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什么是CPI指数

2023-11-1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什么是CPI指数

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

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来源:中国经济网

怎样认识CPI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06:46 中国青年报 生活中的经济学 兰纪平 统计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物价在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仅上涨了3.2%,涨幅较去年同期的3.6%更低;而人们的收入则继续快速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9.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高达12.5%,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0.8和1.6个百分点。由此显示出:不论城里还是乡下,居民的收入在抵消了温和通胀后,仍有很高增幅的“大好形势”,其中农民的收入增长状况比城里人更好。但如此信息却和一些普通人的感觉有所不同。在他们看来,食品、肉类、水电、燃气、大米、食用油、蜂窝煤,有许多物品在涨价,特别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更是涨价甚多。近年来的物价上涨正在使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负担加重。因此,不断有人质疑:是否计算有误?或是CPI这类的指标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 用两个平均值衡量的物价与收入

我国统计部门编制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理与国际上许多国家相同。都是试图通过统计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购买的一篮子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来反映百姓生活所面临的涨价压力。在国内CPI的统计中,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按用途分为8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服装、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

在统计中,专业人员先是在市场上采集各种调查商品的价格,确定每一种调查商品价格对市场价格总水平影响的权重;然后,计算出每种商品的综合平均价格,根据各种调查商品的基期价格和报告期价格,计算出各类商品所属基本分类的物价指数;最后由基本分类指数依次加权计算出所属更高层次的大类指数和物价总指数。如此,计算出CPI,加上同理得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数。这是两个平均值,仅就这两个数值而言,计算结果应当没有错误。

然而,问题又出在这两个数值上——即这样的平均值能否全面、准确反映不同物品的价格变化?特别是在收入增量分布不均时,对不同人群产生的影响会一样吗? 为什么会“以偏概全”

在统计者看来,平均收入的高增长在抵消了物价的低增长后,仍多出的部分显示了低物价、收入高增长的格局,只是由于消费者往往喜欢拿较小范围商品及服务价格来与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比较,比如,仅仅看到食品、肉类、鸡蛋、水电、燃气的价格,就会感到价格在上涨。而对市场上许多工业制品如:服装、家电、汽车、电脑、通讯产品等不断降价的商品,消费者往往视而不见。至于

商品房的价格上涨,则按国际标准列入投资类,与CPI无关。所以,习惯只看部分商品的涨价幅度的质疑者显然“以偏概全”了。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种状态的构成要素越多,要素彼此间的差距越大,仅以平均值来表述该状态就越不准确。或曰:离散程度越大,平均值的代表性越差。例如,当某个城市某一天的平均气温与全中国一年的平均气温完全相同时,人们如果要到不同的地方去旅行时,所要带的衣物不能以所在城市某一天的气温为依据。因为,这两个看来完全相同的温度平均值具有不同的意义。要认清后者,不但需了解某地四季高低温度的差距有多少,还要了解影响温度变化的各种原因,只看平均值,难免“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整体”,搞不清从帕米尔高原到大上海,从漠河到海南岛的气温变化情况,自然也就做不出好的旅行生活决策。同理,统计者仅用CPI和居民收入人均增长来表述当今社会的物价和收入状况,也会出现“以偏概全”。

社会收入分布不均是关键

CPI是用一篮子固定物品及劳务的价格变化来反映整体消费价格的变化。统计者在挑选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时,挑选的是城市里中等收入家庭通常消费的物品与劳务,并确定权重,定期调整一篮子中的物品与劳务品种和权重,根据的是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变化。人均收入也只是在表明社会里中等收入者的标准收入值。因此,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态越趋于橄榄型,即中等收入者占的比例越大,则两个平均值就越趋于准确反映物价和收入的情况。但反之则不然。

在今天,我们社会的收入分布远远没有达到“橄榄型”。靠打短工为生的农民和拿几十万、几百万元年薪者之间,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比如,当金融、通信、石油等行政垄断行业员工以及

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高增长,成为全体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值提高的主要推手时,下岗职工、个体工商户、农民工们的感受肯定与按照中等收入标准算出的CPI和收入增加平均值不同。

在收入分布不均的基础上,那些大部分收入要用于维持基本生计,交不起学费、药费的家庭体会不到汽车一类的高档消费品降价的好处,而对食品、水电、燃气带来的生活成本提

高却感觉明显。他们从电视机、冰箱、高档服装等许多工业制品降价中得到的好处,更不能抵消教育、医疗、住房涨价带来的生活压力。 应当分层编制物价和收入指数

如上所述,仅靠作为平均值的CPI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显然不能准确地反映不同收入人群所面临的物价波动影响,这可能是当前统计者的数字即使准确也难以得到广泛认同的原因。对此,使人感到:统计部门或许该对现行CPI和居民收入状况的编制作些改进,按照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层级分别编制,如此方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物价变化对不同收入阶层造成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细致、准确的依据。这与气象台的

天气预报不能只有气温平均值,还需有各个省、市和地区的温差、降水及风力数据才有实际意义是一个道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CPI指数里哪些成分?各占多大权重?

我国CPI中的食品构成主要有7大类:粮食、肉禽制品、蛋类、蔬菜、水产品、鲜果以及油脂类。上述7大类产品在食品要素构成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权重。

最佳答案

我们来看看美国的CPI是如何确立和表示的。美国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在每个月的前三周要抽查相关企业,并对大约23000个零售商和87个城市中的其他商业机构进行电话采访,以此来收集8万种商品和服务价格,并对相同组成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月度分析,以获得对消费品价格变化的基本信息。为了减少统计中的噪声,美国还另外发布了一个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即扣除食品和能源等不稳定因素后的CPI。

也就是说,CPI的测量是随着时间变化的。CPI包括200多种不同商品与服务零售价格平均值,这些商品与服务分为8个主要类别。在计算CPI时,每一个类别都有一个能够显示其重要性的权数。这些权数是通过调查成千上万个家庭和个人前两年购买消费品的比重来确定的。这些权数每两年要修正一次,以便保持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权数与居民变化了的消费偏好相一致。

比如说,2006年1月美国的CPI权数是这样构成的:居住类(包括住宅建筑、燃料和公用设施、家具与房屋维修)权重为42.1%、食品与饮料为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与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等。从中可以看到,在美国居民居住类消费权重最大,超过了四成;其次才是交通运输、食品和饮料。这三者所占比重达到了74%以上。

在这里可以看到,美国的CPI指数从数据收集、数据制作、数据发表及数据修改等每一个环节都是透明公开的。以数据的透明公开性为保证其数据科学、规范及权威性。比如说,CPI权重的确定,不仅能够根据市场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修订,而且每一次修订后的权重完全公开透明,从而使得政府确立CPI能尽量反映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化。 但在我国,不仅CPI指数信息收集与制作过程不公开和不透明,而且CPI权数完全也不公开和不透明。研究者要想知道CPI权数,只能靠自己来计算与测定。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我国CPI的确定与测算不公开、不透明,当这种CPI与居民实际消费相脱节时,相关职能部门还会以莫须有理由来蒙蔽民众。

