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类招生背景下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

2024-02-11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18年3月第3期

   高教论坛

HiherEducationForumg

Mar.2018.No.3

大类招生背景下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思考

———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

何新东,夏小江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本文在系统梳理大类招生的缘来、地方高校定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推进大类招生后的成都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并从地方高校该专业面临的困境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关键词:大类招生;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83-0058-04

作者简介:何新东(,男,山东肥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新技术方法应用及高等教育;夏1975—)小江(,男,四川荣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管理及高等教育。1978—)收稿日期:2017-12-16 修稿日期:2018-01-14成都理工大学将隶属于管理科学2016年秋季,  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隶属于文法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合并为公共管理大类招生,拉开了学校大类招生改革的序幕。作为地大类招生改革首次就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方高校,展开,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为了保证专业人才培作为一线专业教师,需要从思想养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从地方高校的定位上加强对大类招生的认识,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来思考实行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大类招生已是大势所趋  一、大类招生始自2元培计划”,001年北京大学的“随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跟进实施了类似的招生模式。后来一些地方高校和高职院1]

校也相继加入进来[。这一模式支持者有之,例如2]潘红波、唐建新[通过对我国“”工程大学数据进211招生改革的一个潮流,成为本科院校进行招生的一6,7]

。几乎所有的“”高校、超过5个必然趋势[9850%的“”高校和22110%的一般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模式。所谓大类招生就是高校在本科教育中按照学院或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及培养的一种新的高考招生模式。学校通常是将本校院系的相同或相近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平台学习后,再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综合表现、就社会需求等因素,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继续业去向、这种“厚攻读学业。相对于传统按专业招生的模式,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我国高校本适应科层次人才培养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变,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性而提出的一种尝试,时代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新的精英1]

教育模式[。在我国现阶段,它虽然还不能从根本”工程大行分析后认为大类招生可以显著提高“211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声誉,提升了这类大学毕3]

业生一般工作能力和英语能力。吴东立,谢凤杰[

上解决学生依据个人意愿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学习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盾,盲目性,兼顾到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学习兴趣与社会大类招生是我国高校分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等划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事实上拉开了不同高校之间的等级、办学水平和实力。对学生就业率有较高要求的地方高校在实行大类招生方面有着诸多的限制。的研究发现沈阳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大类招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识程度和学习成绩。质疑者也有之,认为大类招生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客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依然是计划思维的“按需培[4]

。甚至有的高校实施了一段时间又改回了老养”5]

样子[。但总体而言,大类招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58

大类招生虽好,但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发展已经完成分类、分级的现实情况下,是否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要求,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对专业本身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有清醒的认识。  二、地方高校的明确定位有助于实行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在地方高校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有清晰的定位。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部分,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数量意义上的大众化。但是在我国当前地方高校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的限制下,地方高校的发展有赖于所在地方的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财政状况。因此,一些地方高校的发展境况并不如意。许多地方高校为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热衷开设热门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变得混乱,学校定位并不明确。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匆忙实行大类招生,并不能解决地方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反而会陷入无休止的跟风运动,削弱已有的实力,弱化原有的专业特色。但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大类招生已成潮流,地方高校无奈之下只能跟进。对于如成都理工大学这样的地方高校而言,实行大类招生容易,但实现大类招生的目标却很难,不是简单地按照院系或者学科大类一招了之,学生招进来之后怎样培养更为重要。关于地方高校如何进行明确定位,可以参考刘旭等人[8]

