只是学习过程中必要一环,还必须转化成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因此,教学结束前设计了一道写话练
习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 (困难、不如意的事等),我们应当 (做法)。
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因此,我设计了课外阅读作业:
(1)、继续查阅有关霍金的课外书籍,认真读读,进一步了解霍金。
(2)、课外选读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选最感动你的一篇__写读后感,也可以就是今天学习的这篇__。
这样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心灵、情感和想象自由飞翔,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9 轮椅上的霍金
40年禁锢——→ 物理天才 固 定 ——→恬静的微笑 顽强 乐观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指导思想
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追求,我认为高效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 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 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结合我校变讲堂为学堂,以学定教的“三三制”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使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有机的巩固训练,以达到获取语文知识并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力求上出高效的语文课、精品的语文课。 二、教材定位
《散步》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 人生体验\"中的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而又内涵丰富的散文精品,其构思精巧,遣词独特,内涵丰富,尤其在情理交融上,浑然一体。__无论从内容到主旨都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把握,所以我把赏析__清新隽永的语言作为重点,通过让学生找写景句、哲理句、句式工整句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深刻体会这篇散文的人情美、构思美、语言美。 三、 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
(1)读文知意,搜索相关信息,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听文悟情,让学生谈听后感受,了解这个家庭的和谐美。
(3)品文寻美,通过让学生圈画批注自己最欣赏的词或句,感受__清新隽永的语言,训练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4)触文话事,让学生回忆自己家庭平凡小事中孕育的浓浓亲情,并通过写来加深学生对__情感和语言的印象,达到学练结合。
四、教学亮点:
1、重难点突破。在赏析语言环节,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一词、一句中都可能有丰富的收获,引导学生运用圈划批注的方法进行自学,教师进行适时引导,比如找哪些句子或巡视中肯定学生已有的发现等,学生能找出来、说出来的,教师绝不多说。难点处(中心句的理解)也不要心急,让学生先谈,在大家思维的碰撞中,教师再进行点拨提升。 2、拓展训练。能将本节课学到的语文知识及时的进行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比如说的训练围绕“以小见大”的构思,写的训练围绕“整齐句式”的运用。 五、教学不足:
1、教师的能力有欠缺。如声情并茂的朗读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课堂语言的凝练度;教学激情等都有待提高。
2、课堂互动上做的还不够,师生、生生在课堂生成或思维碰撞的还是有点少。学生在文本感受与生活体验的衔接上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放开谈。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__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__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__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__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