反观美国, CPI指数的确立不仅是从千百万居民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而且随时间的变化会不断调整CPI。在美国, CPI能不断反映居民消费生活的连续性,而且也能反映居民消费生活的变化性。美国CPI权数两年就有一次大的修订,以此来真实反映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化。但是,在中国,一是CPI没有连续的历史数据,因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其数据统计差异大;二是CPI权数为什么不敢公开与透明?最大的问题可能就在于CPI编制的人为性及权重设计的不科学性。比如,中国的CPI权数是根据1993年时的情况确定的,那时中国刚从计划经济走出,无论是居民消费品的丰富性还是居民的消费生活水平,都与现在的情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如说居住类,那时是计划体制下的福利分房,但经过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国内的住房消费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还以1993年情况来衡量现在的居民住房消费,这些CPI数据肯定会误导社会和误导政府决策。还有,食品消费权重也是如此。尽管目前职能部门说是要调整CPI权重,但社会根本就不知道调整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由于美国CPI的公开透明、与时俱进,它不仅能够反映居民实际生活的消费模式变化,也成为企业、经济分析员及研究者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以说,CPI的任何变化都反映在市场变化的预期中。这样,不仅有利企业及个人经济行为,也有利于政府决策。但是,由于国内CPI在统计方法上的不透明,从而使企业及个人对政府公布的CPI数据关注不够,而政府通过这样的数据进行决策,就容易造成对经济形势判断不足,甚至会影响政府的决策。比如,低利率政策是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许多经济行为曲扭的根源。但由于CPI过低,或国内CPI一直保持在历史最低水平上,利率过低必然让债权利益受损和债务人受益。国内低利率政策也成了国内固定投资过热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根源之一。

总之,中国CPI确定的国际惯例性与非国际惯例性(即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国际惯例化)并存的局面,使CPI的确定不透明、不科学和不规范,以这样的数据来影响政府决策,必然会扭曲一系列经济行为。在此,我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在CPI确立上,要么全部国际惯例化,要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能反映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CPI指数,以便为我们企业、居民及政府提供好的经济信息与数据。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近几年来欧美国家GDP增长一直在2%左右波动,CPI也同样在0%~3%的范围内变化,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近两年来GDP增长都在9%以上,CPI却没有多少波动,表面看来这可以说得上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自如,市场行为反映十分理性”。二是一年之内CPI大起大落,前后相差几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除非经济生活中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CPI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所以2004年中国的CPI大幅波动有些异常。三是随着CPI大幅波动,国内经济一时间通货膨胀率过高,民众储蓄负利率严重,一时间居民储蓄又告别负收益,通货紧缩阴影重现。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令人担忧,因此,如何理解CPI指数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月22日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1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了1.9%,环比回落了0.5%,比去年最高月份回落了3.4个百分点。这个数字使得国内不少媒体纷纷发出警言,如加息是错误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放缓了、要警惕国内通货紧缩再现等。CPI应该是民众能够切身体会到的东西,如生活消费品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事实上,身边的消费品如电、车票、蔬菜、汽油、住房等,价格不断在上涨,为什么统计部门的数据却正好相反呢?其实,现实的经济并非如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变幻莫测与随意,也不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瞬息万变、忽

然通胀、忽然通缩,它本身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定性。问题可能出在对CPI统计的理解上。 现实经济生活与所公布的CPI数据为何全然相悖?我认为,国际油价、国内的工业品价格、交通运输费用、环保监管加强所造成的企业生产成本上涨的因素没有传导到消费品上来,造成了1月份CPI统计数据的回落。中国的CPI包括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八类,但近几年来民众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价格上涨最厉害的消费支出项目并没有包括在CPI中,如民众教育消费、医疗保险、住房消费等。举个例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之中,我国居住类人均年支出仅700元左右,而这些费用仅够支付每个家庭的水电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够,至于住房消费中的物业管理费、房租、购房消费等项目就更没有包括在其中了。事实上,这几年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动力是个人住房消费,如果不把它包括到整个社会的总消费中,那么这个数字能反映整个社会真实的消费水平吗?如果这个比重无法反映在CPI中,那么CPI又如何反映真实的消费价格水平呢? 有研究者认为,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上涨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呈现刚性上升趋势的房地产价格并不足以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在供求对价格信号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的经济结构中就更是如此。也就是说,CPI变化根本就不需考虑住房消费价格变化的因素。现在我要问的是,住房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如果住房是消费品,住房消费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到CPI中,那么这种CPI肯定是失真的,不足以成为政府货币政策的依据;如果住房是投资品,假定房地产投资收益率很高,那么房地产业必然会吸引许多人及资金的进入,这会推高房地产投资资金的价格(但如果利率管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容易产生泡沫。目前,不少人认为国内房地产没有泡沫,市场火爆的原因在于个人房地产需求过大而非投资过高。

什么是次级债,美国次级债危机

次级债定义: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务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商业银行应在次级定期债务到期前的5年内,按以下比例折算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次级定期债务”项下: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的,以100%计;剩余期限在3-4年的,以80%计;剩余期限在2-3年的,以60%计;剩余期限在1-2年的,以40%计;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的,以20%计。 次级债务发行的程序是,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作为附属资本。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须向银监会提出申请,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招募说明书、协议文本等规定的资料。募集方式为由银行向目标债权人定向募集。

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决定增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附属资本。这使各商业银行有望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拓宽资本筹措渠道,增加资本实力,有助于缓解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先天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

次级债相对于上市银行前期喜欢发的可转债来说,后者属于股权融资,而前者属于债权融资。次级债到期不会转成股票,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证券市场来融资,而是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募集资金,从而补充银行的资本金。对于银行来说,发行可转债没什么风险可言,到期后转成股票,不用还本,还会增加每股净资产;而次级债到期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净资产也不会增加,因此银行通过次级债融资就必须要考虑还本付息的压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

相反,对于投资人来说,购买可转债的风险当然要比次级债大得多,次级债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影响并不大。 市场人士则认为,银监会此举是近期银行业最实质性的利好,可补充银行资本不足,并缓解了银行一味向二级市场投资者伸手的现状。2003下半年银行股由于频频发出再融资的计划,而遭到市场的巨大抛盘。次级债准予发行,则可缓解银行与二级市场的矛盾。

了解次级债危机,先要了解次级按揭。所谓次级按揭,是指美国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 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

什么是股指期货 2007年04月20日 星期五 11:02

要了解股指股指期货必须先了解期货交易的模式,以及股票指数与股票的关系,首先讲期货交易

期货交易的显著特点是:不光可以买多建仓,还可以卖空建仓

比如期货大豆现在价格2200元每吨,你觉得它将来可以涨到3000元 可以买多开仓,等到价格涨到3000元再卖空对冲平仓 每吨赚800元 这和股票的操作方法一样

如果你觉得现价2200元的大豆将来要降价至1500元

可以卖空开仓,等到价格降至1500元再买多对冲平仓 每吨可以有700元收益 也就是说期货交易双向的

股指期货就是利用期货灵活的交易机制把股票指数作为交易对象的期货品种 股票指数

一个证券交易所通常有成百上千只股票,每只股票的涨跌情况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有一种指标能够指示股票市场整体的涨跌情况,股票指数就是起到这个作用。常见的股指有上证指数、深成指数、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指数等等 实际上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不一定只有一种指数,根据不同指数的选择方法得出的指数对整个股市的解释力度是不一样的。但是都能不同程度的表示出同一段时间内整个股市的涨跌情况。

股票与股票指数的关系

股票与股票指数的关系就是个股与大盘的关系,例如浦发涨幅1.84%,上证指数涨幅1.60%则说明浦发银行这只股票的上涨势态好于整个上海证券市场整体的情况。但是要注意的是上证指数上涨是指整个股市的趋势是上涨的,不代表所有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都涨,可能个别股票不涨反跌。

理解了这些就可以明白股票涨跌与股指期货涨跌的关系了:

股指期货的波动就是股指的波动,股票与股指期货的涨跌关系就是股票与股指的涨跌关系。不同的是:在证券市场里股指不是交易的标的物,股民只能参考股指,对股票进行交易;股指期货里,股指可以用来交易,而且既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 如果你要问股指期货反映的是整个股市的涨跌,可我不能所有股票都买了,那我买了一只股票怎么利用股指期货防止股票下跌带来的风险呢?

