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冷库设计规范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冷库设计规范•制冷•冷却设备负荷和机械负荷的计算 点击次数:240

6.1.1 冷间冷却设备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Φ_S = Φ_1+PΦ_2+Φ_3+Φ_4+Φ_5` (6.1.1)

式中Φ——冷间冷却设备负荷(W)

Φ1——围护结构热流量(W)

Φ2——货物热流量(W)

Φ3——通风换气热流量(W)

Φ4——电动机运转热流皿(W)

Φ5——操作热流量(W)

P ——货物热流量系数。

6.1.2 冷却间、冻结间和货物不经冷却而进入冷却物冷藏间的货物热流量系数P应取1.3,其他冷间取1。

6.1.3 冷间机械负荷应分别根据不同蒸发温度按下式计算:

`Φ_j = (n_1ΣΦ_1+n_2ΣΦ_2+n_3ΣΦ_3+n_4ΣΦ_4+n_5ΣΦ_5)R` (6.1.3)

式中Φ——机械负荷(w)

n1——围护结构热流量的季节修正系数,直取1;

n2——货物热流量析减系数;

n3——同期换气系数,宜取0.5~1.0(“同时最大换气量与全库每日总换气量的比数”大时取大值)

n4——冷间用的电动机同期运转系数;

n5——冷间同期操作系数;

R——制冷装置和管道等冷损耗补偿系数,直接冷却系统宜取1.07.间接冷却系统宜取1.12。

6.1.4 货物热流量折减系数,应根据冷间的性质确定。冷却物冷藏间宜取0.3~0.6(按本规范表3.0.3冷藏间的公称体积为大值时取小值);冻结物冷藏间宜取0.5~0.8(按本规范表3.0.3冷藏间的公称体积为大值时取大值);冷加工间和其他冷间应取1。

6.1.5 冷间用的电动机同期运转系数和冷间的同期操作系数,应按表6.1.5 规定采用。

6.1.6 围护结构热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Φ_1 = K_wA_wa(θ_w-θ_n)` (6.1.6)

式中 Φ——围护结构热流量(W);

KW——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

Aw——围护结构的传热面积(m2);

a——围护结构两侧温差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B表B.0.1-1采用;

θw——围护结构外侧的计算温度(℃);

θn——围护结构内侧的计算温度(℃)。

6.1.7 围护结构的传热面积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面、地面和外墙的长、宽度应自外墙外表面至外墙外表面或外墙外表面至内墙

中或内墙中至内墙中计算(如图6.1.7-1中的:l1、l2、l3、l4 )。

2 楼板和内墙长、宽度应自外墙内表面至外墙内表面或外墙内表面至内墙中或内墙中至内墙中计算(如图6.1 7-1中的: l5、 l6、 l7、 l8 )。

3 外墙的高度:地下室或底层,应自地坪的隔热层下表面至上层楼面计算(如图6.1.7-2 中的 h1、h2、h3);中间层应自该层楼面至上层楼面计算(如图6.1.7-2中h4、h5);顶层应自该层楼面至顶部隔热层上表面计算(如图6.1.7-2 中的 h6、 h7)。

4 内墙的高度:地下室、底层和中间层,应自该层地面、楼面至上层楼面计算(如图6;1.7-2 中的 h8、h9) ;顶层应自该层楼面至顶部隔热层下表面计算(如图6.1.7-2中的h10、h11)。

6.1.8 围护结构外侧的计算温度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计算外墙、屋面和顶棚时,围护结构外侧的计算温度应按本规范3.0.6条规定采用。

2 计算内墙和楼面时,围护结构外侧的计算温度应取其邻室的室温。当邻室为冷却间或冻结间时,应取该类冷间空库保温温度。空库保温温度,冷却间应按10℃,冻结间应按-10℃计算。

3 冷间地面隔热层下设有加热装置时,其外侧温度按1~2℃计算;如地面下部无加热装置或地面隔热层下为自然通风架空层时,其外侧的计算温度应采用夏季空气调节日平均温度。

6.1.9 货物热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Φ_2 = Φ_(2a)+Φ_(2b)+Φ_(2c)+Φ_(2d)`

`= 1/3.6×(m(h_1-h_2))/t+mB_b(C_b(θ_1-θ_2))/t+(m(Φ'+Φ^n))/2+(m_z-m)Φ\"`

(6.1.9)

式中 Φa——货物热流量(W);

Φ2a——食品热流量(W);

Φ2b——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热流量(W);

Φ2c——货物冷却时的呼吸热流量(W);

Φ2d——货物冷藏时的呼吸热流量(W);

m——冷间的每日进货质量(kg);

h1——货物进入冷间初始温度时的比焓(kJ/kg);

h2——货物在冷间内终止降温时的比焓(kJ/kg);

t ——货物冷加工时间(h),对冷藏间取24h,对冷却间、冻结间取设计冷加工时间;

Bb——货物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质量系数;

Cb——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的比热容[kJ/(kg•℃)];

θ1——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进入冷间时的温度(℃);

θ2——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在冷间内终止降温时的温度,宜为该冷间的设计温度(℃);

Φ′——货物冷却初始温度时单位质量的呼吸热流量( W/ kg);