从功能定位、办学类型和层次、办学目标、服务区域及活动取向的相关论述。其中有两点需要着重强调:一是地方高校首先面对的是地方。其管理的主体是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其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划拨和保障。因此,地方高校首要的任务是要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学校的层次定位和自己的服务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相匹配,多解决地方和区域实际的发展和技术问题,办出特色。研究地方问题,解决地方发展中的问题,能够为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质量高的决策支持服务、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才是地方高校获得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持续支持的根本动力。二是地方高校要有自己的特色专业。面向地方发展需求,以地方发展中的问题和自身发展目标为导向,大力扶持核心专业和特色专业发展。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学科的优势地位,在区域和国家层面上的同行中占据一定位置。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研究型人才为辅。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增强学术研究和技术研发实力,在专业发展中解决地方问题获取更多资源支持,才能在全国高校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从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定位来讲,地方高校在大类招生上要更为慎重。能合则合,不能合则不合。培养一批四不像的学生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不妨变院系或学科大类为“学科群”大类招生,围绕地方发展的需求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交叉型、应用型学科至2016年,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已经发展了六十年。目前约有110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130所高校或科研院所设置了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所高校或科研院所设置了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9]

。土地资源管理从学科性质来讲属于交叉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从专业学习内容来讲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从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校来看,主要集中在综合类大学、农林院校、师范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地矿类和测绘类院校等。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和特色来讲,有的侧重于土地资源学研究,主要是在部分农业院校和师范院校;有的侧重于土地规划和利用研究,主要是在农林类院校;有的侧重于土地工程技术研究,则主要是在地矿类和测绘类高校;一些财经类院校则更多侧重于土地经济问题研究;综合性的高校大多依托公共管理来研究土地问题[10]。按照教育部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同属于公共管理大类下的专业,毕业生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成都理工大学就是按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把土地资源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三个专业纳入了公共管理大类招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多样的,充分体现了这个专业的交叉型和应用型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要求具有和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又需要较高的数理功底;既要求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又要求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与空间信息技术相关的新技术方法的应用能力[10]。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这种交叉型、应用型的特点决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将它与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专业放在一起实行大类招生还需要认真论证。59

  四、大类招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尽管成都理工大学将土地资源纳入公共管理进行大类招生,确实有上级教育部门的规章作为依据。然而,从学校发展的源流和办学特色来讲,这却有些不合理。但在大类招生已成定局的情形下,思考该专业今后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或许更为重要。从作者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大类招生后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一)从专业渊源方面,在人才培养中要坚持地学传统。成都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地学传统较为深厚。该校原本由国土资源部直属,后来在高校改革中划归地方管理,地学尤其是地质学科一直有较强的实力,且还保留了大部分服务于国土资源部门相关职能的传统。因此,相比起该校同属于公共管理的其他两个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其共同点较少。从这一点上来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即使实行了公共管理大类招生,但依然需要立足于学校的地学传统来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而不是抛弃专业特色走纯粹管理学的路子。(二)从专业特色方面,在人才培养中要强化“土地资源管理支撑技术学习”的办学特色。鉴于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广泛应用,成都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3S”技术为工具,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整治、管理信息化、土地利用规划为重点发展方向,以“土地资源管理支撑技术”为专业特色,着重培养学生“面向土地资源管理应用”的技术应用能力。这一专业办学特色既继承了该校的地学传统,又符合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市场需求。因此需要在大类招生后应予以坚持并强化,而不是弱化。(三)从培养方式方面,在人才培养中要实行“大一公共管理大类培养,大二、三、四专业学习”的方式。学生入校后在大一实行公共管理大类培养,统一完成管理学、经济学、高等数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基础性课程;在大二(第三学期)进行专业分流,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有关高校对学生的调查也证明这样的大类招生模式较为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预期[11]

。这一人才培养方式也符合当前的师资力量配置。从师资力量上文法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具有公共管理、社会学和经济学相关的专业背景。土管系的教师则70%具有理工科背景,20%具有土地经济学或土地资源管理学背景,10%具有经济学背景。因此,“大一公共管理大类培养,大二、三、四专业学习”的60

方式符合大类招生后的成都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四)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抓紧进行大类招生后的专业建设与相应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此项工作已经纳入到学校和系部的学科建设规划中。由于执行时间尚短,相关的数据还不能看出大类招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影响,至少需要经过4—5年整整一届学生的培养实验,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五)从学生长远发展方面,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作者多年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用人单位需求以及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12]