这又涉及到个股与股指的相关程度,即bata系数的应用。每个股票都能计算出一个与股指

相关的bata系数,通过bata系数我们可以计算出所买股票与股指的对应关系,从而在期货市场上为该股票建立适当的套保头寸。 举例:以某一股票市场是指数为例,假定当前它是1000点,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指数目前现货买卖的“价格”是1000点,现在有一个“12月底到期的这个市场指 数期货合约”,如果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看涨,可能目前这一指数期货的价格已经达到1100点了。假如说你认为到12月底时,这一指数的“价格”会超过 1100点,也许你就会买入这一股指期货,也就是说你承诺在12月底时,以1100点的“价格”买入“这个市场指数”。这一指数期货继续上涨到1150 点,这时,你有两个选择,或者是继续持有你是期货合约,或者是以当前新的“价格”,也就是1150点卖出这一期货,这时,你就已经平仓,并且获得了50点 的收益。当然,在这一指数期货到期前,其“价格”也有可能下跌,你同样可以继续持有或平仓割肉。但是,当指数期货到期时,谁都不能继续持有了,因为这时的 期货已经变成“现货”,你必须以承诺的“价格”买入或卖出这一指数。根据你期货合约的“价格”与当前实际“价格”之间的价差,多退少补。比如上例中,假如 12月底到期时,这个市场指数实际是1130点,你就可以得到30个点的差价补偿,也就是说你赚了30个点。相反,假如到时指数是1050点的话,你就必 须拿出50个点来补贴,也就是说亏损了50个点。

当然,所谓赚或亏的“点数”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把这些点折算成有意义的货币单位。具体折算成多少,在指数期货合约中必须事先约定,称为合约的尺寸,假如规定这个市场指数期货的尺寸是100元,以1000点为例,一个合约的价值就是100000元。 恩格尔系数 2007年04月20日 星期五 11:03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 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 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或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食物支出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 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 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基尼系数 2007年04月20日 星期五 11:0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

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 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 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 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 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重构中国CPI指数体系势在必行

从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上半年CPI上涨3.2%,6月份CPI上涨4.4%。在政府部门看来,上半年CPI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呈现出结构性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如果控制得当,不会引发全面物价上涨。当然,他们也指出,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地控制,出现以房屋销售价格的叠加及其相互地作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

对此,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首先,为什么国内农产品价格一上涨就有人来质疑?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随着国内外各种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也是必然,而且这正好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不要人为地来压低农产品的价格。

更有人说,如果从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看,目前中国的CPI上涨应该是很平稳的。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中国CPI指数体系与发达市场体系下的CPI体系是差异甚大的,用两个不相同的东西作比较,意义并不大。

目前,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

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其构成权重分别是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美国的CPI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也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输

16.9%、医疗

6.1%、服装3.8%。

4.0%、娱乐

15.4%

、交通运

5.9%

5.8%、教育和交流

、其他商品和服务

尽管中美CPI在大类及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上差异并不大,但是实际上权重构成却差异很大。如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两者所占的比重仅及美国的38%;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

还有,中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确定、修正是不透明的。而美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则是通过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在早两年买了哪些东西而确定的。这些权数每两年要修正一次,以使得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消费偏好相符合。比如,美国2007年1月的CPI中各个类别的权数就反映了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美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或模式。

中国的CPI编制系统从1950年就开始。但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下的经验与历史数据对后来市场化的数据与经验基本上是断裂的,完全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数据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其连续性的意义不大。还有,即使是1978年到2007年近30年的时间里,整个经济制度、经济条件、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官方的CPI数据编制的滞后与非科学性早就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目前中国的CPI仅是根据1993国民经济计算体系编制的,它与现在的居民消费模式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

美国CPI的编制程度不仅公开透明,而且也十分细化、具体。比如,每个月的前三周,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人员会对大约23000个零售商和87个城市的其他商业机构进行电话采访。有8万多种商品及服务的价格被收集,每个月都会分析相同的商品与服务。而核心CPI的设定只是为了减少统计中的噪音。同时,在收集到原始数据并进行季节调整之后,职能部门还要根据两组不同的人群来提供通货膨胀数据,覆盖了87%的消费者。同时,月度CPI发布也描述全国不同地区价格变化。正是这样一个覆盖广泛、原始及细化、科学的数据收集及编制

体系,美国的CPI才能真正地反映居民消费品及服务价格的变化,并使得美国的CPI指数体系真正成了家庭、企业及政府投资、消费、制定政策的有效工具。

为什么目前城市居民消费比重较大的教育、医疗保健、住房、通讯与交通等无法充分反映在中国CPI编制与权重中呢?一种不能够反映现实居民消费生活的CPI指数编制,不仅其对经济生活的解释力容易弱化,而且也容易导致企业、家庭及政府决策失误。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强调目前国内许多经济问题之症结,是低利率政策所导致的结果。一是政府管制下的银行利率严重低于民间信贷市场利率;二是中国的利率水平与名义GDP增速严重偏离(一般来说,两者基本保持一致,即正相关;但中国利率水平与名义GDP负相关,相关系数负60%以上);三是美国与中国同时在2004年开始加息,美国上升了17次,而中国经济增长比美国要快几倍,但中国利率只升5次半,不及美国升息的三分之一;四是由于中国经济繁荣,企业利润率高达20%以上,房地产行业的利润更是很高,但是目前国内银行利率水平与其他资本及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严重背离。因此,如果不改变国内银行的低利率政策,种种扭曲的经济行为要得到调整是不可能的。

现代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已经不是那种逆风而动(即根据已经出来的经济数据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传统思维,而是采取中性的货币政策(即尽量减少货币政策工具的出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强调的是前瞻性),所参考的数据并非仅是CPI的变化(还包括资产价格的变化)。因此,从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质量来看,问题重重。我们只要看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所公布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数据,就知道其中的数据与实际有多少脱节。如2006年居民的居住消费为904元(包括房租、水电、物业费、房屋修理等与居住有关的消费,自己购买房子也要算虚拟房租)、交通和通讯1147元(包括个人汽车消费、出租车费、火车飞机等于交通工具出行费用,手机、家用电话、上网、短信等)。在此,不要说现在国内CPI体系的权重不合理,就是以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居民消费支出来计算CPI,得出什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了。总之,重构中国CPI指数体系早就势在必行了。可以说,旧的CPI指数体系的结束也意味着中国“高增长、低通胀”局面的结束。 现行中国CPI中八大类的权重比例分别是

