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电视媒体的方言传播与文化和谐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18卷第1期 浙江传媒学 院 学报 V01.18 No.1 2011年2月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February 201 l 论电视媒体的方言传播与文化和谐 桂万保 摘要:地方电视媒体的方言传播应有文化诉求,这不仅利于方言节目的生存发展,还有助于凝聚地 方文化、建构地方文化形象。而具有文化内涵的方言传播的兴起,推动了文化多样性,加速了文化的交 融。各地文化在交融中进行良性竞争,并增进彼此的认知与理解,这有利于我国的文化繁荣,也有助于创 建国家的文化和谐局面。 关键词:方言传播;文化诉求;文化多样性;文化和谐 作者简介:桂万保,男,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 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52(2011)O1—0073—03 方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交流 工具,还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在大众传媒发达的当下,电视等媒介争相创办方言节目,不论其创 办初衷如何,大众媒介传播了方言,也传播了地方文化和民间文化。那么,各地电视媒体的方言传播 都突出了地方语言及文化地位,这对于我国的文化繁荣发展有何意义,是否有利于国家的文化和谐? 笔者将对此进行研究。 一、方言传播的路径选择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历史上战争不断,人口出现过大规模的流动,这造成了语言的 交融及变异,形成众多方言,在七大方言区下又分很多层次的小方言区,故有“十里有三音”、“隔山 音不同”的说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就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载体。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 电视媒体的方言节目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盛行。从90年代初期开始,用四川方言播出的《山城棒 棒军》、《死水微澜》、《凌汤圆》等电视剧,就受到当地和全国许多观众的喜爱。第一个用方言播出的 电视栏目是重庆电视台于1994年创办的《雾都夜话》,栏目采用重庆方言,用非专业演员扮演发生在 重庆的真实故事。2000年,广东电视台推出用粤语播出的都市系列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播出后立 刻成为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热播节目,并于2004年7月搬上了广东卫星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也推出 了穿插长沙方言主持的综艺节目《越策越开心》、《一家老小向前冲》、《故事会》等。随后,以方言推 出的节目似乎成了风尚,各地方媒体争相播出方言节目,如天津话的大型都市系列喜剧《杨光的快乐 生活》、杭州话的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绍兴话的《我和你说》、上海话的《谈天说地阿富根》、 昆明话的《大口马牙》、南京话的《听我韶韶》、东北方言的《东北一家人》等。一时间,全国的方言 节目遍地开花。 方言传播之所以选择电视这一大众媒介作为主要传播载体,以轻松娱乐的新闻话题及家庭琐事作 为主要传播内容,一是缘于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语境,轻松娱乐、通俗有趣的节目有受众市场;二是 电视媒体播出方言节目的初衷就是为了争夺市场、提高收视率。以生动鲜活、风趣幽默的具有乡情的 方言播出本地人所熟悉的节目内容,成功地吸引了本地受众,拉近了受众与媒体之间的感情,而这种 感情的纽带就是方言,因为“方言不仅是人的自我认同的显著标志之一,同样也是社会认同的显著标 志之一。”…以方言传播而形成的社会认同,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因为以方言所特有的腔调、 韵味、幽默来演绎地方的逸闻趣事、家长里短,这正是民众所熟知且认同的文化。“所以,媒体在市场 74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第18卷 化浪潮中抓住的这个救生圈——方言节目,在其使用方言作为传播语言的时候,无意间也扮演了凝聚 地方文化和提升地域文化地位的重要角色。在方言节目里,受众的体验不再是虚幻的且充斥着消费主 义的全球文化,而是流溢于街头巷尾的地方文化。” 二、方言传播的文化诉求 各地电视媒体播放方言节目,这并不是为传播地方文化、民间文化而甘于“献身”,而是经济利益 使然。但方言节目能盛行起来,其成功之处却在文化,而不是方言本身。2005年,南京电视台的《听 我韶韶》以南京话来播报,但开播后收视率并不高,后来调查发现,收视率上不去的原因是该节目的 外地新闻、国际新闻占了9o%左右。这说明,方言不是节目的核心,而方言背后大家所熟悉的市井生 活、地方文化才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因为“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 或者同样可以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 由此可见,方言传播应有自己的文化诉求, 体现出地方文 化的特色。 语言“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格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据此,方言也是方 言区的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方言的魅力是以地方文化为基础的。一档受欢迎的方言节目,其应有文 化内涵,不论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不论媒体是否承认,一档受欢迎的方言节目,其意义已不仅是提 供娱乐和提高收视率,它还彰显和传播了地方文化(或雅或俗)。当然,媒体传播的文化可能是正面 的,但也可能会是负面的。所以,地方电视媒体在创办播放方言节目时,事先应有文化考量,努力挖 掘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精髓,同时弃其糟粕。在方言运用上,生动鲜活、风趣幽默是允许的,但不 要粗俗,也不能带有恶意的嘲讽。“应该说,方言不仅体现着这个地域的文化环境,诠释和体现着这个 社会的文化精神,同时,也参与着社会文化环境的构建,塑造着这个语言群体或个体的文化心理。” 因此,地方电视媒体在创办播放方言节目时,应有自己的文化定位和文化诉求,这既是方言节目的生 存之道,也是塑造地方良好的文化形象的必然要求。 方言承载着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艺术又赋予方言鲜活的生命,“因为没有方言的文化艺术,其方 言的承传就失却了严格的美感形式依托,得不到经文字或舞台形式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的机缘,只能 长期的以一种最为原始而粗朴的方法代代相继,缺乏一种内部的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机制。” 