Φ′′——货物冷却终止温度时单位质量的呼吸热流量(W/ k);

m2——冷却物冷藏间的冷藏质量(kg);

`1/3.6` ——1KJ/h换算成`1/3.6`w的数值。

注:1 仅鲜水果、鲜蔬菜冷藏间计算Φ2c、Φ2d

2 如冻结过程中需加水时,应把水的热流量加入式(6.1.9)内。

6.1.10 冷间的每日进货质量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l 冷却间或冻结间应按设计冷加工能力计算;

2 存放果蔬的冷却物冷藏间,不应大于该间计算吨位的8%计算;

3 存放鲜蛋的冷却物冷藏间,不应大于该间计算吨位的5%计算;

4 有从外库调入货物的冷库,其冻结物冷藏间每间每日进货质量应按该间计算吨位的5%计算;

5 无外库调入货物的冷库,其冻结物冷藏间每间每日进货质量一般宜按该库每日冻结质量计算;

如该进货的热流量大于按该冷藏间计算吨位5%计算的进货热流量时,则可按本条4款的进货质量计算;

6 冻结质量大的水产冷库,其冻结物冷藏间的每日进货质量可按具体情况确定。

6.1.11 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质量系数应按表6.1.11规定取值。

6.1.12 包

装材料或运载工具进入冷间时的温度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在本库进行包装的货物,其包装材料或运载工具温度的取值应按夏季空气调节日

平均温度乘以生产旺月的温度修正系数,该系数按表6.1.12取值;

2 自外库调入已包装的货物,其包装材料温度应为该货物进入冷间时的温度,其运载工具温度按本条1 款“运载工具温度”计算。

6.1.13 货物进入冷间时的温度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未经冷却的鲜肉温度应按35℃计算,已经冷却的鲜肉温度按4℃计算;

2 从外库调入的冻结货物温度按-8℃~-10℃计算;

3 无外库调入的冷库,进入冻结物冷藏间的货物温度按该冷库冻结间终止降温时或包冰衣后或包装后的货物温度计算;

4 冰鲜鱼虾整理后的温度按15℃计算;

5 鲜鱼虾整理后进入冷加工间的温度,按整理鱼虾用水的水温计算;

6 鲜蛋、水果、蔬菜的进货温度,按当地食品进入冷间生产旺月的月平均温度计算。

6.1.14 通风换气热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Φ_3 = Φ_(3a)+Φ_(3b) = 1/3.6×((h_w-h_n)nV_nρ_n)/24+30n_rρ_n(h_w-h_n)`

(6.1.14)

式中 Φ3——通风换气热流量(w);

Φ3a——冷间换气热流量(W);

Φ3b——操作人员需要的新鲜空气热流量(w);

hw——冷间外空气的比焓(KJ /kg);

hn——冷间内空气的比烙(kJ/kg);

n——每日换气次数可采用2~3次;

Vn——冷间内净体积(m3 );

ρn——冷间内空气密度(Kg/m3);

24——1d换算成24h的数值;

30——每个操作人员每小时需要的新鲜空气量(m3/h);

nr——操作人员数量。

注:1 本条只适用于贮存有呼吸的食品的冷间。

2 有操作人员长期停留的冷间如加工间、包装间等,应计算操作人员需要新鲜空气的热流

量Φ3b,其余冷间可不计。

6.1.15 电动机运转热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Φ_4 = 1000ΣP-d•ξ•b` (6.1.15)

式中 Φ4——电动机运转热流量(w);

pd——电动机额定功率(kW);

ξ——热转化系数,电动机在冷间内时应取1;电动机在冷间外时应取0.75;

b——电动机运转时间系数,对空气冷却器配用的电动机取1,对冷间内其他设备配用的电动机可按实际情况取值,如按每昼夜操作8h计,则b=`8/24`。

6.1.16 操作热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Φ_5 = Φ_(5a)+Φ_(5b)+Φ_(5c) =

Φ_dA_d+1/3.6×(n_kN;_kV_n(h_w-h_n)Mρ_n)/24+3/24n_rΦ_r` (6.1.16)

式中 Φ5——操作热流量(w);

Φ5a——照明热流量(w);

Φ5b——每扇门的开门热流量(w);

Φ5c ——操作人员热流量(W);

Φd——每平方米地板面积照明热流量,冷却间、冻结间、冷藏间、冰库和冷间内穿堂可取2.3W/m2 ;操作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加工间、包装间等可取4.7W/m2;

Ad——冷间地面面积(m2);

n′k——门樘楼;

nk——每日开门换气次数,可按图6.1.16取值,对需经常开门的冷间,每日开门换气次数可按实际情况采用;

Vn——冷间内净体积(m3);

hw——冷间外空气的比焓(kJ/kg);

hn——冷间内空气的比焓(KJ/kg);

M——空气幕效率修正系数,可取0.5;如不设空气幕时,应取1;

ρn——冷间内空气密度(kg/m3);

`3/24`——每日操作时间系数,按每日操作3h计;

nr——操作人员数量;

Φr——每个操作人员产生的热流量(W),冷间设计温度高于或等于-5℃时,宜取279W;冷间设计温度低于-5℃时,宜取395W。

注:冷却间、冻结间不计这项热流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