食品价格占33.2% 比重对于城市居民偏高了点

烟酒占3.9% 这个到没有必要计算在内 谁要消费谁去消费

服装占9.1% 占的比例太高了 没有必要 难道是面子需要

医疗占10% 连统计局都承认 收费本身行为不规范 难以取得真实价格 家庭设备6% 这个比重也高了 中国的电器已经够便宜的了

娱乐教育占14.2% 连统计局都承认 收费本身行为不规范 难以取得真实价格 交通通信占10.4%

居住占13.2% 注意是不包括商品房的价格的

食品价格占35%左右 要考虑农村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情况 烟酒 服装 家庭设备合计占10%左右

医疗占15%左右 因为每个人都会生病 而且中国医疗设施与人员不足是公认的 娱乐教育占15% 教育不是每个家庭必要的 但对有孩子的家庭很必要 交通通信占10% 现在的趋势是流动越来越频繁 交流也日益增多

居住占15% 而且要包括商品房的价格的 因为中国城市的廉租房建设又跟不上发展需要

如果把 医疗 教育 养老 住房 等实际情况计算在内 早就是严重通胀了 原因很简单 医疗 教育 乱收费 连国家统计局都承认难以取得真实价格

养老就不多说了 国家只能通过不断的提高退休工人养老金来补助 那么农村的怎么办 至于住房 除非国家能提高足够的廉租房 否则商品房价格上涨就该算里面 既然CPI指数是5年一调整 等以后廉租房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就取消 易宪容:通货膨胀的受益者是富人

“中国通货膨胀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中国的CPI指数真实地反映居民消费行为及模式的变化。用这样一个远离现CPI指数体系是无法说明中国经济现实的。”

易宪容的家在北京回龙观附近的一个别墅公寓里,从机场开的北线,经过一片农田和一个小镇,再往北京城的方向开一能到。出租车司机边走边抱怨,说最近物价上涨得很快,超市东西一天一个价。

在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6%的数据以后,易宪容就判断这是CPI的一个新高度,“当中国的CPI这个高度后,中国全面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

没有实的走新阵就里的出来踏上

通货膨胀到了晚期

通货膨胀的局面,由今年5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出现的持续上扬趋势而被人们深切地体会到。全国36个大中城市白条猪肉每公斤平均批发价达到16.53元,广州的报纸建议市民多吃虾,比吃猪肉划算。

到了6月份,高档方便面的提价成为猪肉涨价的下一波行清,之后牛奶也开始涨价,巧克力厂家也放出同样的警报。连垄断行业也参与到了涨价游戏中,浙江省嘉兴电信分公司拟对家庭宽带包月用户实行上网时间限制,普通用户为240小时/月,超出部分按2分/每分钟收取。该运营商特别说明,此项政策有利于防止网游沉迷。

“如果我们直接用现价统计的GDP总额来计算,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106768亿元,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914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速度高达16.8%。这样的名义增长速度,基本与2004年相当,并开始接近1992—1996年中国发生恶性通胀时的增长水平。也就是说,当前国内经济不仅是过热,而是己经接近全面过热。”这是易宪容对目前通货膨胀现状的一个判断:“中国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就是中国式通货膨胀开始。”

易宪容说的全面通货膨胀,就是不仅仅房价、股市,连吃碗面都涨价了。在6月份方便面涨价以后,有人以此推论股市:方便面涨价是最大的利空。然而,股市一路走高,直破5000大关。易宪容认为,与上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不一样,现在的通货膨胀是以房地产、股市两大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为引擎,最终传导到其他消费领域,“食品相关行业已经是最后一个环节了”,所以对经济运行最迟钝的老百姓也感知到全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了。而日“越往后涨价预期越高,价格上涨得越快”。

2007年的上半年,相关部门曾用“流动性过剩”、“物价涨幅增加”、“国民财产缩水”等等术语表达目前的经济形势,有人认为,这只是犹抱琵琶半遮脸,这些术语都是对通货膨胀不同层面的一种描述。

易宪容的看法是,问题不是不能解决:“这(通货膨胀)是很正常的市场现象,加息就能解决。只是过去机制有问题,所以才导致今天的局面。”他所说的机制,是CPI的测定。 CPI:都是指标惹的祸?

与普通老百姓不一样,研究者和官员判断通货膨胀的标准不是猪肉价格的上涨,而是CPI的上涨。

8月9日,央行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六大风险,其中通胀压力上升位列其中。发改委下属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季度分析课题组也发布报告指出,当前物价涨幅虽然较高,但是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

易宪容对这些说法并不赞同:“他们认为如果采用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即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以后的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今年l—6月的CPI指标仅为0. 9%。”易宪容对一些官员几乎抱以不

屑的态度:“他们不懂!这几年来,国内上涨最快的房价,尽管可以不把房价计算在CPI指数中,但是中国消费品的居住类与国外不是一样,而且权数十分低。比如在一般发达国家居住类权数在30%,美国甚至于达到42%,但中国则只有13%。”

易宪容认为,通货膨胀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房地产市场开始,只是因为CPI的算法未能反映这个趋势,才最终导致房地产、股市两大市场的膨胀传递到其他行业。

“CPI一直偏低。试想CPI是通货膨胀率指标,通货膨胀率低,利息也自然会压在低水平上。利息一低,人们可以利用银行信贷或金融杆杠进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价格就是这样炒上去的。” “如果我们从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权重第一的居住价格来考虑,那么中国通货膨胀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其通货膨胀率之高更是无可复加了。按照相关职能部门解释,中国的住房价格不能够纳入CPI,因为按照国际惯例居民住房购买是投资(而不是消费)。” “为什么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会出现所谓的‘高增长、低通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CPI指数的质数不高及非科学,在于中国的CPI指数没有真实地反映居民消费行为及模式的变化。用这样一个远离现实的CPI指数体系是无法说明中国经济现实的。”

CPI的过低,使利息不高,利息就是人民币的价格,人民币价格的过低导致了以人民币代表的其他商品的价格涨高。“把CPI做得很低,没有舆论压力,就不用加息,不加息结果资产的价格就上涨了。”人人都感受到物价的上涨,而作为温度计的CPI,似乎不那么好使。

“劫贫济富”的中国式膨胀

易宪容打了个比喻,这是一场“劫贫济富”的“中国式通货膨胀”。这轮通货膨胀“推高了房地产市场价格,从而使得绝大多数低收入者远离房地产市场;随后又制造了广大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昂贵化,增加低收入者负担。正是在这意义上来说,中国式通货膨胀对国内中低收入居民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加息后,易宪容说:“即使这次加息后居民一年期存款利息为3.33%及利息税下降为5%,如果8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6月份的水平为4.4%,8月份居民的一年期存款利息仍然处为负1.2365%。”

“在严重的负利息的情况下,以目前国内居民存款17万亿元计算,一年中存款的居民就得补贴给银行借款人近2100亿元。” 有受害者就有受益者。易宪容认为,那些越早持有资产而不是货币的人将是这场游戏的受益者。能够在早期进入房地产、股市等等资产市场的,当然就是有钱人。