,总结出该专业的毕业生所具备的主要专业技能:1.测量与绘图能力;2.土地信息技术运用能力;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能力;4.土地估价技术能力;5.土地规划与整治能力;6.房地产开发、可行性分析与项目策划能力。这些专业技能,学生只能在专业分流后的专业学习阶段通过各种训练、实习和实践来获得。此外,本科学生所需要的继续学习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13]

,除了在大一大类培养阶段就需要注意相关训练外,还需要在专业学习阶段不断进行强化。(六)从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在人才培养中要始终坚持“就业市场化”方向。成都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企业为主。在就业方向上,以2014届毕业生为例。52名毕业生中,有人继续深造,占毕业生总数13.5%;有7人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占毕业生总数13.5%;有36人进入企业工作,占毕业生总数69.2%;自主创业和待业各1人,各占毕业生总数1.9%。2013届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此相近。由此可见,企业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企业的业务类型主要集中在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测量与资源调查、土地信息系统、土地遥感等方面。因此,实行大类招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要始终坚持“就业市场化”方向,瞄准用人单位需求,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川内其他学校同类专业形成差异化人才培养特色,始终保持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五、结论与建议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受到生源、经费、师资与就业等多方面的限制,在推行大类招生的过程中,宜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招生模式,而不是“一刀切”的强行推广。因此,就解决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7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的困境而言,笔者建议如下:(一)逐步建立起开放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这需要地方高校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不断向社会大众普及,以适应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各类群体对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更新的需求。大类招生并不能完全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按需求学、按需培养”更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成长的规律。这就要求地方高校逐步开放研究生和继续教育,从学术研究型、工程技术型、技能提升型几个方面,分门别类的服务地方不同的社会群体,让有志于从事研究的人才进入科研队伍,让想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社会公众有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机会。(二)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和办学目标。近些年地方高校为提高就业率,不断以就业为导向来指导本校的专业招生和教学,实际上极易导致一些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发展目标和办学目标上产生混乱,不利于平时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因此,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该明确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土资源管理的目标,明确“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专业定位,培养高级技术型复合人才,以便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定位、办学目标相区别。(三)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则宜根据专业特点推行大类招生。还以成都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如果该专业和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或者地球科学学院的自然地理学专业联合进行大类招生,双方的学科基础课共同点还要更多一些,也更有利于该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总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不同类型的高校面临的问题各有不同,地方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上面临的压力更大,困境更多。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加快推进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把大学教育回归到人的本位,回到大学教育的本质上来,拆除各种制度的篱笆或许更为重要。参考文献:

[1

]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5):11-16.

[2

]潘红波,唐建新.大类招生有利于重点高校人才培养吗———来自“211”工程大学的经验证据[J].考试周刊,2014(76):138-141.

[3

]吴东立,谢凤杰.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效果评价———以沈阳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1):53-57.

[4]黄晓波.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反思[J].华南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3-48.

[5

]刘雪莲.高校大类招生是坑还是桥:入学后恐“二次高考”[EB/OL].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506/20150601/news_20150601_2537203.shtml.[6]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

教研究,2004(2):41-43.

[7]罗晓甜.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J].经济研究导

刊,2011(20):256-257.

[8]刘旭,叶巧先.论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J].现代大

学教育,2005(1):98-101.

[9]程文仕,乔蕻强,刘学录,等.基于“139模式”

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4(6):69-73.

[10

]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6-39.

[11

]李灿,王思砚,邹静琴.大类招生模式下公共管理类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认知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6(1):87-92.

[12

]孔凡文,任家强.以应用型转型视角为切入点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J].吉林农业,2016(23):124.[13

]张贵军,赵丽,李淑文,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方案构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农林教育版,2017,19(2):103-107.

基金项目:成都理工大学城乡规划创新团队项目(10912-XTD201403);成都理工大学校级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项目(11100-16z056919

)。(责任编辑:徐建平)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