这就是 说,方言的发展离不开方言文化艺术,这当然包括大众媒介播放的方言节目。方言节目富于地方文化、 民间文化内涵,可以加强受众的情感认同,也为方言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推力。而方言的生机勃勃、推 陈出新,无疑又丰富了地方语言及文化,为方言传播提供了鲜活的资源。可见,方言传播的文化诉求 可谓一举两得,它既利于方言节目的生存,又利于方言的发展。总而言之,二者的互为推动,无疑有 利于国家语言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方言传播与文化和谐之关系考察 前面已经分析,全国方言节目的盛行起初并没有文化因素的考虑,但实际上还是避免不了文化。各 地方言节目的播出,带来各地文化的传播,这势必会引起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萨义德在《东方学》 中认为:“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 方言节目在建构了地方文化身 份与形象时,是伴随着排他性的。特别是今天人口流动频繁,每个城市都有外来人口居住,方言节目 的播出,使得原本为大众服务的大众传媒,现在却以语言来制造文化隔离。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方 面,而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融会带来文化的繁荣。就语言来说,方言乃至外来语 正不断丰富着普通话,如忽悠、敲竹杠、小儿科、出洋相、发廊、T恤、沙龙、巧克力、古惑仔等,而 京剧更是文化融合的典范。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化多样性,只有多元文化融合才能有文化繁荣。 同时,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和谐并不矛盾。《论语・子路》中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 说明了这道理。而《中庸》中写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谓“达 道”,即指“规律”,这句话认为“和”乃天下之事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完全不必担心方言传播导 致地方文化的繁荣会破坏国家的文化和谐。另外,不同文化间的良性竞争,会有助于相互的理解与包 第1期 桂万保:论电视媒体的方言传播与文化和谐 75 容,而优秀的文化本身就应有极大的包容性,所谓“有容乃大”。文化和谐的局面,应以文化多样和文 化繁荣为基础。方言传播只要杜绝粗俗、恶意的方言节目,赋予节目文化内涵,它就利于文化繁荣, 也有助于文化和谐。当然,方言传播除了应有文化诉求外,还应坚持表达的适度原则与传播的权力 平等。 方言表达的适度原则。现在的方言节目,轻松娱乐是共基调,而方言具有生动鲜活、风趣幽默的特 性,“幽默最常用的手段是夸张。方言娱乐把地域特征夸大了,成为一种笑料的来源。但在不知不觉 中,也往往形成人们对地域的成见,并可能进一步成为歧视的原因。” 这里涉及到方言表达尺度的问 题,即使幽默搞笑无恶意,但过度了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方言传播应摆脱低级娱乐搞笑的方式, 受众可能开始喜欢这种娱乐方式,但久而久之就会厌烦。挖掘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精髓,可以通俗但 不粗俗,这才是方言传播的正道。地方电视媒体应有自己的文化立场,不要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而自甘 庸俗。方言节目开发受众市场应依托地方文化资源,要推陈出新。只要坚持文化(文化的精髓)本位, 方言传播就不会因为追求娱乐而造成地域歧视,更不会影响文化和谐。 方言传播的权力平等。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体系作为知识与沟通的工具,它是 被塑造结构的,也有塑造结构的权力。” … ”而这种权力是“一种不可见的权力,只有在那些不愿 承认自己被它支配甚至运用它的人都屈从于它的时候,它才会生效”。 ’这种权力的隐蔽性,往往使 我们忽视了它的存在。但在方言传播的问题上,这种权力确实存在,并时有权力不平等现象。普通话 是以民族为基础的,方言是以民系为基础的,同时普通话是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因此,普通话是高 层语体,方言是低层语体。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这导致在电视媒体的方言传播中,以北 方方言录制的节目在播放时遭到的非难较少,如:京味儿的电视剧历来被认为正常,以东北方言播出 的《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电视剧也没受“禁用方言”政策的制约,甚至全国人民都在看的央视春 晚都夹杂着不少北方方言节目。相反,南方方言节目受到的限制是明显的。所以,北方地区对限制方 言节目播出的政策反应淡然,而南方地区却感觉受到了歧视。一些南方电视媒体坚持播出本地的方言 节目,这里有利益的纠缠,也可能有心理情绪的因素。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南北方言传播的现状,也 关系到文化和谐局面的建构。 综上所述,方言传播应以情感和文化为纽带,凝聚地方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而各地电视媒体的方言传播的兴起,推动了文化多样性,加速了文化的交融,这无疑有利于我国的文 化繁荣。“在这个意义上,方言电视节目不仅不应该限制,还应该制订专门的政策,促进其繁荣、发 展,并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和有机部分。” 叫只要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对方言传 播加以规范引导,使各地方言传播所承载的地方文化进行良性竞争、融合,则方言传播不仅会繁荣文 化,还会使各地文化在交融中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真正达到文化和谐的境地。 参考文献: [1]蒋冰冰.新闻语言与城市社会[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183. [2]刘园强.电视方言节目的文化成因与文化意义[J].新闻爱好者,2009(12):38. [3][瑞士]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3. [4][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7. [5]张继娅.媒体方言传播的文化思考[J].云梦学刊,2009(4):154. [6]周一农.方言文化与“推普”效益[J].浙江社会科学,1999(2):138—139. [7][美]萨义德.王根宇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7:426. [8]郭镇之.方言电视的本土追求——基于对昆明地区电视方言节目的调查解析[J].现代传播,2009(6):64. [9][法]皮埃尔・布迪厄.吴飞译.论符号权力[A].贺照田主编.学术思想评论(第五辑)[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10]吴玫,郭镇之.全球化与中国寻求文化身份:以方言电视节目为例[J].新闻大学,2008(3):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