易宪容认为,这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力是“全民持有的国有土地短期内折现及资本化,在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房地产价值溢出,从而先是表现在资产价格快速飘升上,尤其是房地产市场”。

“这种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加剧可能会摧毁国人的正常的经济生活、摧毁中低收入者的财富和身体、摧毁整个社会伦理及核心价值。全面的中国式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中央政府要采取有效货币政策化

解其风险,否则,恶性通货膨胀将会摧毁中国的经济。”坐在他那白色沙发上,易宪容对中国经济表示出担忧来。

最近,国家出台大量政策,引导国内资金投资国外市场,先是QDll的开放,然后是国家外汇公司的运作。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放开,及不久前香港H股个人投资的开放。希望以此缓解国内货币流动性的过剩。

但易宪容认为这些都没有用。“没人会出去的,他们在国内都有关系,在国外谁都不认识,怎么赚钱啊?”除了大手笔的加息以外,易宪容认为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缓解目前的通货膨胀了。

易宪容认为,加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调控房地产。因为房地产行业是这轮通货膨胀的动力来源,只要把房地产市场控制好,其他的消费品的价格最终会恢复平稳。

“如果连续加十次、二十次,贷款购房的人承受不起了,就要降低需求,需求减少了,房价自然就会下来。”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就可能出现”。那么,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易宪容说:“那要看加息加到什么程度,如果加得快,拐点很快就会出现。”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9月《新周刊》) 人民币升值和投机

西方骗子与东方傻子的经济学

先说几句题外的话,算是前言好了: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骗子,不同的是有的有文化,有的没有文化。仅此而已

有文化的骗子善于使用墨菲定律,把简单的欺诈复杂化、学术化,就是把坏心包藏在科学的光环之下来欺诈你。比如,明明是不花钱往自个家里搬国有的资产(侵吞)可人家摇身一变为“MBO”,不明白了吧,要的就是你的不明白,堂而皇之,公而也就私之了。

没文化的骗子善于忽悠,就是说绕,夹七夹八的把你搞晕为止。比如,你说房子太贵了你买不起,他就告诉你GDP今年增长了10%,你说最近矿山总是出事,他就告诉你“谁要你生在中国”。呵呵,晕晕乎乎之间你或恍然大悟或一撅不振。最后下场就是被人绕进买了老赵的那根拐,完事。 总之,他是骗子的,你是傻子。 正文一:西方的骗子是怎么骗的?

西方有米国,没当骗子之前是强盗,没当强盗之前是穷棒子。生为穷棒子之时,相信勤劳致富,可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发现表兄弟出去抢上一票够自己干一辈子的。于是先愤恨后眼红,跟着做强盗。江湖在变,一天看英雄片看到一句话“现在的社会靠的是用脑不是打打杀杀”于是改做骗子。 怎么才能当好一个合格的骗子呢?

经济学有二个基本的公式是任何一个合格的骗子所必须认真领会和掌握的。 公式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通俗而言,这个公式说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资产的来源有二个渠道,一是自己的,一是借来的。但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借来的,都是资产,都是你所能控制和使用的。明白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在于,要想富,得会借。比如,你有10万,是你自己的全部资产,你所能控制和使用的资源就只有10万

了,这点钱,只能维持温饱,不够买车也不够买房。要有车有房子,你还得想办法去挣个90万。于是,你努力工作,年薪5万,18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100万,奔向小康。很明显,抱着这个念头,你成不了先富一代,只能沦落为穷人。

所以,骗子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同样是100万的目标,骗子的想法就是如何能借到90万。借到手了,只要不还,这有车有房的好日子就能享受了。一句话,就资产而言,是先富裕起来了。

实话实说,现在的富人,其资产有多少又是真正属于其自己的呢。因此,对资产需要看重的是控制和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折腾了几百年,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富裕不是靠劳动来的,甚至不是靠利润积累的,富裕是靠借钱借出来的。

米国人于是开始借钱过日子了,靠武力建立出米元的强势地位,说白了,就是要你必须承认他的钞票好使,好到1:8或者1:80的程度。你给产品米国,米国给你钞票。然后,为了使得你手中的米钞不会贬值,再要求你把米钞再借给他。然后再用米钞来买你的产品。这样一来,想不富裕也就成了一件难事。(格领斯潘推行了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就是要米国人民逼上这一条借钱过小康的富裕之后。所以米国人现在的储蓄率为负数)

骗子需要找到一条骗的技巧,这个技巧说穿了就是这么简单。但有技巧不代表就能骗到钱,所以还需要欺骗的对象,欺骗的对象越傻,钱越好骗。

于是骗子开始制造傻子。西方的骗子先把骗术包装,以科学和民主把骗术包装成经济学后就开始灌输给了东方的精英。东方的精英看了包装狂喜之下先忘记了自己姓什么,(传统文化)然后吞下西方资本的筵席的剩饭(分一点利益)之后,成了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家。开始在东方大量复制傻子(教育产业化)。人家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就说加入WTO是时代的需要。人家说产品应该多出口,我们就把自家变成一个大工厂,拼命的生产出口创外汇。

自身的资源化为花花绿绿的票子后,傻子开始有点发呆了。这票子该怎么用。1亿条裤子换来了一亿的钞票,可是再买西方的裤子,人家贴个牌子这裤子就不是裤子成了时装,一条抵你一百条。太贵,买不起吧。买飞机,这玩意也忒贵,每公斤(包括马桶)1万米元,如此买下去,也非穷不可。所以,东方的傻子觉得米元来之不易,用之心痛。决定留着。西方的骗子于是说,我给你利息,你借给我吧。傻子于是感觉遇到了好人,流着感激的眼泪借给了西方的骗子。苦难开始恶性循环了。把钱借出去,出让了货币的使用权,自己没得用了,没得用了,自己的发展能力必然减弱了。越弱就只能越出卖体力,越出卖体力就越无力发展。越无力发展就越弱,而一味的弱下去必然就软了。 正文二:东方的傻子为什么傻?

东方的傻子为什么犯傻,是因为东方的傻子没明白经济学的第二条公式

利润=收入-费用。东方的傻子看了这条公式,理解为,钱应该是通过增加收入,减少费用得来的。于是东方的傻子拼命的多出口,增加收入,玩命的减少费用(降低工资,减少必要的设施,甚至是安全设施)来赢取利润。

什么是利润,利润应该是钱,但钱是什么,傻子傻就傻这里了。钱只是一张张的纸,钱背后所代表的资源的占用和消耗的权利才是实质。傻子只要钱,要更多的钱,而忘记了生产的本意是满足人民群众的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以,傻子把钱借出去生钱。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换钱。可惜,富裕不是在于你生产了多少,而是在于你消费了多少。生产了,你享用不到,所以依然贫困,纸上富贵必定不是真实的富贵。这么简单的道理,傻子就是不明白。(当然,傻子中的精英是享受到了,所以一点也没觉得自己傻)

傻子还不明白一个道理,借钱应该借给谁?傻子以为钱应该借给有钱有势的财主,因为财主肯定还得起。但是,傻子又忘记了,财主不还钱的话,自己二手空空,财主武装到了牙齿。可奈之以何?傻子再傻这时大概也不会相信可以诉讼以法律来讨回银子吧。法律是维护谁的利益的?况且,钞票只是一张纸,真想要,人家多印刷几张就是。你拽在手里,有劲吗?

西方得骗子越骗越富,东方得傻子越傻越穷。道理就这么简单 目前是否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债券泡沫是否存在的问题

过多的资金持续长时间追逐过少的商品,特别是有刚性需求而且难以替代的商品(如石油、住房、食品),容易造成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使得商品价格远远偏离其正常价格。价格的持续上涨,容易使生产厂商产生超额利润,商品的供应量会逐渐增大,供求关系将会重新产生平衡,生产厂商无法取得超额利润,价格上涨结束,同时可能步入价格下跌的轨道。 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在中国的债券市场。从04年11月开始,银行体系的资金运用的平衡被打破,多余的流动性逐月增加,到7月末,多余的流动性估计超过10000亿元。在银行响应央行和银监会的指导,为满足宏观调控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惜贷同时,过多流动性被限制在债券市场,债券市场上演了一波由资金推动的行情。只要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银行不顾一切的购买债券,即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高涨,消费的动力充足,经济增长快速。对经济前景应有的谨慎敌不过资金运用的压力,债券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

债券的资产泡沫现象的存在,原因在于央行的货币政策过于侧重汇率方面。如果这种流动性过剩情况情况持续下去,在流动性被抑制在债券市场的话,债券资产泡沫暂时是不会破的,但一旦这种流动性流入实体经济和股票市场,中国整体陷入资产泡沫的陷阱,步日本的后尘并不是没有可能的。解铃还需系铃人,能解决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风险只有央行,就好像其制造流动性过剩一样。一旦央行下决心解决流动性问题,如果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是不可能完成此任务的,只有调高准备金率,或者投机人民币的热钱大规模撤离,才有机会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情况。

债市正在上演最后的疯狂

从9月底开始,央行一改以往对流动性的放任态度,逐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慢慢着手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正如第3季度货币政策会议所暗示的政策变化---汇改的观察期将告一段落,政策上的取向由一切以汇改为重转变为内外并重。但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央行一向谨慎的态度,回笼货币的力度只会慢慢加大,应该不会一蹴而就的选择调整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大量发行央行票据成为必然选择,这样也有利于缓解债券的供需不平衡,给予银行体系更多的债券平衡其资产负债表。

上周央票发行量增至900亿元,正回购操作量下降到100亿元,扣减690亿元的到期现金流,共净回笼资金310亿元。上周共发行了300亿元1年期央票、400亿元3个月央票,同时重启了3月下旬以来停发的6个月央票200亿元。尽管上周央票发行量加大,但宽裕的资金面推动招标利率维持低位:28天正回购的招标利率较节前微降1bp至1.02%;3个月和1年期

央票招标利率分别较节前持平于1.17%和1.33%;6个月央票招标利率1.23%,略低于节前182天正回购1.24%的招标利率,体现了央票相对于回购的流动性优势。数据在显示流入的热钱正在逐步得到控制,影响公开市场操作的外部因素正在弱化;但M2的速度达到17.9%,超出央行的目标2.9%,影响公开市场操作的内部因素正在强化。因此我们有理由维持上次报告的观点---汇改的观察期将告一段落,政策上的取向由一切以汇改为重转变为内外并重,央行到了着手解决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继续加大回笼力度应该是接下来公开市场操作的主旋律,债券市场可能会出现转折点,债券市场处于最后疯狂的阶段。

流动性过剩威胁银行业健康发展

一直以来,资金扩张是银行的内在冲动,也似乎是银行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金融机构赢利模式变化的内在需求也已经迫在眉睫。现在中国的银行在资金扩张和资金运用当中面临两难的境地,同时还要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挑战,这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平衡能力、定价能力、资金赢利能力是很大的挑战。

超过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占据了金融系统债务增长额的48%,这是中国在2000-2003年期间金融资产增长了237%的主要原因(据测算,中国目前过剩的流动性总量可能超过了10000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和央行的不完全对冲政策成为了流动性极度宽松主因。)。目前商业银行的为难之处在于,一方面是想拿到更多的存款,扩大市场份额,制定庞大的年度吸储计划;而另一方面,贷款不能多贷,积聚起来的流动性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小的赢利空间,而且过剩的资金还存在不能出清的问题,经营压力在逐步放大。 商业银行的资金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逐利引发的问题不是没有教训的,2001年和2002年就有前车之鉴。当时由于银行惜贷,导致大量资金囤积在货币市场投机,从而使债券的收益率不断下跌。而随着CPI指数的由负转正,央行大规模回笼资金,商业银行纷纷遭到重创,利率风险凸显。另外一方面,过多的资金已经隐隐酝酿了商业银行的再一次的贷款冲动(如03、04年的贷款的大规模发放),从而带来了更大的坏账风险,如此逃脱此恶性循环,值得央行深思。如何解决巨额外部资金的流入导致的流动性过高,和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应该是央行在汇率改革之后,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可能央行实现独立的货币政策的路已经不远了。

相信数字还是相信事实---关于中国的CPI [原创 2005-9-30 15:19:52 ] 发表者: blueagle

8月份CPI创下23个月新低,但为什么在身边不少商品都在涨价的同时物价指数的涨幅却在不断下行?我们到底是应该相信数字还是相信事实?

仔细分析CPI指数的各个构成部分价格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影响CPI趋势的主要因素是粮价。由于粮价在CPI指数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只要粮食价格持续缓慢下跌,CPI指数就不可能出现明显的回升。但是,撇开食品价格下降的因素外,我们发现其他因素都与CPI指数的走势背道而驰。

首先,除了食品价格以外,几乎所有的消费品价格或是降幅趋缓,或是加速上升。除服务价格持续上涨外,耐用消费品价格虽然一直为负增长,但月度降幅明显趋缓。其次,新的涨价因素也开始显现。近期国家开始相机提高部分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各地水电煤气的价格都在有计划的提升,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的价格上涨也开始松动。更重要的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连

续两年多的上涨,使得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成本增加的压力不断积聚。今年上半年证券市场各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上市公司亏损比例达到15%以上,每股盈利较去年同期下降3.10%,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较去年同期下降4.03%。生产企业若不通过压缩生产规模控制成本来避免亏损,就必须通过涨价来转移成本。

由于粮食价格在CPI指数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因此未来几个月CPI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CPI指数的各个构成部分来看,身边物价上涨的事实的确在CPI指数中有所反映。数字和事实都没有错,要怪只能怪权重。

如果说中国的CPI设计不科学的话,或者说数据和事实发生偏差,可能大家心中都会有杆秤?这两年的生活成本的压力增长是比较大应该是没什么异议的。如果统计部门明知有问题而不改,还是以此为依据,继续自欺欺人的把戏,继续制造一切局面大好的表象,让垄断部门和公共服务有借口提价,换来的只能是普罗大众的生活质量的下降而数据一切安好,矛盾继续积累。只要是问题,总有会暴露的一天的,只能希望这天能早点到来。 改变低成本发展模式时机已至

中国依靠自身的丰富劳动力和高储蓄率,以及外资流入,创造了依靠加工出口维持經濟高增长的奇迹。然而依靠加工出口维持高增长,中国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也未形成自主产业,还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长期处于世界分工的末端,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恶化;对劳动者的利益和人身的伤害巨大;社会发展和福利水平低下,经济社会发展极度失衡。如果说过去中国不得不依靠这样的模式维持经济增长、就业及出口和国际收支,那么现在已经到了调整和超越低成本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调整低成本模式,首先应当通过立法和已有法律的切实执行保障劳动者利益,为企业规定强制性的福利和保障义务,如劳动保险制度、劳动和工作环境标准、工休与休假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对加班加点的超时工作的严格限制以及加班工作的高补偿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应惠及一切劳动者。调整低成本模式意味着对企业的生产活动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进行严格限制,对企业生产使用的资源,如土地、矿物、水源、电力等收取资源税,以促进企业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使企业重视社会责任,促使企业以人为本、与环境协调等等。这种新的模式必定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它将使一味倚仗低成本的企业难以为继,从而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这一转变需要合适的时机,而现在正是合适的时机。这是因为,一方面,旧模式累积的矛盾已十分尖锐,酿成一系列宏微观经济社会问题,如弱势群体和社会发展失衡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产业与经济升级问题等等。另一方面,目前又恰是消化吸收调整所带来的问题的合适时机: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会自动抑制出口的过快增长,从而缓解贸易顺差以及币值升值等问题;低成本的丧失将有助于解决企业创新不足、产业发展滞后、贸易顺差巨大但收益偏少等问题。至于由此带来的GDP增长和就业压力,则应以内需解决,而新模式是有利于提升内需的。还应该看到,即使现在不进行主动调整,市场的力量也会自动地缓慢调整,今年南方一些地

区就出现了‘民工荒’以致工资大幅上涨就是一例,但是主动调整比被动调整要好,因为主动调整的时机是可选择的,幅度和影响是可控的。

中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高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原创 2005-5-25 15:42:52 ] 发表者: blueagle

03年写的旧文

在央行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资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华夏银行、长江电力发行

上市等事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情况下,一级市场出现了罕见的流标和停发事件,市场预期发生了重大逆转。受投资者追捧的国债(030008)出现流标现象,流标额度高达70多亿元,进而导致国债030009被迫宣布停发,国债发行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市场交易量极度萎缩。由于本轮债市行情跌势迅猛,其跌速和跌幅超过了市场预期,导致市场抛盘大增,买盘慎重观望,成交量总体上大幅减少,卖盘远大于买盘,出现单边行情,有行无市。短期投机者损失惨重且无法解套,出现市场流动性失效现象。

央行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资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华夏银行、长江电力发行上

市等事件只是本轮债券市场行情大幅下跌的导火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此次行情大跌只不过是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不高的问题集中爆发。流动性问题没有一天解决,这种暴跌行情将会不同的原因引爆而周期性的爆发。

一、债券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性。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认为,从金融的角度分析,

国债市场是基准性市场,国债是基准性金融产品,是无风险的金融资产,它“形成了全部金融上层建筑的基础”,一切金融工具都依据它进行套算和操作,各个经济主体要凭借它来进行风险对冲。另外,国债市场上形成的利率期限结构,会成为全社会利率结构的一个基础,没有一个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都很难展开,或者说很难有效展开,这个功能是其他的金融市场不可替代的;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发达的国债市场是其实施流动性管理的基础;对工商企业来说,国债也是其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工具;对政府来说,发达的国债市场将有效降低政府筹资成本;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具深度与广度的国债市场是他们建立有效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对冲的前提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标杆性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这一作用的

形成和发挥有赖于国债二级市场的高度流动性,因此,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就不仅仅是该市场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定价机制能否有效形成的大问题。

二、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不高的原因:

做市商的缺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过于依赖最后贷款人等原因是我国债券市场

流动性不高的原因之一,但笔者认为,产生的原因是在目前正式或隐含的游戏规则下,投资者和投资决策者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做出对本方收益成本比最高的决策的共同结果----市场难以产生有效的交易需求。下面我们从债券的需求、供给和市场工具等3方面分析投资者如何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下选择其投资行为进行分析:

1、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的趋同性和非理性难以产生不同的投资需求。

1)国债的需求主体单一,资金流量趋同,运用渠道单一是投资行为趋同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国债的主要持有者为商业银行, 80%以上的投资和交易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且不说资金来源的筹集,就资金运用而言,商业银行的运作余地非常小,除了刚性增长的贷款外,富余资金只能做拆借、回购、债券投资和少量票据业务等,但由于短期业务的收益过低不可控等原因,为了提高收益和稳定性,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大量集中在债券市场,特别是许多中小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占比过高,风险过于集中。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变化规律和资金运用渠道的趋同性,使得他们在投资行为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资金宽松时竞相购买债券,资金紧张时纷纷抛售债券,使市场经常处于非均衡状态,容易形成有价无市单边行情。2003年,调整准备金率后的行情,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情况。

2)在资金成本极低的情况下的投资的非理性行为。投资的非理性是由多方面原因造

成的,但主要在几乎零成本约束条件下的,过于对短期收益追求和对风险衡量的不合理忽视这种考核机制和从众行为造成的。

良好的机制会使好人做的更好,但不合适的机制会使好人便坏。下面笔者试着考察

一下投资决策者在目前的游戏规则下的投资行为。

在成本核算方面,目前我国除一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采用市值法外,主流投资者

均采用历史成本法核算成本,按票面计提利息计入投资收益。票面利率高的债券,计提的利息收入高,体现在当期投资收益就高;票面利率低的债券,体现在当期的投资收益就低。票面利率高的长期债券在没有变现前的风险难以得到体现,这在客观上易造成投资长期债券收益高的假象。

在利润核算方面,债券投资决策者过多关心当期是否完成业绩,没有对出现跌价的债券做充足的拨备,使得当期发生的风险无法立刻体现,潜在风险留给下一任。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投资者决策者为了实现个人的效用最大化,他们的短期行为是可以预见的,热衷于借入短期资金投资长期债券,长债短炒,提高当期收益。与此同时债券持有人潜在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不断的累积放大。

投资决策者的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非理性投资。在市场上,大多数成员

通过长债短炒获利的情况下,作为投资决策者,假如不跟随大多数人的投资模式,其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从众行为,使得投资决策者大大的降低投资失误所须承担的责任,即使这种决策对投资主体存在潜在的可预见的风险。

在30年期的02国债05的发行中,这种非理性行为可以说达到极致。笔者相信,不

会大多数人认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在30年内,中国会长期实行2.9%以下低利率政策,同时没有通货膨胀的风险。投标的结果既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招标总量为205亿元的超长期国债,超额认购3倍,中标利率仅为2.9%,而最低的投标利率为2.4%。

2、债券的供应不足、品种单一、期限结构不合理制约着投资行为的差异性的产生。

我国的债券市场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债券总量上严重供给不足。我国的发债主

体以财政部和国开行为主,去掉到期兑付部分,每年新增的债券供应量难以满足商业银行巨大的存差引起的对债券的需求;2、企业债的供应不足。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公司债券只占很少部分。公司债券在国外非常发达,以美国为例,公司债券的份额占资本市场的50—60%,政府债券占20%多,股票的份额好的时候可以超过20%,低的时候不到20%。而在亚洲市场上,公司债券的份额将近80%,政府债券占10%多,股票只占百分之几,好的时候接近10%。而我国则把资本市场中作为主体部分的公司债券搁到了一边,这就使得市场本身存在着品种结构方面的严重缺陷。同时难以吸引风险偏好不同和资金流量不同的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3、债券市场的期限结构不合理。现有债券绝大部分是长期债券,短期债券比重很小。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不重视,使得我国债券市场经常发生过多的资金追逐少量的债券,特别是中长期国债,使得中长期国债总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些债券供给上的原因使得我国的债券投资者总体上长期处于建仓状态,没有出售债券,争取更好的投资机会的动力。

3、市场缺乏避险工具,制约着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选择。

债券市场行情有涨有跌,持有债券必然承担利率风险。在行情上升期,债券持有

者可以抛售债券获利,在行情下跌期,债券持有者若抛售则造成损失,若不抛售则继续承担下跌风险。目前,略具避险功能的工具只有浮动利率债券、选择权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发行量少且无规律,很难作为灵活工具进行运用,而且其浮动基准是一年期存款利率,在市场利率波动但存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其避险功能失效。投资人选择权债券也仅是提供有限的期限转换功能,其避险功能也是极其微弱的。这样的市场状况下,在市场大跌的时候很难出现真正的赢家。有鉴于此,如果预期市场利率上涨,真正能规避利率风险的投资行为,只能选择尽量降低仓位和把投资组合的久期缩短。即使预期市场利率上涨,后市会有更好的投资机会,这样的投资选择对于大多数投资决策者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当期的业绩没有完成,很可能使得他们很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证明他们预期的正确带来的超额收益,更谈不上预期的正确给个人带来的效用。

可以说,目前债券市场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的产生,是在目前既定的游戏规则下,投资决策者个人效益最大化选择的结果。

既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下市场参与者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债券市场的游戏规则,使之更为规范合理,是解决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不高的根本之道。笔者从债券需求主体的发展、供给主体的建设等几方面探讨我国债券市场的建设。

1、发展债券的需求主体的多样性,解决债券需求者的结构失衡问题,提高需求者交

易需求。我国目前债券需求主体单一,各主体间的需求由于政策因素难以产生交易动机。充分发展不同的需求主体,提高交易动机是提高市场有效性的基础。下面笔者探讨一下几类型

的需求主体的作用及对市场的影响。

1)货币市场基金是短期资金的重要供应者,而且是沟通个人储蓄资金和企业流动资

金的重要渠道。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的过程,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产生变化,从而影响短期资金的供应,进而影响短期资金的价格。这样的过程使得资金供应者对流动资金的价格—短期利率能够有效的传导到债券市场。短期利率升降进一步影响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从而进一步把投资者的信号传导到金融市场。

2)债券基金等中介机构是个人投资者和企业资金低成本进入债券市场的渠道。我国

每年储蓄存款的巨额增加,与其说蓄钱防老原因,笔者更愿意认为是投资渠道的缺乏使然。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大赌场,十个进场的,有九个人赔本。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开的会计信息难以让人相信等问题,使得股票市场从中长期来说,是一个没有投资价值的只有投机价值的公开的合法的赌场。投资渠道的缺乏,使得大量的低成本资金任由银行使用。资金持有人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被迫存给银行,资金持有人在有不同利率预期的情况下,也没有办法、没有渠道把信号传导到金融市场,导致利率被人为地分割而不能有效沟通。只有在投资渠道足够而且参与成本低廉的情况下,资金持有人的信号才能有效沟通。

3)寿险资金和企业年金是长期固定利率债券的重要需求主体。人们通过对不同的寿

险产品的购买,体现个人对长期资产的目标预期,通过寿险资金在债券市场的运用,影响中长期债券的收益率。

充分发展不同的需求主体是市场有效的基础。只有在各主体之间的力量相对均衡的

情况下,也就是说在不同主体间的充分竞价的情况下,债券的流动性风险溢价才能得到体现,债券的定价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市场价格而非人为的备扭曲的价格。

2、发展债券的供给主体,解决对国债需求过渡的问题。在需求主体发展的同时,债

券的供给主体也必须同步发展,不然供需不平衡使得合理的均衡价格无法出现。只有在供需主体间得到充分的竞价博易,债券才能出现合理的价格。

3、做市商制度和做空制度的建立完善债券市场的游戏规则,前面债券市场的需求供

给多样性建立一个有效的债券市场的基础,那么做市商制度等做空机制的建立无疑起到促进债券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发展的作用。

另外在不考虑资金实力超群的几大行的稳性共谋的情况下,增加美国式招标,对于

提高市场成员的投资心理的成熟程度,减少非理性投资行为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推动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进一步成熟。

悲哀,宏观调控中的数字游戏 [原创 2005-5-25 15:29:58 ] 发表者: blueagle

中国的宏观调控进行了1年多,但效果如何,就见仁见智了。但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数字调控”,确是成功的,实在是让人觉得悲凉。

先说说GDP吧,最近两天统计局把200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由原来的9.1%调整为9.5%,

由此第一季度的增长速度由9.5%下降到9.1%,先来一个数字上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效果”,我们不能判断究竟是不是2003年的数值是否真的9.5%。只是觉得这样随时随意的更改,统计局的职业操守和权威性就很成问题。

至于CPI,按照我的理解,其实质就是假设收入不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为物价的变动而受到影响的程度。谁都知道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农村的各项生活支出和城市根本没有可比性,但用的数据样本是一样的。还有统计局的哥们到底怎样在农村调查,其数据来源 很成问题。在这里,我只想说说我认为的合理的度量生活水平变化的指标。在农村,粮食和住房是不用钱的,粮价的涨跌更多的是影响农民的现金收入,而与各项现金支出相关的产品的价格变动才是农民生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这样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应该纳入农民的生活指数,而这两年的农资价格的上涨幅度肯定超过20%,而另外两个重要支出就是教育和医疗,反正我只知道这两项价格年年在涨。也就是说农村的物价其实涨幅很大,通涨很厉害,如果农民兄弟有现金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买点化肥堆在家里,绝对比放银行和炒股票的收益高。至于城市的生活成本,我想购房支出可能会占收入的比例不小吧,但好像统计局并没有把他当回事,还说与国际接轨,也是,怎么说他都会有道理,反正有中国特色和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他们推卸责任的借口,只要对他有利,两个借口总有一个是合适的。

再一个就是房价,完全就是玩统计数据的游戏。我在深圳,2003年初,在宝安龙岗的房价平均是3000元左右,罗湖福田的也就6000多,但现在罗湖福田的新盘的价格已经到了8000以上,宝安龙岗的价格也到了5000元,怎么算涨幅也有个40%。但由于宝安龙岗的放盘量大,统计局就来了个均价6000多,和2003年比没什么涨,但同地段的却至少涨了40%。,然后心安理得的说,深圳的房地产没有泡沫,呜乎哀哉。估计其他地方的情况,估计也会差不多。

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作为中央的决策依据,中国经济不乱才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